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是人類獨有的精神、思維能力,就是我們老百姓平常說的「講道理」。一個人缺乏理性,喪失理性,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傻即瘋。那麼什麼是理性與理性主義呢?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不等於講道理的就一定符合理性,理性也不等於理性主義,更重要的是,僅有理性是不夠的,理性主義也不見得就是正確的。然而在我們中國,沒有理性或理性不昌,則是最大的問題。什麼是理性?我認為,理性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能力,其本質是邏輯,而邏輯則是客觀規律或法則的表現。理性的對立面是經驗,為何?因為二者構成我們認識事物的能力。如果我回答理性是我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很多人還會覺得不好理解,那麼我先舉一些實例來說明什麼是理性,也附帶說明一下什麼是經驗。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這是經驗的,但是1+1=2,這就是抽象,也就是理性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等於180度這是平面幾何學裡的一個定理(固定的道理)。有兩種方法可以得到這個結論,第一種是經驗主義的笨辦法,我一個個地去實際測量;第二種是理性主義的巧辦法,用幾何學的公理加定理來推論得出。經驗總是具體的,有確定的時空限制。也就是說從經驗中得到的信息、知識都是具有偶然性和個別性的,怎麼能使這種偶然性與個別性上升到普遍性與必然性,這就要靠理性的作用。汽車駕駛員憑經驗都知道交通規則與安全之間存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細究起來,違反交規,有時不見得出事故,遵守交規有時反而也會出事故,對此現象該如何理解?理性主義總結:遵守交規出事故是偶然;違反的出事故是必然。這個偶然和必然既符合經驗,也高於經驗,這就是理性的作用。守株待兔我們都知道是一個笑話,但是如若有人認死理,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我們該如何反駁呢?上述遵守交規與守株待兔的實例還可放大:我們中國改開30多年取得的成績,理性主義認為就是「闖紅燈」(違反普世價值與科學發展這個「交通法規」)得來的,是不可持續、不可推廣(不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與守株待兔一個性質。但是經驗主義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闖紅燈」大到一定規模,量變產生質變,就不能再用闖紅燈與交規這個比喻了。「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認同這一點的是經驗主義;「凡是合理的都會存在」,有這一主張的就是理性主義。以上是用實例說明經驗、理性以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下面進入學理介紹。漢語理性在英語中有兩個對應詞,一個是reason,另一個是rationality。但是理性主義的英語卻不是reason 這個單詞加一個lism 的後綴,而是rationalism,與reason 無關。reason除了有理性的含義外,還有原因、理由的意思。歐洲有一民諺: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把存在改為現實)。這句話裡的「合理的」就是reason,我們漢語既可以翻譯成「合理的」,也可譯成「有原因的」。犯罪是存在的,這個存在不合理,但卻是有原因的。然而有原因不等於有理由、有道理,這在漢語中是明確的,在英語中卻是含混的。為此,英語中表示理性一詞更準確的是rationality。但這個詞翻譯成漢語又有「理性」與「合理」這兩重含義。rationality是英語中的外來語,來自拉丁語。其詞根ratio,最初是指齒輪與齒輪之間的配合,而後引申出比、比率的含義。從這個詞根又生出ration一詞。該詞作名詞使用時有四種含義①配給量、定量②給養、口糧③一份配給物品④應得份額。作動詞使用時,有三種含義:①配給、供應②對……實行配給③儉約地使用,節制、約束。而到rational(形容詞)時,其釋義又全部回復到認識論上來(五種釋義)①理性的②基於理性的③神智健全的④(數學上的)有理數⑤(宗教上)推崇理性反對感情用事的。理性是我們人類認識外界事物兩種能力中的一種,另一種能力就是經驗,因此經驗與理性構成了哲學認識論領域的兩個最基本的範疇。文化的核心是哲學,哲學的核心是認識論(哲學一般分成三大塊①價值論②本體論③認識論),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認識論是產生觀念的部分,相當於生物的生殖器官。認識論領域還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一對範疇,但相對而言,理性與經驗比唯物與唯心更基本、更重要。理性主義被正式冠以名稱是十分晚近之事(大約在16、17世紀),但它的發生與發展卻是源遠流長。整個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都可以冠以理性主義的頭銜。對此,著名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R·Popper 1902-1994)是這樣概括的,在《西方信仰什麼》的講演中,波普爾意圖說明理性主義是西方的重要信仰,他說:「儘管現今大多數知識分子輕蔑地看待那些(指理性主義與啟蒙運動的哲學-引者),然而理性主義至今是西方缺之甚至便不能存在的觀念。因為我們的西方文明的最大特徵莫過於它與科學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事實。