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創新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必須從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向創新發展聚焦,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資源充分湧流。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回顧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可以清楚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正因為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因此,創新發展被列為新發展理念的首位。我們要從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來充分認識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極其緊迫性。

當今國際競爭的關鍵是創新之爭

二戰之後,全球性經濟危機、科技創新、產業革命、經濟轉型、國際關係大調整,這些現象之間的相關性、因果性越來越密切,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內在聯動性和客觀規律性。在這其中,創新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二戰後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首推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給全球經濟,特別是高度依賴廉價石油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衝擊。這次危機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依託網際網路、計算機及軟體技術、數位技術等科技創新,展開了一場以信息化為中心的科技革命,進而引發了由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化經濟向以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信息化經濟的轉型。這一全球化的經濟轉型,重塑了二戰後的國際關係格局,在這場科技創新、經濟轉型中落伍或失利的國家,國家綜合實力及國際地位明顯下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社會又開始進入了新的一輪大調整、大轉型周期。以智能化製造、再工業化為主題的新的科技創新、產業革命、經濟轉型、國際關係調整正在迅速展開,圍繞此而來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力爭領先、力爭主動的作為和博弈也日益顯著。這是一場不進則退的競爭,時不我待,我們國家必須全力以赴,奮勇爭先。

無論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從當前國際競爭的現實來看,都充分表明,創新之爭是其中的關鍵,是重中之重。從根本上講,創新之爭也就是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之爭。

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突破口在於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時,特別強調要突出問題導向,強調要重視補短板。創新能力不強,可以說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最大的短板。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創新發展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和關鍵。我國的奮鬥目標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支撐起一個現代化強國的發展需要,就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們可以把發展中國家典型的發展方式與發達國家典型的發展方式作一個對比。發展中國家一般是利用後發優勢推動發展,技術、資金、設備等往往以依賴引進為主,產業發展更多採取模仿追趕方式;發達國家則大多利用先發優勢,利用自己的科技、人才、資金等優勢實行引領型發展,產業成長、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方式。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裡,實施的基本上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方式,即更多利用後發優勢的引進型、模仿型、追趕型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長足進步,可資利用的後發優勢空間越來越小,引進之路也遇到發達國家日益強烈的限制。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自覺主動地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我們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創新發展是我國發展攻關的關鍵。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完成這三大攻關任務,創新發展是關鍵。首先,轉變發展方式,正如上面所說,關鍵是形成創新驅動的、依靠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其次,優化經濟結構,創新是原動力,是第一動力。沒有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再次,轉化增長動力,關鍵也是在於把創新擺在第一位,真正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向創新發展聚焦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跨越的關口和要實現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邁進發達國家的行列。發達國家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擁有領先於其他國家的先發優勢,關鍵就在於創新能力強,並且能夠比較充分地不斷增強和有效釋放創新能力。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必須向創新發展聚焦,並以此為中心,推動和深化各方面改革。

創新發展需要有效的體系支撐。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堅持創新發展,既要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又要抓住關鍵,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社會主義的一大優越性就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創新發展涉及面非常廣,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亟須集中力量辦好的大事。因此,推動創新發展,必須強調統籌協調,既注重全局推進,又注重重點突破。創新發展,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培育和發揮綜合優勢,包括基礎能力優勢、人才規模優勢、市場空間優勢、產業體系優勢、體制動員優勢等,總之要形成體系性的系統優勢。推動創新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有效提升和發揮綜合國力的過程。我們需要把推動創新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在推動創新發展中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向創新發展聚焦。

創新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要把科技創新搞上去,就必須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相對於創新發展的迫切需要而言,我國人才資源隊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有高原缺高峰。人才隊伍的數量及整體水平在增長,但領軍人才嚴重不足。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加快相關方面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特別是產權制度、激勵制度、相關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採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創新發展需要充分發揮企業、企業家的主體作用。創新發展,核心訴求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轉化為發展成果。沒有這種轉化,就談不上是創新發展。在推動和完成這一轉化過程中,企業、企業家的主體作用不可替代。企業、企業家的積極性的發揮,是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成果的關鍵。 因而,黨的十九大報告就特別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體制上,也要圍繞如何讓企業、企業家真正成為主體、真正發揮主體作用來謀劃和推進改革。要創造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

