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2020-10-03 江南吳越

諸玄識

(一)西方科技及其方法的「西學中源」

按照「百科」常識,歐洲在17世紀(甚至更早)發生了「科學革命」,而它的兩個法寶則是邏輯與實驗。兩者幾乎被置於西方的獨特稟賦之列。

但極為諷刺的是,「邏輯與實驗」再加上所有科學或知識的媒介工具與前提條件——「表意文字」(漢語概念或稱「漢字密碼」),三者均是較晚才從中國被引進到歐洲的。

先略談兩個「法寶」。

第一、關於科學實驗的中國源,倫敦大學奧布萊恩教授介紹:

〔艾薩克·福修斯(Isaac Voss, 1618—1689)是17世紀最重要的西方學者之一〕,他的下面這番話,典型地表達了歐洲對中國科學的震驚,即:「如果任何人要收集所有的發明和生產(方法),現在和過去,質量和數量,都必須去中國;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加起來,都不如她。」……福修斯(Isaac Voss, 1618—1689)讚嘆:「事實上,在幾乎所有的藝術和科學的方面,中國都比歐洲優越。……不僅是繪畫、雕塑、建築和音樂,而且在醫學、植物學、藥理學和技術發明上;凡此,中國都更先進。」

第二、關於西方邏輯的中國源,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羅伯特·柯恩告訴我們:

美國語言學家費諾羅薩(Ernest F. Fenollosa, 1853—1908年)說:「通過將漢語作為一種模式,當成真正知識的工具,由此來修補我們(西方)的抽象語言的缺陷。」……費諾羅薩進一步說:「漢語所代表的是,所有的西方邏輯和抽象系統的自然選擇。」

其他兩位西方學者也說:

萊布尼茨的理想是和中國表意文字聯繫在一起的,亦即,普遍通用語言的思想:每個符號代表一個概念,……它近似於現代邏輯符號。(Steve Fuller)

萊布尼茨認為,中國表意文字是普遍通用語言的合乎邏輯的起點。……為此他覺得,漢字的「表意」最容易在數學和邏輯上被當作可理解的符號。(Kurt von S. Kynell)

古代中國的天人合一的「原科技」在世界聯通和海洋時代發生了「爆炸性效應」,被西方濫用於徵服自然、徵服世界。

(二)19世紀命名的「科學革命」與事實不符

通常所說的17世紀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嚴格地講,這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的否定者指出:

「科學革命」(這一說法)是19世紀的發明。(奧爾加·洛莫娃)

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已經被誇大了。……事實上,宗教懷疑論者仍在被審查或被忽視,他們的思想也沒有什麼重大突破,他們的理論遠未形成堅實的教育基礎。(梅根·肖爾)

17世紀的歐洲是普遍的政治危機。……其知識特質基本上仍是那導致宗教戰爭的教條主義,以它為永恆方式。……所謂的17世紀的哲學和科學「革命」,實際上都是「反革命」。(史蒂芬·圖爾敏)

說的好聽些,那時的歐洲精英們只是在營造條件,迎接「科技~工業革命」而已。為此,他們在做三件事:

第一,拋棄神權,完成轉型,世俗化和文明化,這就是由儒家思想所引導的啟蒙運動。

第二,清除精神桎梏——神本主義和由神職學者所偽造的「古希臘」。在弗朗西斯·培根看來,「亞里斯多德是真正科學與哲學大敵(archenemy)。」此須解釋:同樣是偽造「古希臘」,19世紀是全面、系統和「現代性」的;而此前則是「皮毛」,而且是反動的。

第三,進行語言文字的改革,必須掌握能夠表達普遍性、抽象性的概念與思辨的工具,它們都是依靠中國因素來完成的。下文詳述。

我們進一步認為,西方在17世紀沒有「科學革命」,在14—16世紀也沒有「文藝復興」;倒是相反,那時正處於宗教型之部落社會的解體過程中,很原始,基本上不用文字。

構成西方文明(包括「科學革命、文藝復興」)的全部要素,是在18世紀初開始系統地從中國引進,它們是:

