中科院院士白春禮:關鍵核心技術關係國家前途命運 我國在高技術領域仍有短板,會令工業大廈「地基」不牢

2020-11-25 21世紀經濟報導

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禮在《財經》年會2021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進,同時也在深刻改變著世界格局。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越來越凸顯,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關係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白春禮指出,客觀來講,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五中全會對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斷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集中反映出我國科技發展的差距和不足。


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戰略意義?

白春禮指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戰略意義:

首先,科技自立自強是國際環境深刻複雜變化的形勢所迫。面對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等趨勢帶來的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經濟結構對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這兩年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爭端,凸顯出我國在很多高技術領域仍然存在受制於人的短板和「卡脖子」地方。比如,我國晶片進口額已經連續多年超過石油,2019年超過3000億美元;作業系統、高端光刻機仍被國外公司壟斷,90%以上傳感器來自國外。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檔儀器裝備、關鍵基礎材料、高端醫療儀器設備、高端醫用試劑等嚴重依賴進口。

白春禮說,這些方面的問題和短板,會讓我們的工業大廈「地基」不牢,一旦被「卡脖子」,就會威脅到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只有實現了科技上的自立自強,突破國外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的封鎖和制約,才能真正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地保障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安全。

其次,科技自立自強是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發展所需。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無論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還是改善人民生活、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國家安全,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五中全會特別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無疑是構建這一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如果把國內大循環想像成我們的人體系統,要讓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暢通起來,首先需要打通經濟循環中的堵點,不能有「栓塞」。這其中有些是阻礙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自由流通的「制度性堵點」,我們可以通過持續深化改革來化解;更多是「技術性堵點」,這些問題是制約我們發展最大的「卡脖子」瓶頸問題,也是打通循環的關鍵,是亟需科技創新發揮作用的地方。

此外,整個體系運行的通暢與否,還要解決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問題。我們知道在衡量生產系統效率的生產函數中,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關鍵變量,只有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供給,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更好地滿足高質量發展的科技需求,才能進一步增強供給體系對日益提高的國內需求的適配性,讓我們的經濟體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的動態平衡。

第三,科技自立自強是科技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就是希望要逐步扭轉我們科研活動中原創能力不強、大量資源和精力用在從事跟隨型研究上的問題,激勵科研人員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性貢獻,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加快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轉變。

白春禮說,當然要特別強調的是,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不是相互對立排斥的,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絕不是說中國要關起門來搞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持續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和開放創新,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可以讓我們更加平等、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

在白春禮看來,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國科技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的作用,而戰略科技力量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白春禮指出,一般來說,戰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創新領域由國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使命的科技創新「國家隊」,代表國家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考察近代以來主要科技強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擁有一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國家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比如美國在二戰以來組建的橡樹嶺、阿貢、勞倫斯等國家實驗室,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領域和重大科技前沿領域開展持續研究,湧現出原子彈、網際網路等重大戰略科技產品和顛覆性技術,對於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科技進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國的馬普學會、弗朗霍夫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三大國家研究機構,構成了德國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法國的國家科研中心(CNRS)、日本的理化所等國家科研機構,也都是各自國家科技發展和產業創新的重要力量,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

他表示,從科技發展趨勢來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機遇、實現未來科技自立自強的客觀要求。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科學研究的複雜性不斷提升,科學前沿不斷向超宏觀、超微觀和極端複雜方向推進,傳統上科研人員單打獨鬥或小規模團隊作戰的科研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很多領域日益複雜的科研活動需要。特別是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重大戰略性科技領域,往往面臨投資強度大、投入周期長、技術難度高、學科交叉廣等問題,市場機制無法保障有效的科技資源投入,需要依靠國家統籌規劃布局和長期穩定投入,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多學科、建制化優勢,組織開展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的重大研究,確保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白春禮稱,我國歷來高度重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建設一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作為科技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技基礎非常薄弱,黨中央作出了建立中國科學院的重大決策,集中力量加快發展新中國科技事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較為齊全的學科體系。我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動員全國科技力量組織實施「兩彈一星」等一批國家重大任務,在較短時間內就攻克一大批尖端科技難關。「近年來,我們相繼取得載人航天與探月、北鬥導航、載人深潛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深海探測方面,人類正在從近海走向深海大洋,海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是當前各國競爭的戰略重點。中科院自主研製的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於今年5月9-26日期間,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4次萬米下潛,連續下潛次數居世界前列,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引領我國海洋科考進入了萬米時代。今年11月10號,中科院參與研製的我國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刷新了我國載人深潛的紀錄。

在深空探測方面,這兩天媒體都在關注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昨天已經取得發射成功,按計劃接下來探測器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大約在20天後將帶回我國首份自主無人採集的月球樣品。這也是繼1976年蘇聯Luna24取回月球樣品後,人類時隔44年再一次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球。中科院有14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牽頭論證提出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產品的研製任務,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技術,為嫦娥五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後續還將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科院、醫科院、軍科院等戰略科技力量挺身而出,為打贏疫情科技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比如,我們最早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並分離得到病毒毒株;成功利用恆河猴模型和ACE2小鼠模型進行疫苗抗體的評價工作,成功構建了獼猴、北平頂猴感染模型。自主研發的CAStem幹細胞注射液,入選國家「三藥三方案」。篩選出能緩解肺炎症狀的羥氯喹、發現能有效阻斷「炎症風暴」的託珠單抗、用於治療重症和危重症的痰熱清,納入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新冠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准。重組蛋白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准,是國內首個獲批臨床試驗的新冠重組蛋白疫苗。近期,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相關企業聯合研製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HO細胞)」開始國內III期臨床試驗。


