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產業集聚與民族團結的關係研究(節選)

2020-11-23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於2010年2月1日發布《中央宣傳部 中央統戰部 國家民委 關於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民委發【2010】13號),提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總體目標,指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加強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 民族團結進步與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現階段,在新疆的很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後和不平衡,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因此,如何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水平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熱點問題。

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份,與8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裡,9個民族與周邊鄰國跨界而居,是我國民族成份最多、跨境民族多、特有民族多、自治地方多的邊疆省區,也是我國民族成份最複雜的地區之一。「新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為新疆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同時也對新疆的民族團結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複雜的地緣、民族以及宗教環境下,如何推動新疆地區的民族團結進步水平,實現地區的和諧發展是一個需要不斷摸索和探討的難題。本文從新疆地區民族團結中最需解決的問題出發,結合新疆現階段所擁有的發展機遇和產業發展的現狀,試圖從產業集聚的視角探討經濟發展推動新疆地區民族團結進步的新路徑。

概念界定與文獻梳理

(一)概念界定

1、民族團結的概念界定

2005年,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首次對「民族」概念進行了創新性的表述: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1]借用迪爾凱姆「社會團結」的概念,提出「民族團結」是建立在對中華民族共同情感、價值觀或信仰的基礎上的各民族成員之間、各民族間、各民族與國家之間,以平等互利或相互依賴為特徵的一種聯繫狀態。民族理論學術界,現有的關於「民族團結」定義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1)「民族團結是各民族間和各民族內部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關係,它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它以消滅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實現民族平等為前提。實行世界範圍內的各民族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團結,是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精神的體現」。[3]

(2)「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之間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即各民族人民基於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共同奮鬥」。

(3)「民族團結是指不同民族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標在自願和平等的基礎上的聯合,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之一,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另一特徵」。

可見,「民族團結」是指某一區域(國家、省或地方)範疇內,生活其中的所有民族,基於共同的利益,相互認同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的一種情感或社會生活狀態。各民族生活在一起,能為了一個共同的發展目標而團結奮鬥,而不是去人為的有意識的去割裂這種地緣關係,以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

2、產業集聚的概念界定

2012年,趙婷指出,伴隨產業集聚而產生的集聚經濟效應就是生產率增進的媒介或渠道。對集聚經濟的概念,有多種不同的解釋,區位理論的代表人物Weber  (1909)是最早提出集聚經濟概念並對其進行界定的學者。Weber指出,所謂集聚經濟就是指由集群與關聯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利益,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1)技術設備的發展促進了生產過程的專業化;(2)勞動力高度分工形成了靈活的勞動組織;(3)批量購買與銷售降低了生產成本;(4)共享基礎設施降低了一般性開支。

目前,學術界對產業集聚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而規範的概念。

朱英明(2006)提出產業集聚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為: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類型的產業部門,依託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以一個或兩個以上產業部門作為特定區位產業發展的核心,藉助於國民經濟中各產業部門間密切的經濟聯繫,發生與發展著產業部門間的經濟聯繫, 共同構成—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集合體」。

王繼紅(2009)認為,產業集聚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的某個產業或某些產業通過相互關聯的要素資源配給,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企業(或經濟聯合體),在價值鏈、物質流中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的一種產業地理空間的集中或聚集過程。

李碧宏(2012年)提出,產業集聚更多強調的是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為了追求集聚經濟利益而向某一地域空間集中的動態過程。

綜上可知,產業集聚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過程,一個區域的產業集聚一般指區域內的優勢產業或產業環節的實力不斷增強,而區域範圍類逐步實現圍繞該產業鏈條上企業或資源的地理集中,伴隨在產業實現規模經濟的同時,該區域基礎設施得到升級和人口實現集聚,以實現區域的發展。

3、經濟增長的概念界定

在經濟理論的早期研究中,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被視為同一概念,古典經濟學派中,以馬爾薩斯—李嘉圖的增長理論最被認可,但該理論卻與工業革命後部分國家實現高增長的事實相矛盾。二十世紀30—40年代,哈羅德——多馬從凱恩斯理論中的投資和產出穩定性問題出發,提出一個動態的、長期的宏觀框架。該框架模型在50——60年代引起了以索洛為首的經濟學家的興趣,並形成了所謂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古典增長理論模型的分析方法卻是宏觀的,並非標準的新古典經濟分析的微觀方法。凱斯(1965)和庫普曼斯(1965)把拉姆齊引入消費者最優化的概念,提供了對儲蓄率的一種內生決定,而使增長理論成為真正的新古典理論。二十世紀80年代技術進步相關的創新被引入經濟增長的研究,羅默將R&D理論與不完全競爭引入對經濟增長的研究,新經濟增長理論從此形成。在這些模型中,技術進步是有目的的R&D活動的結果,而且這種活動獲得某種形式的事後壟斷力量以作為獎勵。在這些框架中,長期增長率依賴於政府行動,諸如稅收,法律和秩序的維護,基礎設施服務的提供,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對國際貿易、金融市場和經濟的其他方面的管制。至此,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著名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曾如此定義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經濟增長指更多的產出,而經濟發展則既包括更多的產出,同時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體制安排的變革。經濟增長不僅包括由於擴大投資而獲得的增產,同時還包括由於更高的生產效率,即單位投入所生產的產品的增加。經濟發展含義則不止這些,它還意味著產出結構的改變,以及各部門投入分布的改變」。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雖然都追求個人所得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但經濟增長關心的重點在物質方面的進步,主要是指經濟總量諸如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也可以用人均生產的增加量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表示。而經濟發展不僅關心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更側重結構的改變,以及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價值判斷、意識形態的變革。

