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教授白振聲,中央黨校民族與宗教理論研究室教授龔學增6日做客新華網,就「民族團結」話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龔學增表示,在建立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實現各民族大團結方面,新中國成立60年,我們有了一套有效的辦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主持人]民族關係始終是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至關重要的社會關係,請問在疏通民族關係上,我們做了哪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龔學增]這個問題是社會各界,包括國內外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涉及到民族關係的問題,我想起了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提出的著名論斷,叫做我們國家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當中的五大關係,第一是政黨關係,第二就是民族關係,所以民族關係能在五大關係當中排在很重要的地位。從當前我們國家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這樣一個過程,如何進一步完善民族關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現在對於我們國家民族關係的本質概括是八個字: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如何建立發展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實際上這個關係弄好,和諧就出來了。建國初期首先就面臨著消除民族隔閡的問題,現在是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怎麼對待民族關係,特別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建國初期,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派了好幾個中央政府到民族地區的慰問團、訪問團,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具體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我們的一些幹部、著名的專家學者,好多都參加了這個活動,親自去宣講。
後來處理民族關係形成了很多長效機制,比如對於民族重要性的教育常抓不懈,這些年來始終在做,改革開放以來可能做的更好一些。另一個就是在各民族的廣大幹部群眾當中進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為什麼呢?目的就是要解決民族團結的關係問題。另外涉及到一些具體實施活動,這些年來,我們看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的活動,從全國,我記得光從中央政府這個角度就召開過4次全國性的民族團結表彰活動,各地區,特別是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很多豐富多彩的形式。
比如新疆,他們實施民族團結夜,至今已經進行了26年,成效還是很明顯的,從1982年就開始。另外,圍繞著現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推進小康社會,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等,與這些活動結合形成了一些辦法。應該說工作做的很多,從大局方面是沒有問題的。另外,疏通民族關係,我們從正面宣傳,包括民族團結的典型,開展這些活動等。另一方面,矛盾始終是存在的,比如構建和諧社會,這是大家的共同願望,但是怎麼構建和諧社會?就是怎麼妥善地處理好問題。
我們在疏通民族關係當中,就是民族關係還有沒有問題?還是有問題的。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影響民族關係的一些因素。比如說區域經濟發展拉大的問題,東西部經濟發展拉大,從研究民族的角度來說,西部地區就是我們國家少數民族地區,東部的發達地區和西部少數民族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還是很嚴峻的。
改革開放以後,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口流動非常頻繁,漢族大量的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量的進入到東部,進入到城市,使我們中國民族之間的交流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種交流對於增進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增進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起很大作用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民族差異,利益上的、權益上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差異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摩擦,這種摩擦也表現的比較多。比如說引發這次7.5事件的韶關事件,新疆一部分維吾爾族群眾到內地打工,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這樣一個事件。如果7.5事件不發生,這種事件我們也必須面對,要妥善解決。這一年來,我們還是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北京,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比如地鐵口擺小攤的、挑擔的,涉及到很多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引發民族情緒上的,有時候嚴重出現一些群體性事件或者突發性事件。
這些年,在這類問題處理上我們也提出了很多辦法,涉及到與民族因素有關的矛盾乃至於群體性事件和突發性事件,維護民族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尊嚴、維護國家統一,這個前提不能違背。現在我們還事實求是地提出,提出什麼問題就按照什麼問題解決,是一般的刑事案件就按照刑事案件處理,不能動不動就把個別的案例馬上上升到民族問題。什麼是民族問題?民族問題是不同民族之間,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之間的一些矛盾,涉及到個人之間或者少數人之間的,不能夠簡單上升到民族問題。當然一些少數事件當中,民族分裂分子,包括這次7.5事件,就是抓住這些問題反覆加以炒作,把它上升到民族對立,煽動民族仇恨,把這種仇恨引向我們的國家,引向我們的社會制度,引向我們的政府,就是為了達到它的邪惡目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很清醒地看到,疏通民族關係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個是正面做工作,再一個就是協調把握好矛盾,並很好解決矛盾。這兩方面做好了,這個事情就好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