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二、核心與內容

2021-01-10 解毒時光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是整個哲學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而從整個人類思想史或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一部分成為現代世界人們的「常識」,雖然沒有成體系的存在與所有人心中,但卻以散落碎塊的形式,構成了現代人思想的基石。

那麼《純粹理性批判》到底講了什麼,康德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用了什麼具有裡程碑式的方法?

要回答這些問題,可能並不是簡單的一篇文章能夠實現的,甚至要幾倍幾十倍於《純粹理性批判》篇幅的內容才能初步完整的呈現。但如果換一個思路,以一種個人總結的方式,目標是讓自己以及更多對《純粹理性批判》沒有過接觸的人有一個初步的概覽,那麼還是可以大膽的嘗試一下對康德的思想進行概括的。

本篇將以三個步驟——核心、內容和總結,對《純粹理性批判》進行解讀。其中【核心】部分,將會用最通俗的語言,拋開康德那些哲學性的術語,來去理解《純粹理性批判》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其解決問題的方法;【內容】部分,按照原書的五個大的篇章——先驗感性論、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先驗辯證論、先驗方法論,通過概要總結,來釐清康德的思路;最後【總結】部分,在一些不同的側面,找到理解《純粹理性批判》的不同線索,並給出一些個人的理解。

【核心】對思考自身的反思

人在自然界中最大的特質是什麼?有說人會使用工具,但這似乎只是一個結果性的表象,在這個表象之下持續向內追尋的話,終究會遇到一個關鍵點——人是會思考的動物。

那麼什麼又是思考?粗略地來說,就是在我們大腦裡所呈現出來的那些東西。可以是看見一隻羊時的反應,也可以是看見之後對這隻羊形象的再現回憶。但這種思維似乎並不是人類的特質,從動物世界的捕食過程中,我們似乎也能推斷出它們具有這樣的能力。

更深層次的思考,應該是人類可以將看到的每一隻羊,尋找出它們的普遍性,並構建出一個「概念」——羊,從而可以脫離單獨一隻羊的形象,而從普遍性的角度,更加抽象的去思考「羊」。從而在思考和對話中,不用說「我昨天晚上在懸崖上看到的那隻活物」,而可以說「羊」。

由此可見,能夠生成「概念」是人的一種關鍵思維能力,但這些就夠了麼?人的頭腦中,如果只是充斥著羊牛豬狗之類的概念,並不能說他會思考。「概念」只不過是思考的素材而已,真正讓思考活起來的是人可以用「概念」進行「判斷」。比如說「羊是活的」,「羊可以吃」等等,這些內容,也可以被稱作「知識」。

所以,通過對思考本身的反思,這個人們最習以為常的行為,可以被粗略的解構為——概念的形成(思考的素材)、判斷的形成(思考的動作)。而那些被公認的判斷,就沉澱下來,成為了人類所共有的「知識」。

【核心】對思考能力的質疑

思考所帶來的知識,給人類帶來了這個星球獨一無二的發展能力。環顧現代世界四周,每一樣的人造物,都凝聚著被我們分類為不同知識的內容,有數學、物理學、化學等等。這些飛速狂奔的知識,都共享著思考的本質性的東西——概念的形成和判斷的形成。

以概念和判斷為地基構建起來的各個學科的大廈都異常宏偉,只從其效果來看,這些知識似乎都牢不可破。但如果把目光深入到地表之下,思維敏感的人,就會隱約的產生一些擔憂。即便是科學現實的豐碩成果已經可以從結果層面證明了人類思考的現實性,但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都會發現這其中可能會存在的問題。

這問題就是知識的地基,也就是概念和判斷,並不具有絕對的真實性,或者說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人類得出的概念,是否真的有效,人在概念上做出的判斷,是否具有現實性?

