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革命的根源

2021-01-09 深海難平

科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中國、古典時代的希臘和中世紀的穆斯林世界。不過,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原因似乎在於,只是在西方,科學才才成為一般社會的組成成分。或者換句話說,只有在西方,哲學家——科學家與匠人才實現聯合、互相促進、因此,正是這種科學與社會的聯合、科學家與匠人的聯合,大大促進了科學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榮。

所有人類社會中的匠人都發展了狩獵、捕魚、務農以及加工木材、石塊、金屬、禾本科植物、纖維、塊根植物和獸皮等方面的某些技術。他們通過觀察和實驗,逐步改進自己的技術,有時使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如愛斯基摩人就是這樣。不過,所有近代以前的社會所取得的進步的程度都受到了明顯的限制。原因在於,匠人僅僅對製作罐子、建造房屋或製造小船感興趣,並不為根本的化學原理或機械原理操心。他們對因果關係不探究。總之,明確來說,匠人關心的是技術上的實際知識,而不是科學上的潛在原因。

伽利略:融合了數學、天文學、物理學

毋庸置疑,哲學家和匠人在某些·時代裡確曾一道工作,製作出複雜的曆法、導航設備和古代的日常儀式。然而,實情仍舊是,直到近代以前,發展趨勢始終是朝著分離——朝著思想家與勞動者相分離的方向進行。西方的偉大成就是使這兩者結合起來。掌握實際知識與了解潛在原因的結合,奠定殼科學的基礎,推進了科學的發展,使科學成為今日的支配力量。

為什麼這一划時代的發展會出現在西方?一個原因在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學術成就。學者和藝術家可以接近的不僅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還有歐幾裡得和阿基米德,後者曾促進了物理學和數學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從各門生物科學中得到鼓舞。醫生研究了希波克拉底和加侖的全部著作,博物學家們則研究了亞里斯多德、迪奧斯科裡特斯和泰奧弗拉斯託斯的著作。不過,若無西歐有利的社會氛圍,人類學識上的這些成果獨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學革命。在這個環境中,匠人與學者之間的鴻溝被縮小。匠人在文藝復興期間並不像在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代那樣受鄙視。人們尊重紡紗、織布、制陶術、玻璃製造、特別是日益重要的採礦和冶金術方面的實用工藝。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所有這些行業都由自由民而不是像在古典時代那樣由奴隸經營。這些自由民在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上並不像中世紀的匠人那樣與統治集團相差懸殊。文藝復興時期工匠地位的提高,使工匠與學者之間的聯繫得到加強。他們各自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工匠擁有古代的舊技術,並在舊技術上添加了中世紀時期的新發明。同樣,學者提供了關於被重新發現的古代、關於中世紀的科學的種種事實、推測及傳統做法。這兩條途徑的融合是很緩慢的,但最終,它們引起一個爆炸性的聯合。

達文西: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

與工匠和學者的這種聯合密切相關的是勞動和各學者或科學家的思想的相應的聯合。在古代,存在著一種反對創造性的學習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強烈偏見。這種偏見大概起因於古代的體力勞動與奴隸制度相聯繫。它甚至在奴隸制度幾乎消失以後,仍保留於中世紀的歐洲。中世紀哲學家在「自由」藝術和「奴隸」藝術之間、在僅僅靠頭腦完成的工作和改變了物質形態的工作之間劃了一條界線。例如,詩人。邏輯學家和數學家屬於第一類別,雕刻家、釉工和鐵器工人則屬於第二類別。這種兩分法的有害影響在醫學領域表現得非常明顯。內科醫生的工作沒有改變物質形態,因而被認為是「自由的」;而外科醫生的工作按照同一標準則被看作做是「奴隸」的。因此,實驗受到輕視,活體解剖被認為是非法的、令人厭惡的。

