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一場為維護利益的「門戶開放」政策

2020-12-05 李太白讀史

1898年,美國戰爭的隆隆的轟炮聲音宣告世界經濟強國美國走上了帝國主義瓜分的世界的競技場,海外擴張在這之後成為美國外交的主流。西奧多羅斯福就是在這個時候憑藉強烈的擴張氣氛走上了美國最高政治舞臺,羅斯福大力支持日本對沙俄發動戰爭後,殫精竭慮地調停日本和俄國的戰爭,國際關係結構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一、美國利用經濟優勢,在「門外開放」「利益均沾」的口號之下,強勢地擠入列強的勢力範圍之內,亞太地區呈現出群雄逐鹿的局面

1898年,美國戰爭的隆隆的轟炮聲音宣告世界經濟強國美國走上了帝國主義瓜分的世界的競技場,海外擴張在這之後成為美國外交的主流。西奧多羅斯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憑藉強烈的擴張氣氛走上了美國最高政治舞臺。

向海外進行擴張是羅斯福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旋律,但是具體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擴張這是羅斯福面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事實上,美國無非也就是兩種選擇,在世界領土被列強瓜分使用盡的情況下,採取武力獲得殖民地,把殖民地作為美國的剩餘的產品傾銷市場以及原材料供應市場。

或者是利用美國的經濟上的優勢,在「門外開放」「利益均沾」的口號之下,強勢地擠入列強的勢力範圍之內,並且利用美國非常有利的國際地位和列強展開競爭,鑑於美國當時的軍事實力十分的有限以及美國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甚至政府和國內內對於怎麼樣進行擴張產生了分歧。

第一種選擇對於羅斯福來說是不是特別可能的,至少是很不明智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只能採取第二種選擇,也就是我們說的均勢外交。

亞太地區是羅斯福的均勢外交的中心,20世紀初期的亞太地區,並沒有一個強國統治地位,在亞太地區呈現了一種群雄逐鹿的局面,這一種局面是利於羅斯福實行均勢外交的。第二個方面亞太地區資源豐富,人口眾多但是經濟上相對落後,羅斯福政府以及美國壟斷資本把它看作理想的擴張地區。

從第三個方面看,自從阿拉斯加購買到美西戰爭以來,美國已經獲得了通往亞洲貿易的立腳點,然而在非洲、歐洲,對於羅斯福而言,都不具備上述的有利的條件。第四方面上看,19世紀末期,美國的大陸擴張已然結束,美國的優勢地位已經基本上確立,可以全力的向海外進行擴張。

羅斯福大力的支持日本對沙俄發動戰爭之後,殫精竭慮地調停日本和俄國的戰爭,這也充分的說明了亞太地區在羅斯福均勢外交當中的非常重要的地位。

美國向亞太地區的擴張,離不開歐洲的競技場。在20世紀初期的歐洲的舞臺上,國際關係結構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德國在歐洲迅速地崛起,並且向英國的殖民地位提出了嚴重的挑戰,英國和德國成為了帝國主義國家當中的主要的矛盾。

以英德為代表的對立的集團逐漸地形成,鑑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日益增長,對立的雙方都竭盡全力的拉攏,不使其投入對立方的懷抱。動蕩不安的國際環境正好為美國提供了在歐洲列強之間上下其手、玩弄均勢外交的可能性。

在國際關係當中,沒有單純的公平,有的只是國家利益。隨著20世紀初期國際關係態勢的巨大變化,英美的關係出現了很大幅度的調整,從傳統的敵人成為與國。這一調整開始於美國內戰之前,在羅斯福上任的時候正式完成。

英國不僅僅在德國的問題上和美國的立場基本上一致,而且在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問題上,兩者的政策都比較地協調,他們出於不同的目的要求中國的門戶開放,英國成為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的主要的支持者。

19世紀末期開始,英國在擴張政策上採取戰略轉移,從美洲撤退,並且承認門羅主義的合法性,以此來退保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利益。因此,英國成為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的最佳的籌碼,英國在歐洲的命運和美國休戚相關。

二、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下,向亞太地區進行大規模擴張,且希望把「門戶開放」政策作為美國的全球政策推廣到除了美洲之外的一切「野蠻」地區,外交喜劇拉開帷幕