本文在研究新疆產業集聚與民族團結關係的過程中,試圖引入經濟增長作為中間變量,側重指新疆地區生產總值以及人均生產總值的增長,而非全面的涉及經濟發展的概念。

文獻梳理

1、民族團結的影響因素研究

段超(2003)認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與發達地區差距拉大,一些地區農民負擔較重,國家發展民族地區的有關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國家在民族地區興辦的大型工程考慮民族地區利益不夠,包括民族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自由在內的民族權益沒有得到完全保障,這些因素影響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辛培雄(2007)認為,當前影響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因素有:地區發展差距逐步擴大,各民族人民內部矛盾時有發生,西方敵對勢力和民族分裂主義不斷滲透,境外宗教滲透和非法宗教活動繼續發展。[11]張明玲(2008)認為,民族團結政策在新疆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民族團結政策在新疆的實施成果缺少法律保護;新疆各地區基層缺乏建立解決民族問題的有效機制,國際環境和跨界民族等多種不安定因素的影響。[12]汪繼紅(2012),對影響民族團結的因素進行研究,指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貧困且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拉大、流動開放的現代多元社會以及民族地區的移民安置與資源補償等問題處理不當是影響民族團結的三個主要因素,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解決民族團結進步的問題,從體制上做到預防、教育和考核並重,在經濟社會上以發展當先,通過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民族地區全面進步。[13]遊俊(2013),分析武陵山片區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所具備的優勢條件,提出民族關係的長期和睦是各民族團結一致的基礎條件、民族文化的特質與有機交融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礎條件、民族區域經濟共同體的發展是各民族樂業安居的基礎條件、民族教育事業的興盛是各民族共同進步的基礎條件。[14]朱曉明(2013),研究指出堅持民族團結就必須快速發展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政治平等、經濟高速發展、文化繁榮,從而減少民族差距,促進民族團結,達到民族和諧,共建社會和諧。林莉,孫雲鳳(2013)以發放問卷、態度量表、訪談、隨意訪談等形式對新疆克州民族團結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發現認同是影響民族團結的主觀因素,民族關係是影響民族團結的客觀因素,三股勢力、國際反華勢力和一些現實社會問題是影響民族團結的重要因素,而經濟問題是百姓關心的影響因素。黃金海(2013),從增長極的視角出發,通過研究廣西少數民族集聚區培育增長極的條件,提出廣西少數民族集聚區增長極培養的對策建議,以促進廣西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的建設。張友國(2014)從民族團結的定義出發,指出民族團結應該是全方位、全方向的發展,新時期「民族團結」的實踐路徑應該在繼續堅持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礎上,在經濟、文化、法律以及方法四個層面不斷完善民族團結的實踐路徑。[18]陽清(2014)從國際國內兩個大方面闡述了民族團結的影響因素,國際因素主要為「三股勢力」和國際霸權主義,國內因素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的貧富差距和利益分配不公,文化方面的風俗習慣、宗教等方面存在差異,社會層面上的社會流動加速以及制度方面的民族政策本身及執行不力,結合迪爾凱姆的社會團結論,提出了構建民族團結的兩條路徑:一是重建少數民族的集體意識,提高他們對中華民族、對國家的認同,紮實社會團結的基礎;二是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性,促使各民族更廣泛地參與社會分工,提高社會有機性,形成各民族間平等合作、互助互利的關係,增加相互依賴性。[2]

綜上所述,現有學者對影響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團結的研究更多集中於民族團結的影響因素研究,這些因素主要包括1、外部「三股勢力」和國際反動勢力的破壞;2、民族間文化、風俗習慣具有多樣性,多樣性之間的融合會影響到民族團結;3、社會流動加劇所帶來的摩擦;4、制度層面的不完善與執行不力;5、經濟發展的落後。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過程中,上述方面的問題很多都是共存的,在通過教育不斷的實現民族間的認同和樹立民族團結觀念的同時,需要解決各民族人民切實關切的問題,改變落後的經濟現狀。如何在不斷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實現社會、文化的同步發展,在實現經濟整體增長的同時保證百姓的生活水平切實提高,這應該是解決民族團結問題的關鍵。

2、民族團結與經濟增長

民族團結進步與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實現民族團結的物質保障,經濟的落後必然帶來很多的民族團結問題。蒲成林(2014)在研究中指出,按2011 年國家制定的扶貧標準是2300 元,到2012 年,新疆地區仍然有二十七個縣城是處於國家扶貧標準的縣城。較大的貧富差距,為新疆地區的社會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經濟水平的低下,會帶來如違法犯罪、教育的落後、大量的人才及城鄉二元矛盾等問題,對整個新疆地區的發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我國還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我國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的需求跟落後的生產力的矛盾。新疆地區也同樣如此,經濟的不夠發達必將決定其很多問題的突出表現。

很多學者也對民族團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進行論證,指出民族團結能保證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能促進民族團結。陳輔逵(2000)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物質資料生產是民族和民族團結的存在與發展的先決條件,共同經濟利益是民族團結的直接動因,以及我國民族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經濟來解決等三個方面,論述了經濟發展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劉振華(2010)結合新疆地區現階段的經濟社會建設的狀況,指出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改善和保障民生,以鞏固民族團結的社會基礎,實現新疆的長治久安。邢凱(2011)從我國建國以來民族建設的經驗出發,指出只有真正的民族團結才能促使整個中國社會思想意識的進步、文明水平的提升,民族團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22]聶陽(2012)以喀什地區為研究對象,總結當前新疆喀什地區民族關係特徵、論證了喀什地區經濟發展對和諧民族關係的影響,提出喀什地區應該充分利用自有資源,不斷引進人才,因地制宜,以各種工業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喀什經濟,實現民族平等,構建和諧民族關係。

綜上可知,現有學者致力於在論述了經濟的發展能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而民族團結進步同時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沒有民族團結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的發展,經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民族團結的居民也必將如空中樓閣,不可持續。