創新發展需要深化體制改革,打通創新發展的體制通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於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深化體制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轉化為發展成果,是有規律可循的。首先,這種轉化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轉化環節:科技成果變成產品,產品經規模化生產成為市場的有效供給,進而成長為產業,這樣就成為現實生產力,成為發展成果。其次,圍繞這一轉化過程,還必須注重完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等相關配套鏈條。這就需要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打通創新發展的通道。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資源充分湧流。

(作者系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相關焦點

  • 科學回答人類前途命運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一、在深入思考人類前途命運這一重大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系列政策主張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
  • 望海樓: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這是基於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作出的深刻概括。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新徵程上,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始終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 光明日報評論員: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原標題: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魯迅先生說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引用這句話闡釋了一個真理——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決心。
  • 中科院院士白春禮:關鍵核心技術關係國家前途命運 我國在高技術領域仍有短板,會令工業大廈「地基」不牢
    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越來越凸顯,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關係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白春禮指出,客觀來講,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五中全會對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斷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集中反映出我國科技發展的差距和不足。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摘要】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類整體發展的歷史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理論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之辯證統一,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邃的世界眼光與高尚的時代情懷。
  • 關於香港局勢必須認清的真相(之三)—— 香港的前途命運繫於香港...
    是要法治、安定、團結,還是暴力、動蕩、撕裂;是要守護香港,還是任它沉淪,成為擺在所有香港同胞面前、決定香港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  香港亂下去,全社會都要「埋單」。香港今年頭六個月各項經濟指標,除個別行業外,全面下跌。香港經濟第一、第二季度GDP增速僅為0.6%,處於十年來的低位,經濟面臨明顯的下行壓力,陷入衰退的風險正逐步增大。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江澤民同志則在1995年首次正式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新時代伊始,習近平總書記更加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擔當
    在古典文明時期,中華民族創造了在超大規模社會條件下,實現有效治理的價值體系、制度體系與組織體系,在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方面,形成了豐富的治理經驗與文明成果,不僅使中華民族成為了一個偉大民族,而且也惠及了整個人類社會。
  • 我國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教授白振聲,中央黨校民族與宗教理論研究室教授龔學增6日做客新華網,就「民族團結」話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龔學增表示,在建立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實現各民族大團結方面,新中國成立60年,我們有了一套有效的辦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國家民委:辯證認識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關係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成就情況新聞發布會於5月17日舉行。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國家通用文字語言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發問。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丹珠昂奔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應該科學地、辯證地、統一地去認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把它們對立起來。    第一,憲法裡有這樣兩條。
  • 歷經五千年,為何說中國發展出的文明型國家形態,優於民族國家?
    反觀中國,在中華文明的凝聚之下,上下一盤棋,一步一腳印,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正穩步推進。經過上述幾個方面的比較,不用多言,各位自然明白「文明型國家」與「民族國家」之優劣。然而,「民族國家」也有自己的一些優勢。在各民族之間不斷的激烈競爭之下,「民族國家」內部的各種創新思潮可以很容易得到激發,活力更能得到充分體現。近代科學革命爆發於西歐正是說明了這點。
  • 羅詩遂:以創新為發展引擎 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王坤朔 肖寒)在日前舉行的2018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期間,太極集團總經濟師羅詩遂在接受採訪時說,創新是製藥企業發展的關鍵引擎,太極集團致力於用真實世界臨床研究的大數據來驗證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與穩定性;同時以創新技術賦能藥品生產,提高藥品質量,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 正確處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關係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誕生: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次歷史性轉變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誕生,引發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又一次觀念大碰撞。中國共產黨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自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治國理政的總體布局,提出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人類社會與自然關係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將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提升到新的境界。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 - CCTV.com
    經濟日報記者 趙 晶攝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決定》明確指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 科技創新如何更好助力每個人的發展
    面對當今信息和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理解科技創新與每個人的關係,科技創新如何更有效地助力人的發展,助力於地區和國家的發展呢?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就此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擘畫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第一次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中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歷史和未來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和世界前途命運的戰略塑造。中國共產黨一直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當前,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世界正在拉開「重塑的序幕」。帶領人民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保這一歷史進程不被遲滯和打斷,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以和合共生的歷史責任感,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按佛教法界緣起思想所述,世界如同一張「因陀羅網」,每個國土或民族是構成這張網的點和線,我們既是構成此網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也是包羅在「因陀羅網」內的共同體,牽一點而動全體。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當今世界愈見凸顯的民族問題對冷戰後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有著約5億人口的東南亞11國中,生活著約300個民族。東南亞各國間及國家內部複雜的民族關係導致該地區成為世界民族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