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你們知道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特點嗎

2020-12-05 孟楠講科學

科學革命自15世紀起,文藝復興的影響波及整個歐洲。對古典時期的興趣被重新點燃,同時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與經院哲學傳統思想決裂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人們不再相信教條主義的教導,而是開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旅程。公元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自尼宣告.位於宇宙中心的,並不是地球,而是太陽(以太陽為中心的世界觀)。附帶說明一下,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部分地以神學信念為其基礎的。哥自尼認為,太陽作為無所不能的上帝的代表,應該得到尊敬而佔有宇宙萬物的中心位置。然而,新的世界觀卻與以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為根基的基督教教義不相吻合。

在17世紀上半葉.義大利的數學家兼物理學家伽利略力圖通過理論推導和實驗來證明哥白尼的宇宙體系。他論證道,人們的日常經驗表明,地球是靜止不動的,但同時又是圍繞著太陽旋轉並且繞著本身的軸進行自轉的。這樣一來,伽利略很快就與教會發生了衝突。

猶如亞里斯多德、託勒密和哥白尼,伽利略也堅信,天體都是勻速地沿著正圓形軌道運行的。依據他的觀點,這種運動形式,是一切天體的自然狀態。按照伽利略的觀點,實際上,連石頭掉落的軌跡都是圓形軌道的一段弧線,因為這軌道也是與地球同步運轉的。於是伽利略成為了第一位斷言「地上的力學和天上的力學(力學是物理學中研究物體運動的一個分支)是一樣的」科學家,這樣一來,將月球之下及月球之上的區域劃分為若干層級的理論便失效了。然而依據哥白尼的理論,總是無法確切預言行星的位置。後來直到德意志天文學家克卜勒證明,行星的運行軌道不是一個正圓而是一個橢圓形之時,這種正圓軌道的觀點才發生了改變。

伽利略指出,即使是亞里斯多德這樣的權威,也是可能出錯的。亞里斯多德曾經斷言,物體下落的速度,重的比輕的快。人們傳說,伽利略做過一次反證實驗——他讓兩個球體,一個是木球,另一個是金屬球,同時從比薩斜塔上落下。令在場的學者們大為驚訝的是,兩個球體幾乎是同時掉到地上。此外,伽利略還利用荷蘭磨製透鏡的師傅們所發明的望遠鏡,來進一步論證哥白尼的世界觀。他還發現了月球上的山脈與環形山、太陽表面的斑點以及木星的最大四個衛星。而所有這些觀察結果,都與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和基督教的教義相矛盾。

因而雙方的對峙就難以避免。1633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判刑,禁止其公開發表言論並且處以終生軟禁的懲罰。此外,他還必須公開收回自己所宣傳的觀點。按照一則不足為信的傳言,伽利略在判決之後高喊了一句:「地球確實是在運動著呀!」當然,伽利略的遭遇畢竟比其同時代的戰友布魯諾要好——後者同他一樣,是哥白尼的世界觀的信徒,於1600年在羅馬的鮮花廣場被活活地燒死了。不過,教會卻越來越喪失了自己的權威。現代科學已經勢不可擋地蓬勃發展起來了。

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特點,是採取了數學的量化方法。宇宙中以及地上的運動都可以用數學的語言來加以描述。宇宙是一部結構複雜的機械鐘,其運行遵循著自然的規律。而亞里斯多德的以目的為動因的觀點,其有效期卻並不比科學原理長——起碼在天文學與力學領域中是這樣的。

其後,人們假設了數個物理學的作用動因:一塊石頭之所以墜落,並非因為這是其規定的運動方式。而是因為有一個外力作用於它。英國的數學家兼物理學家牛頓證明,藉助於他的三條運動定律和處處存在的引力作用,可以對橢圓形行星軌道加以解釋。動力學的基本原理,並非圓周運動,而是形式相同的直線運動。牛頓的第一定律明確定義,一個運動物體,只要未因外力的影響而被迫改變其運動狀態,就將繼續進行直線運動。萬有引力定律所表述的是,宇宙中任何物體對另一個物體,都會沿著兩個物體的中心之間的連線,施加一個作用力。此作用力之大小,則與這兩個物體的質量之積成正比.同時又與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行星通過太陽的引力作用而沿著橢圓軌道運行。自此,將月球上下的空間劃分為兩個層級的論點,便最終成為了歷史。地面上與天空中的一切運動,全都服從於牛頓的幾條定律。大家覺得小編說得對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噢

