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伽利略眼中的科學》譯後感

2018年02月11日 16: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盧東民

字號

內容摘要: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盧東民我們中的許多人從小學起,就開始涉獵具有世界影響的歐洲歷史名人的故事,如伽利略、克卜勒、培根、笛卡兒、胡克、彌爾頓、莎士比亞。其次,作者用想像來修飾科學革命,其用意就是為了表明想像是誘因,是促成科學革命發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任何幻想缺乏想像的科學革命,或者只有實證而無想像的科學革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革命,也都無法獲得最終的成功。作為該主張的體現,書中在論述時大量引用和探討了宗教、文學和藝術等方面的跨學科內容,這不但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上述橫跨不同學科的知識,如何在17世紀西方發生的科學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而且還有助於我們反思當前學界從事學術研究時是否應該過分強調學科背景。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我們中的許多人從小學起,就開始涉獵具有世界影響的歐洲歷史名人的故事,如伽利略、克卜勒、培根、笛卡兒、胡克、彌爾頓、莎士比亞。然而,囿於這種閱讀內容基本上是就事論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其知識覆蓋面也往往是零碎、片面的,很少或者幾乎不涉及他們所生活的時代背景,結果難免會導致我們對相關知識的把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此一來,便非常不利於我們全面地了解相關人物,把握歷史脈搏。

  當然,這樣的結果純屬空穴來風,它一方面源於我們與這些人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源於東西方兩種語言文化間的巨大差異。為了彌補因上述原由所產生的缺憾,提供能夠把他們有機聯合起來的、更為全面的知識和思考方式,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獨具慧眼,率先與國外出版社合作,將美國學者勞倫斯·利普金撰寫的《伽利略眼中的科學》(What Galileo Saw: Imagining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引進國內,並委託我和我的同事王慶梅女士聯手將其翻譯成了漢語。該書已於2017年下半年出版發行,現擬對該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加以簡要說明,以饗讀者。

  顧名思義,本書探討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即科學、想像和科學革命,而伽利略則是將這三者連接在一起的紐帶,是該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代表。下面將對三者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分而述之:

  首先,從學術的角度來說,科學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具體而言,它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又稱思維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個領域。為此,讀者也許會問,既然題目中只有科學,而未具體提及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是不是可以認為這裡的科學指的就是涵蓋了上述三個領域的科學呢?事實上,並非如此。雖然作者沒有就科學給出明確的界定,這並不意味著它可以被當作一個籠統概念。因為作者在前言中不僅把科學、文學和藝術並列看待,還「試圖想像一個科學、文學、藝術共處一室的世界」,而文學和藝術則屬於人文科學的範疇。有鑑於此,基本可以斷定,這裡的科學指的應該是自然科學,它是自然科學的簡稱,而非人文科學或者社會科學,科學革命所發生的領域也應該是在自然科學領域。