民族團結是一種建立在物質、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等多種因素之上的和諧狀態,其中經濟發展是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是改善和保證民生的重要前提,沒有經濟發展的民族團結是空談,只有通過經濟發展保證了民生,再結合推動一系列民族團結的教育和建設活動,讓各民族之間形成民族團結的認同感,才能真正的實現民族團結。

3、經濟增長與產業集聚

實現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方法有很多,而現階段以產業集聚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政府部門的關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要實現經濟發展,實施產業集聚政策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針對產業集聚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很多學者進行過詳實的論證。佩魯(1955) 最早提出增長極理論,指出一個地區經濟增長源於該地區的增長極,而地區增長極是位於某些地區的一組迅速發展中的產業,這些產業的集聚效應能夠推動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埃德加•M•胡佛(Edgar Malone Hoover)通過研究產業集聚指出,產業集聚的主要貢獻在於他首先指出了產業集聚存在一個最佳的規模,如果集聚企業太少,則因集聚規模太小而達不到集聚能產生的最佳效果;相反,如果集聚的企業太多,則可能會出現某些方面的原因致使集聚區的整體效應反而下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1957)提出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提出了經濟集聚過程的不同階段會出現「回流效應」和「擴散效應」。國內學者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研究多集中於實證,周兵、蒲勇健(2003)分析了我國產業集聚的區域差異,並計算出我國產業集聚的空間基尼係數,比較了我國產業集聚的區域差異,然後基於西部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的數據做了關於產業集聚與西部經濟增長的 OLS 回歸,結果表明區域經濟增長率與區域人均產出集聚、企業單位數集聚、企業總產值集聚等指標都呈現出正相關關係。馮 薇(2007)在詮釋Martin和Ottaviano 的「增長與集聚」關係模型基礎之上,對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循環累積因果關係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分析。產業集聚通過市場規模效應、技術和知識溢出效應以及社會資本效應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而區域經濟增長又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集聚,二者進入循環累積因果過程。並且實證了它們之間的正向關係。[25]有學者指出了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效應是隨發展階段不同而變化的,江激宇(2005)以製造業為例實證分析了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係,指出產業集聚可以通過改變區域資源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增加資源的配置效應,產生內部規模經濟、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而形成產業集聚的聚集經濟效應,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聚集」式、累積循環的持續快速增長。然而,產業的過度集聚會帶來區域要素投入成本的上升、空間擁擠成本的上升以及區域環境損害成本的上升,從而產生集聚不經濟效應,最後導致經濟的不可持續增長甚至停滯。[26]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並非單純的線性關係,劉彬、陳圻等(2007)基於 1993-2003 年的數據對江蘇省化工產業集聚度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做了實證分析:先利用單位根檢驗對考察變量的平穩性,然後採用協整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關係進行了分析,最後採用 OLS 方法對二者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化工產業集聚程度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係,但他們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是三次函數關係。[27]也有部分學者在產業集聚發展如何是區域經濟更好的協調發展方面做了研究。馮英玲(2012)以工業產業為例,分析我國工業產業的集聚狀況,通過區域經濟增長與產業集聚度的相關性分析,指出產業集聚發展戰略是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創建「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途徑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國製造業產業振興規劃的重要內容。汪晨、朱英明(2013)以浙江省紡織業為例,採用統計學分析方法對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發展關係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合理有效的區域經濟政策可以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從而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可見,產業集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是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經濟發展環境不同,產業集聚的程度不同,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在變化的。應該從一個地區所處的產業集聚程度和階段,再結合其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擁有的政策條件,選擇具體的產業集聚路徑和政策,充分利用好產業集聚過程中的有利因素,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一個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後的地區,通過工業或其特色產業(如特色農業、旅遊業等)的集聚發展,完善產業鏈條,使之成為一個地區的主導產業,提升產業的附加值,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在整個產業集聚的過程中,產業的發展與成熟,所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的規模效應和產業鏈相關產業的地理集中,而且還伴隨著區域內,相應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勞動力的需求提升與技能提升,這將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切實提高從業者的收入水平,且帶動社會發展。

(三)民族團結與產業集聚關係的理論模型構建

現階段,我國仍處於並且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的社會矛盾依舊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而,發展經濟仍舊是我國去解決發展過程中問題的主要方式,而新疆的現階段的主要民族問題以及社會矛盾當然主要還是需要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在提供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實力的同時,結合社會政策和文化教育引導來實現新疆的團結穩定。

在以經濟增長為主導來解決民族團結進步問題的思路下,本文試圖去構建民族團結進步、經濟增長以及產業集聚之間的關係,如圖一所示,民族地區通過產業集聚政策的實施,來指導地方產業的發展,通過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完善產業鏈條,來帶動產業的集聚發展,以形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作用」來實現地區經濟地方的發展,以及物質和人力資源的集聚,實現產業地的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輔佐以推進各民族達成民族團結的共識,以保障民族團結的實現。當產業集聚發展到一定程度,其「擴散效應」得以凸顯的時候,主導產業的「增長極」區域將會帶動周邊地區的集聚快速發展。而相應的,民族團結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保證,只有穩定才能實現發展。

對於新疆地區而言,需要通過對其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了解其產業發展的階段,再通過產業集聚的規劃政策來指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以產業集聚和經濟增長的角度提出對策建議,實現經濟的集聚發展,進而將民族地區團結進步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更高層次。

