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2020-12-05 小老弟說歷史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即使在海軍力量衰落時,荷蘭仍保持著充滿活力的海外貿易。法國建立了一支龐大的海軍,同時也擁有繁榮的商船隊,不過法國商人對海軍施加的影響相對較小。俄國則是海軍建設在先,商船隊創建在後。英國則是海軍及外交政策與商人的目標相符合的國家。在地中海地區和大西洋東岸以外,歐洲諸國的艦隊不會互相爭鬥,直到英法兩國之間爆發了「第二次百年戰爭」。不過,在英荷戰爭中,各方所有的主要艦隊都在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南部展開戰鬥。

從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到拿破崙戰爭結束,英國和法國及其各自盟國之間的戰爭歷時63年,約有40支主要艦隊參戰。其中只有2場戰鬥發生在北歐。這些國家之間發生衝突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不過,所有衝突都是為了阻止某個國家支配整個歐洲,無論是英國、法國抑或西班牙,這也解釋了邊緣地帶國家同盟的變化。在歐洲之外,戰爭具有巨大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就是英國作為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的崛起,這一結果幾乎無人能夠預料。畢竟,大不列顛王國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的頒布才出現,而70年後,美國獨立戰爭也使英國在領土和聲望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海外進行長期戰爭需要依靠健康的船員、連續作戰所需的充足資金以及海外基地。這些問題首先在九年戰爭中得以解決。1688年,當信奉新教的奧蘭治的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廢黜詹姆斯二世時,法國正在與荷蘭和英國交戰。

雖然威廉三世統治的這兩個國家籤有海軍協議,但英國人和荷蘭人基於不同的動機而與法國人作戰,因此無法確保二者之間的協調。許多英國人將威廉視為篡位者,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威廉的支持者也對詹姆斯二世黨人的海軍心存戒備。在某種程度上,事實的確如此。這或許反映了他們對詹姆斯二世的航海技術的某種尊重,作為最高海軍上將的詹姆斯二世曾在英荷戰爭中戰功顯赫。當時,一名軍官這樣描述他:「相較於他所在艦隊中的很多能手,他更加熟悉海洋,他同時是指揮官、士兵、引航員、技術能手和水手。也就是說,他就是人們都想要成為的那個人。」無論如何,考慮到威廉曾試圖規避英國艦隊,而且在他登陸英倫諸島後海軍戰績平庸,尤其是法國人在比奇角海戰中擊敗英荷聯合艦隊之後,這便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由於政府持續關注海軍事務,從來不會有人認為英國艦隊已毫無用處。對一場持久的海戰來說,法國人的海軍管理和戰略眼光是不夠的。

儘管法國海軍國務大臣柯爾伯和他的兒子及繼任者塞涅萊可謂一絲不苟,而且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但事實證明,這樣仍無法應對實際戰爭中的緊急情況。當戰爭來臨時,在全面執行方面仍有不足之處:人員配備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船隻失修,承諾提供的武器裝備被延誤,發出惡臭的食物令船員生病。英國人也有自己的問題,即通過強制徵兵來填滿船員名冊。每艘船需要配備600多人,其中將近三分之二是普通船員,這些人當中有120人從未出過海。正如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羅素所抱怨的:「戰鬥只是英國艦隊中海軍上將所遇到的最小的困難。」另一項當務之急則是為海軍的軍事行動和基本設施提供資金。17世紀時,英國和法國建造或者重建海軍基地、船塢和港口設施,通過為傷者建造醫院,為退伍老兵和寡婦發放撫恤金來提高水手們的福利。在帆船時代,戰船是高度勞動密集型的機器。

在整個19世紀中,保持船員滿員一直是一個主要的問題。事實證明,為海軍的軍事行動和基礎設施建設尋求資助,其實是更容易解決的問題。長期以來,預算不足一直阻礙著英國海軍的發展,到1694年,這種情況開始有所緩解。當時,蘇格蘭商人兼企業家威廉·帕特森籌集了120萬英鎊,認股人均成為英格蘭銀行的管理者和股東。英格蘭銀行成為了政府的銀行家和債務管理者,同時,在戰爭及和平時期,這也增加了國家處理金融債務的靈活性。通過管理國家債務和保證獲得貸款,銀行確保政府可以直接進行戰爭或者補貼其歐洲大陸的盟友。除了荷蘭,英格蘭銀行遠遠領先於歐洲其他國家的類似機構,從而使這個島國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和軍事影響力。藉助穩定的收入和先進的管理,英國海軍得以保持更快、更持久的行動速度,勝過此前任何一支海軍。同時,英國在本國海域之外開展的軍事行動也越來越多。

