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2020-12-06 生活有人文

摘要】這本書中,作者自始至終都圍繞一個話題進行,那就是「自由」。回望歐洲近代風雲,歐洲人在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下的人文主義嚮導、新教改革的洗禮和啟蒙運動下的理性主義薰陶以後,歐洲人的民主自由意識得以空前提高,經濟和文化呈現出新張力,進一步的覺醒平民們開始採取實際行動來捍衛自身應有的民主權利。克羅齊一直對十九世紀歐洲人認識、崇尚和追求自由的理念以及相應下的宗教以及政治運動等方面的探索表示高度重視,當然這也是這篇讀書報告交代的重點。

關鍵字】十九世紀;克羅齊;自由;民主

讀罷《十九世紀歐洲史》這本書,我為作者嚴謹治史的精神所吸引,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著史風格。我先談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本書(1)作者貝內德託·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生於1866年,逝於1952年,是義大利著名哲學家、文學評論家、歷史學家和史學理論家。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名言出自他之口,《十九世紀歐洲史》成書於1931年,主要記載了從拿破崙於滑鐵盧戰敗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即1815年到1914年間的一個世紀的歷史。

對本書內容進行梳理,我把全書的十個章節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歐洲人的自由與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的進一步表達」和「十九世紀歐洲普遍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時代」。可見,「自由」在克羅齊的心目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書中呈現的出人類對自由的嚮往是永無止境的。自由給了人們希望與無限的動。

對自由的追求誕生了更多人類美好事物,倘若「自由喪失」,那將是很可怕的事情。對此作者指出:「自幼喪失,一直被視為藝術、科學、經濟、道德生活上衰落的原因或標誌。」(內德託·克羅齊《十九世紀歐洲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P2,以以下引於該書的只標頁碼)

第一部分,歐洲人的自由與信仰

公眾的理想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人都會有嚮往美好事物的願望,特別是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狀態不滿時,人們嚮往更多自由空間的欲望會愈加強烈。封建時代的統治階層為了滿足自身的既得利益,藉助各種暴力手段並使出渾身解數對下層人民施行嚴酷的禁錮與摧殘。人的覺醒是遲早的,理想會隨著文明運動而同步發展,這種追求自由的思想在近代進一步升華,從作為整體特權的自由過渡到作為自由權利的自由,接著發展,演進成相對具體的精神自由。

克羅齊眼中的近代歐洲人,自由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對此他指出:「自由的理想因自身崇高,只是少數人的而不是多數人的,只是選民的而不是平民的,平民需要權貴、當局和鞭子的命令。」克羅齊的意思呢,公眾的需求上升到更高層次,那便是民族需求,不同民族的歷史積澱背景、現實政治條件及其文化習俗等差異萬千,所以不同民族所追尋的次序、程度和政治細節等諸多需求也是千差萬別的。但是包含這些所有需求的表達可以用一個詞彙來概括,那就是「自由」。

對於什麼是新生一代的理想這一回答,克羅齊認為最好用無可限定的詞語「自由」來回答。談及歐洲人的信仰,可以說自由主義鼓舞了民族愛國主義,同時自由主義也受到民族愛國主義的鼓舞。

此前16世紀的宗教革新,新教教義允許更多信徒直接閱讀聖經,這打破了只能是神職人員閱覽聖經的局面也消弱了教皇權威,此後,平民信仰進一步具體化,平民追求合理的信仰自由呼聲增強了,對自身民主的理解也是越來越重視。

政治方面的變革對資產階級與平民的影響更大,但是流血犧牲後換來的「自由」只是滿足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克羅齊指出「在真正的政治領域,自由主義完成了同民主主義的脫離。比如法國雅各賓主義根本不是平等與自由,而是通向平等奴役和專政的道路。」他對十八、九世紀歐洲政治領域的自由主義並不完全認可,他說「自由主義在其基本原則中維護這些或那些的生產工具的的不可動搖的私有制和不受限制的自由競爭。」(P24)但是他卻對19世紀新的共產主義能顯示一定優越性表示肯定。

第二部分,自由、民主在政治方面的進一步表達

歐洲人預感到各民族必然在未來將相應的聯邦主義或聯邦形式賦予它們的文化同一性時,為了轉變成政治概念,要求擴大自由制度、各個民族的獨立與統一。

因此自由主義運動、民主運動仍然在蓬勃發展,例如在義大利,基於自由生活和文明進步的條件,都在動搖奧地利的統治,不僅指外國的統治,而且指本質上反自由的統治,因此必須把政治教育同義大利的民族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這種以獲得對義大利全部歷史及其發展軌跡的認識。