(甲)能夠表達文學、科學和哲學等的語言文字概念(來自「表意文字」——漢字意涵)。

(乙)非宗教的世俗思想(儒家人文),從而解除對「人智、人為、人事」的禁錮。

(丙)從中國古籍中擷取「自然哲學」,為了妥協,稱為「自然神」。萊布尼茨希望中國派人到歐洲教授「自然神學」,這由耶穌會士代勞了。

(丁)從「中國風」獲得物質文明,包括仿造「中國風」產品(生產方法和工藝流程),它是工業革命的前奏;再是由「中國風」產生的審美,從而掀起了誕生文學、藝術和建築(哥特和古典)的浪漫主義運動。

英國皇家學會的1668年會議,這是「科學革命」的標誌性事件;但它並未涉及「科學」本身,而是討論約翰·威爾金斯的論文《真正的字與哲學語言》。「真正的字」即漢字(培根),「哲學語言」即中文(萊布尼茨)。另外,這幅圖是19世紀後期的作品,這裡面的建築、裝潢、家具和服裝等都屬於19世紀的,而真實的場面則要差很多。

(三)表達知識或科學的語言是必要前提

早在1630年代(歐洲)開始萌發這樣一種思想,即用普遍通用的語言來作為科學理論的完美工具……。像貝克(Beck)和威爾金斯(Wilkins)一樣,萊布尼茨認為書面漢語是他所構想的原型。——密西根大學語言學專著《文字轉換》

萊布尼茨把漢字當作哲學表述系統的理想原型,因為它與事物的概念直接對應,而不存在口語歧義或失真的問題。出於同樣的理由,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稱讚中文是詩歌媒介的典範。——美國長島大學教授羅伯特·帕蒂森

被中文改造之前的西方語言文字是怎樣的呢?分為對抗性的兩極:1.教派話語(拉丁語和希臘語,而且分成多支,語義怪異);2.世俗土語(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它們不僅無法表達普遍和通用的意思,而且總是胡亂爭吵。想想窮山溝裡的土話是什麼樣子,它們就是什麼樣子;即使憑藉印刷術而形成「文字」,也不可能被用於書寫文學、科學和哲學等!

如果硬說在17世紀的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那就是基於漢語模式的「語言革命」——主要是在消化中國科技的過程中遇到了「語言瓶頸」,精英們諸如培根、笛卡爾、萊布尼茨和牛頓,特別是英國皇家學會,都其傾力處理之;其解決辦法是:用「漢語表意」(含義)導出科學通用語言,包括科學、邏輯和數學的概念與符號。以前是「用不完美的巴別塔語言表達完美的上帝」,現在是要借用漢語這個完美的「伊甸園語言」(language of Eden),來表達自然本身的完美。

所以,怎麼可能還存在「古希臘」的文字和科學呢?反倒是被神職學者偽造的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因素」成為進步的絆腳石,不加以清除,則不可能有西方科學。在培根看來,「在新哲學的敵人中,亞里斯多德及其精神是最危險的。……亞里斯多德危害所有的科學和進步思想。」

換句話說,在17世紀,歐洲母語和新興的表音文字本質上都是方言土話或迷信神話,它們不僅無法產生合理的、可通用的定義和概念,而且還造成了極大的社會誤解和衝突,遑論產生科學!