三、新疆民族團結建設問題分析及指標體系構建

(一)新疆民族團結建設存在的問題

王歆(2007)在《新疆多民族和諧發展的經濟政策研究》認為:「要實現新疆多民族的和諧發展,經濟政策調整的具體措施應著重於以下三點:統籌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30]吳瓊(2007)在《流動人口及城鎮化對新疆民族關係的影響》一文中認為:「城市城鎮化有力地促進了新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使民族分布格局進一步分散化,各民族一體化程度加強。但是,這個過程中,各民族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性格特徵等方面必然要發生磨擦,由此也會產生矛盾,嚴重影響了民族關係的和諧發展。[31]阿不都熱扎克.鐵木爾(2009),通過對烏魯木齊「7-5」事件進行反思,對以熱比婭為首的「世維會」等境內外「三股勢力」及其反動本質進行了鞭闢入理的揭批,提出社會團結穩定是最符合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32]任新麗(2010)在新疆民族團結研究中指出,新疆地區實現民族團結,要堅持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夯實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要堅持科學發展,實現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奠定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要將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的一切政策措施細化落實到社會建設中,為實現新疆民族團結奠定紮實的社會基礎。[33]王鵬(2011),指出民族融合是新疆地區民族團結的根基,應該通過加強新疆地區的宗教、語言、及文化融合,從思想上實現個體民族的「主體性」向民族間的「交互主體性」轉換的問題,達到民族間交流的「多元」,最後實現民族間的融合。[34]

綜上可知,新疆的民族團結進步建設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多民族之間的融合,物質條件落後以及「三股勢力」等分裂份子的滲透等方面,在以發展經濟為核心的政策中,應該考慮到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協同,通過經濟活動的交流實現民族間的融合,通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給分裂份子以可乘之機。

新疆地區的民族團結工作和其所特有的文化的多樣性、宗教的多元化以及民族的多成份構成等都密不可分。民族團結需要在文化、語言以及宗教方面實現自由和融合,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面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三股勢力」 試圖對新疆地區民族團結穩定的不斷破壞,應該結合經濟發展方面的問題分析新疆地區的民族團結,然後一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

(二)新疆民族團結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結合現有學者對新疆民族團結建設問題的研究,本文試圖建立一個能夠較為客觀評價新疆民族團結進步建設工作的指標體系,通過指標體系的構建,我們能更好的通過定量分析來研究新疆民族團結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本文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一個一級指標、三個二級指標、十個三級指標,具體見下表一:

表一 民族團結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民族團結

文化和諧

民族間交流

對外交流

社會和諧

分裂活動減少

族際通婚普遍

和諧混居

就業穩定

人口正常流動

物質和諧

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城鄉收入分配公平

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新疆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一)新疆三次產業現狀

新疆的發展定位是建成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和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現已發現的礦產有138種,其中9種儲量居全國首位,32種居西北地區首位。石油、天然氣、煤、金、鉻、銅、鎳、稀有金屬、鹽類礦產、建材非金屬等蘊藏豐富。從新疆三次產業的產值數據可以看出,見圖二,新疆的三次產業都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從總體的增長態勢來看,新疆的三次產業發展具有以下的特徵:第一產業的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滯漲階段,時間為1995年至2002年,第一產業一直處於緩慢發展階段,在此階段,第一產業實現年均增長率為3.44%,2002年相對於1995年的環比增長率僅為26.71%,可見發展速度緩慢。第二階段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時間為2003年至2009年,實現年均增長率為13.93%,2009年相對於2002年的環比增長149.10%,第一產業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為加速發展階段,2010年至2013年期間,實現均增長率為17.91%,2013年相對於2009年的環比增長率為93.26%,第一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第二產業的發展主要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緩慢發展階段,時間為1995年至2002年,在此階段,第二產業實現年均增長率為11.36%,2002年相對於19905年的環比增長率為112.40%,可見發展速度較為平緩。第二階段為加速發展階段,時間為2003年至2008年,實現年均增長率為22.82%,2008年相對於2002年的環比增長243.32%,第二產業得到爆發式的發展。第三階段為2009年第二產業的發展出現一次調整,首次出現負增長。第四階段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至2013年期間,實現均增長率為18.28%,2013年相對於2009年的環比增長率為95.74%,在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的同時,還是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

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有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平穩增長階段,時間為1995年至2010年,第三產業平穩快速發展,在此階段,第三產業實現年均增長率為12.80%,15年間實現環比增長508.85%,其第三產業發展快速平穩。第二階段為穩步加速發展階段,時間為2011年至2013年,實現年均增長率為20.81%,2013相對於2010年的環比增長率76.32%。

可見,新疆地區的三次產業均具有良好的態勢,在最近幾年均實現進一步的加速發展,新疆地區的三次產業均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但前期的高速發展與前期經濟體量不大和國家扶持力度逐漸加大也有一定的關係,1995年至2013年期間,新疆生產總值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佔比最低為2009年1.25%,最高為2013年1.47%,新疆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其他省市自治區相比較小,同時,2010至2013年間其有逐步提升的趨勢,開始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階段。新疆經濟的不斷發展,三次產業的不斷發展完善為經濟進一步的集聚發展提供了可能,為集聚策略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經濟與產業基礎。

  1995—2013年間,新疆三次產業產值佔新疆總產值的比重變化,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新疆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由圖三可知,新疆第一產業比重是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從1995年的29.5%到2013年的17.6%,第一產業的比重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新疆第二產業的比重變化呈現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95年——2008年,呈現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第二階段為2009年——2013年, 2009年新疆的第二產業比重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雖後面幾年皆高於2009年的比重,但其整體向下的趨勢很明顯。2009年除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影響外,與當年新疆地區動亂不安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從1995年——2002年間不斷增加,2003年——2008年期間總體呈現下降趨勢,2009年因為第二產業的大幅下降而比重明顯高於2008、2010年,2010年——2013年間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13年,新疆一二三產業的佔比分別為17.6%、45.2%、37.2%,由「配第克拉克」定理和發達國家的三次產業比例可知,新疆的產業結構不是很完善,隨著其工業的不斷發展和對外貿易額的逐步提升,其經濟體量逐步提升的同時,其第二產業的比重應該逐步重大再逐步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也應該是在長期向上,在第二產業集聚發展成熟以後,比重逐步提升至50%以上。可見其第二產業還沒有充分發展,且隨著其對外貿易的逐步提升,第三產業的產值提升,其比重還是不斷下降的,現階段應去積極提高其第二產業的發展水平,同時完善其第三產業的鏈條,保證新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結合圖四的三次產業貢獻率我們可以發現,第一產業的貢獻率較為穩定,第二產業產業貢獻率基本處於50%以上,對新疆的GDP的增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且近幾年貢獻率有逐步增加的趨勢,可知新疆經濟發展對第二產業的依賴性極強,其第二產業的發展對新疆經濟的發展是具有決定性的。其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的近幾年有下降趨勢,可見其第三產業總量的增長並沒有帶來新疆地區顯著的經濟增長,證明目前階段第三產業並不是新疆地區的主要產業。