如果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人類知識的宏偉建築,也只不過是一種偶然的奇蹟,其根基是不牢靠的,是隨時都有可能崩塌的。大多數的科學,基本都繞過了這個問題,或者說把它懸置起來,假定概念和判斷的有效性,在此之後去發展具有應用性的科學知識。

但有一門學問,關心的就是思維的本質問題,無論是稱之為形上學也好,玄學也好,抑或是哲學,總有一些思維敏感的人,在「杞人憂天」。他們擔憂我們所引以為傲的一切科學成就,只不過是一場幻夢。

所以哲學當中一個最重要的追問,就是概念和判斷,以及在此之上形成的知識,是否能反應現實。

【核心】康德式的問題分析

當這個問題落到康德那裡時,早已形成了很多固有的見解,有人(唯理論)認為人類可以通過理性來把握一切,有人(懷疑論)認為除卻現實的經驗之外,一切不過是人類習慣性的幻覺。這兩方在康德所處的時代各持己見,並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觀念戰場,然而並沒有誰能夠真正打敗誰,也沒有誰能夠真正贏下這場思想的爭鬥。

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康德並沒有掉入傳統的窠臼。大多數人面對一個問題,都是努力的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但康德式的解題方式是返回問題本身,他看到對這個問題的互斥的回答,在某些方面來說都可以是對的,而在另一些方面來看又都是錯的。這時,如果繼續沿著現有的問題思路作出解答,無非也就是在現有的答案中選擇其一,永遠也無法真正解決。

康德認為,沒有無法回答的問題,但如果問題導致了矛盾的答案,那麼就是「問題」本身出了問題。也就是要回到問題本質上,去思考問題的源頭,並對問題加以修正。

原來的問題是:人的概念和概念的判斷,也就是可以統稱為知識的東西,是否具有現實性。在這樣的問題形式之下,答案只能二選其一:有或沒有。

康德回到問題本身,對其做出了修正。並不直接去問所有的知識都是否有現實性,而應該去問,導致知識現實與非現實的分界線是什麼。也就是說,哪些知識是我們可以百分之百確信的,具有現實性的,哪些知識是我們無法說清楚現實性的。康德把原本二選一的是非問題轉換為一個範圍的問題,這也導致了他對這個問題解決的方法,並不是去單純論證,而是先去劃定範圍,然後依照範圍進行論述。

【核心】康德的觀點

康德對這個古老的哲學問題的解答,可以從幾個對立的概念入手,進行一個粗淺的理解。

首先是,可知和不可知。康德認為人所獲得的概念以及對這些概念的判斷,有一些是現實的,有一些是不現實的,也就是這個世界上有我們可知的、確切的東西,也有我們不可知的東西。那麼如何劃分這個可知和不可知呢?

那就是第二對概念——本體和現象。比如一個蘋果,我們看到的,以及所得到的蘋果的概念,都是「現象」,也就是蘋果向我們的知覺呈現出來的東西,我們認識到它的顏色,必須是在我們視覺可見範圍之內的,味道,形狀等等都是。這現象是我們可知的,但現象背後蘋果的本體究竟是什麼,我們是無法越過我們感知的限制去了解的,也就是本體,或康德所說的「物自體」是無法被認識的。

本體和現象這對概念,是整個《純粹理性批判》的鑰匙,康德對知識劃分的界限就在這,現象是可知的,本體是不可知的。

在劃定範圍之後,也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在可知的現象領域,依然要回答我們的概念和判斷為什麼是具有現實性的這個問題;而面對不可知的本體,我們也要去探索,即便是不可知,我們是否還能做點什麼。

這也就構成了康德哲學的兩大核心內容——認識和實踐。對於可知領域,我們的認識是如何發生的、如何有效的、如何運作的,這也就是認識論部分。而不可知領域裡,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以希望什麼,這是實踐論,或道德哲學部分。

先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依然有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內容和形式,或叫經驗與先驗。康德認為,一切我們能認識到的,能產生確定知識的東西,都是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內容、經驗,也就是現實中我們遇到的、感受到的東西,還有一部分是這些內容、經驗的組織結構,也就是形式,康德把這些稱作先驗的,也就是「先於經驗」的東西,它們並不在被認識的對象之中,而是在我們人的先天思維裡。

這樣一來,認識,就變成了人與現象的一種必然互動結果。對象提供了內容,而人的思維提供了形式,經驗與先驗結合,成為了知識。這樣一來,知識也就必然具有了現實性,雖然知識是在人大腦中的東西,但人大腦中的思維為這些知識提供了結構,並非完全被動的呈現,大腦中的知識也是由於這種形式上的橋接,而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實性。

