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純理性批判》:理性主義是對人類的理性太過樂觀的存在

2020-12-03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的《純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無非是演繹法和歸納法。然而演繹法也叫做分析判斷,意思就是:把前提裡邊存在的內容分析抽取出來;歸納法也叫做綜合判斷,意思是:把若干具體事件綜合起來,推導出一個普遍規律。

我們會花兩天的時間來理解綜合判斷和分析判斷。

01綜合判斷

綜合判斷其實很簡單,所有的綜合判斷都是從經驗而來,換句話來說,都是從切身感受得來的。比如花紅草綠,山高路遠等等。確切地說所有標榜經驗的哲學家,都可以統稱為經驗主義者。

世界上經驗主義的大本營是英國,休謨就是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舉個例子來說,經驗主義在法律領域裡採用的是海洋法系,判案依靠的不是法律條文,而是先前形成的案例,也就是用從前的經驗做現在的依據。

休謨是經驗主義的極端派,在他的認知裡,人類所有的知識必須來自經驗,超脫經驗的知識都是不靠譜的,那麼哪些知識是超出經驗的呢?

當然,因果律就是。很多普通人都會覺得因果律其實也是從經驗得來,但休謨說:這是因為大家沒有想明白事件發展的本質,事件A出現在事件B之前,這時間先後的關係,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我們習慣於將A和B用因果聯繫在一起,僅僅是我們的心理習慣而已。

在休謨生存的時代裡,上帝的存在是最重要的超越經驗的存在,所以休謨在當時是屬於人神共憤的異端。

02分析判斷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所謂的分析判斷,這需要舉一個例子,假設一個沒有學過形式邏輯的人可以正確的應用形式邏輯做出推斷嗎?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我們去問一個小朋友:「所有的便利店都賣可樂,那麼你家對面的便利店賣可樂嗎?」我們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小朋友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賣!」。這位小朋友明顯沒有學過三段論,卻完全可以正確的依據三段論進行分析判斷。

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會用到三段論講話,所以更接近生活的話語應該是這樣的:「你家街對面的便利店,有沒有賣可樂?「,小朋友回答:「肯定賣啊!」我們從這樣的問題可以知道:無論是提問的人,還是回答問題的人,都沒有用到三段論,但對這樣的日常用語分析後,會發現,其實語言中已經隱藏了某個前提,所以這也屬於三段論。

我們可以換一個形式,比如「可樂是飲料」,在這個命題裡面「可樂」是主詞,「飲料」是謂詞,我們單獨講「飲料」的時候,其實已經包含了「可樂」,也就是說主詞是包含在謂詞裡面的。

形式邏輯區分主詞和謂詞,這源自於亞里斯多德,這兩個概念衍生出了無限的西方哲學,如果我們熟悉西方哲學的話,會發現所有的西方哲學都是從主詞和謂詞的關係發出的各種新奇理論而已,這樣的哲學體系到底是否靠得住,這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也不是我們要講的重點。

關於這個內容您只需記住一點:要了解分析判斷的含義,並不需要藉助任何經驗知識,重點是要學會分析主詞與謂詞的關係,所以這樣構成的命題並不會拓展我們的邊界。

概括來說,經驗源自我們的感知,分析來自我們的推理。推理來自人的理性,所以這一派也叫做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推崇理性的力量,認為人可以理性將那些經驗之外的東西完美的證明出來。在法律體系中就是我們熟悉的大陸法系,通過預先設計好的條文進行判案;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就是計劃經濟。

現在很多機構和學校都在不斷的呼喚人類的理性,但我們只要理解了所謂的理性主義,就會發現他背後是血淋淋的教訓,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理性主義是對人類的理性太過樂觀的存在!