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的宗旨是抑德、扶法、聯英。他認為這不僅僅是美國的「最高職責」,也是美國的最為聰明的策略。美國捲入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參加會議就具體體現了羅斯福這一外交政策外交上的構思。

在20世紀初期的歐洲的政局當中,面對著德國這一個令人非常不安的國家,歷史上一直是競爭對手的英國和法國開始互相的接近。到1904年,英法籤訂條約,英國同意法國控制摩洛哥,通過這樣來獲取法國對英國控制埃及的讚許。

德國清楚,如果英法籤訂協議,這也就意味著德國無法獲得具有戰略意義的摩洛哥,意味著它贊成國際舞臺上的力量對比對德國的不利。因此,德國對英法的協議表示非常強烈的反對,德國當時考慮本可能為了法國而出戰,英國對法國的支持純粹是精神上的,盟國對其險境更是自顧不暇,也沒有辦法給到援助。

1905年初期的時候,德國主張召開大國會議來解決摩洛哥的問題,並且打著要求摩洛哥「門戶開放」的幌子來吸引美國站在它這一邊。德國的首相以德皇的名義致電美國,要求羅斯福支持德國的要求,並且利用美國力圖對外經濟擴張,指出法、西控制摩洛哥將會排擠各國的商業並且控制遠東和近東的通路。

羅斯福故意做作,表示會受到國會和輿論上的強烈的譴責,但是他又說:「我將指示我的駐摩洛哥公使和他的德國同事密切進行合作。」

德國把摩洛哥危機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擴張聯繫了起來,確實擊中了羅斯福外交的要害,羅斯福不僅僅希望向亞太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擴張,而且希望可以把「門戶開放」政策作為美國的全球政策推廣到除了美洲之外的一切的「野蠻」地區。

美國支持德國召開國際會議的建議不僅僅在於組織戰爭的爆發,維持摩洛哥的門戶開放,而且在於希望利用國際會議挫敗德國的野心,達到牽制德國的目的,這是美國整體和長遠的利益的需要。

然而,羅斯福要實現他的雙重認為困難重重,英國堅決反對法國參加摩洛哥的國際會議,他自己也不想參加。這樣情況之下,羅斯福乘機勸法國參加國際會議,認為這樣就能避免對法國不利的戰爭。

1905年7月8日,德國和法國就召開會議的條件達成了一定的協議,打消了法國參加國際會議的相關疑惑。這樣,羅斯福大力促成的一場外交喜劇在1906年在西班牙拉開帷幕。

三、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是美國進入帝國主義後期向外擴張的產物,不是「利他主義的」,不是單純為了「和平」,其所有政策實現完全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維護

羅斯福派遣他在任總統期間「整個外交界中最有用的人」參加阿爾赫西拉斯會議,指令要求懷特不應支持德國的任何的特殊的要求,因為德國沒有提出這些要求的「合法的依據」。還提到美國「要求毫無限制的貿易—門戶開放」,阻止列強對「美國貿易的限制」。

指令要求懷特等人一方面儘量不要和德國弄僵,但是在「根本上」「應該和法國站在一起」,這樣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參加這一場會議,並不是完完全全著眼於摩洛哥的事務,卻是致力於歐洲的均勢,致力於均勢的最終目的為了有利於美國在亞太以及其他落後地區的經濟擴張。

公正的去看,德國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的失敗並不完全是羅斯福的「功勞」,實際上,要說德國當時不是處於十分孤立的地位,要是國際關係格局有利於德國,要是德國已經做好打這一場仗的準備,羅斯福即使再佔外交的主動權,權利再大,也是沒有辦法造成這樣的「回天乏術」的局面。

對於羅斯福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當中的作用,褒貶不一。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認為美國參加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和羅斯福的影響「很是重要」。美國歷史學家在研究資料的時候說,「很明顯,在會議的開始,美國的作用就至為重要」。

羅斯福捲入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歐洲政治是美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的結果,阿爾赫西拉斯會議是的英國和法國取得了勝利,英國和法國協議更加的鞏固,德國遭到了嚴重的滑鐵盧,這也實現了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的構思。

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是美國進入帝國主義後期向外擴張的產物,體現了羅斯福執政時期國內國際的政治、經濟因素的合力,羅斯福不管是提出外交的口號還是運用各種的手段,都是為了最大限度上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國家利益需要美國向外進行侵略擴張,美國向外侵略擴張的浪潮必然把美國推向國家政治的漩渦,並且力圖充當大國政治當中的主角,羅斯福的外交獲得為美國直接投入於世界戰爭並且問鼎世界的霸權鋪平了道路。

