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2021-01-13 SZNEWS

哈耶克區分了建構論唯理主義和批判的理性主義。

■ 馮興元

●提要:

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這是一種演化的視角,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視角,一種試錯的視角。其出發點是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但又強調合理利用人的有限的理性。

一 建構論唯理主義實際是「理性僭妄主義」

建構論唯理主義認定人的理性足夠成熟和完美,能夠掌握和運用足夠知識,有著足夠的把控能力和「人定勝天」的能力,強調充當「社會工程師」,注重人為設計社會制度,大搞「社會工程」,尤其是整體設計或「整體建構」,比如種種宏大的計劃,其極致就是計劃經濟。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調控理論與政策也體現建構論唯理主義特點。建構論唯理主義的代表性哲學觀是柏拉圖提出的全知全能的「哲學王」,他強調由這樣一位「哲學王」來治理國家。建構論唯理主義的特點包括:堅信和推行人為設計,相信人類可以藉以達到比藉助自發秩序更高得多的目標;強調人為設計的目標優先於其他的目標,所有其他目標均應該為人為設計目標讓路;為了實現可見的人為設計目標,投入各種手段,但這種做法往往沒有考慮真正的機會成本,導致很多意圖之中的和非意圖的負面結果。比如計劃經濟者無視和犧牲本來就不可見的人類價值、現代文明和傳統,包括市場秩序和市場倫理。

建構論唯理主義強調為社會確立目標和一整套實現目標的手段。人類有很多美好和宏大的目標,單純看目標往往都很不錯。如蘇聯搞計劃經濟,目標很美好,很宏大,但是搞起來之後,就會要求整個國家機器不擇手段地推行。這是因為,如果建構論唯理主義者,不以強行的方式去推行其宏大設計,就很難實現其目標。因此,建構論唯理主義者難以做到在推行其目標和其手段時均符合法治。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從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開始就強調目標和手段的推行均應符合法治。正因為如此,哈耶克後來在《自由憲章》和《法律、立法與自由》兩書中均強調人類的行動應該遵循「法治下的自由」原則。

如果建構論唯理主義者尊重社會或者群體中每個人的偏好和基本權利,接受公共生活中推行「同意」原則,他們就不得不朝著批判的理性主義者靠攏。

二 批判的理性主義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

哲學家波普爾是哈耶克的好友,他強調進化論的理性主義或者批判的理性主義。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這是一種演化的視角,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視角,一種試錯的視角。其出發點是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但又強調合理利用人的有限的理性。其代表性的哲學思想是蘇格拉底的思想:「承認無知,乃開智啟慧之母」。

由於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人的無知、有限的理性、演化、批判、反思和試錯,它也強調利用不同的人所掌握的分散知識,利用他們的才智,在經濟領域的最佳利用方式則是市場秩序,即擴展秩序。同時,批判的理性主義不反對與個人自由兼容的種種「零星社會工程」或者「局部建構」,即「零星的改進」。由於承認「理性的謙卑」,批判的理性主義接受傳統和習俗作為非正式的規範,同時由於強調試錯,也願意揚棄傳統和習俗,就是剔除其中一些不合理的甚至不合法的因素,弘揚發展合理的因素。這裡的法指的是一般的、抽象的、同等適用於所有人的、維護普遍正義的正當行為規則。

哈耶克在《法律、立法與自由》中就開門見山批評了建構論唯理主義。他認為:「這種觀念假定所有社會制度都是而且應當是刻意設計的產物。這一『建構論的唯理主義』智識傳統, 無論是在其事實的結論方面還是在其規範的結論方面, 都可以被證明是一種謬誤, 因為現行的制度並不完全是設計的產物, 而如果要使社會秩序完全取決於設計, 那就不可能不在同時極大地限制人們對可資利用的知識的利用。」

在書中哈耶克區分了建構論唯理主義和批判的理性主義。他認為,是支持市場秩序這樣的自發秩序,還是支持計劃經濟這樣的整體建構秩序,在最終的意義上都源出於兩種思想流派在某些基本哲學觀念上的分歧, 而在這兩種思想流派之中, 其中的一個流派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那就是建構論唯理主義。

三 經濟學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存在真偽之辨

經濟學意義的個人主義不同於意識形態上的個人主義,它是分析經濟的一個角度,只有將經濟行為落實到個體上,才能很好地分析經濟現象。在早年,哈耶克不用建構論唯理主義,而是用「偽個人主義」或「唯理主義的個人主義」;不用批判的理性主義,而是用「真箇人主義」。這反映在他1945年在都柏林大學的一次題為「個人主義:真與偽」的演講中,該演講稿收錄於哈耶克1948年《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一書中。在演講稿中,他指出了真箇人主義的發展脈絡:

「真正的個人主義的現代發展始於約翰·洛克,尤其始於伯納德·曼德維爾和大衛·休謨;而在喬賽亞·塔克爾,亞當·弗格森和亞當·斯密,以及他們偉大的同代人埃德蒙·伯克的著作中,這種真正的個人主義首次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斯密認為伯克是他所知的唯一在他們之間沒有任何事先交流的情況下對經濟學主題作出正確思考的人。我發現在19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當中,有兩個人的著作對個人主義一詞給予了最完備的描述,他們是阿列克賽·德·託克維爾和阿克頓勳爵。我認為,這兩個人和我所知道的其他作者相比較,更成功地發展了蘇格蘭哲學家伯克和英國輝格黨的政治哲學之精華」。

哈耶克認為,偽個人主義主要以法國人和其他大陸國家的作家為代表。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在於笛卡爾主義者的理性主義在這些人的著作中起了關鍵作用。這一傳統的著名代表是「百科全書」派成員盧梭和重農主義者。

真偽個人主義既是不同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思想傳統。真箇人主義認為,一般來說,理性在人類事務中起著相當小的作用;也就是說,儘管人類事實上只是部分地受理性的支配,儘管人類的個人理性是有限的,並且也是不完全的,但他還是已經取得了他所擁有的一切成就。偽個人主義假定每個人都是完全均等地擁有理性,並且人類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是(因此也屬於)個人理性控制的結果。真箇人主義的產生是由于敏銳地意識到個人的智力十分有限,這樣的意識促使人們對非個人的和無個性的特徵的社會過程採取謙卑的態度。這種過程有助於使個人創造的成就超出了他們所知道的範圍。而偽個人主義卻是過分相信個人理性力量的產物,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對那些還沒有經過理性有意識設計或沒有為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非常輕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歷史主義,再到客觀辯證法,西方哲學中的諸多課題是如何演變發展的呢?作為正在發展中的大國強國,我們該如何利用西方哲學中的精華,為我們的未來復興之夢更好地服務呢?這是一個問題,更是一個時代對我們提出的使命和考驗。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從思想史背景來看,歐洲傳播學批判學派幾乎完整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衣缽,在意識形態霸權、壟斷型文化生產的資本佔有、機械複製、單向度的人、文化剝削和壓迫等話語之下建構起不同的批評理論體系,目標直指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顯然,這一理論派別關注更多的是資本主義大眾傳播和文化工業的社會後果,而不是個體後果,它在本質上是一種關於歷史發展的社會衝突理論。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現代性批判的視野下,馬克思力圖實現對現代社會的總體性把握,注重考察物質生產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在現代性生成過程和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自然神論的力量更在於它的理性主義的思想方法,連它的反對者在批駁它時也不得不使用這種方法了。大衛.休謨(1711-1776年)是這一哲學思潮的主要代表,自然神論及它的反對者之間的論戰引起休謨從認識論方面探索觀念的起源和成因的興趣。他的結論是否定性的——自然神論的理性主義和正統派的啟示、神跡、信仰觀念都受到他的致命打擊。 休謨從洛克的經驗論出發,認為人的一切觀念都來自感覺,包括對外部事物的外感覺和對人身和心靈的內感覺,這些感覺形成印象。
  • 羅久:論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的批判
    但是,黑格爾青年時期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也同時揭示了這種主體主義哲學在存在論和方法論上的缺陷。①不可否認,黑格爾的康德批判本身就構成了黑格爾哲學當中的一個關鍵論題,同時也是我們理解其哲學的一個重要參照。如何克服康德的二元論哲學所造成的種種分裂,正是黑格爾絕對觀念論的主要目標。可是,相比於康德而言,另一位重要的觀念論者費希特對於黑格爾哲學的發展所具有的意義,似乎一直沒有得到國內學界的足夠重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理性是我們人類認識外界事物兩種能力中的一種,另一種能力就是經驗,因此經驗與理性構成了哲學認識論領域的兩個最基本的範疇。文化的核心是哲學,哲學的核心是認識論(哲學一般分成三大塊①價值論②本體論③認識論),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認識論是產生觀念的部分,相當於生物的生殖器官。認識論領域還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一對範疇,但相對而言,理性與經驗比唯物與唯心更基本、更重要。
  • 波普爾是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他認為為人和為學就是最大特徵
    這位哲學家就是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一卡爾·雷蒙德·波普爾。波普爾以常識的立場表達了人們從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某種信念,並把它們變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哲學理論批判理性主義的知識論。他的思想曾改變了西方科學的發展方向,為人類的思想史寫下了精彩的一頁。為什麼呢?我們繼續往下了解吧!波普爾為人和為學的最大特徵是以自然樸實的心態來應對。
