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新疆進入歷史發展最好的時期。5月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32個民族團結教育月。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新疆的問題,最難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
「新疆最大的群眾工作就是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如何認識新形勢下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訪談嘉賓:自治區黨校民族宗教理論教研部主任劉仕國
記者:在新疆,提到民族團結,就不得不提到新疆精神。我們知道,「愛國愛疆、團結奉獻、勤勞互助、開放進取」16個字的提出,並非一次確立,而是在「愛國、感恩、勤勞、互助、開放、進取」之上,經過廣泛聽取意見建議,集思廣益才最終確定的。團結這兩個字對新疆究竟有多大分量?我們該如何認識這一點?
劉仕國:新疆精神的提出,是前所未有的一次變革創新。應當說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疆的具體展示。
新疆精神的提出,是一個不斷積累、高度總結的過程。這個過程既要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也要具備歷史依據符合時代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感恩」一詞的表述,雖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從歷史沿革和時代變遷的角度來看,不及「團結奉獻」更具有代表性。新疆自古就是一個大雜居小聚集的區域,取得今天的成就,既離不開本地各族群的奮發努力,也離不開兵團、部隊以及全國各地的積極支援,而這個過程,沒有比「團結奉獻」一詞,更具有代表性的了,而奉獻本身就包含有基於感恩的回報因素。
因此,「團結奉獻」是新疆精神的核心內容。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民族團結,是團結精神中的一個重要層面。正確理解民族團結在當下的時代意義,對新疆的長治久安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極其重要。
記者:在新疆的穩定和發展過程中,新疆的民族團結到底具有怎樣的時代意義?
劉仕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新疆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就是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新疆的問題,最難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新疆最大的群眾工作就是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民族團結對於新疆的穩定發展意義自不必贅述。事實上,民族團結的時代意義不管從新疆自身的發展來看,還是從結合新形勢下中國夢的實現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等等方面來看,都和新疆的民族團結是聯繫在一起的。
特別是當今,從更高的層面來理解新疆的穩定發展,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各民族的團結。以前,國家的發展戰略主要側重於東南沿海,如今,向西開放的大幕也已開啟,並被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僅如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更升華了中國向西開放的格局。從全球經濟發展來看,歐美一些國家為鉗制中國的發展,實施了「亞太再平衡」的扼制策略。新疆和西藏的和諧穩定、民族團結會成為對這一策略的有力回擊。因此,新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時代意義,是可以從新疆自身、國家和世界三個不同的層面得到體現的。
記者:促進民族團結,對於我們每個普通群眾來講,應該怎樣理解?還要注意些什麼?
劉仕國:應當說,結合當下而言,民族團結具有了更為全局的意義。其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外部,國際局勢動蕩不停,內部,我們正面臨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形成,其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民族團結格局產生一定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個人認為,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防止民族意識的片面化、絕對化,提倡公民意識與民族意識的和諧統一。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增進共性,擴大共識。第二點,要注意避免「為了發展而發展」的片面認識。簡言之,就是把所有問題歸咎於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後,「只顧低頭趕路忘了抬頭看天」。認為只要把經濟搞上去了,就一定可以解決所有不團結的問題。這種想法是片面的。要知道,我們現在大力改善民生,不斷加強社會建設,提高經濟水平,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要體現在贏得民心、凝聚民心上,從而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發展匯集群眾基礎。惠民生、促發展只是聚民心的一種途徑或方式。從之前發生過的一些暴恐案件來看,這些根本就不是什麼民族問題,而是民族宗教極端分子赤裸裸的反人類的犯罪行為。這種罪行的產生,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沒有任何必然聯繫。如果我們工作的落腳點不是在凝聚人心上,而是單純追求經濟發展為了發展而發展,必將顧此失彼。
記者:如今,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在解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問題上,如何用改革這把鑰匙來開鎖?
劉仕國:用改革來打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新局面,這個答案我認為是肯定的。改革是促進發展的動力,也是激發活力的源泉。民族團結所擁有的時代性特徵,決定了我們不能再用以前一成不變的方式解決問題,否則就無異於刻舟求劍。改革能夠推動民族團結機制的創新,也能夠促進密切民族關係工作方式的創新。
當前,自治區實施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就是最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一次創新舉措。而微信平臺「最後一公裡」的推出,則是在「打好價值觀爭奪戰」中,一次積極嘗試。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促進民族團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凝聚民心,這才是最終和最高的目標。這些創新之舉的推出,無疑更拉近了各族幹部群眾之間的聯繫,凝聚了其共同的核心價值理念。所以,改革必定會成為解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