1694年至1695年間的戰役已經預示了未來,當時,愛德華·羅素上將率領英國艦隊駛入西班牙加的斯,而非從地中海返回英國入塢修理。這是英國艦隊首次在外國駐地越冬。在整個18世紀中,這樣的長時間遠程軍事行動成為常態。除此之外,英吉利海峽以西、布雷斯特以北的普利茅斯新皇家船塢也已完工。英國與葡萄牙訂立盟約,允許英國船隻在裡斯本進行再次補給。凡此種種,皆表明了英國海軍雄心勃勃的新動向。九年戰爭結束4年後,西班牙的查理二世去世,他將王位傳給自己的侄孫安茹的菲利普。出於對波旁王朝同時統治法國和西班牙的恐慌,英國和荷蘭共和國對法國宣戰。除了政治方面的考慮,荷蘭和英國的商人也意識到,以犧牲西班牙為代價,可以增加其在西印度群島進行貿易的機會。1702年7月,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第一場戰鬥中,喬治·魯克率領英荷聯軍,在西班牙的維哥港摧毀了一支西班牙珍寶艦隊及其法國護航艦隊。

雖然襲擊發生時大部分船貨已經運送上岸,但這次損失打擊了西班牙的跨大西洋貿易,同時,西印度群島也對英國和荷蘭入侵者開放,使其得以進一步侵佔貿易份額。英國人佔領了直布羅陀和西班牙米諾卡島的馬翁港,則是更大的戰略成果,但攻打法國土倫的行動最終失敗。不過在此之前,法國人為了防止船隻被俘獲而弄沉了50艘船。2個英國海軍基地在地中海西部建成,法國艦隊在土倫沉沒,由此,英國皇家海軍可以保證英國商人參與有利可圖的地中海貿易,通過黎凡特騷擾法國的商業,同時密切防範北非的海盜船。雖然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失去了米諾卡島,但直布羅陀卻將成為英國勢力延伸到地中海東部的跳板。直到20世紀50年代,那裡仍是通過馬爾他和蘇伊士前往紅海、印度、香港和澳大利亞的英國港口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已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甚至可能相當於法國和西班牙海軍實力的總和。

除了本土的海軍基地,英國海軍在直布羅陀和米諾卡島,以及加勒比海中的安地卡島和牙買加也設有基地。英國皇家海軍戰艦的分布從巴貝多一直延伸到波士頓。自17世紀初以來,孟買艦隊一直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海上武裝力量,英國海軍亦有權使用該艦隊的設施。即便如此,英國僅憑一支由5艘船組成的軍隊就佔領了巴拿馬加勒比海沿岸的波託韋洛港。除此之外,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決定性的海戰僅限於歐洲海域。不過,對英國人來說,遠程作戰將證明其無可估量的價值,英國人將從海戰中得來的教訓用在七年戰爭之中。在完全不同的規模和範圍之下,封鎖並最終摧毀布雷斯特艦隊著實令人驚訝,這是在歐洲海域發生的3場戰役之一。1757年至1759年間,英法兩國艦隊在印度洋交戰,以支持各自的東印度公司及其盟友,其中戰列艦多達11艘。

