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戰略穩定觀︱工具理性主義的勝利?

2020-12-03 澎湃新聞

冷戰結束快三十年了。在許多人看來,那段歷史就是美國與其主要戰略對手蘇聯之間一場兇險的全面對抗進程。不過,美國戰略界對此卻頗有些不同的理解,對冷戰中戰略穩定關係,其視角也是多重的。

總的說來,美國的戰略穩定觀談不上穩定。從「NSC162/2號文件」對戰略穩定的預期設想,到「第一次打擊穩定」、「危機穩定」、「軍備競賽穩定」,再到最后里根對戰略穩定的顛覆,美國的戰略穩定觀伴隨冷戰對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出現調整。

但是,

冷戰強硬派信奉的技術優越和力量優勢一直是其政策思想上的主線

核對抗一開始,如何消除託馬斯·謝林所說的「彼此恐懼核突襲」困境,就成為當務之急。「NSC162/2號文件」給出了一個頗具戰略意境的設想,即通過核報復力建設和實現核充足,最終形成雙方都不願意發動核大戰的核僵局,其中暗含了達致擺脫核困境、實現戰略穩定的某種形式的雙方意願確認。

然而在冷戰很長的時間裡,美國人卻不願意進行這種雙邊關係的探討,而是將其轉化成另外一個問題,即面對核突襲恐懼,如何確保美國核報復力量安全?這就把雙邊關係的政治問題轉化成美國力量建設和技術發展的單邊性問題,是

典型的工具理性主義的思維模式

工具理性主義的一般政策路徑,是對國家安全進行量化的分析,強調風險評估、成本與收益核算,遵循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的思維模式,從「最壞假設」出發制訂安全戰略,追求自身實力的最大化優勢

在工具理性主義的指導下,美蘇戰略穩定從一個雙邊關係的問題變成了美國如何單方面取得「第一次打擊穩定」的問題,即如何確保美國核報復力量的安全有效,迫使蘇聯不發動核襲擊。以「北極星」潛艇為代表的機動性和隱蔽性能優越的戰略技術突破,是美國實現戰略安全保證的關鍵。說白了,

美國追求的不是真正的穩定,而是以力量和技術優越為內涵的戰略優勢

艾森豪在離任時曾告誡說,要警惕來自軍工複合體的威脅,警惕美國的公共政策被科學技術精英所綁架。但事實正是如此,艾森豪自己的政策也強化了這一事實——除了大力發展洲際彈道飛彈,他還積極推進反導飛彈系統的研究,1958年的「防衛者」項目是之後「衛兵」反導系統乃至裡根戰略防禦計劃的基礎。

美國不少戰略家都指出,過分依賴技術和力量的戰略路徑難以應對現實世界的複雜局面,也難以真正有利於美國的長遠利益。例如戴爾·沃爾頓和科林·格雷就曾分析道:即使大國或大國聯盟之間在軍事力量上相互匹敵,國際體系仍然可能是深度不穩定的狀態,過分關注武器常常會導致對更關鍵因素的忽視。是否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是由飛彈或潛艇的發射重量來決定的,而更多是由於領導人的個性、價值觀,政府是否決策謹慎、合理的戰略判斷,以及機遇來決定的,軍事力量只是構成國家整體實力的許多因素中的一個。

基辛格同樣認為,政治穩定和國際體系穩定高於單純的軍事戰略穩定。在面對強硬派製造的軍控談判困境時,他曾質問道:「看在上帝的份上,到底什麼是戰略優勢? 這些數字層面上的問題有什麼政治、軍事或實際的意義嗎? 你能用它來幹什麼?」

但即便是基辛格,也無力改變些什麼。在1970年代美國的對外政策中,他扮演的不過是一個過渡者的角色,其作用在於化解美國處於相對弱勢時所面臨的相對困境,一旦國家力量出現轉機,強硬政策必然成為美國的選擇。