均勢外交直接服務於美國的海外擴張,但是又不局限於美國的某些具體的利益,並且受國際關係的直接制約。在20世紀初期,國際關係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之下,美國既然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推行其海外擴張政策,從而更好地維護美國在美洲的優勢地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服務。

羅斯福的均勢外交不是「利他主義的」,不是單純的為了「和平」,其所有的政策實現完完全全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維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其預期的目的,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文獻:

《美國夢的延伸:美國的經濟和文化擴張》

《西奧多羅斯福傳》

相關焦點

  • 均勢外交——俄羅斯的外交策略
    一、均勢外交均勢,即勢力均衡,包含兩種形態。從客觀上看,它是指國家間在資源條件的限定和利益關係的導引下,相互作用、相互牽制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穩定的狀態。從主觀看,它則表現為某個國家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原則,是一種追求穩定的藝術和策略。
  • 作為外交政策的軟平衡戰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對日戰略評析
    該期刊旨在以比較或具體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外交政策決策的過程、效果、原因或結果,2019年影響因子為1.012。作為一種政策建議,均勢理論強調「建立和維護均衡狀態」。 而另一方面,軟平衡是一種關於國家行動的外交政策理論,解釋了國家為何以及如何應對能力分配的變化,即軟平衡是一種戰略選擇理論,而不是一種體系結果理論。作為一種外交政策戰略,軟平衡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限制新興大國並阻止其實現霸權目標來加強自身安全,並不會意圖建立軍事聯盟或進行軍備競賽。
  • 沙俄為何在拿破崙失敗後成為歐洲憲兵?歐洲均勢體系需要
    維也納體系是均勢秩序維也納體系表面上是針對法國大革命後,對歐洲鄰國擴張失敗後,各戰勝國所進行的一場戰後秩序新安排,但實質上卻是重建自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一樣,屬於均勢秩序。
  • 王黎|現代歐洲傳統:外交是國家間的對話,而非互懟
    今天世界各國遵守的外交慣例及其國際法規,基本上源於歐洲,已是不爭的現實。 英國外交官、知名學者亞當·沃森認為,當今國際關係中的重要原則與機制——常駐使館、國際峰會、國際法規以及均勢原則(反對任何霸權)等,均在近代歐洲政治中得到充分的檢驗,並影響到全球。
  • 英德對抗最關鍵的起源,在於德國快速崛起可能破壞歐洲大陸的均勢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還被看成是一場可以被避免的戰爭。 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裡,英德對抗的興起是最具關鍵意義的。雖然一戰不是英德對抗引發的,而是因為巴爾幹的一個火星,但是英德對抗為這個火星最終成為沖天大火,準備了足夠的火藥堆。從這個意義上講,英德對抗在一戰起源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英國戰後外交政策
    內容提要:本文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帝國的興衰追蹤分析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及其結論的變化,認為湯因比的學術生涯始終貫穿政治,其學術研究肩負著英國的「特別文化使命」,是為英國外交利益服務的。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者,同時也是被剝奪者:其海外利益不僅沒有在戰後得到有效保護,反而還遭到美國聯手蘇聯的變相瓜分。
  • 「實力與外交」-中國社會科學網
    二戰後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主導世界的兩極結構取代了以歐洲均勢為核心的傳統國際關係格局。美國為了主宰世界,立即終止對蘇合作政策,而蘇聯亦致力於在鞏固東歐原本利益的基礎上,將自身的勢力範圍進一步延伸。[1]杜魯門政府決定實行對蘇強硬方針,以此來建立自己的全球統治力,一個以遏制蘇聯為特徵的全球戰略逐步成熟。
  • 德皇威廉時代,是德意志國最幸福的年代,歐洲權力均勢體系擴大
    科技進步與工業發展為生活所帶來的大幅改善,也和這種轉變 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從此可以打電話、可以開電燈,若有誰他們正努力邁向一非常先進的話,還可以自行拼裝無線電設備個超乎預期的新世界,而且是以德國人的身份如此進行。德國人那時在許多領域成為領先全歐洲的力量。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確立歐洲均勢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發生在1700年到1713年,這是繼威斯特法利亞和會之後,歐洲大陸上發生的較為大規模的戰爭,戰後籤訂的《烏德勒支和約》確定了歐洲大陸的均勢。 到1700年時,西班牙一直是由哈布斯堡王室統治,但是西班牙國王於170年11月1日去世,死後無子嗣。
  •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史達林與羅斯福和邱吉爾往來書信:文獻研究...