那時的歐洲精英多投身於克服「語言瓶頸」和建立「科學語言」的事業中,相對較小地涉及科技本身,距離真正的科學體系還很遙遠。內華達大學教授丹妮絲·蒂勒裡寫道:

在17世紀中後期,自然哲學的研究與語言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7世紀的自然哲學家也都明白語言的重要性,這是他們所面對的認識論的挑戰。……從皇家學會作者所寫的文本,包括斯普拉特(Sprat)、格蘭維爾(Glanvill)和威爾金斯(Wilkins)的,顯而易見地看到,語言是17世紀的自然哲學家所關注的核心;它體現在早期皇家學會的會員們都花費大量的精力,來創造通用語言的方案上。這些人工語言的方案旨在解決17世紀的語言危機,從而依靠可通用的、標準化的語言符號來促進知識和商業的交流。……如此語言研究使我們能夠洞察到,那奠基現代自然科學的意識形態和語言設計。

源於「古希臘」的西方科學傳統和17世紀的科學革命都是西方中心論虛構的。西方科技有五個中國來源:1.眾多的中國發明的西傳;2.中國文獻裡的科技知識;3.「中國風」產品的工藝流程;4.漢字的「表意」(概念、定義);5.非宗教的「世俗思想」;6.來古代中國的「自然哲學」。

(四)消化中國的表意文字和科技思想

歐洲語言(文字)改革的初衷是發展出一種類似於漢字的、可通用的表意文字,雖是半途而廢,卻有意外收穫——它促成了西方表音文字寄生於「漢語表意」。這一過程從「科學革命」的視角看,則是由漢字表意(含義與定義、概念與理念、普遍性與抽象性等)演繹成科學通用文字,再專門化和抽象化而為數學符號和邏輯符號。雖然其展現形式可以任選各種符號或字母,但最關鍵的則是表達固定不變和一致公認的概念或定義。劍橋大學歷史學家彼得·柏克說:

17世紀(歐洲)是這樣一個時代,人們想方設法創建「通用語言」(表達普遍性的概念和知識)……。這些項目引起了培根、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的極大關注。皇家學會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寫的《關於真正的字和哲學語言的論文》(1668年)。如此「通用語言」旨在消除術語歧義,從而能夠準確表達自然哲學及其新發現;也就是構建一種「哲學語言」,或者我們所說的「科學語言」。而這種語言的模型之一則是中國表意文字或書面漢語。例如,培根意識到中國人……能夠在彼此不懂的方言之間進行交流;他和其追隨者威爾金斯一樣,認為「真正的字」(漢字)……是表達思想,而不被口語所幹擾。

經過17—18世紀的語言改革,西方的表音文字從原先的狹隘語音和語義的符號,變成了有哲理、有深意的符號了;亦即,對於定義、概念、邏輯和數學等,西方表音文字從「風馬牛不相及」變成了它們的「代表」了。然而原始反終,一切定義、概念、哲理、深意、邏輯和數學等,都是源於《易經》,而取自「漢字密碼」及漢語文獻。大衛·波特在其所著《表意文字:現代之前歐洲的漢語密碼》一生中寫道:

與耶穌會士白晉的通信(1697—1707年間),……使萊布尼茨發展了一個關於中國文字始祖形式的理論,這將語言概念提升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高度,即它是元一真理和普遍知識的來源。……通信聚集於《易經》,白晉在1700年的信中,認為這部中國最古老的書,是所有科學的真正來源。……李約瑟稱之為「宇宙檔案系統」。……白晉寫道:他已經發現中華民族原初文字的真正鑰匙;……(易經卦爻)是「以非常簡單和自然的方式表現所有科學的原理」,一個完整的形上學系統,最初是由伏羲構思和編碼的……。在萊布尼茨看來,《易經》的二進位系統提供了一個令人欽佩的創造形態:它的兩個數字(陰線與陽線)即「0」和「1」,分別對應於虛空狀態(無)與神聖精神(有);根據「創世紀」的說法,整個宇宙最初就是這樣誕生的。……白晉說,正式從這個數學系統導出了所有知識。……萊布尼茨似乎已被深深打動了,認同漢字的前身就是古代數學符號。

比吉特 陶茨進一步說明,從漢字演繹出科學、數學和邏輯的語言與符號,即:

顯然,伏羲的二元算術符號的表達方式,在萊布尼茨的普遍主義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數與字的互映則說明,每一個事件、現象和概念都可以通過一種通用語言來表示;結果,它恢復了語言與事物的完整面。然而,理想的、明晰的語言不涉及神的話,它僅體現自然秩序,……每一個表達都構成對宇宙萬物的參照。因此,任何特定的表達或語言,無論是語言符號、科學公理或數學,都象徵著普遍性,……這是中國民族所產生的普遍主義的效果和所開啟的表達方式。

西方是在17—18世紀,通過耶穌會士獲得了系統的中國天文學資料;然後便偽造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克卜勒以及「古埃及」《天文學大成》。

​​​

相關焦點

  • 淺談科學革命的本質與必然性
    前述所提及的常規科學、範式、反常、危機等名詞概念都只是為了解釋科學革命做鋪墊。說起科學革命,大家自然想到政治革命,庫恩認為兩者是有相似之處的。政治革命是起因於內部的一些人意識到現有的制度已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於是奮起革命。原句摘錄:同樣,科學革命也起源於科學共同體中某一小部分人逐漸感覺到:他們無法利用現有有效地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而以前範式在這個方面的研究中是起引導作用的。
  • 湯超:美國早期科學與革命
    仿佛「科學」與「革命」這兩個詞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實際上美國的科學與革命在早期一直是聯繫在一起的,這源於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與同時期的科學革命直接相關,從克卜勒的三大定律到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說,整個經典物理都是誕生在科學革命的年代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如果我們不知道怎樣欣賞往日的成就,那麼我們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如今的進展。」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共生與不一致科學革命與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之間存在兩個關聯現象:第一,從科學成果的角度看,在科學革命進程中,重大科學理論提出的國家順序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順序基本一致。重大科學理論提出的國家順序是:哥白尼、伽利略(義大利)——牛頓力學(英國)——拉瓦錫和化學革命(法國)——量子論、相對論(德國)——分子生物學、信息科學(美國)。
  • 科學革命都是這樣產生的!
    很多人不了解哲學,認為它僅僅是空洞的設想,是不可靠的猜測,而精密儀器觀察到的就是客觀實在。其實不是這樣的,哲學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自然內在的統一性,它告訴我們,人和萬物一樣,不僅由同樣的物質組成,也由同樣的原理支配,因此,人存在與發展的原理就是萬物存在與發展的原理,認識了自己,也就認識了自然,哲學就是一門通過認識自我存在與發展的規律來認識萬物最普遍規律的學問。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科學範式替代了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
  • 顧凡及丨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由於其複雜性,腦研究的發展比數理科學滯後,但也要走所有學科的共同道路。此外,在科學的發展中,某些關鍵研究技術的突破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這些技術還不能被歸入該學科的範式革命,卻是範式革命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和前提條件。範式革命的發生往往是由問題驅動的,即當學科發展遭遇某個非解決不可的關鍵問題時,或遲或早會有天才科學家提出石破天驚的新思想,做出顛覆性的發現,引發範式革命。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毋寧說,它包含一種二階評論,即科學哲學,就科學方法給出了規範性的結論。 圖爾敏和漢森已經指出了對科學進步的理性重建可能採取的方向。他們強調了不連續性的重要性,科學家漸漸以新的方式來看待現象。庫恩把這種強調發展成一個科學進步模型,「常規科學」時期與「革命科學」時期在其中交替進行。
  • 科學革命的根源
    科學,雖然不知道它是什麼玩意兒,但我們知道可是正確的、普遍的,客觀的等等抽象詞。科學什麼時候有?  科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中國、古典時代的希臘和中世紀的穆斯林世界。  但是題目上的科學革命又是什麼?可能就是大的變化吧,也許還有大的影響。  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原因似乎在於,只有在西方,科學才成為一般社會的組成部分。
  • 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對著這段文字我發愣了,思緒停留在這,回味、思考、發呆良久。 作者赫拉利通篇用了並不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石器時代到如今21世紀,從人類起源到發展直到未來,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逐步演化的一整部人類簡史。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於是,有一些好奇的分子,開始不相信這些神話,他們開始觀察身邊的世界,並用數學進行測算,用化學進行實驗,用物理學進行推理。於是,這些科學的先知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真的是那麼無知,過去的虛構大都是錯誤的!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科學的基礎精神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正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才更想把世界搞清楚,才更有求知慾。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巨大的力量,現代科學與政治、經濟的結合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百年來科學革命帶來的力量比全部人類歷史上力量的總和都大。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本文將從科學思想的三大特徵、兩大動力分享科學革命的發展歷程。