綜上所述,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從長期來看有一個較好的向上的態勢,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短期內經濟還是會呈現出較大的波動,這應該和新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問題有較大的關係,如2009年新疆地區第二產業受到很大的影響,這與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問題有緊密關係,如「7.5」事件,由反動勢力所煽動的影響民族團結的事件不僅影響社會問題,還會帶來較嚴重的經濟問題。同時,新疆地區的經濟增長對第二產業有較大的依賴性,但是其第二產業的比重結構卻有持續下降的趨勢,可見其第二產業的發展還處於較不發達的階段,這與新疆地區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地方複雜的經濟發展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提高其第二產業的發展水平,是提高其經濟水平必由之路,通過第二產業的集聚發展來實現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打下較好的經濟基礎,促進第三產業的豐富和完善,最後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經濟結構的合理化目標。

   (二)新疆人均經濟指標分析

一個地區的發展當然與其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有著密切關係,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過大是引起社會不穩定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由圖六可知,第一,新疆地區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均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且有擴大的趨勢,這十分不利於全國範圍內的民族團結穩定。第二,新疆地區的城鄉收入比從1995年至2009年都高於3,2010年至2013年才逐步下降,至2013年的2.7,可見新疆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有逐步縮小的趨勢,這與國家有意識的去縮小民族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維護民族團結穩定的做法是分不開的,這有利於新疆地區的團結穩定。可見,在不斷通過經濟的不斷發展來實現新疆地區有全國其他地區差距的同時,著力解決新疆地區內部的人民收入不平等現象,緩解民族之間的經濟矛盾,對新疆地區的長遠穩定發展意義深遠。

、新疆產業集聚現狀分析

目前,對產業集聚的研究,通過定量的方式能更清晰的表明當前西部產業集聚的真實狀況,因此,本文採用定量的方式對新疆地區工業產業集聚狀況進行分析,並考察產業集聚的發展趨勢。

(一) 產業集聚測度方法

關於產業集聚程度的測度主要用的方法有:地區產業平均集中率、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數、哈萊-克依指數、區位熵、空間基尼係數、空間集聚指數等。本文採用地區產業平均集中率指數和區位熵指數來判斷區域產業集聚狀況。

1、地區產業平均集中率

2、區位熵

區位熵 LQ(Location Quotient)用來判別產業集聚存在的可能性。區位熵又稱地區專業化指數,它能夠測度一個地區生產結構中某個產業與全國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對優勢,

(二)新疆地區產業集聚實證結果

1新疆工業產業平均集中率結果

本文選取第二產業中的工業來測算其產業平均集中率,更能反應其第二產業發展的真實情況。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測算結果,本文對新疆第二產業平均集中率的測算數據選用《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鑑》的2007年到2011年的我國工業統計數據,利用上述指標公式(1),本文對現有統計的新疆27個工業行業的增加值為樣本數據,測算其工業的產業平均集中率。具體計算結果請見表二,圖3為2007-2011年新疆工業平均集中率走勢圖。

表二 新疆工業產業平均集中率

year

產業平均集中率

2007

0.011109

2008

0.010773

2009

0.010504

2010

0.010929

2011

0.01086

圖七 新疆工業產業平均集中度

結合表二和圖七,可以看出,2007-2011年期間,新疆地區的工業產業平均度很低,最高是僅為0.011109,而從2007年開始下降, 2009年降到最低點後開始回升,且2011年相對2010年又有小幅小降。從其產業集中率的數值來看,新疆地區的產業平均集中率不高,首先表明新疆地區的工業平均集聚水平較低,而新疆的主導產業又是其第二產業,可見其整體的經濟水平在全國還屬於一個很落後的水平,並且未能成為一個具有地域性優勢和特色的工業基地。其次,新疆的工業多而不精,具有很多類型的工業企業,但都不是集聚能力很強的產業,或者是某個或某些產業還沒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集聚鏈條,來推動整個地區產業的集聚優勢發展。從其產業平均集中率的變動趨勢來看,其產業並沒有向某一個或某一些特定的產業進行集聚的趨勢,表明其很多產業都處於一個產業集聚的初級階段,也並沒有反應出對重點優勢產業的打造和培養的趨勢。

2、新疆第三產業產業平均集中率結果

根據《新疆統計年鑑》和《中國統計年鑑》的2004年到2013年的第三產業主要行業的統計數據,利用上述指標公式(1),本文對新疆的第三產業的產業平均集中率進行測算,其中主要包含6個行業數據,分別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統計的其它體量較小的行業的總值)。具體計算結果請見表三,圖八為2004-2013年新疆第三產業產業平均集中率走勢圖。

表三 新疆第三產業產業平均集中率

year

產業平均集中率(第三產業)