    在那場決定人類前途和命運的世界大戰中,權力高度集中於各大國最高政治領導人手中,職業外交和傳統對外政策部門的空間被大大壓縮,大國領導人的私人外交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戰爭決策的基本模式,而書信則是領導人聯絡溝通和軍政決策的主要載體。大國領導人以書信為媒介,互通軍政情報,協調對敵立場,統籌戰爭全局,開展聯合行動,在危急時刻以此保持最直接的私人接觸,並對戰時聯盟協作積極獻計獻策。
  • 天佑美國——《美國大外交》讀書筆記
    畢業於普林斯頓的凱南任職過美國駐南斯拉夫和蘇聯大使,在《外交事務》上以「X」署名提出了貫穿冷戰的遏制戰略,職業生涯最後階段返回普林斯頓。一流的外交家也是歷史復盤高手,凱南系統性批判和反思百年以來美國的外交政策,理論清晰框架穩定,有助於理解今日中美衝突。大國均衡凱南的歷史分析隱含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礎邏輯:大國均衡。
  • 均勢的重建:唯一經受住歷史考驗但遠非完美的實驗
    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種支離破碎的結果導致了均勢無法重建。這是因為,在原本的奧斯曼帝國版圖上,眾多小國在凡爾賽和約的框架下成為英法兩國的委任統治地。而其主體土耳其在凱末爾將軍的主政下於1923年接受較為公平的《洛桑條約》,並迅速成為一個世俗化的、志在加入歐洲的全新國家。因此,中東地區的局勢趨於穩定。說回歐洲。
  • 命運與共同涼熱——和平外交政策如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從周邊鄰國做起,編織全球夥伴關係網絡,不斷完善我國外交布局,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和平發展「路線圖」。  遙想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孤立和封鎖我們,和中國建交的國家寥寥無幾。1950年,僅有1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70年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贏得了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認同。
  • 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與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處於兩者之間的一批歐洲國家及日本、加拿大等國,經濟上雖都比較發達,但軍事上實力不如甚至依賴於美蘇兩國,政治上也受著這個或那個超級大國的控制,因此都具有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的要求。他們既無力發動戰爭以謀求霸權,又害怕因發生戰爭而蒙受損失。因此,毛澤東把西歐各國和美國相區別,把東歐國家同蘇聯相區別,將他們劃為第二世界。這裡,毛澤東改變了以往用社會制度和階級屬性為標準劃分世界政治力量的傳統做法。
  • 【理論研究】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和跨大西洋安全機制|國政學人
    安全研究包含廣泛的議題,從核擴散、核威懾、軍民關係、戰略文化、種族衝突、流行病與國家安全、民主政治、外交決策到定性與多方法研究的發展。根據2018年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2018年的影響因子為1.706,在91種國際關係類期刊中排名第30。
  • 2013高考政治複習: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外交政策12個考點
    中國教育在線訊 高中政治學習需要總結歸納重要知識點才能更好學習政治學科,在掌握了每課重要知識點後才能為以後高考文綜複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是2013高考政治複習重要知識點。  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外交政策  1.國際關係決定因素。
  • 李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外交的變革與成就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產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外交理念領域取得的最為重大的創新性成果。自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外交發生深刻變革並取得偉大成就。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外交布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中國初步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 冷戰為何沒有變成「熱戰」:均勢、思想與兩極體系的穩定
    友誼的根基是如此之深,多年來在發展過程中共同利益壓倒所有的其他分歧,這一事實使邁向新和解的努力被認為不僅符合兩國的短期利益,而且也符合兩國的長期利益。——福斯特·雷亞·杜勒斯,1943年大國對抗始終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 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50名共和黨人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近期挑選了兩黨中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重要影響的各50個人做出介紹。以下為《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50名共和黨人》主要內容。………………………………………………………… 政治的關鍵是人的因素,在談到外交政策時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