相關焦點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提到了:哲學的認知思維,介紹了「經驗、經驗到、經驗對象」等哲學概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哲學家裡的時空觀是什麼樣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追問一個問題:時間和空間是不是人類的經驗對象,又或者是不是人類從經驗當中總結出來的概念?我們一般人對待這個問題,答案或許很快就能得出:時空必然是客觀的,先有了存在,才能被我們感知到。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它很直觀,也符合我們日常學習、經歷、生活的邏輯。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於是,康德開始思考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哪一個正確。換言之,理性主義是形上學,經驗主義是實踐哲學,康德所思考的問題就是形上學究竟是不是可能的。康德花了將近三十年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他五十七歲那年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二、批判時期——第二階段,我將介紹康德的三大批判,看他是如何從提出批判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 馮興元 ●提要: 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這是一種演化的視角,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視角,一種試錯的視角。其出發點是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但又強調合理利用人的有限的理性。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康德回答這些問題的出發點是: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而他回答這些問題的思路則是: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地盤(這裡的「信仰」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宗教信仰,理解為道德信念可能更合適)。這一思路揭示了康德哲學與啟蒙主義之間的複雜關係。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在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康德關注的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件事。其背後的思想實質是人的主體性是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起作用。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康德是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沒有之一!為何如此說呢?因為他寫出了哲學歷史人幾乎無人超越的三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
  • 名師佳作丨謝地坤: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概念的辨析與翻譯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耗時10多年,苦心研究、反覆求索、精敲細磨才完成的一部哲學巨著。這部著作考察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提出了洞察人類知識的全新見解,不僅為全部批判哲學奠定了基礎,而且還開啟了18世紀至19世紀的德國哲學革命,是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的定鼎之作,影響了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甚至在很大意義上還成為當今哲學不斷前行的源泉。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康德,被人們公認為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之後,對西方近現代文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即使一些不熟悉哲學的人,一提起康德,估計也聽說過他的大名。康德生活在18世紀中葉,是西方啟蒙運動最後一位思想家。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一直自詡對哲學頗感興趣,但心中始終有個檻,沒有好好研讀過康德,怎麼也說不過去。但康德的東西枯燥抽象又自成體系,如果不拿出一大段時間來,可能完全無法了解其深意。恰逢年初疫情影響,於是下定決心把康德的「三大批判」啃下來,首先就是《純粹理性批判》。自知對哲學的理解也不過門外漢剛跨進門的水平,直接上來就讀康德原文,不但吃力,而且也不會理解各種話外之意。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去過的地方。《純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是關於認識論,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劃分知識,那麼知識可以分為感性的和理智的。感性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能力,是人們從經驗中獲取知識的第一步。在先驗感性理論中,康德闡述了他對感性的新觀點,即存在先天的純粹感性形式時空,所有感性內容都形成於形式基礎上。
  •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2017年11月15日 09: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彪 字號 內容摘要:與傳統宗教的看法相仿,康德承認人性中普遍存在著「根本惡
  • 《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二、核心與內容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是整個哲學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而從整個人類思想史或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一部分成為現代世界人們的「常識」,雖然沒有成體系的存在與所有人心中,但卻以散落碎塊的形式,構成了現代人思想的基石。那麼《純粹理性批判》到底講了什麼,康德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用了什麼具有裡程碑式的方法?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邏輯實證主義作為標準的科學哲學,確定了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提出了邏輯原則和證實原則,其後的其它科學哲學派別,都延續了它的問題,都是在批判其觀點的基礎上產生的。批判理性主義批判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庫恩則既反對邏輯實證主義,又反對批判理性主義,既反對證實和證偽的經驗原則,又反對他們共同的邏輯原則。拉卡託斯對批判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進行了折衷。
  • 淺析李普曼著作中的理性主義思想
    本文通過理性主義這個切入點梳理李普曼的思想及並對其理性主義認識中的盲點進行剖析。 一、李普曼理性主義意識王國的形成 現代很多傳媒人仍把李普曼式的人生奉為理想,在李普曼的思想王國裡,向善論、費邊主義、社會主義、進步主義、崇尚秩序等都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主義之上。這與李普曼先天堅定而批判的智力因素相關,更受到後天教育、環境、老師等各方面的影響。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邏輯
    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提出了空間和時間的先驗直觀形式,在先驗分析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範疇。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被康德標以先驗二字,對此很多人都很困惑——究竟先驗是指在時間上早於經驗還是其他什麼?
  • 為什麼說要想讀懂康德、黑格爾的書,需要深入了解基督教?
    康德、黑格爾的書,以艱深難懂著稱。康德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讓人望而生畏。黑格爾的書也是,他的《小邏輯》《精神現象學》堪稱燒腦之作,讀起來讓人頭昏腦脹。康德、黑格爾的思想,是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碰撞、融合的產物。要想真正讀懂康德、黑格爾,需要深入了解希臘哲學和基督教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初到英國時,西歐思想界正處在反思近代理性主義的浪潮之中,「入鄉隨俗」的他改變了研究方向。1980年代開始,他陸續出版了幾部有關理性主義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現代性與大屠殺》。 作為一名經歷過二戰和冷戰的思想家,鮑曼的主要學術經歷都在反思現代理性主義及其產物。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認同這一點的是經驗主義;「凡是合理的都會存在」,有這一主張的就是理性主義。以上是用實例說明經驗、理性以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下面進入學理介紹。漢語理性在英語中有兩個對應詞,一個是reason,另一個是rationality。但是理性主義的英語卻不是reason 這個單詞加一個lism 的後綴,而是rationalism,與reason 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