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為何沒有變成「熱戰」:均勢、思想與兩極體系的穩定

2020-12-06 地緣分析君

友誼的根基是如此之深,多年來在發展過程中共同利益壓倒所有的其他分歧,這一事實使邁向新和解的努力被認為不僅符合兩國的短期利益,而且也符合兩國的長期利益。——福斯特·雷亞·杜勒斯,1943年

大國對抗始終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縱觀歷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與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維也納體系與克裡米亞戰爭和德國統一戰爭、俾斯麥結盟體系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仿佛每一次國際體系的重建都會終結於新的大國戰爭。但是,唯獨冷戰沒有重蹈歷史的覆轍。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冷戰得以避免這個「宿命」呢?這一段歷史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本文就與讀者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兩個支點還是多個支點?

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擁有三個支點的桌椅是最穩當的,那麼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國際關係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19世紀歐洲大國關係的變遷。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維也納體系是一個經典的大國合作案例。歐洲大國在奧地利傳奇外交家梅特涅親王的主持下,形成了一個由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組成的——被稱作「歐洲協調」的——「五大國集團」。五大國之間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維持了歐洲近半個世紀的穩定與和平。但是,仔細剖析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歐洲協調」看似團結一致的安排下存在著一個有趣而又關鍵的要點:

「歐洲協調」的目標不僅是大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還有對新興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壓制。我們分析維也納體系往往只看重其對歐洲均勢的強調,而忽視了思想層面的變化,這是一個巨大的失誤。法國大革命之所以令歐洲各國如此緊張,不僅在於拿破崙的軍事天才和對外擴張,更在於孕育法國大革命的民族主義思想對歐洲傳統的王朝統治的衝擊。拿破崙雖然戰敗了,但是這種思想威脅卻從來沒有消失,這就是為什麼在「歐洲協調」的大國合作之下,梅特涅又打造了由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組成的保守同盟的原因。從這一角度來看,法國在短暫的壓制之後重新走上了民族主義的道路,英國也更傾向於後者。1848年歐洲再次爆發了規模宏大的民族主義運動。這次運動迫使梅特涅下臺、促成拿破崙三世上臺,從而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國際關係格局。

拿破崙三世與俾斯麥

諷刺的是,舊的國際體系的破裂沒能成就其主要推手拿破崙三世,反而成就了他的對手——普魯士的俾斯麥。更加諷刺的是,俾斯麥在統一德國的過程中正是借用了德意志的民族主義浪潮,而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後又重新回歸了保守的外交思想。

在俾斯麥的主導下,歐洲形成了以德國為核心的由德奧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德俄再保險條約等的囊括了幾乎所有歐洲大國的結盟體系。同時,俾斯麥也在殖民地問題上拉攏英國,並努力實現與法國的和解(雖然沒有成功)。歐洲再次實現了類似梅特涅主導下的穩定。

威廉二世即位後改變了俾斯麥的結盟體系。威廉二世最初的想法是與英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結盟,為此不惜終止俾斯麥結盟體系的基石德俄再保險條約。如此一來就迫使俄國與法國達成協約。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歐洲形成了短暫的「三個支點」——法俄協約、德奧同盟和若即若離的英國,並最終被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兩個支點所取代。

冷戰兩極體系與一戰兩大陣營之間的不同

筆者閱讀過大量分析一戰爆發原因的著作,其中有這樣的觀點引起了筆者的思考:有人認為,正是由於歐洲被嚴格劃分為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個陣營,從而使歐洲的大國關係失去彈性,也就失去了協調避免戰爭的迴旋餘地。換句話說就是兩個支點取代多個支點使得大戰在所難免。但這一觀點顯然與冷戰的兩極格局最終得以避免熱戰的事實相悖。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戰之前的「兩大陣營」與冷戰時期的「兩級體系」有一個關鍵性的不同——內部結構的差異。不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內部,都沒有一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協約國內部,英國、法國和俄國都是大國,同盟國內部雖然德國首屈一指,但奧匈帝國至少在紙面上依舊保有大國地位。從敵對關係上看,法國和德國的矛盾由於阿爾薩斯-洛林而不可調和、奧匈帝國和俄國由於對巴爾幹的爭奪而劍拔弩張。這就導致了兩大陣營各自內部都存在多個矛盾點,每個成員國都希望藉助盟友的力量幫助自己解決自己關注的矛盾,卻又不願意對盟友的不同矛盾點承擔過多的義務。這就導致一戰之前雖然表面上看只有兩大陣營,但實際上卻是圍繞多個矛盾點形成了多個組合。每一個組合之間都可能引發戰爭,又由於同盟關係的存在而使戰爭迅速波及整個歐洲。

這一點與冷戰的兩極格局截然不同。在兩極格局中,美國和蘇聯擁有在各自陣營內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雙方爭奪的焦點也是圍繞對歐亞大陸的主導與反制。在這種矛盾單一、關係相對簡單的環境下,兩大陣營更容易實現勢力均衡。即使是雙方都出現了盟友的分裂——法國之於美國和南斯拉夫之於蘇聯——這一均勢也沒有被破壞。這是冷戰兩極格局實現穩定的關鍵之一。

