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美國戰爭的隆隆的轟炮聲音宣告世界經濟強國美國走上了帝國主義瓜分的世界的競技場,海外擴張在這之後成為美國外交的主流。西奧多羅斯福就是在這個時候憑藉強烈的擴張氣氛走上了美國最高政治舞臺,羅斯福大力支持日本對沙俄發動戰爭後,殫精竭慮地調停日本和俄國的戰爭,國際關係結構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一、美國利用經濟優勢,在「門外開放」「利益均沾」的口號之下,強勢地擠入列強的勢力範圍之內,亞太地區呈現出群雄逐鹿的局面
1898年,美國戰爭的隆隆的轟炮聲音宣告世界經濟強國美國走上了帝國主義瓜分的世界的競技場,海外擴張在這之後成為美國外交的主流。西奧多羅斯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憑藉強烈的擴張氣氛走上了美國最高政治舞臺。
向海外進行擴張是羅斯福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旋律,但是具體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擴張這是羅斯福面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事實上,美國無非也就是兩種選擇,在世界領土被列強瓜分使用盡的情況下,採取武力獲得殖民地,把殖民地作為美國的剩餘的產品傾銷市場以及原材料供應市場。
或者是利用美國的經濟上的優勢,在「門外開放」「利益均沾」的口號之下,強勢地擠入列強的勢力範圍之內,並且利用美國非常有利的國際地位和列強展開競爭,鑑於美國當時的軍事實力十分的有限以及美國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甚至政府和國內內對於怎麼樣進行擴張產生了分歧。
第一種選擇對於羅斯福來說是不是特別可能的,至少是很不明智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只能採取第二種選擇,也就是我們說的均勢外交。
亞太地區是羅斯福的均勢外交的中心,20世紀初期的亞太地區,並沒有一個強國統治地位,在亞太地區呈現了一種群雄逐鹿的局面,這一種局面是利於羅斯福實行均勢外交的。第二個方面亞太地區資源豐富,人口眾多但是經濟上相對落後,羅斯福政府以及美國壟斷資本把它看作理想的擴張地區。
從第三個方面看,自從阿拉斯加購買到美西戰爭以來,美國已經獲得了通往亞洲貿易的立腳點,然而在非洲、歐洲,對於羅斯福而言,都不具備上述的有利的條件。第四方面上看,19世紀末期,美國的大陸擴張已然結束,美國的優勢地位已經基本上確立,可以全力的向海外進行擴張。
羅斯福大力的支持日本對沙俄發動戰爭之後,殫精竭慮地調停日本和俄國的戰爭,這也充分的說明了亞太地區在羅斯福均勢外交當中的非常重要的地位。
美國向亞太地區的擴張,離不開歐洲的競技場。在20世紀初期的歐洲的舞臺上,國際關係結構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德國在歐洲迅速地崛起,並且向英國的殖民地位提出了嚴重的挑戰,英國和德國成為了帝國主義國家當中的主要的矛盾。
以英德為代表的對立的集團逐漸地形成,鑑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日益增長,對立的雙方都竭盡全力的拉攏,不使其投入對立方的懷抱。動蕩不安的國際環境正好為美國提供了在歐洲列強之間上下其手、玩弄均勢外交的可能性。
在國際關係當中,沒有單純的公平,有的只是國家利益。隨著20世紀初期國際關係態勢的巨大變化,英美的關係出現了很大幅度的調整,從傳統的敵人成為與國。這一調整開始於美國內戰之前,在羅斯福上任的時候正式完成。
英國不僅僅在德國的問題上和美國的立場基本上一致,而且在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問題上,兩者的政策都比較地協調,他們出於不同的目的要求中國的門戶開放,英國成為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的主要的支持者。
19世紀末期開始,英國在擴張政策上採取戰略轉移,從美洲撤退,並且承認門羅主義的合法性,以此來退保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利益。因此,英國成為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的最佳的籌碼,英國在歐洲的命運和美國休戚相關。
二、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下,向亞太地區進行大規模擴張,且希望把「門戶開放」政策作為美國的全球政策推廣到除了美洲之外的一切「野蠻」地區,外交喜劇拉開帷幕
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的宗旨是抑德、扶法、聯英。他認為這不僅僅是美國的「最高職責」,也是美國的最為聰明的策略。美國捲入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參加會議就具體體現了羅斯福這一外交政策外交上的構思。
在20世紀初期的歐洲的政局當中,面對著德國這一個令人非常不安的國家,歷史上一直是競爭對手的英國和法國開始互相的接近。到1904年,英法籤訂條約,英國同意法國控制摩洛哥,通過這樣來獲取法國對英國控制埃及的讚許。
德國清楚,如果英法籤訂協議,這也就意味著德國無法獲得具有戰略意義的摩洛哥,意味著它贊成國際舞臺上的力量對比對德國的不利。因此,德國對英法的協議表示非常強烈的反對,德國當時考慮本可能為了法國而出戰,英國對法國的支持純粹是精神上的,盟國對其險境更是自顧不暇,也沒有辦法給到援助。