2004

0.012032

2005

0.011574

2006

0.011182

2007

0.010571

2008

0.01032

2009

0.010017

2010

0.009542

2011

0.010056

2012

0.011122

2013

0.011104

圖八 新疆第三產業產業平均集中率

結合表二和圖八,可以看出,2004——2013年期間,新疆的第三產業平均集中率也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最高值為2004年的0.012032,最低值為2010年的0.009542。又公式(1)可知,K值越大,涉及的產業越多,就會相應的拉低最後總體的產業平均集中率,相對於上文涉及27個行業的工業產業平均值而言,此處第三產業的K值僅為6,綜合可見其集聚水平明顯低於新疆工業產業平均集中率。從第三產業的變動趨勢來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4年——2010年,新疆第三產業的產業平均集中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其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呈現倒退的趨勢;第二階段,2010——2012年,產業集中率出現緩慢回升的趨勢,產業的發展水平有一個轉好的趨勢,可能是行業的整合發展雖帶來的變化;第三階段,2012——2013年,處於一個基本持平的狀態,略有下降,其第二階段所體現出的產業的良性發展趨勢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總體來看,其產業的集聚水平還是處於一個很低的程度,在調整發展的過程中也並沒有得到很順利的發展,可能存在一定產業鏈的整合升級的需求。

3新疆工業產業的區位熵計算結果分析

第二產業的工業產業的集聚發展是產業集聚效應最明顯,最能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文重點分析新疆現有的主要的27個工業產業區位熵,以便了解新疆地區主要工業產業的集聚現狀。

LQ大於1,表明該產業在該地區的專業化水平比較高,超過區域水平,也意味著該產業在該地區相對集中,具有相對規模優勢,發展較快;如果區位熵小於1,表明 j 地區 I 產業的集中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處於比較劣勢;等於 1 則處於均勢。根據上述公式(2),結合統計數據計算的結果請見下列各表。

表四 新疆27個產業區位熵

Year

1

2

3

4

5

6

7

8

9

2007

16.62776

2.114206

2.369807

1.103156

4.988685

0.851534

0.858523

0.839921

0.724608

2008

15.08778

2.271007

1.609133

1.120764

4.741128

1.068858

1.078735

0.960472

0.758804

2009

15.59371

1.981107

1.455759

1.345089

5.482194

2.506095

1.224981

1.15767

1.113824

2010

15.0885

1.913026

1.583664

1.27116

5.568841

2.513358

1.395593

1.091946

0.889966

2011

15.03016

1.662359

1.530483

1.033163

5.35316

2.021228

1.367408

1.217497

0.762799

Year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07

0.531002

0.881547

0.720659

0.458596

0.881784

0.01795

0.299425

0.622956

0.134076

2008

0.404862

0.799181

0.70359

0.452456

0.480234

0.021248

0.208374

0.721411

0.101235

2009

0.381532

0.866071

0.88263

0.580995

0.462697

0.019025

0.23961

0.904583

0.14091

2010

0.606206

0.887998

0.926027

0.529369

0.552637

0.014847

0.244529

0.864151

0.126306

2011

0.604319

0.762864

0.799474

0.558724

0.472578

0.023754

0.181469

0.972653

0.112319

Year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007

0.672222

0.293297

0.242549

0.060467

0.086564

0.043327

0.371908

0.038542

0.031383

2008

0.658157

0.255064

0.293712

0.049736

0.106287

0.041244

0.455528

0.032615

0.024991

2009

0.847371

0.224343

0.410532

0.051738

0.127859

0.022725

0.77

0.03924

0.03235

2010

0.837019

0.322997

0.318063

0.047646

0.12658

0.022381

0.785902

0.037303

0.023093

2011

0.850754

0.439234

0.313903

0.036773

0.136336

0.015114

0.520955

0.037767

0.016951

附註:1-石油和天然氣開採 2-黑色金屬礦採選 3-有色金屬礦採選業 4-食品製造業 5-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 6-化學纖維製造業 7-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8-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9-西部煤炭採選業 10-非金屬礦採選業 11-農副食品加工 12-飲料製造業 13-菸草製品業 14-紡織業 15-紡織服裝業 16-造紙及紙製品 17-化學原料製造 18-醫藥製造業 1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20-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21-金屬製品業 22-通用設備製造業 23-專用設備製造業 24-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25-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26-通信設備製造業 27-西部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從實證結果來看,石油和天然氣開採 、黑色金屬礦採選、有色金屬礦採選業、食品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化學纖維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九個行業的產業集聚度較高,而剩下的十八個行業基本上都處於全國的平均水平以下。而且可以看出其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與黑色金屬礦採選在全國範圍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其餘集聚水平較高的產業,除食品製造業外,基本上屬於石油和礦產資源產業鏈條上的行業。

結合圖九和表四,即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圖和產業平均集中度趨勢圖,可以知道,新疆地區的產業結構一直比較固定,其石油及礦產採選業屬於其主導產業,且集聚水平在全國也屬於領先水平,但由新疆地區的產業集中率可知,其資源優勢並沒有真正的轉化為地方的經濟優勢,其優勢產業的集聚還處於低層次的水平,其技術實力和配套產業鏈還不夠完善,以至於優勢資源產業無法實現高水平的集聚,進而不能帶動整個地區產業鏈的發展,相反,資源利用的低效和粗放,會帶來嚴重的浪費和環境問題,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新疆產業集聚與民族團結關係的實證研究

(一)運用層次分析法測評統計近年來新疆地區民族團結的發展情況

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理論和相關人士的打分,計算出民族團結指標的權重。接著採用問卷調查,收集專業人士對每個指標的發展程度的打分。最後,根據業打分結果和指標權重計算出綜合的評分,來判斷新疆地區近年來整體的民族團結髮展情況。

層次分析法(簡稱AHP),也稱為兩兩比較法,是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T.L.Satty在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一種決策分析技術[1]。它是將一些複雜的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並根據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隸屬關係,將因素按照不同層次組合,通過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各個組成因素的相對重要度,並對各組成因素的重要度做出評定,剛得出一個兩兩判斷矩陣。然後通過矩陣運算,計算出各因素的相對重要度。