它是產生了自然科學並且這種科學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唯一的文明。但是,自然科學是古典希臘哲學家,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理性主義的直接產物。 「……西方文明從歷史上說主要是我們從希臘人那裡繼承下來的那種理性主義思想方式的產物。每當我們談到西方,無論是施本格勒的西方還是我們的西方,我們心中想到的主要是在我們西方傳統中有一種理性主義成分這個事實,在我看來,這是十分顯而易見的。 「在試圖解釋理性主義時,我的動機不僅是要把自己與某些時髦的反理性主義運動相區別,而且想嘗試把屢遭漫罵的理性主義傳統置於你們面前,這個傳統如此決定性地影響了西方文明,以致人們很可以把西方文明描述為理性主義傳統起著支配性作用的唯一文明。」(引自《通過知識獲得解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96年10月版)我們人類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一直是理性與經驗兩手並用的,僅用一種而不用另一種是不可能做到的。為什麼說理性不等於理性主義呢?這是因為理性與經驗會發生矛盾,當二者發生矛盾時,究竟是理性服從經驗還是相反,這就有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區別。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古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是理性統帥經驗,所以被稱為理性主義文明。公允而言,理性就是鋸子,經驗則是榔頭,你不能說鋸子一定比榔頭好,經驗主義還是理性主義何者更好,關鍵是要用對地方。16-17世紀,歐洲哲學界爆發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論戰,經驗主義(又譯「經驗論」)一方是英國哲學家,F.培根,霍布斯,洛克等,理性主義一方是歐陸哲學家(又譯「唯理論」),笛卡爾、萊布尼茨與斯賓諾莎等。到了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從他先驗哲學的立場對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進行了批判與調和。雖然他們沒有終結經驗與理性的矛盾,但是以更廣闊的視野為哲學家們劃出了存在的三個世界。到了19世紀,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把理性與理性主義從哲學的認識論領域擴大到本體論領域,並進而認為,這種基於「計算」的理性,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也是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本質。其代表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就詳細論證了理性主義作為現代資本主義本質的理由(韋伯認為還有傳統的資本主義)。理性主義的問題之所以特別重要,在於這是東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的分水嶺。文化人類學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作兩大模式,一種是西方的理性主義/個人主義文化模式,一種是非西方的經驗主義/集體主義的文化模式。這是從共時態視角的劃分;從歷時態視角也可以兩分:傳統的經驗主義/集體主義的文化模式與現代的理性主義/個人主義文化模式。你要讀懂西方,還要注意英美的批判經驗主義哲學與歐陸的理性主義哲學造成的文化區別。之所以要在英美的經驗主義哲學上加上「批判的」前綴,在於他們的經驗主義哲學是在理性主義傳統上的經驗主義,或者說是一種客觀的經驗主義,不同於原始思維的主觀經驗主義。這種區別造成了歐陸在政治上追求民主平等甚於自由,而英美則追求自由甚於民主平等的區別。歐陸與英美文化的另一區別體現在法律上。英美屬於海洋法系,歐陸屬於羅馬法系(大陸法系)。當下美國的川普上臺,就是英美的批判經驗主義思潮抬頭的結果。
關心價值,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這是現代文明的必要條件。小編位於大理古城蒼山腳下的獨棟美墅正在轉讓出售,有意者請點擊下面連結查看詳情。
魚兒:你住過的房子,都是你生命中溫暖的驛站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查看:
本文編輯專業提供歐洲移民服務
幫助您在自由世界安家
地中海魚兒,杭州人,英國利茲大學管理學碩士,在留學移民行業從業多年,曾任職於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幾年前從西湖遊到洱海,旅居大理;2018年又從洱海遊到地中海,移民馬爾他。移民並非一時興起,為孩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為自己擁有更自由的生活。
馬爾他為四位一體國家:歐盟成員國、歐元區、申根國、大英國協國家。馬爾他永居卡,可暢行所有申根國。另外,英語作為其官方語言,在馬爾他通行無阻,無論是孩子上學,還是日常生活,在馬爾他都可體會到英語的便利。因此,馬爾他開放移民後,成為英語國家中性價比最高的移民選擇。
無移民監,無語言要求,只需購買25萬歐元國債並持有五年,同時符合其它移民條件,即可申辦馬爾他移民。
在馬爾他上學,可接受正宗英式教育,上學費用卻比英國本土低一半多。目前,馬爾他移民政策依然寬鬆,蠢蠢欲動的心,亟需抓住機會。
馬爾他除永居項目外,同時開放直接入籍項目。
歐洲國家中,還有賽普勒斯入籍項目,希臘、西班牙購房移民項目。2019年新增東歐摩爾多瓦入籍項目。
更多信息,請加魚兒微信了解。
本公號文章由於接二連三被風沙,隨時有可能被消失。為保留一塊說話的空間,特地申請了備用公眾號,請掃碼關注。備用號平時不發文,必要時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