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自15世紀起,文藝復興的影響波及整個歐洲。對古典時期的興趣被重新點燃,同時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與經院哲學傳統思想決裂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人們不再相信教條主義的教導,而是開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旅程。公元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自尼宣告.位於宇宙中心的,並不是地球,而是太陽(以太陽為中心的世界觀)。附帶說明一下,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部分地以神學信念為其基礎的。哥自尼認為,太陽作為無所不能的上帝的代表,應該得到尊敬而佔有宇宙萬物的中心位置。然而,新的世界觀卻與以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為根基的基督教教義不相吻合。
在17世紀上半葉.義大利的數學家兼物理學家伽利略力圖通過理論推導和實驗來證明哥白尼的宇宙體系。他論證道,人們的日常經驗表明,地球是靜止不動的,但同時又是圍繞著太陽旋轉並且繞著本身的軸進行自轉的。這樣一來,伽利略很快就與教會發生了衝突。
猶如亞里斯多德、託勒密和哥白尼,伽利略也堅信,天體都是勻速地沿著正圓形軌道運行的。依據他的觀點,這種運動形式,是一切天體的自然狀態。按照伽利略的觀點,實際上,連石頭掉落的軌跡都是圓形軌道的一段弧線,因為這軌道也是與地球同步運轉的。於是伽利略成為了第一位斷言「地上的力學和天上的力學(力學是物理學中研究物體運動的一個分支)是一樣的」科學家,這樣一來,將月球之下及月球之上的區域劃分為若干層級的理論便失效了。然而依據哥白尼的理論,總是無法確切預言行星的位置。後來直到德意志天文學家克卜勒證明,行星的運行軌道不是一個正圓而是一個橢圓形之時,這種正圓軌道的觀點才發生了改變。
伽利略指出,即使是亞里斯多德這樣的權威,也是可能出錯的。亞里斯多德曾經斷言,物體下落的速度,重的比輕的快。人們傳說,伽利略做過一次反證實驗——他讓兩個球體,一個是木球,另一個是金屬球,同時從比薩斜塔上落下。令在場的學者們大為驚訝的是,兩個球體幾乎是同時掉到地上。此外,伽利略還利用荷蘭磨製透鏡的師傅們所發明的望遠鏡,來進一步論證哥白尼的世界觀。他還發現了月球上的山脈與環形山、太陽表面的斑點以及木星的最大四個衛星。而所有這些觀察結果,都與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和基督教的教義相矛盾。
因而雙方的對峙就難以避免。1633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判刑,禁止其公開發表言論並且處以終生軟禁的懲罰。此外,他還必須公開收回自己所宣傳的觀點。按照一則不足為信的傳言,伽利略在判決之後高喊了一句:「地球確實是在運動著呀!」當然,伽利略的遭遇畢竟比其同時代的戰友布魯諾要好——後者同他一樣,是哥白尼的世界觀的信徒,於1600年在羅馬的鮮花廣場被活活地燒死了。不過,教會卻越來越喪失了自己的權威。現代科學已經勢不可擋地蓬勃發展起來了。
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特點,是採取了數學的量化方法。宇宙中以及地上的運動都可以用數學的語言來加以描述。宇宙是一部結構複雜的機械鐘,其運行遵循著自然的規律。而亞里斯多德的以目的為動因的觀點,其有效期卻並不比科學原理長——起碼在天文學與力學領域中是這樣的。
其後,人們假設了數個物理學的作用動因:一塊石頭之所以墜落,並非因為這是其規定的運動方式。而是因為有一個外力作用於它。英國的數學家兼物理學家牛頓證明,藉助於他的三條運動定律和處處存在的引力作用,可以對橢圓形行星軌道加以解釋。動力學的基本原理,並非圓周運動,而是形式相同的直線運動。牛頓的第一定律明確定義,一個運動物體,只要未因外力的影響而被迫改變其運動狀態,就將繼續進行直線運動。萬有引力定律所表述的是,宇宙中任何物體對另一個物體,都會沿著兩個物體的中心之間的連線,施加一個作用力。此作用力之大小,則與這兩個物體的質量之積成正比.同時又與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行星通過太陽的引力作用而沿著橢圓軌道運行。自此,將月球上下的空間劃分為兩個層級的論點,便最終成為了歷史。地面上與天空中的一切運動,全都服從於牛頓的幾條定律。大家覺得小編說得對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