而對於那些不可認識的東西,康德認為我們至少還可以做點什麼,以及在這個做之外去希望點什麼。也就是那些無法用經驗完全驗證的東西,可以被稱作理念、理想甚至信仰,人可以用自身行動去追求,去儘量地靠近,這也就是康德的道德實踐觀。

以上基本上就是《純粹理性批判》的一個大致脈絡,從認識到實踐。認識當中從感性到知性到理性,而實踐講的是一種方法,一種指導。康德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先驗唯心主義」,這個先驗就是說明他研究的是思維當中的形式部分,唯心則講的這些形式並不是屬於認知對象的,而是人的先天提供的。下面我們來簡單的逐一了解《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各個部分:先驗感性論講的是感性的工作原理,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和原理分析)講的是知性的工作方法,先驗辯證論講的是對理性的探討,先驗方法論則是認識論之後的實踐方法論。

【內容】先驗感性論: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以下的內容裡,儘量繞開康德的哲學名詞,用通俗的方法來去對康德的觀念進行解讀,雖然不能避免庸俗化,但或許對現在以及對在哲學之外理解康德有更大的價值。

康德的感性論、分析論和辯證論對應的是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種人的思維認知能力,簡單的說,感性是獲得概念的能力,知性是做判斷的能力,理性是做推理的能力。人的思維就是首先對外界反應形成概念,然後在概念基礎上作判斷,以及在判斷的結果上進行擴大化的推理。康德就是遵循這樣的認知過程來構建自己的認知論的。

在認識的最初階段,康德就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突破。他稱自己的理論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由於其在感性認知領域所提出的不同觀點。在人們固有的思維裡,概念符合對象,這是基本的常識,亞里斯多德也說了真理就是概念與對象相符。

康德認為這種固見就像此前人們認為太陽繞著地球旋轉的地心說一樣,是被一些現象所迷惑了。他認為認識論需要有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就是在原有的地心說的基礎上轉換角度,提出日心說,在原來人們都認為概念應該符合對象這種傳統思維基礎上,提出全新的理念。

先驗感性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象符合概念。當然這個不能單純的從簡單的字面去理解,否則就會將康德哲學徹底的違心化,覺得康德向貝克萊那樣,認為心外無物。

這就涉及到前文提到的,康德的一個核心劃分——本體與現象。一切人類的認知都是現象領域的事情,而這些認知是由內容和形式構成。經驗提供內容,先驗提供形式。經驗在客體,在外界,先驗在主體,在內部。而且「先驗」叫先於經驗是因為其邏輯在先,人在組織經驗的過程中,必須以先驗的形式為基礎,否則我們就無法認識任何一樣東西。

先驗的形式就是空間和時間,康德認為空間和時間不屬於被認知的對象,而是存在於人的思維當中,是一種先驗形式。一切被認知的對象都在空間和時間內,我們都要用時空形式去認知它們。人為這些對象的現象提供了這些形式,這也就是對象符合概念的根據。

但在這還是要說一下的是,康德並不認為我們的思維能夠決定認知對象的本體,因為本體是無法認知的,所以我們只是為本體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時空形式,我們沒有能力去認識其本體,更不能決定其本體。

在先驗感性論部分,最核心的就是本體與現象的劃分,讓現象成為穩定、確切的可知的,而讓本體承擔起不可知的東西。這樣一來,就可以明確的去進行不同層面的探討了。

【內容】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十二範疇

在對感性素材進行統合形成了概念之後,人的思維就要對概念進行連結,並做出判斷,形成知識,這就是知性的能力。康德認為有兩類判斷,一種分析判斷,一種是綜合判斷。

分析判斷就是在判斷中,就能得到結論的。比如「熱水是熱的」,這個判斷結論就包含在判斷之中。還有一種就是要藉助第三方驗證才能得出結論的判斷,比如「人是會死的」,這個判斷就需要經驗性的去驗證。