對自由的嚮往與追求是一個深刻並且長遠的的過程,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布滿了荊棘,可謂困難險阻。1815年到1830年這十五年是拿破崙倒臺到七月革命的十五年,期間,自由理想與專制制度之間的反抗殊死卓絕,最終自由理想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

1815年9月26日,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結成神聖同盟,自由派沒有反抗神聖同盟,也沒有反抗各個專制君主國達成的非幻想協約。但是克羅齊說自由國家聯盟讓保守君主國的共同利益和其他特殊利益間的衝突擴大化並打開裂縫,這為自由行動提供了有利時機,專制制度丟掉了先前的強大控制力,因此專制階層被迫進行改革或者妥協。

例如法國曾兩次被專制聯盟打倒並屈服,但法國的憲章卻不能被否定掉。於是,「專制主義在整個西歐崩潰,而自由主義制度生機勃勃並且很好地經濟和社會條件。(P80)」

民族性的浪漫主義狂熱和自由火種改變了人心向背,在每個民族那裡都喚醒了必須獨立的意識。如1848年後,德意志保留了很多以前並不存在的立憲政體,憑藉一個國民議會來嘗試通過自由與議會道路實現所有各邦的統一,而後卻背棄了德意志國民的自由——民族變革,並採用截然不同的理想代替這種變革,進而對國民教育造成不少損害。

然而縱觀整個歐洲,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民主在各地不斷湧現,可以說一個地區的自由是是實現一個民族解放的必要手段,一旦這個地區得以自由,新的歷史使命便是追求捍衛民主,獲取真正意義的民主是需要付出巨大犧牲的,專制與民主永遠是死對頭,出於捍衛民主的政治利益,英國、法國、比利時、德意志等都做出了與社會保守勢力反抗的奮鬥,尤其以英法顯著。

受馬克思的影響,巴黎工人群眾激情高漲,「在民主與自由派旁邊,共產主義者不得不克制嚴厲和不妥協態度,相反幫助他們奪權。」(P152)共產主義作為民主和共和主義介紹,一度受到歐洲國家重視。

第三部分, 十九世紀歐洲普遍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盛行的時代

克羅齊說如果政治史可以說是有像對藝術品而言的傑作的話,則義大利獨立、自由和統一的過程堪稱19世紀自由獨立統一的傑作。而放遠眼光看看當時的歐洲,大部分人想要的是一個民族獨立外的更多真實自由。

義大利的榜樣,對於受到類似於義大利的人的困難與衝突的折磨,在經歷眾多障礙、災難與絕望後,對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波蘭人及其他斯拉夫人來說,正如可以認真思考那樣,提供教誨、激勵、希望、化悲痛為力量並促使新的行動才是重要的。

舊制度的崩潰是它們已經不再適合這個時代,從而讓人們傾向於和解並用另一種眼光來觀察自由制度。當然,再歐洲的四面八方,民族和自由的原則在發生著變化。從巴爾幹國家----其中羅馬尼亞公園在經歷立憲、政變和獨裁後,最終擁有了比利時模式的憲法;再如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獲得了更大自治權,而土耳其對歐洲土地的統治力量日益縮小;瑞典在1865年擁有了民主議會;西班牙在1868年起義,驅逐了伊莎貝拉女王並尋找新君主來保證西班牙秩序的自由。

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4700萬農奴變成了自由人。法國有過1789年、1830年和1848年三次革命,自由體制與專制體制抨擊的最為激烈。英國的君主立憲是最早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甚是迅速,在1835年到1868年期間,人口增長了350萬,貿易額翻番,工業世界第一,幾乎處於壟斷地位。

十九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是在走向民主,若要說的確切些,歐洲社會整個擺脫狹隘領導集團的保護,並且擺脫諸多自由派貴族,從而逐漸形成廣泛靈活的政治階級。

小結:對於十九世紀,我想說,它是歐洲生產力迅猛發展的時代,也是歐洲民主自由民主思想繼續大跨步邁進的時代,當然相比之下也是中國清政府在「天朝上國自居」中與西方國家產生強烈摩擦的碰撞時代。克羅齊出色的手筆表現出了歐洲人長久以來為自由民主而不懈奮鬥,歐洲有著先進文明,歐洲人敢於為了自由而不知疲倦地受盡磨難。