相關焦點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伽利略眼中的科學》譯後感 2018年02月11日 16: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盧東民 字號 內容摘要:
  • 科學革命是什麼?這13本書告訴你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二)19世紀命名的「科學革命」與事實不符通常所說的17世紀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嚴格地講,這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的否定者指出:「科學革命」(這一說法)是19世紀的發明。(奧爾加·洛莫娃) 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已經被誇大了。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科學範式替代了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科技革命是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
  • 世紀通簡史:那些著名科學家的,科學革命,對人類的意義
    概述科學革命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沒有激戰,沒有人群湧上街頭,沒有設置路障,沒有哪個君主人頭落地。然而,科學革命改變了世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世界本身的運行方式。儘管科學革命始於16世紀,但直到17世紀才達到高潮。這場革命僅限於歐洲,但歷史證明它非常重要,後來遍及整個世界。中世紀時期(約公元500年至1300年),科學在歐洲人生活中的作用並不明顯。
  • 科學革命的根源
    科學,雖然不知道它是什麼玩意兒,但我們知道可是正確的、普遍的,客觀的等等抽象詞。科學什麼時候有?  科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中國、古典時代的希臘和中世紀的穆斯林世界。  但是題目上的科學革命又是什麼?可能就是大的變化吧,也許還有大的影響。  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原因似乎在於,只有在西方,科學才成為一般社會的組成部分。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如果我們不知道怎樣欣賞往日的成就,那麼我們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如今的進展。」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
  • 外媒:塞萬提斯文學作品結合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
    另外,他的科學文化作品還是很可觀的。在17世紀初,正處於天文望遠鏡的研發初期。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或許,塞萬提斯的科學文化為這四個衛星的命名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610年3月,伽利略發表了24頁的文章《星座信使》,之後伽利略不僅在天文界,還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場真正的革命。文章中提出的確鑿的證據打破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所信奉的真理。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巨大的力量,現代科學與政治、經濟的結合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百年來科學革命帶來的力量比全部人類歷史上力量的總和都大。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本文將從科學思想的三大特徵、兩大動力分享科學革命的發展歷程。
  • 科學革命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他還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初顯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顯現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科技革命將依賴現代化進程和國際競爭的強大需求拉動,也必將與新興產業發展更加緊密融合、互相推動促進。科技創新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和趨勢。」  胡總書記和溫總理在講話中不約而同地強調了我們正面臨著一個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那什麼是科技革命?
  • 湯超:美國早期科學與革命
    仿佛「科學」與「革命」這兩個詞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實際上美國的科學與革命在早期一直是聯繫在一起的,這源於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與同時期的科學革命直接相關,從克卜勒的三大定律到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說,整個經典物理都是誕生在科學革命的年代
  • 顧凡及丨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德國詩人和科學家歌德曾說過:「除非我們設法知道前人懂得了什麼,否則我們就無法清楚地明白我們究竟懂得了哪些東西。如果我們不知道怎樣欣賞往日的成就,那麼我們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如今的進展。」
  • 關於科學革命的10本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讀書筆記丨科學革命與科學演進——《科學中的革命》閱讀筆記
    一、科學的預見性與實證性科學發展有兩個途徑,一是發現新的事實,發明新的工具;二是使事實更加簡明,使工具更加簡便。以方法論,每個科學理論的演化都可分為前後相繼的四個階段,思想革命、觀測記錄、論著交流、實驗證實,從推測性開始,以實證性檢驗確立。科學進步是一個持續漸進的累積過程,是千萬人的共同努力的過程。
  • 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對著這段文字我發愣了,思緒停留在這,回味、思考、發呆良久。 作者赫拉利通篇用了並不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石器時代到如今21世紀,從人類起源到發展直到未來,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逐步演化的一整部人類簡史。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於是,這些科學的先知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真的是那麼無知,過去的虛構大都是錯誤的!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科學的基礎精神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正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才更想把世界搞清楚,才更有求知慾。所以,科學革命是非常勵志的一場革命,人類決心要把這個世界搞清楚,讓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去祈求神靈。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論科學革命
    論科學革命蘇鍾麟有網友提出科學革命的創舉,想來,科學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確實已經具備。一「科學」已經不太是科學長期以來,什麼是科學?權威理論就是科學,不然為什麼會成為權威理論?權威理論未必都是科學。那麼什麼是科學?應該給科學下一個名副其實的定義:科學就是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首先科學必須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質,它必須是物質第一性,必須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區別於唯心主義和宗教,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其次,科學必須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是權威人士頭腦風暴一時刮起來的妖風。
  • 李志民:關於第二次科學革命
    第二次科學革命的主要標誌是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主體部分涉及物理學,使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宏觀廣度和微觀深度都有極大的提高。包括相對論、量子論和量子力學、X-射線、放射線和電子的發現。  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的重大理論突破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