  • 科學革命,你們知道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特點嗎
    科學革命自15世紀起,文藝復興的影響波及整個歐洲。對古典時期的興趣被重新點燃,同時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與經院哲學傳統思想決裂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人們不再相信教條主義的教導,而是開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旅程。然而,新的世界觀卻與以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為根基的基督教教義不相吻合。在17世紀上半葉.義大利的數學家兼物理學家伽利略力圖通過理論推導和實驗來證明哥白尼的宇宙體系。他論證道,人們的日常經驗表明,地球是靜止不動的,但同時又是圍繞著太陽旋轉並且繞著本身的軸進行自轉的。這樣一來,伽利略很快就與教會發生了衝突。
  • 論科學革命
    論科學革命蘇鍾麟有網友提出科學革命的創舉,想來,科學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確實已經具備。一「科學」已經不太是科學長期以來,什麼是科學?權威理論就是科學,不然為什麼會成為權威理論?權威理論未必都是科學。那麼什麼是科學?應該給科學下一個名副其實的定義:科學就是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首先科學必須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質,它必須是物質第一性,必須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區別於唯心主義和宗教,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其次,科學必須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是權威人士頭腦風暴一時刮起來的妖風。
  • 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家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使用新的去指導科學研究,採用新的工具以及研究新的領域。原句摘錄: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可是將此結論應用於科學觀察時,又不太合適,當有一個更高權威提醒科學家,他的視覺已經轉變時,那個權威本身就會成為科學家的資料來源,進而成為他的問題。既然無法直接在科學家身上找到範式轉變的證據,那就只能依靠一些間接的行為上的證據。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其次,作者用想像來修飾科學革命,其用意就是為了表明想像是誘因,是促成科學革命發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任何幻想缺乏想像的科學革命,或者只有實證而無想像的科學革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革命,也都無法獲得最終的成功。
  • 科技革命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17世紀的近代科學巨人牛頓於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運動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並且同數學邏輯推理相結合的知識體系和實驗科學,標誌著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證明了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運動性、運動的規律性、規律的可知性,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科學基礎。與近代科學革命相伴的是英國和歐洲的思想解放、經濟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和勝利。
  • 讀書筆記丨科學革命與科學演進——《科學中的革命》閱讀筆記
    一、科學的預見性與實證性科學發展有兩個途徑,一是發現新的事實,發明新的工具;二是使事實更加簡明,使工具更加簡便。以方法論,每個科學理論的演化都可分為前後相繼的四個階段,思想革命、觀測記錄、論著交流、實驗證實,從推測性開始,以實證性檢驗確立。科學進步是一個持續漸進的累積過程,是千萬人的共同努力的過程。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第一次是力學革命,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統一天體運動和地面物體運動的規律,與此同時,他發展了微積分,以此作為數學工具描述牛頓方程;第二次是電磁學革命,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統一了電、磁、光3種貌似不相關的自然現象,還發現了新的物質形態——波形態,他使用的數學工具是纖維叢;第三次是相對論革命,愛因斯坦將時間空間的彎曲和引力作用統一,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了新型物質形態引力波的存在,其數學理論基礎是黎曼幾何。
  • 科學革命的實質 : 理論的 「 證偽」 還是 「 規範 」 的更替
    庫恩則認為,科學的發展是進化和革命交替演進的過程。在他看來,科學不是軼事和年表的堆積,而是包含著一系列「非累積的發展事件,其中一套陳舊的規範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規範所代替。」這就是庫恩說的「科學革命」。在這樣的革命中,規範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