地理大發現和海外地區的開闢也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新的植物、新的動物、新的恆星甚至新的人類和新的人類社會相繼被發現,所有的這些都向傳統的思想和設想提出了挑戰。與之相似,商業和工業的發展導致技術上進步;技術進步轉而又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受到科學的促進。遠洋貿易引起對造船和航海業的巨大需求。為了製造羅盤、地圖和儀器,出現了一批新的、有才智的、數學上受過訓練的工匠。航海學校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相繼開辦,天文學由於其明顯的實用價值而得到認真的研究。採礦工業的需求引起動力傳送和水泵技術的進步。這是重新開始關心機械原理和液壓原理的起點。同樣,冶金業是化學取得顯著進步的主要原因。日漸擴大的採礦作業和新金屬的技術就必須通過痛苦的實驗。但是,這樣做時,高分離、處理這些新礦石和新金屬的技術就必須通過痛苦的實驗。但是,這樣做時,化學的一般原理開始形成,其中包括氧化還原、蒸餾和混合的原理。最後,這些領域裡的新知識通過大學和印刷品得以促進和流傳。其中印刷品在提高識字率和傳播新思想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

牛頓:百科全書式的全才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這些成就給了科學家或者說是哲學家以自信和信心,使他們堅信自己是一個新時代的先驅。1662年,英皇查理二世頒發特許狀,成立「倫敦促進自然知識皇家學會」。皇家學會的會員已意識到在技師與科學家之間進行合作的好處,開始協調全國各專業的成果,以搜集有可能促進科學知識的各種資料。

最初,科學從礦山和工廠那裡得到的東西比礦山和工廠從科學那裡得到的東西多得多。在這一早期階段,科學並不是經濟生活的組成部分,對科學的利用是少量、偶爾的。甚至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也是如此。但是,到19世紀末,形勢發生了變化。科學不再處於附屬的地位:它已開始改造舊工業,甚至創造全新的工業。