但是「金無足赤」,這本書在對歐洲自由民主浪潮迅猛發展表示欣喜的同時也隱約呈現出「歐洲中心論」色彩,我敢說克羅齊本人的思想是具有局限性的,他曾稱遭到過歐洲侵略和壓迫的非洲和亞洲為野蠻的或處於低級文明的民族時,可見他在某些方面並沒有站在客觀立場上看待全球各民族文明,當然這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十九歐洲社會形成的自由政體形式在散播到世界的其他角落,歐洲各個生產領域及其文明與文化也在奇蹟般增長中,和平如此美好,歐洲不能缺少,但是新生的資本主義力量免不了產生摩擦、衝突。看似冷靜的背後,戰爭卻在悄然醞釀。

網友們有什麼想法或者觀點,可以直接在留言區進行點評。

感興趣的網友加我關注哦。

本文作者:崤函河洛

(1)此書《十九世紀歐洲史》,田時綱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的第一次發行的版本。

相關焦點

  • 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與權力
    十九世紀的歐洲是十九世紀全世界的中心,而它的遺產至今仍在影響著今天的我們。教科書上的十九世紀是啟蒙與革命帶來的科學的進步、理性的昌明、新的精英知識分子登場與民族國家的崛起。然而線性歷史卻無法使我們體認那個「美好時代」的溫情脈脈與背後的焦慮——當受過良好教育、並試圖獲得更多權利的中產階級與垂死的舊貴族同時陷入了階級身份的焦灼與民族主義的狂熱時,毀滅的種子早已暗暗埋下。
  • 十九世紀數學
    上述因素促成了十九世紀數學充滿活力的創新與發展。  十九世紀歐洲的社會環境也為數學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舞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所造成的民主精神和重視數學教育的風尚,鼓勵大批有才幹的青年步入數學教育和研究領地。法國在十九世紀一直是最活躍的數學中心之一,湧現出一批優秀人才,如傅立葉、泊松、彭賽列、柯西、劉維爾、伽羅華、埃爾米特、若爾當、達布、龐加萊、阿達馬。
  • 十九世紀的數學
    上述因素促成了十九世紀數學充滿活力的創新與發展。    十九世紀歐洲的社會環境也為數學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舞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所造成的民主精神和重視數學教育的風尚,鼓勵大批有才幹的青年步入數學教育和研究領地。法國在十九世紀一直是最活躍的數學中心之一,湧現出一批優秀人才,如傅立葉、泊松、彭賽列、柯西、劉維爾、伽羅華、埃爾米特、若爾當、達布、龐加萊、阿達馬。
  • 老照片 十九世紀末德國德勒斯登 歐洲最美的城市
    在歷史上,德勒斯登曾長期是薩克森王國的都城,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和無數精美的巴洛克建築(德勒斯登巴洛克風格),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作為德國重要的文化中心,德勒斯登又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
  • 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平民:因為讀書,開始捍衛「隱私權」
    談到文藝復興,出現在普通人腦海中的,都是一些大人物,比如達文西、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那麼,歐洲普通人的文藝復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今天就從「讀書」這件小事開始,聊聊那個巨變的時代。中世紀的歐洲,普通人都讀什麼書?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18世紀結束之際,某種嚮往鄉村生活的情感正大行其道。這與工業化的第一階段相重合,對城市生活之轉變的審美和道德評價始於19世紀之初,這一轉變確實展現出往往令人反感的新面貌。城市化被很多人視為不愉快乃至不健康的變化,這種輿論是一股演進力量正在發揮效力的標誌。保守主義者不信任城市、懼怕城市。
  • 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17—18世紀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和亞洲地圖上, 韃靼地區都是一個主要形象, 由獨立韃靼 (西韃靼) 和中國韃靼 (東韃靼) 組成 。這塊佔據歐亞大陸一半以上面積的廣袤空間在是時歐洲人的觀念中沒有政權歸屬, 純然是個文化區域。【吳莉葦:《歐洲人等級制世界地理觀下的中國:兼論地圖的思想史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韃靼作為野蠻的形象深入到歐洲的歷史觀中。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十九世紀的地質學,有多麼精彩!
    自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地質知識體系初步形成。一方面地層和生物化石的研究使地質年代和地層系統逐步建立,為其後更全面的歷史地質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隨著當時的新技術被採用,結晶學、礦物巖石學的研究和理論的系統性日臻完善,加深了人們對地殼物質組成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對山脈構造及形成過程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 淺談通史性歷史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為什麼暢銷?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近代英國傑出的歷史學家,18世紀歐洲啟蒙時代史學的卓越代表。1737年4月27日,吉本誕生於英國倫敦附近曾特奈鎮一個資產階級家庭。他酷愛讀書,尤其對古典文學名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 歐洲史:20世紀末的歐洲缺乏19世紀末所具有的同質性