美國追求技術和力量優勢的戰略觀與兩極對抗的基本戰略結構相互強化,決定了真正的政治穩定和戰略穩定是無法實現的

。無法擺脫安全困境的美蘇始終無法相信對方,也總是有意無意地誇大對方的軍事力量與戰略意圖,指責對方破壞相互確保摧毀的戰略共識。

這種戰略互疑如此根深蒂固,以致總是出現基於「最壞假設」的戰略猜疑和不斷升級的敵意。一種有意的限制性行動,本意是要達到緩和關係的結果,卻往往被對手理解為另一種全力挑戰的前奏,而非戰略克制。

由於缺乏有效的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機制,美蘇雙方也確實常高估對方的武器性能。在20 世紀80年代初,蘇聯認為,美國洲際彈道飛彈的更高精確性,與其他因素一起,使美國核武庫的有效力量增加了3倍。美國也嚴重高估蘇聯在20世紀的70年代末80 年代初洲際彈道飛彈的精確性。事實上,到1991 年解體時,蘇聯還沒有達到美國情報機構估計的它在十年前就已經達到的軍事打擊水平。此外,美國官員往往有意在公開場合誇大「蘇聯威脅」,以獲得對擴張軍力的政治支持。

隨著戰略競爭的推進,雙方核武庫不斷擴張,戰略技術也不斷翻新,對抗在猜疑中日益尖銳,真正的戰略穩定遂無從談起。根據託馬斯·謝林的理論,即便是敵對國家之間,也總有共同的軍事利益,這是軍備控制的基本前提假設。對於這一點,美國國內一直沒有共識,在政治層面上對雙邊關係共同利益的探討也備受局限。

而工具理性主義要求美國對自身和對手的實力不斷進行重新評估和認知,這個動態過程決定了美國政策的動態性。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強硬派的路線很容易得以確立,對實力地位和戰略優勢的追逐反而構成了政策動態性中不變的訴求。

在與盟友關係方面,政策動態性變化的一個重要使命是維繫美國對西方陣營的領導力。這種領導力要求美國保持強大的核武庫與戰略投擲力,以確保美國威懾延伸的可信度。就這一點而言,戰略層面的完全穩定與美國的領導權之間存在著內生的緊張關係,因為它會導致盟友對美國核保護傘倚重的減弱

由於在進攻性戰略力量與戰略投擲力上擁有相對優勢,美國的相關決策並不追求取消核對抗與核威懾,而是希望通過佔有優勢的核對抗與核威懾最大限度地達到美國需要的戰略效果。在最基本的目標(即消除核衝突的恐懼)在技術和力量上實現後,美蘇戰略穩定關係的重要性即被超越,它隨後成為美國維繫主導地位的某種調控手段。因此,

美國通常傾向於在技術和力量層面與蘇聯討論戰略穩定問題,而拒絕從政治層面與蘇聯達成真正的戰略穩定共識

在更普泛的層面而言,真正的戰略穩定只是一種理想形態的大國戰略關係或國際戰略態勢,它在根本上受制於大國關係的動態性,受制於大國力量和政策的變化。

在冷戰時期,美國作為擁有戰略優勢一方所秉持的戰略穩定理念及其進行的對外政策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冷戰的進程。

就美國而言,冷戰時期的戰略穩定觀可以理解為:通過確保以核報復威懾力量為關鍵內涵的戰略力量和技術優勢,以及通過主導與蘇聯的力量較量和戰略博弈進程,從而達到對國際戰略態勢的主導性塑造

在美國戰略界看來,冷戰並不僅僅是美國與蘇聯之間、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緊張對峙,它還是美國作為主導國家,經由一場非武力的持續運作與博弈,而最終在與主要對手的較量中取得勝利的戰略關係進程。如今,冷戰的概念在美國國內屢屢被提及,並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歷史來源,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理解。這或許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何美國相當一部分的政策和戰略研究者對冷戰這一兇險的國際政治現象,表現出一種並不反對的態度。