西班牙參戰後,英國皇家海軍戰艦從印度航行到菲律賓,目的是佔領馬尼拉。不過,發生在美洲的軍事行動最為廣泛且分散。1758年,20艘戰艦參與了佔領新斯科舍東部的法國要塞路易斯堡的戰役。英國艦隊從該地沿聖勞倫斯河向上遊挺進,同時設法讓逆流而上的軍隊在魁北克登陸,從而得以從背面包抄佔領了魁北克,也為佔領蒙特婁和整個加拿大做好了準備。這片領土雖然十分廣闊,但人口與南部13塊殖民地相比卻少得多。從商業層面來看,與加勒比海的種植園相比,英國在北美佔有的財產也相形見絀。在美國獨立戰爭的白熱化時期,英王喬治三世在寫給首席海事大臣的一封信中寫道:「如果我們失去了蔗糖群島,就無法籌集資金繼續進行戰爭。入侵這些島嶼可能要冒風險,但即使如此,也必須捍衛這些島嶼。」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從未面臨危機四伏的局面,也成功保護了加勒比群島。不過在克服重重困難之後,北美的13塊殖民地最終贏得了獨立。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德皇威廉時代,是德意志國最幸福的年代,歐洲權力均勢體系擴大
    德國人那時在許多領域成為領先全歐洲的力量。當英國還只是緩慢進步,法國進步得更加緩慢,而俄國仍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的時候,德國卻在技術與工業等方面飛速現代化,並且對此非常引以為傲。更重要的因素(而且日增的國力也對外交政策產生影響),就在於人們重新評估了——今天我們則必須表示:錯估了——歐洲列強正在形成的發展趨勢。1888年時俾斯麥仍然表示:「我的非洲地圖位於歐洲。俄國在這裡,法國在這裡,而我們夾在中間。這是我的非洲地圖。」
  • 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與權力
    2018年年底,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企鵝歐洲史」系列,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院長、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所著的《競逐權力:1815-1914》全景式地為我們展示了十九世紀歐洲的文明與滑落。所謂「競逐權力」並不僅僅指歐洲列強縱橫捭闔的霸權鬥爭,還意味著階級的更迭、舊權威的被挑戰、新的政治理念的登堂入室。這個世界在舊制度的落幕中登場,新的世界則在它的陰影中慢慢生成。
  • 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一場為維護利益的「門戶開放」政策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只能採取第二種選擇,也就是我們說的均勢外交。亞太地區是羅斯福的均勢外交的中心,20世紀初期的亞太地區,並沒有一個強國統治地位,在亞太地區呈現了一種群雄逐鹿的局面,這一種局面是利於羅斯福實行均勢外交的。第二個方面亞太地區資源豐富,人口眾多但是經濟上相對落後,羅斯福政府以及美國壟斷資本把它看作理想的擴張地區。
  • 沙俄為何在拿破崙失敗後成為歐洲憲兵?歐洲均勢體系需要
    維也納體系是均勢秩序維也納體系表面上是針對法國大革命後,對歐洲鄰國擴張失敗後,各戰勝國所進行的一場戰後秩序新安排,但實質上卻是重建自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一樣,屬於均勢秩序。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確立歐洲均勢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發生在1700年到1713年,這是繼威斯特法利亞和會之後,歐洲大陸上發生的較為大規模的戰爭,戰後籤訂的《烏德勒支和約》確定了歐洲大陸的均勢。 到1700年時,西班牙一直是由哈布斯堡王室統治,但是西班牙國王於170年11月1日去世,死後無子嗣。
  • 均勢外交——俄羅斯的外交策略
    均勢政策在世界外交史上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城邦國家時期就己經存在具有均勢意味的國家間政策行為。5世紀晚期義大利城市國家時期均勢思想和均勢政策又有了重要發展。那時候的義大利各國,都在試圖支持它們恐懼程度較輕的國家,反對它們恐懼程度較深的國家。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關鍵字】十九世紀;克羅齊;自由;民主讀罷《十九世紀歐洲史》這本書,我為作者嚴謹治史的精神所吸引,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著史風格。「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名言出自他之口,《十九世紀歐洲史》成書於1931年,主要記載了從拿破崙於滑鐵盧戰敗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即1815年到1914年間的一個世紀的歷史。對本書內容進行梳理,我把全書的十個章節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歐洲人的自由與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的進一步表達」和「十九世紀歐洲普遍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時代」。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三十年戰爭後果嚴重:奧地利失去歐陸霸權,德意志繼續分裂,法蘭西從此左右歐洲局勢。法國的這種優勢一直維持到18世紀初。18世紀前半期,先後發生了西班牙、波蘭和奧地利三國的王位繼承戰爭。當時歐洲的國際關係充分展現了它的複雜性。
  • 18世紀時,歐洲列強都在忙啥?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打贏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的德意志,1871年起德國正式建立。中世紀早期,普魯士這塊蠻荒之地居住著古普魯士人,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時常受到鄰國的欺壓。