新疆民族團結建設的戰略性機遇及發展路

(一)戰略機遇

新疆一直以來是我國經濟發展規劃中重要的一部分,從最早的新疆兵團助力新疆的建設和發展,到2010年提出西部大開發,再到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進而到2012年12月2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正式發布實施,新疆一直都是我國發展政策的重要戰略地,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也需要其承擔起更重要的使命。在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新階段,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如何利用好這些戰略性機遇來加強新疆民族團結建設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

在現階段,可用於加強新疆民族團結建設的戰略性機遇主要有兩個:一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時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而新疆與8個國家為鄰,即東北部與蒙古毗鄰,北部同俄羅斯聯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別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其歐亞經濟大通道的支點和樞紐地位凸顯無疑,這將有利於推動新疆城鎮化建設、有利於刺激新疆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於促進新疆邊境貿易發展以及有利於引發西域文化旅遊熱潮,而經濟的更深層次的交流能提高新疆地區的開放程度,能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建設。二是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據阿里研究院的數據統計,2013年新疆地區在1688平臺上銷售2.14億元,同比增長1883.41%,銷售主要商品為乾果等農產品。2013年新疆在淘寶平臺(含天貓)上銷售19.26億,消費152.41億。2014年上半年,銷售13.08億,同比增長68.70%;消費92.26億,同比增長55.39%;和田玉、紅棗、核桃為淘寶上最熱銷的新疆產品。同時,新疆在人均GDP和人均社會消費方面,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網際網路普及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升加快了新疆信息化的進度,這為新疆的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很好的契機,新疆應該利用電子商務發展的大潮,通過大企業的農產品深加工和新疆本地居民的電子商務創業,來共同推動新疆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切實提高新疆人民的收入水平,來緩解各個民族之間由經濟問題產生的矛盾。

在新的發展階段,利用好全新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新疆的優勢,提高新疆各民族人民的交流,以經濟活動來促進各民族的融合發展,實現新疆民族團結進步。

(二)發展路徑

實現新疆地區的民族團結進步,需要更大力度地推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在現有產業分布和集聚程度的基礎上,應以更科學合理的措施來實現產業的集聚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發展,以農業的集聚發展帶動和改善最基層人民的生活水平,工業的集聚發展提高經濟的開放程度,大力發展旅遊業相關的第三產業的集聚發展來提高民族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性,進而實現各民族生產生活的一體融合,達到民族團結進步的目標。本文的相關建議如下:

第一,提高第一產業的產出效率,做好農產品的深加工,以農業的集聚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村人口的團結互助。新疆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它在農產品生產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其素有「瓜果之鄉」的美譽,其棉花,大棗等農作物的優質也是遠近聞名。首先,可以依託這些特有的資源優勢,以新型瓜果,棉花以及大棗等優質農產品為重點,可以借鑑「褚橙」、「柳桃」、「潘蘋果」等高質量農產品品牌銷售策略,以優質的產品打造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打造其相關的優質產業鏈。其次,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提高產品的銷售效率,如新疆的和田大棗就利用淘寶這種新型的已成熟的電子商務平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次,可以利用新疆已有的食品加工業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大力彌補新鮮蔬果不能長時間儲存的缺點的同時,也可以實現農產品更大規模的種植,實現規模效應。通過上述的方式,逐步實現新疆第一產業的完善的產業鏈條建設,實現優勢農業的集聚發展,切實保障和促進農民的增收,通過經濟上的合作互助來實現農村地區的民族融合發展。

第二,整合具有優勢的工業產業的集聚發展,提高新疆工業經濟的開放度,為民族團結進步建設提供更好的物質和經濟保障。從前文對產業集聚度分析可知,新疆現階段,在石油和天然氣、礦產資源採選業方面具有很明顯的優勢,這也是新疆地區的重點發展產業,但其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制約產業的進一步集聚,應該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實現其的合理和可持續性。首先,依託現有的國家級園區,在現有園區定位基礎上,實現園區之間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其次,對現有的產業進行整合,重點扶持,不貪多,優先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礦產採選業等優勢產業,通過核心技術的引進或創作,發展這類資源產業的深加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第三,大力扶持發展產業園區現已形成的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等產業,以滿足整個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周期更替所帶來的影響,當資源產業發展到衰退階段時,保證有新的核心產業能夠作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最後,利用好自身地理區位優勢,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將新疆打造成我國國際貿易中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同時利用這些優勢,圍繞石油和天然氣以及礦產採選業集聚產業鏈上的上下遊企業,形成集聚發展之勢,打造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以工業企業的集聚發展,來擴大新疆工業合作的範圍,將新疆打造為我國面向中亞和歐洲的重要內陸港口,提高新疆地區經濟的開放程度,以更開發的發展來促進新疆地區的民族融合。

第三,開發特色旅遊產品,帶動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的集聚發展,倡導新疆地區的文化開放。新疆有眾多的旅遊資源可以開發,首先,「三山夾兩盆」的地理結構下,擁有諸多號稱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地理事物、現象和景觀。其次,古絲綢之路橫貫新疆, 這一文化屬性可以作為文化景點的開發主線,且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然能給絲綢之路帶來新的活力 。第三,民族性強, 文化特色鮮明。新疆是民族活動和交融的大舞臺,目前新疆居住著47個民族, 13個主體民族, 各民族創造了豐富( 異域情調)的多元文化,且多民族的聚居帶來了宗教文化的多樣化。但是,新疆地域廣袤,其景點過於分散,且交通的不便利型帶來了很高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因而在現階段應該結合新疆所擁有的特色旅遊資源來實現旅遊產業的發展。