-----

本文節選自作者刊於《當代美國評論》(2018年第3期)的論文《美國戰略穩定觀:基於冷戰進程的詮釋》。為閱讀方便,略去注釋。作者葛騰飛系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澎湃」經授權選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所謂規律,即能引發重複性現象的原因;第二,人們可以通過發明與引入分析工具而非藉助《聖經》的表述來掌握這些規律。 因為分析工具的發明與引入依賴於人的推理能力,即理性,以及分析工具主要是指數學這樣的形式語言,所以這些人被稱為「形式理性主義者」。當代有不少思想史著作會從形態學角度將理性主義視為基督教主義的對立範疇,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是錯的,因為它忽視了歷史的因素。
  • 人類文明的知識:理性主義把知識技術化和工具化
    理性主義把知識技術化和工具化   理性主義的知識論已滲透到17、18世紀歐洲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歐克肖特所說,在那時,即使是詩歌和戲劇,人們也明顯專注於技術,專注於寫作規則,沒有活動得以倖免,沒有社會不受觸動。  但是這樣一種相對穩定的知識劃分在啟蒙運動中被動搖了。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二十世紀的思想家認為,理性主義是一種興起於現代社會的話語體系和意識形態,其形成於知識精英對於「何為知識」以及「知識該如何構建」等相關問題的回答之中。從分類學角度看,理性主義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形式理性主義、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起步於反思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但《社會學之思》是對形式理性主義的回應。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馬納瑞斯(Bill Manaris)在1999年出版的《計算機進展》(Advanced in Computers)第47卷的《從人機互動的角度看自然語言處理》一文中給自然語言處理提出的如下定義:「自然語言處理可以定義為研究在人與人交際中以及在人與計算機交際中的語言問題的一門學科。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牛頓的機械宇宙,讓人類從懵懂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通過邏輯推演竟然可以解釋大多數事物的運動原理,讓人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可以絕對準確的預測未來,於是有的人會傾向於理性主義,以為理性主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世界是個太複雜的系統,而人類掌握的知識以及算力相比較之下,遠不能滿足要求,希望自己完全通過理性主義解決一切問題是不現實的。
  • 中國空軍新戰略與新安全觀 空天一體是戰略選擇
    而飛機作為先進快捷的運輸工具,則是和平時期的事。20世紀初期航空領域的軍事化,使人類付出了沉痛代價,不過,在客觀上,卻促進了航空的和平利用,一個嶄新的運輸方式和科學研究方式,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反過來又刺激了航空事業的發展,以及軍用飛機的不斷改進。特別是後來出現的活塞式戰鬥機、噴氣式戰鬥機、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等。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那麼什麼是理性與理性主義呢?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不等於講道理的就一定符合理性,理性也不等於理性主義,更重要的是,僅有理性是不夠的,理性主義也不見得就是正確的。然而在我們中國,沒有理性或理性不昌,則是最大的問題。什麼是理性?我認為,理性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能力,其本質是邏輯,而邏輯則是客觀規律或法則的表現。理性的對立面是經驗,為何?因為二者構成我們認識事物的能力。
  • 傳統、理性及意識形態的多重變奏——傳統觀問題再探
    然而事實上,韋伯所看到的西方社會的理性化卻成了一種只在目的-手段意義上合乎邏輯的片面的工具理性行動的普遍化。這或許也正是傳統被理性消解所帶來的某種悖論的後果。這一點我們可在韋伯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對西方特有之理性化起源的探析中隱約得見。
  • 淺析李普曼著作中的理性主義思想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筆者通過通讀李普曼傳記及其著作,從理性主義這個切入點探究表現在李普曼生平及著作中多樣且豐富思想中的冰山一角,揭示理性主義思想在李普曼論述及著作中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及其的思想流變及其矛盾點。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否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誤?
    這次軍事行動被學界概括為戰術上的短暫勝利、戰略上的重大失誤,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日本偷襲珍珠港真的是一次失敗的軍事行動嗎?我看不見得,日本的偷襲珍珠港首先在戰術上是非常成功的,珍珠港是太平洋地區的交通樞紐,跨越太平洋的飛機都得以夏威夷為中轉站。