歷史的教訓與安全觀的改變

除了上述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同之外,思想層面的改變同樣不可小覷。

如同一戰爆發前瀰漫在各國腦海中的「必有一戰」的想法類似,冷戰之初,西方國家也認為蘇聯對西歐的侵略在所難免。但是後者並未演變成開戰的誘因。這是因為,二戰結束後的西歐一片殘垣斷壁百廢待興,這就使得西歐國家在心理上處於一種相對蘇聯的弱勢和不安全感。這也是美國出臺馬歇爾計劃和建立北約的心理基礎,其目的就是要重建西歐的信心。但是,這一切歸根到底都是防禦性的,雖然美國在外交層面上確實採取了適度的攻擊性姿態,但是本質上仍舊是保守的。蘇聯方面也同樣如此,史達林的謹慎與冷靜是出了名的,他應對冷戰的思路也是將鞏固東歐陣營內部放在首位,本質上同樣是防禦性的。

歷史的教訓同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戰爆發之前,各交戰國的戰爭思想依舊停留在普法戰爭甚至是拿破崙戰爭的時期,寄希望於通過一次決定性的會戰實現速勝。對於機槍、坦克對戰爭形勢的改變估計不足。更沒有預料到工業時代的戰爭會造成怎樣的傷亡。可以說,一戰之前的歷史非但沒有起到「以史為鑑」的作用,相反促進了交戰各方對戰爭的樂觀與期待。

機槍、坦克,徹底改變了戰爭的樣式

冷戰則完全不同。二戰剛剛結束、一戰也不過就是30年前的事情,其近乎災難性的代價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了可怕的回憶。核武器的出現更加深了雙方的恐懼感。這一點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美蘇雙方對衛星偵察的默許與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的開展。在凡爾賽和約與華盛頓海軍協定這樣的和平體系下都沒能實現的軍備限制,在冷戰的劍拔弩張中卻取得了成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但這個奇蹟的背後正是雙方的謹慎、務實與防禦性的安全觀。

我們常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冷戰的故事足以告訴我們,即使在劍拔弩張的局勢下,仍有達成諒解,實現合作,維護和平的可能。關鍵在於當事各方能否以謹慎、理性和創造性來面對它。不論國際格局如何變化,我們都沒有必要悲觀,更不要陷入「必有一戰」的宿命論漩渦。