  • 人類文明的知識:理性主義把知識技術化和工具化
    撰有《20世紀中國經濟思想述論》等專著,發表論文百餘篇。研究方向為經濟思想史。  古希臘人智慧地看待知識   如果把思辨知識降格為創製知識,無異於把人類所有的智慧都蛻變為工具,人也就失去了知識追求的終極目標。不輕易品嘗智慧之果,是希臘人最了不起的智慧。
  • 時代建築 2016年第3期 主題文章 周榕 三亭:建構迷思與弱建構、非建構、反建構的詩意建造
    亭 · 亭 · 亭本文選取中國當代建築實踐中三個取向各異的詩意之「亭」作為樣本,試圖通過分析、呈現這三亭設計所分別代表的三種不同的文化思考、建築願景、物質觀念、身體態度和技術處理,且將其並置比照,使之構成相互批判的關係格局,進而利用對三亭「糾纏態」批判性關係的編織、網羅,揭示「建構」這一被嚴重本土祛魅化的「進口」理論在詩意建造領域的局限、悖論以及盲區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西方哲 學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發展出來的,但常與宗教神秘主義合一,到黑格爾才明確將二者分開,但仍免不了墮入理性神學。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二、列維納斯對本體論的批判列維納斯對"他者"的強調旨在批判並超越西方本體論傳統。本體論(或曰存在論)之為第一哲學,自亞裡斯多德以後已成定論。即便海德格爾對存在論的反思,亦不挑戰其第一哲學的地位。而列維納斯哲學卻對本體論的首要性提出質疑:"在知識的分支中本體論的首要性難道是最明顯確證的嗎?"
  • 康德《純理性批判》:理性主義是對人類的理性太過樂觀的存在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的《純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無非是演繹法和歸納法。然而演繹法也叫做分析判斷,意思就是:把前提裡邊存在的內容分析抽取出來;歸納法也叫做綜合判斷,意思是:把若干具體事件綜合起來,推導出一個普遍規律。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如果說《現代性與大屠殺》是對「理性主義會導致巨大災難」這一命題的例證,那《社會學之思》就是在告訴我們,除了機械論立場以外,思考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即社會學的有機論立場。只要仔細閱讀,就會發現《社會學之思》一直在和《現代性與大屠殺》對話。
  • 「語-圖」之辨與西方當代藝術寫作(上)
    「語-圖」之辨的深入研究在藝術寫作(藝術史、藝術批評等)中總是得到印證與顯現,又總是被藝術寫作的具體實踐所推動。「語-圖」關係認知作為理論探索,總是與藝術寫作實踐,形成借鑑砥礪和相互促進的關係。本文將著首先眼於關於「語-圖」關係認知的對立的思想陣營,介紹利奧塔等學者對「語-圖」對立二元論的理論超越,繼而著重探察具體藝術寫作實踐個案,考察它們對「語-圖」之辨的回應與助力,重點研究西方當代藝術寫作實踐對「語-圖」之辨的超越。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而發生學的視角表明,以伏爾泰為代表的積極東方主義與以韋伯為代表的消極東方主義,通過關於東方社會的迥異描述取得了殊途同歸的效果,突出了理性主義和人本主義精神的時代價值,賦予了理想公民以自由、正義等美德。還原兩種東方主義關於公民觀念的建構方式,不僅可以廓清「內生主義」所造成的知識扭曲,而且可以揭示觀念建構背後的權力關係,為始終處於演化中的公民觀念的理性建構提供啟發借鑑。
  • 淺析李普曼著作中的理性主義思想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筆者通過通讀李普曼傳記及其著作,從理性主義這個切入點探究表現在李普曼生平及著作中多樣且豐富思想中的冰山一角,揭示理性主義思想在李普曼論述及著作中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及其的思想流變及其矛盾點。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如果說《現代性與大屠殺》是對「理性主義會導致巨大災難」這一命題的例證,那《社會學之思》就是在告訴我們,除了機械論立場以外,思考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即社會學的有機論立場。只要仔細閱讀,就會發現《社會學之思》一直在和《現代性與大屠殺》對話。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作者鄧曉芒|來自《現代哲學》2011年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中所固有的歷史空間辯證法精神出發,從反思批判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方法視域局限入手,在與當代西方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生態學等交流交鋒及問題域重構中把握當代社會空間化現實的現象與本質規律。這種理解既印證著馬克思主義依舊繁盛的當代生命力,也為科學地看待中國一百多年來的道路探索歷程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方法論視角。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他不僅參與批判過去舊的哲學體系的僵化形式,即封閉的邏輯和僵化的系統,使哲學真正轉變為開放的結構和動態的思想;而且通過思想論戰等方式,以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重新理解為起點,將存在論、辯證法和歷史觀內在統一起來,使人們得以較為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用於認識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