  • 英德對抗最關鍵的起源,在於德國快速崛起可能破壞歐洲大陸的均勢
    摘要:英德對抗最關鍵的起源,就在於德國的快速崛起可能破壞了歐洲大陸的均勢,而這恰恰是英國賴以生存的平衡,這是英國非常忌諱的。如果僅僅是這一點,英國還沒有太多理由跟德國打起來。即便是1904年籤訂英法協約,1907年籤訂英俄協約,這兩個協約也只是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某種再平衡。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18世紀結束之際,某種嚮往鄉村生活的情感正大行其道。這與工業化的第一階段相重合,對城市生活之轉變的審美和道德評價始於19世紀之初,這一轉變確實展現出往往令人反感的新面貌。城市化被很多人視為不愉快乃至不健康的變化,這種輿論是一股演進力量正在發揮效力的標誌。保守主義者不信任城市、懼怕城市。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第三次絕境何時到來還不得而知,至少自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科重新將歐洲人類學定義為一種「對西方社會」的人類學,也就是說,是對歐洲優越性幻象的批判性研究。整體史、「底邊」研究和「西方的」人類學在21世紀匯聚在一起,從而在終極階段之前去分析西方社會與「世界上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均勢的重建:唯一經受住歷史考驗但遠非完美的實驗
    戰爭的結果——不論是哪一方獲勝亦或是兩敗俱傷,都會帶來權力平衡的改變,也自然會有新的權力主體填補空白,建立新的平衡。實際上,這就是均勢理論之所以經得住歷史考驗的原因——不同於其他和平理論,均勢擁有一種自我調節機制。但是,這種機制在一戰之後的凡爾賽體系下卻沒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總之,長期無政府狀態、國際權力、均勢和主權等傳統的現實主義概念在西歐大陸已經遭到直接、深入和根本性的質疑,這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多元和創新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理論意義。由於存在各種內生和外生因素,「國際權力」這一概念不可避免地遭遇挑戰:一是歐洲(以及巴西、加拿大等)關於「民事力量」的辯論,比如它的模式是什麼,所謂「民事手段」是什麼,它在變化了的、日趨安全化的國際環境中有多大機會能存活下來;二是當今世界各主要行為體已經形成新的多極均勢這種前所未有的現象。
  • 歐洲史: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對於現代歐洲而言, 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但並不是當時看上去非同小可的事情樣樣都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那些自我陶醉、 反對偶像崇拜的衝動, 不管是在服裝樣式還是思潮方面, 都猶如曇花一現; 相反地, 那些政治上或是公共事務領域真正革命性的轉變, 儘管在60年代末已初露端倪, 但直到多年以後才看到效果。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歐洲史:20世紀末的歐洲缺乏19世紀末所具有的同質性
    20世紀末, 歐洲形勢迅速變得複雜多樣: 其地緣、 國家和聯盟組成的格局瞬息萬變, 歐洲大陸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前景和心態對比鮮明, 歐洲大陸內外通訊和交流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 五花八門的錯誤劃分使得原本清晰的民族或社會分野變得模糊不清, 對過去的評判和對未來的預測仍無定論。 這些都讓人們更加難以認清何為集體經驗。
  • 歐洲史:中世紀晚期農業制度,莊園制度瓦解和租佃制度的發展
    百家原創作者:小櫻桃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櫻桃說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中世紀歐洲的農業制度,小編了解到,在中世紀晚期發生的另一種變化是市場的發展,它破壞了農村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起了商品經濟。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因為14世紀歐洲出現了新的市場,也失去了一些舊的市場。在小編看來,這種矛盾表明只要農業佔主導地位,手工業商品的市場只能為少部分貴族、市民和中等階級服務。城裡的工人只能買得起一些食物,佔人口90%的農民的購買力十分有限。到了工業的發展導致生產價格低廉,而生產者本身有了更大消費欲望和購買力的時候,歐洲的市場才能有大發展,否則會出現停滯。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而這個所謂的「人為」界限,無外乎就是掌握了知識與權力的人群。對於東方主義與中亞知識建構的反思,才剛剛開始。【惲文捷:《19世紀初俄國對新疆和中亞汗國的探索及其影響》,《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筆者也擬從這個視角對「中亞」的概念進行知識社會學的分析。
  • 歐洲的總人口,在18世紀從大約1.2億,增長到約1.9億
    歐洲人口在18世紀從大約1.2億增長到約1.9億。歷史學家們研究堂區的出生、婚姻和死亡登記,長期以來一直在討論這場人口革命的原因和影響。歐洲人口的出生率提高,在1740年後尤其明顯,而每年的死亡數量(死亡率)下降得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