參考文獻:1、《長和平》,(美)約翰·劉易斯·加迪斯2、《大國博弈》,(挪威)蓋爾·倫德斯塔德

相關焦點

  • 沙俄為何在拿破崙失敗後成為歐洲憲兵?歐洲均勢體系需要
    維也納體系是均勢秩序維也納體系表面上是針對法國大革命後,對歐洲鄰國擴張失敗後,各戰勝國所進行的一場戰後秩序新安排,但實質上卻是重建自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一樣,屬於均勢秩序。
  • 高一歷史教案:《兩極格局的形成》教學設計
    高一歷史教案:《兩極格局的形成》教學設計 課標 要求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具體表現 2.從多維的角度辯證地認識美蘇之間的「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3.從「冷戰」政策和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史實中認識到霸權主義的危害,明確國家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將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確認「存異」和寬容的態度與價值觀。
  • 中國崛起締造「兩極多強世界」新格局
    目前的世界格局,已經朝著一個新的既不是冷戰時代的兩極世界,也不是空想的多極世界的,由中美兩個大國主導的「兩極多強」的世界新格局邁進。這出乎人們的預料,卻符合世界發展規律,符合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值得進一步加以推動。一、一極世界完全行不通。除了少數幾個美國走狗國家,如日本、韓國外,沒有更多的國家贊成美國的一極霸權。歐盟自成一極的想法,早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就得到體現。
  • 均勢的重建:唯一經受住歷史考驗但遠非完美的實驗
    實際上,這就是均勢理論之所以經得住歷史考驗的原因——不同於其他和平理論,均勢擁有一種自我調節機制。但是,這種機制在一戰之後的凡爾賽體系下卻沒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例如,1815年後法國對維也納體系的不滿與挑戰,1848年拿破崙三世的上臺印證了法國人對拿破崙時代的嚮往。但這並沒有妨礙維也納體系的成功——該體系成功的維持了歐洲半個世紀的和平。
  • 均勢外交——俄羅斯的外交策略
    一、均勢外交均勢,即勢力均衡,包含兩種形態。從客觀上看,它是指國家間在資源條件的限定和利益關係的導引下,相互作用、相互牽制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穩定的狀態。從主觀看,它則表現為某個國家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原則,是一種追求穩定的藝術和策略。
  • 楊原:大國政治的喜劇"——兩極體系下超級大國彼此結盟之謎
    為解開兩極結盟的謎團,本文提出了大國競爭的"權力大/小"悖論和廣義"穩定/不穩定"悖論。前者是指,大國原本是權力關係中處於支配地位的一方,可恰恰因為大國想追求更大的權力,反而有可能使自己變成被支配的一方,不得不承受小國強加給它們的軍事風險。
  •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2011-03-19 14:18 來源:中學生學習庫 作者:
  • 「冷戰」會否再次爆發?今日的俄羅斯已不是昨天的蘇聯
    這是自冷戰時期即西方與前蘇聯關係最為嚴峻的時期以來規模最大的外交官驅逐行動。目前,人們擔心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或將發生嚴重的外交危機,關係跌至冰點,甚至有人懷疑將再次爆發冷戰。何為冷戰?「冷戰」指1945年至1989年間,美國與蘇聯之間相互對峙的緊張局面。
  • 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
    閻學通認為,到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格局,但不會重現「冷戰」;東亞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中國將調整對外政策,更多地承擔國際領導責任。  中美兩極非冷戰  閻學通預測,到2023年,中國經濟實力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但軍事實力、文化實力難以趕上美國,中國無法全面超越美國,因而2023年可能形成中美兩極的國際格局。
  • 德皇威廉時代,是德意志國最幸福的年代,歐洲權力均勢體系擴大
    所有較強大的國家都試圖跨出歐洲,並且向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藉由推動「世界政策」來變成「世界強權」。其間起步最早、斬獲最多的國家是英國,那時大英帝國至少在表面上看來是一個強大無比的世界霸權。但法國也在亞洲統治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而且在非洲更是如此。俄國則大肆向東方擴張,但即便是一些較小的諸如荷蘭、比利時(後來義大利也小規模進行殖民擴張)國家再加上首開先河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也都擁有自己的殖民帝國。
  • 美國的戰略穩定觀︱工具理性主義的勝利?
    從「NSC162/2號文件」對戰略穩定的預期設想,到「第一次打擊穩定」、「危機穩定」、「軍備競賽穩定」,再到最后里根對戰略穩定的顛覆,美國的戰略穩定觀伴隨冷戰對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出現調整。但是,冷戰強硬派信奉的技術優越和力量優勢一直是其政策思想上的主線。
  • 英德對抗最關鍵的起源,在於德國快速崛起可能破壞歐洲大陸的均勢
    摘要:英德對抗最關鍵的起源,就在於德國的快速崛起可能破壞了歐洲大陸的均勢,而這恰恰是英國賴以生存的平衡,這是英國非常忌諱的。如果僅僅是這一點,英國還沒有太多理由跟德國打起來。即便是1904年籤訂英法協約,1907年籤訂英俄協約,這兩個協約也只是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某種再平衡。
  • 王立勝:從全面小康看毛澤東防止兩極分化思想的時代價值
    全面小康的社會主義性質以及其全面性、人本性和均衡性決定了防止兩極分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防止兩極分化應該貫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過程,目的是防止「兩極分化自然出現」(鄧小平語)。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毛澤東對於防止兩極分化問題有大量的論述,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科學思想體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當前實際深度挖掘毛澤東的這個思想體系,以獲得對當前實踐的有益啟示。
  • 姜鵬:兩極格局下同盟政治中的「科林斯難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臘國際政治體系中的兩極格局與美蘇兩極格局存在著根本差異。前者所處的國際體系是開放的。在古希臘兩極格局背後,隱含著波斯帝國、馬其頓、敘拉古等龐大的側翼強權。因此,雅典人與拉棲代夢人均非常珍視「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後雙方達成的「三十年和約」。這一和約就像今天美蘇之間約定歐洲現狀不可破壞的《赫爾辛基協定》一樣,構成了雙方共同的安全利益。
  • 史蒂芬·沃爾特:現實主義理論與冷戰後的美國大戰略
    冷戰的結束,減輕了國家在無政府狀態下通常面臨的結構性限制,而美國兩黨精英試圖利用冷戰後美國的優勢地位擴張美國領導下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然而這種努力最終歸於失敗。作者指出,沃爾茲的理論有內在的矛盾,他一邊認為諸如均勢理論等國際政治理論無法解釋具體的國家行為,一邊又提出「國際結構」塑造了系統單位(國家)的行為,並對國家的行為方式作出了許多預測。不過,結構現實主義的邏輯暗含著,當國家處在更安全且無政府狀態的約束力較弱時,單位層次的因素將在對外政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任衛東:世界正形成新的兩極格局
    兩大陣營的冷戰格局結束後,世界毫無疑問地進入了單級霸權格局。所謂「一超多強」、「多強一超」的提法迴避矛盾,無視第三世界國家的存在和作用。「多極化」同樣如此。事實上,美國也不反對「多極化」,因為這個概念和「一超多強」一樣,隱含著承認霸權的成分,完全可以把它設想為美國霸權主導下的多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