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區分了建構論唯理主義和批判的理性主義。
■ 馮興元
●提要:
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這是一種演化的視角,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視角,一種試錯的視角。其出發點是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但又強調合理利用人的有限的理性。
一 建構論唯理主義實際是「理性僭妄主義」
建構論唯理主義認定人的理性足夠成熟和完美,能夠掌握和運用足夠知識,有著足夠的把控能力和「人定勝天」的能力,強調充當「社會工程師」,注重人為設計社會制度,大搞「社會工程」,尤其是整體設計或「整體建構」,比如種種宏大的計劃,其極致就是計劃經濟。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調控理論與政策也體現建構論唯理主義特點。建構論唯理主義的代表性哲學觀是柏拉圖提出的全知全能的「哲學王」,他強調由這樣一位「哲學王」來治理國家。建構論唯理主義的特點包括:堅信和推行人為設計,相信人類可以藉以達到比藉助自發秩序更高得多的目標;強調人為設計的目標優先於其他的目標,所有其他目標均應該為人為設計目標讓路;為了實現可見的人為設計目標,投入各種手段,但這種做法往往沒有考慮真正的機會成本,導致很多意圖之中的和非意圖的負面結果。比如計劃經濟者無視和犧牲本來就不可見的人類價值、現代文明和傳統,包括市場秩序和市場倫理。
建構論唯理主義強調為社會確立目標和一整套實現目標的手段。人類有很多美好和宏大的目標,單純看目標往往都很不錯。如蘇聯搞計劃經濟,目標很美好,很宏大,但是搞起來之後,就會要求整個國家機器不擇手段地推行。這是因為,如果建構論唯理主義者,不以強行的方式去推行其宏大設計,就很難實現其目標。因此,建構論唯理主義者難以做到在推行其目標和其手段時均符合法治。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從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開始就強調目標和手段的推行均應符合法治。正因為如此,哈耶克後來在《自由憲章》和《法律、立法與自由》兩書中均強調人類的行動應該遵循「法治下的自由」原則。
如果建構論唯理主義者尊重社會或者群體中每個人的偏好和基本權利,接受公共生活中推行「同意」原則,他們就不得不朝著批判的理性主義者靠攏。
二 批判的理性主義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
哲學家波普爾是哈耶克的好友,他強調進化論的理性主義或者批判的理性主義。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這是一種演化的視角,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視角,一種試錯的視角。其出發點是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但又強調合理利用人的有限的理性。其代表性的哲學思想是蘇格拉底的思想:「承認無知,乃開智啟慧之母」。
由於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人的無知、有限的理性、演化、批判、反思和試錯,它也強調利用不同的人所掌握的分散知識,利用他們的才智,在經濟領域的最佳利用方式則是市場秩序,即擴展秩序。同時,批判的理性主義不反對與個人自由兼容的種種「零星社會工程」或者「局部建構」,即「零星的改進」。由於承認「理性的謙卑」,批判的理性主義接受傳統和習俗作為非正式的規範,同時由於強調試錯,也願意揚棄傳統和習俗,就是剔除其中一些不合理的甚至不合法的因素,弘揚發展合理的因素。這裡的法指的是一般的、抽象的、同等適用於所有人的、維護普遍正義的正當行為規則。
哈耶克在《法律、立法與自由》中就開門見山批評了建構論唯理主義。他認為:「這種觀念假定所有社會制度都是而且應當是刻意設計的產物。這一『建構論的唯理主義』智識傳統, 無論是在其事實的結論方面還是在其規範的結論方面, 都可以被證明是一種謬誤, 因為現行的制度並不完全是設計的產物, 而如果要使社會秩序完全取決於設計, 那就不可能不在同時極大地限制人們對可資利用的知識的利用。」
在書中哈耶克區分了建構論唯理主義和批判的理性主義。他認為,是支持市場秩序這樣的自發秩序,還是支持計劃經濟這樣的整體建構秩序,在最終的意義上都源出於兩種思想流派在某些基本哲學觀念上的分歧, 而在這兩種思想流派之中, 其中的一個流派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那就是建構論唯理主義。
三 經濟學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存在真偽之辨
經濟學意義的個人主義不同於意識形態上的個人主義,它是分析經濟的一個角度,只有將經濟行為落實到個體上,才能很好地分析經濟現象。在早年,哈耶克不用建構論唯理主義,而是用「偽個人主義」或「唯理主義的個人主義」;不用批判的理性主義,而是用「真箇人主義」。這反映在他1945年在都柏林大學的一次題為「個人主義:真與偽」的演講中,該演講稿收錄於哈耶克1948年《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一書中。在演講稿中,他指出了真箇人主義的發展脈絡:
「真正的個人主義的現代發展始於約翰·洛克,尤其始於伯納德·曼德維爾和大衛·休謨;而在喬賽亞·塔克爾,亞當·弗格森和亞當·斯密,以及他們偉大的同代人埃德蒙·伯克的著作中,這種真正的個人主義首次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斯密認為伯克是他所知的唯一在他們之間沒有任何事先交流的情況下對經濟學主題作出正確思考的人。我發現在19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當中,有兩個人的著作對個人主義一詞給予了最完備的描述,他們是阿列克賽·德·託克維爾和阿克頓勳爵。我認為,這兩個人和我所知道的其他作者相比較,更成功地發展了蘇格蘭哲學家伯克和英國輝格黨的政治哲學之精華」。
哈耶克認為,偽個人主義主要以法國人和其他大陸國家的作家為代表。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在於笛卡爾主義者的理性主義在這些人的著作中起了關鍵作用。這一傳統的著名代表是「百科全書」派成員盧梭和重農主義者。
真偽個人主義既是不同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思想傳統。真箇人主義認為,一般來說,理性在人類事務中起著相當小的作用;也就是說,儘管人類事實上只是部分地受理性的支配,儘管人類的個人理性是有限的,並且也是不完全的,但他還是已經取得了他所擁有的一切成就。偽個人主義假定每個人都是完全均等地擁有理性,並且人類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是(因此也屬於)個人理性控制的結果。真箇人主義的產生是由于敏銳地意識到個人的智力十分有限,這樣的意識促使人們對非個人的和無個性的特徵的社會過程採取謙卑的態度。這種過程有助於使個人創造的成就超出了他們所知道的範圍。而偽個人主義卻是過分相信個人理性力量的產物,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對那些還沒有經過理性有意識設計或沒有為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非常輕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