愛迪生發明了改變人類歷史的電燈泡

相關焦點

  • 科學革命的根源
    科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中國、古典時代的希臘和中世紀的穆斯林世界。  但是題目上的科學革命又是什麼?可能就是大的變化吧,也許還有大的影響。  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原因似乎在於,只有在西方,科學才成為一般社會的組成部分。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伽利略眼中的科學》譯後感 2018年02月11日 16: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盧東民 字號 內容摘要: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諸玄識(一)西方科技及其方法的「西學中源」按照「百科」常識,歐洲在17世紀(甚至更早)發生了「科學革命」,而它的兩個法寶則是邏輯與實驗。兩者幾乎被置於西方的獨特稟賦之列。(二)19世紀命名的「科學革命」與事實不符通常所說的17世紀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嚴格地講,這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的否定者指出:「科學革命」(這一說法)是19世紀的發明。(奧爾加·洛莫娃) 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已經被誇大了。
  • 科學革命是什麼?這13本書告訴你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關於科學革命的10本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湯超:美國早期科學與革命
    仿佛「科學」與「革命」這兩個詞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實際上美國的科學與革命在早期一直是聯繫在一起的,這源於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與同時期的科學革命直接相關,從克卜勒的三大定律到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說,整個經典物理都是誕生在科學革命的年代
  • 不為人知的秘密:為什麼會發生科學革命
    但是要發生工業革命的話,必須要有科學革命,當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改變,再次促進人們的美好生活。就像第1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科學是發展了很多的,有很多科學家在一直的努力,最後再經過一一個歷史時刻,人類才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社會。那麼最早的科學起源於哪裡呢?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巨大的力量,現代科學與政治、經濟的結合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百年來科學革命帶來的力量比全部人類歷史上力量的總和都大。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本文將從科學思想的三大特徵、兩大動力分享科學革命的發展歷程。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無知的革命
    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日新月異,很多還是剛出現在科幻劇中的東西轉眼已成為現實,《人類簡史》的作者告訴我們: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為什麼是歐洲科學的發展加速的起點要說是歐洲的工業革命了,在過去幾千年的演化中,那為什麼科學選擇了歐洲,而不是我們文化更深厚的華夏呢?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於是,這些科學的先知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真的是那麼無知,過去的虛構大都是錯誤的!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科學的基礎精神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正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才更想把世界搞清楚,才更有求知慾。所以,科學革命是非常勵志的一場革命,人類決心要把這個世界搞清楚,讓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去祈求神靈。
  • 歐洲文化為什麼如此多元?只因一場接著一場的革命!
    歐洲文明在宗教改革之前一直在向後瞻望,總之渴望從希臘和羅馬文化中摳出什麼東西來,但時代需要前進,歐洲人民的目光也需要向前看,這樣的重任就落在知識分子的身上,一場又一場的革命接擁而至。17世紀初期,希臘文化仍是歐洲文化的主流,當時所提出的宇宙學觀也被普遍接受,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並且是靜止不動的,提出這個觀點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地球是一個完美的圓形。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在我國曾受到廣泛的關注、傳播與研究。學者們對科學活動中心形成的原因作了細緻的探討。湯淺光朝認為,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與科學革命、社會革命有無可否認的關係。下面從四個角度來討論科技革命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關係。 1.
  • 世紀通簡史:那些著名科學家的,科學革命,對人類的意義
    概述科學革命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沒有激戰,沒有人群湧上街頭,沒有設置路障,沒有哪個君主人頭落地。然而,科學革命改變了世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世界本身的運行方式。儘管科學革命始於16世紀,但直到17世紀才達到高潮。這場革命僅限於歐洲,但歷史證明它非常重要,後來遍及整個世界。中世紀時期(約公元500年至1300年),科學在歐洲人生活中的作用並不明顯。
  • 《創新者》:從百年科技革命中挖掘創新根源
    而對艾薩克森而言,洛夫萊斯則成為數字革命洪流源泉的象徵。簡而言之,反主流思想、創業者精神,由國家推動的科技發展、以及對科技人文的融合,分別成為了這股源頭的四個泉眼。《創新者:一群黑客、天才和極客怎樣創造了數字革命》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從19世紀至今,如此跨度歷史的書寫,通常會淪落成百科全書式的文本。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科學範式替代了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
  • 從上帝到科學,是歐洲中世紀稱霸世界的原因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文末連結看看,這一篇來說說現代人類發展的基石——科學革命。全知的神這個世界充滿未知,這是現代人的共識,但科學革命之前卻並非如此!15世紀前,這個世界被認為全知是的世界,就算個人不知道,也是神認為一些不重要的,所以沒告訴人類。全知則無需探索,沒有探索則不會有新的發現。
  • 科學革命,你們知道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特點嗎
    科學革命自15世紀起,文藝復興的影響波及整個歐洲。對古典時期的興趣被重新點燃,同時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與經院哲學傳統思想決裂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人們不再相信教條主義的教導,而是開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旅程。現代科學已經勢不可擋地蓬勃發展起來了。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特點,是採取了數學的量化方法。宇宙中以及地上的運動都可以用數學的語言來加以描述。宇宙是一部結構複雜的機械鐘,其運行遵循著自然的規律。而亞里斯多德的以目的為動因的觀點,其有效期卻並不比科學原理長——起碼在天文學與力學領域中是這樣的。
  • 讀書筆記丨科學革命與科學演進——《科學中的革命》閱讀筆記
    《科學中的革命
  • 論科學革命
    論科學革命蘇鍾麟有網友提出科學革命的創舉,想來,科學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確實已經具備。一「科學」已經不太是科學長期以來,什麼是科學?權威理論就是科學,不然為什麼會成為權威理論?權威理論未必都是科學。那麼什麼是科學?應該給科學下一個名副其實的定義:科學就是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首先科學必須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質,它必須是物質第一性,必須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區別於唯心主義和宗教,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其次,科學必須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是權威人士頭腦風暴一時刮起來的妖風。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從科學史的角度出發來看學科發展的過程,大體都須經歷哲人的冥思苦想、科學觀察、實驗證實或證偽、建立模型和提出理論這幾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