    20世紀末, 歐洲形勢迅速變得複雜多樣: 其地緣、 國家和聯盟組成的格局瞬息萬變, 歐洲大陸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前景和心態對比鮮明, 歐洲大陸內外通訊和交流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 五花八門的錯誤劃分使得原本清晰的民族或社會分野變得模糊不清, 對過去的評判和對未來的預測仍無定論。 這些都讓人們更加難以認清何為集體經驗。
  • 十九世紀末,美國最重要的女畫家,瑪麗·史蒂文森·卡薩特
    瑪麗·史蒂文森·卡薩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 1844—1926),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的一位傑出美國女畫家,甚至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美國畫家之一。
  • 十九大報告的七大「新表述」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3萬多字報告縱觀歷史、展望未來,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所作的十九大報告大氣磅礴、內涵豐富,3萬多字的報告縱觀歷史、展望未來,濃縮了5年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與啟示,描繪了從現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報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受到廣泛關注,引發強烈反響。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第三次絕境何時到來還不得而知,至少自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科重新將歐洲人類學定義為一種「對西方社會」的人類學,也就是說,是對歐洲優越性幻象的批判性研究。整體史、「底邊」研究和「西方的」人類學在21世紀匯聚在一起,從而在終極階段之前去分析西方社會與「世界上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十九世紀外科學圖志
    19 世紀末,外科醫師多半將這個日子—而非溫貝爾截肢那天—視為科學與人道主義突飛猛進的加冕時刻。但瓦德、託普翰與溫貝爾的故事碰巧帶出好幾個我們也許想問清楚的問題:如果內科醫師和自然哲學家早在18 世紀90 年代就開始實驗笑氣(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等氣體,為何麻醉技術並未在之後一個世紀崛起?為什麼有這麼多外科醫師不以化學物質誘導患者陷入昏迷,而是將無痛手術的偉大希望寄託於催眠?
  • 歐洲史:19世紀自然科學的新發現(三)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文章繼續了解19世紀的歐洲。從1831年到1836年,查理·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年)以博物學者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海軍「貝格爾號」考察船長達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航行。他在航行途中一邊研讀賴爾的《地質學原理》,一邊仔細觀察和記錄沿途所見的自然現象。
  • 歐洲史: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對於現代歐洲而言, 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但並不是當時看上去非同小可的事情樣樣都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那些自我陶醉、 反對偶像崇拜的衝動, 不管是在服裝樣式還是思潮方面, 都猶如曇花一現; 相反地, 那些政治上或是公共事務領域真正革命性的轉變, 儘管在60年代末已初露端倪, 但直到多年以後才看到效果。
  • 歐洲史:17世紀的理性主義(一)
    笛卡爾(1596—1650年)是17世紀法國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二元論者、唯理論者。1596年3月31日生於都侖省拉愛城的一個貴族家庭。他1604年入拉·弗雷士的耶穌會公學,接受傳統教育,除神學和經院哲學外,還學了數學和一些自然科學。
  • 「鄴架軒讀書沙龍」研討《現代世界的起源(第三版)》
    近代早期全球貿易的中心和引擎是歐洲還是亞洲?全球氮循環對現代世界歷史演進有哪些制約與影響?我們現今的世界究竟是怎麼形成的?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和相關領域的學者、師生在商務印書館清華大學鄴架軒閱讀體驗店參加第三期「鄴架軒讀書沙龍」,傾聽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新成、夏繼果就現代世界的起源等相關話題所作的對談,圍繞最新出版的《現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環境的述說,15—21世紀(第三版)》([美]馬立博 著 夏繼果 譯 商務印書館2017年)共同展開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