康德認為,分析判斷並不能給我們提供什麼新知識,只有綜合判斷才能產生新內容,所以關鍵要討論的就是綜合判斷。在先驗分析論的概念分析部分,主要是探討都有哪些種不同的判斷類型。

判斷,其實就是一種邏輯,康德將西方哲學中積累下來的邏輯轉化為他的判斷類型,也就是四大類的「範疇」——量、質、關係、模態。

舉個通俗的例子,比如對一個蘋果的概念,首先我們會做一個量的判斷,比如它的大小體積,顏色的程度等等;其次會做質的判斷,也就是是不是能吃的、有什麼營養等;隨後還會去作一些擴展性的關係判斷,比如有蘋果樹才會結蘋果,吃了蘋果就會飽等等;另外關於這些判斷是否是真的,或者是偶然還是必然的,這就是所謂模態。

這四大類的範疇,前兩個量和質,是關於事物本身特性的判斷,第三個是關於事物跟事物之間的關係的判斷,而最後一個模態不涉及事物本身,而是一種主客體之間,也就是在認識者與被認識的物之間的一種判斷。

在每一類的範疇中,又可以分為三類,在此就不展開了。康德是按照正、反、合的結構去構造的。也就是肯定,否定和否定的肯定,打破了原有的二元對立的邏輯思想,這也是康德的一種創建。

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通過改變視角,讓感性所獲得的概念具有現實性,在先驗分析論的概念分析中,康德提出了十二範疇,也就是判斷的類型。那麼接下來要論證的就是這些判斷類型,是如何具有現實性的。

【內容】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圖式思考

縱觀整個《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論的原理分析部分,可能是最艱深的部分,因為這部分離現實經驗足夠遠,以至於必須全部用概念思維去掌握,同時又不像理性部分那樣本身就是關於一些不依賴於經驗內容的理念性的概念。原理分析部分關鍵解決的就是範疇如何應用到認識中,同時確保其現實性的。

前面我們提到了,康德核心關注的是綜合判斷,綜合判斷就需要一個第三方的驗證。在感性當中,我們可以對現象有一個「直觀」,比如在提到蘋果的時候,頭腦中會有一個圖形化的蘋果與之對應,這樣去判斷蘋果形狀時就可以參考這個直觀的形象,作出判斷。

但在對概念進行操作的時候,我們就已經不能依靠於直觀了。所以康德創造了一個思維的類比,當我們要對概念進行判斷時,也會有一種類似於直觀的「圖式」,通過對比「圖式」,或者說通過圖式所架起的橋梁,人的知性判斷才具有了現實性。

那麼這個圖式是什麼呢?康德認為是感性條件中,也就是空間和時間中更為基礎的時間,因為凡是現實中的東西都必須在時間中,這樣通過利用具有時間特色的思維,人就可以把範疇運用到現象當中去。

時間的圖式可以分為:序列、內容、秩序和把握,實際上就是對應著範疇的四大類別。而在這個基礎上,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原理,它們分別是:直觀的公理(量的判斷)、知覺的預測(質的判斷)、經驗的類推(關係判斷)、經驗的公設(模態判斷)。

康德對這些原理進行了深入的解釋,在此就不一一展開,總的來說,其結論就是知性的運用,是有其規則的,而這些判斷的規則,也是有現實性的。比如在關係判斷中的因果關係,就是時間的先後順序的一種體現,根據時間秩序這個圖式,因果關係不僅是人思維的一種模式,而且具有了應用在現實中的特性。

【內容】先驗辯證論-靈魂、自由與上帝

如果只停留在知性,那麼一切知識都是可靠的、穩定的、現實的。但偏偏人不安於現狀,或者說是無盡的求知慾,推著人類去探索,比如針對主體,在判斷基礎上不斷去推理,於是就產生了是否有靈魂這個問題;針對客體,在因果關係上不斷的推理,去探索終極的原因,於是就產生了自由是否存在的問題;在主體和客體的統一上,不斷去追問,於是就產生了上帝的終極問題(這也能看出康德三分法的特徵,主體、客體、主體與客體的綜合)。