支持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白春禮說,最近,中央對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了系統部署,下一步,要按照有關要求,準確把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重點任務,更好支撐科技實現自立自強。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總體布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市場主體的統籌協同和融通創新,協同部署產業鏈和創新鏈,暢通創新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高創新鏈的整體效能。

二是要組織實施好重大科技任務。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針對當前的「卡脖子」問題,通過採取「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制約。在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重點領域,著眼長遠系統謀劃重大項目布局,為解決事關長遠發展的「心腹之患」問題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

三是要強化基礎研究。中國當前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深層次原因往往是基礎研究的「卡腦子」問題,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要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強化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中發現重大科學問題,從科學原理、問題、方法上集中進行攻關,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四是要加強高水平創新主體建設。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深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強化國家科研機構的體系化能力和集群化優勢;加快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提升服務國家需求和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五是要優化戰略科技力量的空間布局。加快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其他區域加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白春禮:科技需自強,中國連續多年晶片進口總額超過石油...
    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禮在「財經年會」上表示,只有實現了科技上的自立自強,突破國外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的封鎖和制約,才能真正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地保障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安全。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代表:持續投入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關鍵核心技術怎樣攻關?科技如何支撐經濟社會發展?2019年可預期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又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燃眉之急」「心腹之患」: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也看原始創新「總體上看,在信息通信、高端裝備、工業基礎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和關鍵產業,我國存在明顯的短板。」白春禮說,這些短板是我們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 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原標題: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創新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必須從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向創新發展聚焦,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資源充分湧流。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中科院院長白春禮 圖片來源:國新辦網站白春禮表示,未來十年中科院會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一些新的部署。
  • 中科院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原標題: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院士說丨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中科院白春禮:將部署光刻機等「卡脖子」領域攻關
    在9月16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了中科院「率先行動」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情況。 據介紹,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2018年已啟動超算系統、網絡安全、潛航器3個專項,2019年已啟動處理器晶片與基礎軟體、電磁測量、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多語音多語種技術5個專項。
  • 中科院表態!未來十年攻克卡脖子領域,光刻機成為核心重點
    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今日重要性:✨今天,在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發布會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面臨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做一些工作。我們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我們爭取將來在第二期,聚焦在國家最關注的重大的領域,集中我們全院的力量來做。
  • 晶片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這句話很關鍵!
    不只是光刻機,國內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前不少網友表示華為被卡脖子,多半是因為沒有光刻機,畢竟全球高端光刻機都是被荷蘭ASML所壟斷,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除了光刻機、晶片,將近有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 白春禮調研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9月11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來到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就推進「創新2020」和「一三五」規劃落實工作進行調研。    白春禮一行考察了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高通量篩選平臺及微生物系統生物技術平臺,詳細了解了高通量篩選平臺的裝備配置、工業微生物菌種的篩選、高效高通量的自動化篩選裝備配置等關鍵環節以及核心篩選技術和解析技術,聽取了研究所所長劉新厚、副所長馬延和就「一三五」規划進展、院地合作、科研布局、人才建設、成果轉化以及籌建和專項驗收等的情況匯報,並與部分科研與管理骨幹進行了座談交流。
  • 白春禮: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本期主人公白春禮: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首任主席。口述:白春禮 整理:本報記者 司晉麗中國要強大起來歸根到底還要靠自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 當年的神七副總指有了新身份,陰和俊履新中科院黨組副書記
    據中科院官網消息,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召開2020年第14次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陰和俊以「中科院黨組副書記」的身份亮相。 陰和俊曾是「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曾長期在中國科學院工作,主要從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國防科技創新等工作。此番履新屬於回歸。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答封面新聞:已啟動處理器晶片等「卡脖子」領域專項研究
    封面新聞記者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提問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圖片來源:國新辦網站)白春禮介紹,在解決科技「卡脖子」領域方面,中科院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加強組織推進和統籌協調,明確任務的組織單位2019年啟動了處理器晶片與基礎軟體、電磁測量、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多語音多語種技術一共5個C類專項。「經過兩年的攻關,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白春禮介紹,中科院研製的高性能超級計算機,在天文、海洋、藥物等領域取得了國際水平的大規模科學計算應用。
  • 中科院集體離職事件——吳院士科研能力如何?
    7月15日,有媒體報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90多名研究人員集體離職,引起了輿論關注。這些年國內科研圈總是追求熱點領域,以期能發高影響因子論文,弄得整個圈子非常浮躁。論文發一堆,問題依然沒解決,美國一禁令,我們就心慌。能做到不盲從熱點,十年磨一劍,專注核心技術的人並不多,而吳院士算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員。吳院士團隊研發的強流中子源HINEG是一種大科學裝置,有了HINEG這樣的平臺,才能更好地開展中子物理與先進核技術研究。
  • 中科院哲學所揭牌 白春禮: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
    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今天,中科院哲學所揭牌,讓科學與哲學「結盟」,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要有原創的、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
  •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通過驗收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朱麗萍,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苟利軍,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院長饒子和,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出席會議。驗收會由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