1905年初期的時候,德國主張召開大國會議來解決摩洛哥的問題,並且打著要求摩洛哥「門戶開放」的幌子來吸引美國站在它這一邊。德國的首相以德皇的名義致電美國,要求羅斯福支持德國的要求,並且利用美國力圖對外經濟擴張,指出法、西控制摩洛哥將會排擠各國的商業並且控制遠東和近東的通路。
羅斯福故意做作,表示會受到國會和輿論上的強烈的譴責,但是他又說:「我將指示我的駐摩洛哥公使和他的德國同事密切進行合作。」
德國把摩洛哥危機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擴張聯繫了起來,確實擊中了羅斯福外交的要害,羅斯福不僅僅希望向亞太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擴張,而且希望可以把「門戶開放」政策作為美國的全球政策推廣到除了美洲之外的一切的「野蠻」地區。
美國支持德國召開國際會議的建議不僅僅在於組織戰爭的爆發,維持摩洛哥的門戶開放,而且在於希望利用國際會議挫敗德國的野心,達到牽制德國的目的,這是美國整體和長遠的利益的需要。
然而,羅斯福要實現他的雙重認為困難重重,英國堅決反對法國參加摩洛哥的國際會議,他自己也不想參加。這樣情況之下,羅斯福乘機勸法國參加國際會議,認為這樣就能避免對法國不利的戰爭。
1905年7月8日,德國和法國就召開會議的條件達成了一定的協議,打消了法國參加國際會議的相關疑惑。這樣,羅斯福大力促成的一場外交喜劇在1906年在西班牙拉開帷幕。
三、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是美國進入帝國主義後期向外擴張的產物,不是「利他主義的」,不是單純為了「和平」,其所有政策實現完全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維護
羅斯福派遣他在任總統期間「整個外交界中最有用的人」參加阿爾赫西拉斯會議,指令要求懷特不應支持德國的任何的特殊的要求,因為德國沒有提出這些要求的「合法的依據」。還提到美國「要求毫無限制的貿易—門戶開放」,阻止列強對「美國貿易的限制」。
指令要求懷特等人一方面儘量不要和德國弄僵,但是在「根本上」「應該和法國站在一起」,這樣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參加這一場會議,並不是完完全全著眼於摩洛哥的事務,卻是致力於歐洲的均勢,致力於均勢的最終目的為了有利於美國在亞太以及其他落後地區的經濟擴張。
公正的去看,德國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的失敗並不完全是羅斯福的「功勞」,實際上,要說德國當時不是處於十分孤立的地位,要是國際關係格局有利於德國,要是德國已經做好打這一場仗的準備,羅斯福即使再佔外交的主動權,權利再大,也是沒有辦法造成這樣的「回天乏術」的局面。
對於羅斯福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當中的作用,褒貶不一。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認為美國參加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和羅斯福的影響「很是重要」。美國歷史學家在研究資料的時候說,「很明顯,在會議的開始,美國的作用就至為重要」。
羅斯福捲入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歐洲政治是美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的結果,阿爾赫西拉斯會議是的英國和法國取得了勝利,英國和法國協議更加的鞏固,德國遭到了嚴重的滑鐵盧,這也實現了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的構思。
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是美國進入帝國主義後期向外擴張的產物,體現了羅斯福執政時期國內國際的政治、經濟因素的合力,羅斯福不管是提出外交的口號還是運用各種的手段,都是為了最大限度上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國家利益需要美國向外進行侵略擴張,美國向外侵略擴張的浪潮必然把美國推向國家政治的漩渦,並且力圖充當大國政治當中的主角,羅斯福的外交獲得為美國直接投入於世界戰爭並且問鼎世界的霸權鋪平了道路。
均勢外交直接服務於美國的海外擴張,但是又不局限於美國的某些具體的利益,並且受國際關係的直接制約。在20世紀初期,國際關係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之下,美國既然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推行其海外擴張政策,從而更好地維護美國在美洲的優勢地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服務。
羅斯福的均勢外交不是「利他主義的」,不是單純的為了「和平」,其所有的政策實現完完全全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維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其預期的目的,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文獻:
《美國夢的延伸:美國的經濟和文化擴張》
《西奧多羅斯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