康德認為,這種超越了知性判斷的理性推論,已經超出了認知界限,也就是進入了不可知領域。傳統的形上學對這些問題得出的結論——靈魂不朽、自由意志、上帝存有,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針對自由部分,會產生諸多「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的結論都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這就有點像最開始我們提到的康德式的解題方式,康德認為這並不是結論的錯誤,而是問題本身的問題。回到問題本身,關於靈魂、自由和上帝,這本身都是本體的問題,而非要問它們是否存在和不朽,那就是向本體提出了一個現象領域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註定得不到答案。

康德把這一部分命名為「先驗辯證論」,其實際意義就是在於去辨別將理性運用到一種極限,從有限去追求無限時,會遇到的一些問題,或得到的一些「玄想」。或者說,用「認識」去認識「不可知的本體」,這不是關係到錯誤結論的問題,其行為本身就是錯誤的。

那麼是不是就放棄理性的這種追求呢,康德認為雖然我們無法認識,但我們可以去實踐,用實踐去逼近本體,去滿足理性的這種追求。

【內容】先驗方法論-康德的「社會契約」

在先驗辯證論中的三大終極追問——靈魂、自由和上帝,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理解。

而既然說到實踐,也就以人可以開展一些行動為前提,這本身就是自由了,所以自由就不再是個問題。那麼關於靈魂不朽和上帝存有這兩點,康德認為這種理念,或者說理想甚至是信仰,是保證人們能夠以道德的名義生存的共同前提。

當然,人可以自身向善,但這種完全自覺的行為,是要求極高的。只有有一個最高的道德觀察者——上帝存在的時候,上帝有獎賞和懲罰的權力的時候,人才可以更加輕鬆的向善。那麼這種獎賞和懲罰,如果沒有一種來世的應許,就會遇到現實的困境,人們會問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當靈魂進入天國,好人自然就會獲得好報,這種獎賞的分配,讓人有了一種希望,有了對善的踐行,對苦難的忍受,對惡的排斥的希望。

康德也曾經說過盧梭的理論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從霍布斯到盧梭所形成的「社會契約論」,講的就是當人們聚在一起形成社會的時候,會「籤訂」一種契約,在對這個契約的履行中,人們能夠更好的和平相處。從這個角度來看,康德的實踐理論,或者說他的道德神學,是「社會契約論」在形上學層面的延伸,抑或是更加本質的思考。

康德也這樣評價自己的哲學,就是給知識限制,為信仰騰出位置。康德並不是冰冷純粹的理性主義者,在其哲學觀念當中,有堅定的理性部分,也有熱情洋溢的人文精神。

他通過給知識劃定界限,區分出本體與現象,讓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在知識的領域,是自然規律在做決定。而在不可認知的領域,則是需要人的道德,人對上帝的信仰,以及在這個信仰指導下的實踐能去探索的地方。

【總結】《純粹理性批判》的四三二一

在對《純粹理性批判》的主要部分進行逐一了解之後,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線索的發現,來去更好的理解康德的哲學觀念。

在此總結了「四三二一」,雖不能完全的體現出康德的觀念,但是可以從不同維串穿起對康德思想的研讀。

四——「四張表」

傳統邏輯表——>範疇表——>圖式表——>知性原理表

由於知識的核心就是判斷,在認知論部分,康德從「傳統邏輯表」推出了「範疇表」,獲得了先驗判斷的類型,用「圖式表」給先驗判斷賦予了現實性,並得到了「知行原理表」這些判斷的根本原理。

三——「三劃分」

本體——現象——主體

康德最具有創見的理論,就是提出了現象與本體的區分。如果把人加入進去的話,在一個認知過程中,人是主體,對象是本體,而人跟對象共同創造了現象,對象提供了內容,人提供了形式。

二——「二領域」

由於劃分出本體和現象,康德的哲學就存在著本體的不可知領域和現象可知德領域,對本體不可知,只能用實踐去把握,對現象可知,則可以用認識去把握,由此產生了實踐與認識的區別。實踐依賴信仰,認識產生知識,最後又得到了信仰與知識的關係。

一——「統一」

康德哲學的一個最重要的點就是在於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肯定,也就是從哲學層面給人的自由進行了現實性的論證。所以他的所有內容的基礎,從認識到實踐的根本,就是在於人的一種自我「統一」。只有一個連續的、統一的人才能去認識,才能去實踐。康德的哲學中,蘊含著對人的一種最高的尊重。