相關焦點

  • 科學革命是什麼?這13本書告訴你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科學革命,你們知道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特點嗎
    科學革命自15世紀起,文藝復興的影響波及整個歐洲。對古典時期的興趣被重新點燃,同時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與經院哲學傳統思想決裂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人們不再相信教條主義的教導,而是開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旅程。公元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自尼宣告.位於宇宙中心的,並不是地球,而是太陽(以太陽為中心的世界觀)。附帶說明一下,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部分地以神學信念為其基礎的。哥自尼認為,太陽作為無所不能的上帝的代表,應該得到尊敬而佔有宇宙萬物的中心位置。然而,新的世界觀卻與以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為根基的基督教教義不相吻合。
  • 動蕩的 17 世紀,為什麼產生了天才輩出的局面?
    《天才時代: 17 世紀的亂世與現代世界觀的創立》內容簡介歐洲的 17 世紀,堪稱是一個戰火紛飛的世紀, 100 年中只有 3 年沒有打仗,歐洲的社會面貌發生劇烈變遷。同時這也是一個創造力大爆發的世紀,歐洲學者在思想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湧現出伽利略、培根、笛卡兒、牛頓、玻意耳、霍布斯、約翰洛克等一大批科學和思想巨人,正是這一個世紀的巨變將西方文明推上了人類歷史舞臺的正中。《天才時代》探索了17世紀歐洲社會變遷和思想進步之間的聯繫。殘酷的三十年戰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思想壟斷,使得信仰和思想逐漸獲得自由。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諸玄識(一)西方科技及其方法的「西學中源」按照「百科」常識,歐洲在17世紀(甚至更早)發生了「科學革命」,而它的兩個法寶則是邏輯與實驗。兩者幾乎被置於西方的獨特稟賦之列。(二)19世紀命名的「科學革命」與事實不符通常所說的17世紀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嚴格地講,這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的否定者指出:「科學革命」(這一說法)是19世紀的發明。(奧爾加·洛莫娃) 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已經被誇大了。
  • 關於科學革命的10本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外媒:塞萬提斯文學作品結合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
    另外,他的科學文化作品還是很可觀的。在17世紀初,正處於天文望遠鏡的研發初期。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或許,塞萬提斯的科學文化為這四個衛星的命名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610年3月,伽利略發表了24頁的文章《星座信使》,之後伽利略不僅在天文界,還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場真正的革命。文章中提出的確鑿的證據打破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所信奉的真理。
  • 文明史:17世紀,為何被稱為是「天才的時代」?
    百家原創作者:宮心說歷史如果實在找不到研究1559年至1715年這個時間段的理由,那麼這期間出現的一系列卓越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仍然值得我們去關注。想用一句話概括現代早期歐洲文化的特色,實屬不易,更不用說還要將這期間魚龍混雜的流派和審美逆流等因素考慮進來。上面列出的16位天才,並不都代表共同的思想和理念。其中的六七位,可以被認定為17世紀科學革命的參與者,另外五六位可以被認定為巴洛克藝術家。但由於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倫勃朗無法歸為上述兩類,上述劃分實在是難以令人滿意。
  • 歐洲科學革命的根源
    科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中國、古典時代的希臘和中世紀的穆斯林世界。不過,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原因似乎在於,只是在西方,科學才才成為一般社會的組成成分。掌握實際知識與了解潛在原因的結合,奠定殼科學的基礎,推進了科學的發展,使科學成為今日的支配力量。為什麼這一划時代的發展會出現在西方?一個原因在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學術成就。學者和藝術家可以接近的不僅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還有歐幾裡得和阿基米德,後者曾促進了物理學和數學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從各門生物科學中得到鼓舞。
  • 《讀懂一本書》:書讀不懂?完成7個底層積累就能快速讀懂一本書
    一、讀不懂你有沒有這個疑惑:有些書,我們讀起來很困難,可是別人讀得很輕鬆,這是為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同。那為什麼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二、池子理論這是我在讀了《讀懂一本書》後得到的體會。這本書的作者樊登老師有一個說法讓我印象深刻:理解力的池子。
  • 湯超:美國早期科學與革命
    仿佛「科學」與「革命」這兩個詞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實際上美國的科學與革命在早期一直是聯繫在一起的,這源於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與同時期的科學革命直接相關,從克卜勒的三大定律到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說,整個經典物理都是誕生在科學革命的年代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巨大的力量,現代科學與政治、經濟的結合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百年來科學革命帶來的力量比全部人類歷史上力量的總和都大。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本文將從科學思想的三大特徵、兩大動力分享科學革命的發展歷程。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克羅齊一直對十九世紀歐洲人認識、崇尚和追求自由的理念以及相應下的宗教以及政治運動等方面的探索表示高度重視,當然這也是這篇讀書報告交代的重點。【關鍵字】十九世紀;克羅齊;自由;民主讀罷《十九世紀歐洲史》這本書,我為作者嚴謹治史的精神所吸引,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著史風格。
  • 為什麼17世紀後,歐洲會迎來科學成就大爆炸的時代?
    如果說17世紀之前歐洲的科學家還是鳳毛麟角,碩果也僅僅是日心說,那麼到了17世紀之後,歐洲開始迎來科學成就大爆發的時代。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可以說是整個歐洲的啟蒙時代。是什麼原因促使了科學的大爆發?笛卡爾從前人的工作中總結出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對後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直到今天對科研仍有指導意義。我們常說,在科學上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懷疑是智慧的源頭」,這些論點都出自笛卡爾。笛卡爾的方法論講述的是科學研究從感知到新知所應該遵循的過程。
  • 讀書筆記丨科學革命與科學演進——《科學中的革命》閱讀筆記
    一、科學的預見性與實證性科學發展有兩個途徑,一是發現新的事實,發明新的工具;二是使事實更加簡明,使工具更加簡便。以方法論,每個科學理論的演化都可分為前後相繼的四個階段,思想革命、觀測記錄、論著交流、實驗證實,從推測性開始,以實證性檢驗確立。科學進步是一個持續漸進的累積過程,是千萬人的共同努力的過程。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於是,這些科學的先知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真的是那麼無知,過去的虛構大都是錯誤的!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科學的基礎精神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正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才更想把世界搞清楚,才更有求知慾。所以,科學革命是非常勵志的一場革命,人類決心要把這個世界搞清楚,讓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去祈求神靈。
  • 歐洲文化為什麼如此多元?只因一場接著一場的革命!
    歐洲文明在宗教改革之前一直在向後瞻望,總之渴望從希臘和羅馬文化中摳出什麼東西來,但時代需要前進,歐洲人民的目光也需要向前看,這樣的重任就落在知識分子的身上,一場又一場的革命接擁而至。17世紀初期,希臘文化仍是歐洲文化的主流,當時所提出的宇宙學觀也被普遍接受,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並且是靜止不動的,提出這個觀點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地球是一個完美的圓形。
  • 世紀通簡史:那些著名科學家的,科學革命,對人類的意義
    概述科學革命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沒有激戰,沒有人群湧上街頭,沒有設置路障,沒有哪個君主人頭落地。然而,科學革命改變了世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世界本身的運行方式。儘管科學革命始於16世紀,但直到17世紀才達到高潮。這場革命僅限於歐洲,但歷史證明它非常重要,後來遍及整個世界。中世紀時期(約公元500年至1300年),科學在歐洲人生活中的作用並不明顯。
  • 牛頓極力推薦的一本書,稱之為至高無上的哲學,讀懂了就受益一生
    像牛頓這樣的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人物,他已經是很有智慧了,沒有想到他也有很愛,很執著,很喜歡的一本書,而且這本書,牛頓很多語錄都有反覆提到過,可想這本書是多麼深受牛頓的喜愛。說實話,牛頓推薦這本書,在全球都是很有影響力的,這本書在很多國外人心目中的地位,就猶如我們中國的老子《道德經》一樣,是家諭戶曉,是小孩都能背誦的。
  • 《讀懂一本書》,閱讀是一種深度體驗,而不是觀光打卡
    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真正讀懂過一本書,在跟身邊的朋友交流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問題不止困擾著我一個人。我們渴求從書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可是每當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記憶中的內容總是零零散散,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再去回憶,發現書中關鍵性的知識已經全部淡忘。這種無效的閱讀方式,讓讀書變成了一種無意義的學習方式。不僅浪費了時間,也讓想學習的人越來越困惑。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科技革命是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