新疆地區現有的較為粗獷的民族旅遊資源,與現在流行的文化旅遊、生態旅遊、沙漠旅遊等旅遊需求具有很高高的切合度,且這些資源具有唯一性,在現階段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應該集中力量,利用好「絲綢之路」的發展契機,結合新疆特有的民族傳統習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開發幾款龍頭型的旅遊產品,以點帶面,以這些龍頭產品為增長極,發揮其「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帶動新疆旅遊產業的發展,在不斷推進其基礎設施的完善,加速其旅遊產業的發展。在旅遊也的發展中,可以不斷擴展本地居民的收入來源,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經濟水平,同時文化上的交流也必然帶來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更具開放和包容,有利於地方和民族的團結穩定。

第四,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滿足集聚發展需求,實現各民族的融合。從國際社會發展的經驗來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般都伴隨著城鎮化的過程,當產業實現集聚發展的時候,其對勞動力的需求和對消費市場的需求也都是城鎮化建設中的推動力。而且,不斷城鎮化的過程,促進了新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使民族分布格局進一步分散化,弱化原有的狹隘的民族思想,促進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實現整個新疆地區的民族的經濟與生活一體化,保障新疆的民族團結進步。(張利斌)

相關焦點

  • 我國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教授白振聲,中央黨校民族與宗教理論研究室教授龔學增6日做客新華網,就「民族團結」話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龔學增表示,在建立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實現各民族大團結方面,新中國成立60年,我們有了一套有效的辦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深刻認識民族團結的時代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新疆進入歷史發展最好的時期。5月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32個民族團結教育月。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新疆的問題,最難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 「新疆最大的群眾工作就是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如何認識新形勢下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 砥礪奮進五年間——總書記新疆足跡丨民族團結之花開遍天山南北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習近平殷殷囑託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新疆考察,對做好新疆維護社會穩定、推進跨越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民族團結、加強黨的建設等工作進行調研指導。增進民族團結,是總書記這次調研中時刻關心的問題。
  • 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 - CCTV.com
    經濟日報記者 趙 晶攝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決定》明確指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 杜青林: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杜青林在甘肅、青海調研時強調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新華社西寧7月17日電(記者馬勇)7月15日至1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在甘肅、青海調研,與黨政幹部和專家學者座談時強調
  • 鄧小平:民族政策是要我們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建設自己...
    民族政策是要我們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建設自己幸福美滿的生活。只有團結得好,一切建設事業才能順利地進行。   1953年1月20日,鄧小平設宴招待來北京的青海果洛區藏族參觀團和甘肅南部牧區各民族參觀團全體人員。他致歡迎辭說:「民族政策是要我們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建設自己幸福美滿的生活。
  • 丁建忠情系戈壁灘:民族團結是生命線
    沒錯,這裡就是新疆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蔬菜種植示範基地,由新疆華聯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聯集團」)旗下的新興華聯科技開發公司2001年開始建設,該企業也是新疆第一家通過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認證的企業。    華聯集團掌門人是新疆回族企業家丁建忠。
  • 維護和發展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關係要做什麼
    問:論述維護和發展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關係。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現行憲法關於我國民族關係規定的基本內核。  (1)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互為條件、缺一不可的。①民族平等是前提,是基礎;②民族團結是基本保證。
  • 民族團結丨民族團結小知識8問8答
    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也就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在當前階段,民族團結依然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基本保證。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積極參與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關於民族工作的小知識。1.什麼是民族?
  • 築共同進步的發展路,做民族團結的帶頭人
    支部13名黨員全部參與其中,共與70餘名來自新疆、西藏、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同學結對,定向幫扶,基本實現了低年級少數民族同學的結對全覆蓋。通過基本理論學習、專業知識講座、志願實踐活動等一系列的活動,充分發揮研究生黨員在政治上的敏感性和學業上的表率作用,以實際行動促進形成各民族間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和諧氛圍。
  • 讓我們一起重溫《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為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
  • 中國高功率雷射設備產業集聚格局
    到2017年,全球雷射市場產業規模將超過110億美元,其中,中國雷射產業將佔到1/3。  這次,我們綜合各方面信息,就中國高功率雷射設備產業集聚格局發表一孔之見。  全國生產高功率雷射設備的廠商約有50家。
  • 民族團結一家親 | 民族知識小課堂!
    民族團結一家親 | 民族知識小課堂!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的政治基礎和內在要求。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也就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在當今的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民族團結依然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基本保證。
  • 關於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
    這些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為解決我省的民族問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推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有力保證。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要全面貫徹落實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切實把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落實到民族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真正轉化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巨大力量。
  • 【民族團結一家親】技術上結對子 生活中是親人
    記者 謝龍攝  新疆日報訊(記者米日古力·吾報導)65年前,由8個民族36名工人組成的「青年鑽井隊」在準噶爾盆地戈壁荒漠打出第一口油井,由此拉開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勘探開發的序幕。如今,由各民族的上萬名員工組成的建設大軍,分布在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的生產、管理、技術、操作等各個崗位,推動著企業高質量發展。
  • 守牢生命線 共築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日前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的重要講話,在各族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 【民族團結】民族理論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宣傳
    【民族團結】民族理論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宣傳 2020-12-01 2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州】民族...
    【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州】民族團結模範沙德克江·卡迪那瓦義二三事 2020-10-27 18:5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學黨報共話民族團結情 凝聚起實現總目標的強大力量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特別是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鞏固提升「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的成果,進一步豐富活動內容和載體。8月14日上午,自治區在烏魯木齊舉行「學黨報話團結一家親」座談會。來自天山南北的10名結親幹部和結親戶代表一起暢談學習黨報的感受和體會,共話民族團結情。9月7日摘登部分代表發言,以饗讀者。
  • 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奏民族和諧之音,助「夢」飛翔
    、民族團結教育、和諧校園、民漢互助 「一幫一結對子」、 五五工程、民漢聯誼 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區,新疆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直接影響著新疆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進程,也直接關係著新疆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前景,對當代大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首先是防止敵對勢力向高校滲透,與我爭奪當代青年一代的需要;其次是大學生了解中國多民族國情,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的重要舉措,最後是大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和諧社會建設中去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