另外,人的理性所追求的,就是對一種統一的世界的追求,從有限到無限的追求。從知識的角度,如果沒有一種統一的知識假設,人們就會喪失不斷進步的動力,如果沒有一種總有一天會完成的期待,人就會陷入一種虛無的境地。

從人生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提到「人生」時,本身就是一種統一,對人已經經過和還未經過的生活的一種統一,很多人生內容,也只有在這個統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思考與判斷。

但人永遠也無法確切的獲得一種統一感,理性也無法追尋到世界的終極統一,就連人生也在最後一刻之前是無法完全想像的,而到了最後一刻,自身也無法對這個完整的統一人生進行思考了。

但正是如此,這種無法徹底獲得的統一,變成了一種理想,一種信仰,一種追求的目標,人生才因此而有了高於物質生存層面的追求和希望。這種追求就是對理性當中的那個終極目標的無限迫近,理性主義者必然是完美主義者,完美是不存在的,只能在理性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純粹理性批判》,從認知、從實踐、從理性、從自由、從道德等等,但這些都可以看做康德對完美的一種追求,其理論本身,也是對完美形式、完美的人類思維方法的追求。

所以不能說《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完美的書,但是它是康德所能設想出來,最完美的關於人類如何在現實的世界中追求完美的理論,康德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理性使人趨向完美,理性本身塑造了完美。