  • 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鍛造21世紀大國競爭工具》報告
    科技戰略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鍛造21世紀大國競爭工具》報告據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官網3月16日消息,CSBA發布《鍛造21世紀大國競爭工具》報告。CureVac成立於2000年,曾開發出一種新穎的技術,可使疫苗在不冷藏的情況下保持穩定,克服了疫苗使用的一大障礙。該疫苗技術基於刺激免疫系統的信使RNA(mRNA)分子,初步研究表明,該技術有望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做出快速反應。如果得到證實,則可以在CureVac公司現有的生產設備中以低成本生產數百萬劑疫苗。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西方哲學中完全 打破傳統、重估價值的人是尼採,他首次拋開以 往那些對哲學史加以概括的陳舊框架,而創造性 地從古希臘哲學中挖掘出了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這一對範疇來描述西方哲學的進 展。自那以後,西方哲學中一直處於隱性的非理 性主義開始浮到面上來,與傳統的理性主義的主流形成分庭抗禮甚至常常取而代之,直到後現代 思潮使非理性主義成為時代的顯學,使這一兩分 格局被確定為考察西方哲學史的常用框架。
  •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古希臘人最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們非常酷愛抽象思考,習慣對世界建模,擅長形上學的「理性主義」思辨。 是古希臘人獨創了理性主義的新路徑,此後直到20世紀,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從未停息:笛卡爾與維柯信徒們的唇槍舌戰,14世紀直覺派畫家和恪守「科學」方法畫家的口水仗,科學醫師與江湖郎中的爭吵,不勝枚舉。這是思想歷史發展的永久特徵。古希臘詩人阿奇羅庫斯說:「狐狸知道很多小事情,刺蝟知道一件大事情。」
  • 道德的基礎和理性主義的錯覺
    這就是心理理性主義的本質:我們用理性來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了足夠的知識和經驗,我們就能進化成理性的自我。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一樣。這些關於道德的觀點引起了其他心理學家的共鳴,比如20世紀60年代末的勞倫斯·科爾伯格和他的學生埃利奧特·塔瑞爾。他們都是理性主義者,他們進行實驗,以驗證他們的信念。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自那以後,西方哲學中一直處於隱性的非理性主義開始浮到面上來,與傳統的理性主義的主流形成分庭抗禮甚至常常取而代之,直到後現代思潮使非理性主義成為時代的顯學,使這一兩分格局被確定為考察西方哲學史的常用框架。當然,不能不承認,理性主義是西方哲學兩千多年發展的主導方面,而非理性主義則是其附屬方面。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自然神論的力量更在於它的理性主義的思想方法,連它的反對者在批駁它時也不得不使用這種方法了。 喬治.貝克萊(1685-1753年)是站在正統派立場上的一個愛爾蘭主教,他反對自然神論的結論,使用的方法卻是理性主義的。貝克萊曾建立一套主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聲稱他的體系足以摧毀一切無神論,當然也包括自然神論。他說,世上唯一實在的是心和觀念,除了人們心中的印象,再無所謂物質的知識。同類只能影響同類。這是一個普遍的法則。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 馮興元 ●提要: 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這是一種演化的視角,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視角,一種試錯的視角。其出發點是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但又強調合理利用人的有限的理性。
  • 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作為全書的結論,韋伯認為以儒教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也屬於理性主義,但儒教的這種理性主義與以清教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有重要的區別,即『清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地支配世界,儒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的適應世界」』韋伯對中國宗教的研究是基於他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的對於中國宗教「有容乃大」的氣魄的論點難免有一些不當。
  • 古希臘的高度理性主義
    正因為生活不受神靈支配,這就帶來了古希臘人文特質的另外一個特點,高度的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神秘主義相對,古希臘人認為,萬事萬物背後是有原因和規律的,而且這些原因和規律是可以被人的理性所把握的,古希臘之所以能創造出輝煌的哲學和科學,就是因為古希臘擁有非常發達的理性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