相關焦點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為避免對內容理解的囫圇吞棗,在拿起鄧曉芒先生的兩大冊《純粹理性批判句讀》的時候,就做了個決定,不僅要讀得懂,也要說的明,就是把康德的內容、鄧先生的解讀統統消化掉,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形成系統的文字。最初看鄧先生的書大概一千兩百多頁,估算著每天大概10頁的閱讀和整理的速度,有150天就也完成了,於是開始了一個讀書筆記系列——《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終於進入了《純粹理性批判》的尾聲,也就是最後一部分——先驗方法論。我們還是稍微回顧一下是如何走到這裡的。康德在這本書中,主要解決的是認識論的問題,也就是關於知識的問題。但康德並沒有去考察知識本身,也就是知識的內容,因為過於龐大,即便是寫出幾本百科全書也不足以一一說明。
  • 我的哲學觀:純粹的理性批判
    叔本華說,天才是擺脫意欲的控制,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法思考的偉大的人。在這裡,我想談談,什麼是純粹的理性批判?意欲是我們天性的組成部分,又從存在中獲得材料。那麼,以此來說,人們是沒法達到擺脫意欲的境界,所謂純粹,只能是理論上的成立。其實則不然,純粹是可以做到的,不受意欲控制。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因為他寫出了哲學歷史人幾乎無人超越的三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2《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理性是一種推理能力,推理則是一種對判斷的運用,所以純粹理性就是拋開了一切的經驗性的內容,僅僅對「判斷關係」進行推理的運用的能力。那麼根據康德的邏輯表我們可以知道,判斷關係無非就是三種——定言、假言和選言。對應的範疇就是實體/偶性,因果性和協同性。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辯證論-導言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第一句就寫到,「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給了整本書一個明確的開始,以及追尋的目標。《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關於知識的書,是探討人的知識是如何成為可能的以及如何獲取知識,前者被康德稱為先驗要素論,後者被稱為先驗方法論。整本書也是分作這兩大部分來展開的。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提到了:哲學的認知思維,介紹了「經驗、經驗到、經驗對象」等哲學概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哲學家裡的時空觀是什麼樣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追問一個問題:時間和空間是不是人類的經驗對象,又或者是不是人類從經驗當中總結出來的概念?我們一般人對待這個問題,答案或許很快就能得出:時空必然是客觀的,先有了存在,才能被我們感知到。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它很直觀,也符合我們日常學習、經歷、生活的邏輯。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雖然我們講的是純數學,但實際上我們只是以數學為研究對象,通過純數學來引出「先驗感性論」。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是關於認識論,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劃分知識,那麼知識可以分為感性的和理智的。感性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能力,是人們從經驗中獲取知識的第一步。在先驗感性理論中,康德闡述了他對感性的新觀點,即存在先天的純粹感性形式時空,所有感性內容都形成於形式基礎上。然後,在感性獲得了內容之後,下一步就是讓智力工作。
  • 名師佳作丨謝地坤: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概念的辨析與翻譯
    《純粹理性批判》的內容之重要、意義之深遠,我國學界早有認識。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哲學界不少學者有志於翻譯這部著作,迄今漢語已有五六個譯本。早在197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王玖興先生就與後來在北大哲學系工作的王太慶先生商量,決定共同翻譯《純粹理性批判》,給學界一個忠實而流暢的譯著。後來,王玖興先生又先後約請好幾位學者參加翻譯這部著作。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導言1-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Day 6 2020年5月16日 康德把《純粹理性批判 那麼這個訓練該怎麼做,實際上康德就是把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當作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用一種層次清晰的劃分,讓人能夠認識到「知識」的結構、成分,也只有如此,才能抵抗懷疑論的猛烈攻擊,保證人類知識大廈的不被摧毀。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邏輯
    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提出了空間和時間的先驗直觀形式,在先驗分析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範疇。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被康德標以先驗二字,對此很多人都很困惑——究竟先驗是指在時間上早於經驗還是其他什麼?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13-14
    但他也必須預先清醒地看到無法避免的困難,以免為事情本身所深深包藏於其中的晦暗而嘆息,或是為清除這些障礙而過早地煩惱,因為關鍵在於,要麼就完全放棄審查純粹理性的一切權力,即放棄這個最可人意的領域、也就是超出一切可能經驗界限之外的領域,要麼就要使這一批判的研究臻於完善。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15-22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有兩個敵人,一個是獨斷論,一個是懷疑論。前者是將理性的作用無限的誇大,而後者是徹底否定了理性的能力。實際上,直到現在,這兩種思想的餘波依然迴蕩在我們周圍。康德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把認知論從獨斷論和懷疑論中解救出來,在兩者中找到一條道路,既要給理性明確一個邊界,又要在邊界之內給理性足夠肯定,也就是在理性適用的範圍之內,人是有足夠的能動性的,不僅僅是對自然的一種反應,而在理性能力範圍之外,人也不可以妄自尊大。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三章
    首先《純粹理性批判》中是分成了兩大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前者是理論性的,後者偏方法性的,前者的篇幅更大一些。在先驗要素論中,又可以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前者主要講感性的直觀,也就是認識中的感性部分,後者主要講認識中的知性部分。在先驗邏輯中又分為先驗分析和原理分析,前者在探尋先驗邏輯,後者給出了一些先驗邏輯的具體原理,核心也都是圍繞著範疇進行的。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康德花了將近三十年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他五十七歲那年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二、批判時期——第二階段,我將介紹康德的三大批判,看他是如何從提出批判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康德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的介紹,內容將在具體的位置詳細敘述。我敢說,沒有一個形上學的問題在這裡沒有得到解決,或至少為其解決提供了鑰匙。
  • 150天讀《純粹理性批判》之:導言2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
    於是康德引出了他的一個重要概念,即「純粹」——完全不依賴於經驗的知識。他認為這個「純粹」的概念,是揭開人類認知能力的關鍵鑰匙。但在這個階段,康德只是提出了這個概念,而他一直強調自己不是獨斷論,所以在提出了概念之後,必須要去探討和檢驗,這些能夠稱之為純粹的先天知識到底是否存在。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 [美學]康德《判斷力批判》:關於美的形式與內在
    《判斷力批判》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另二部為《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中的最後一部。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是為了聯繫補足他之前的《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在人的理性邏輯或與意志、欲求能力之外,還有一種一種涉及愉悅、感性的能力並沒有被探討到,也就是與審美、鑑賞有關的能力。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二章D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有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當時的科學找到一個足夠強大的體系支撐,以抵禦懷疑論的攻擊,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安心的去研究,去發現,去創造,去享受一切知識所帶來的成果,而不至於每天去擔憂,這個科學的大廈某一天會轟然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