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2021-01-19 伴君成長

  最近看到一句話很受啟發,「一知半解的可怕之處在於,給人錯誤的方法的同時,也給了人行動的勇氣」,這句話本意是提醒我們要避免一知半解的,但在真實複雜的世界面前,人類永遠都是一知半解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行動呢?我們應該用好兩把武器,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牛頓的機械宇宙,讓人類從懵懂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通過邏輯推演竟然可以解釋大多數事物的運動原理,讓人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可以絕對準確的預測未來,於是有的人會傾向於理性主義,以為理性主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世界是個太複雜的系統,而人類掌握的知識以及算力相比較之下,遠不能滿足要求,希望自己完全通過理性主義解決一切問題是不現實的。盲目的使用理性主義,很有可能像這句話說得一樣,一知半解從而傻傻的嘗試。理性主義比較適合簡單的,各種變量及相互作用都已經搞清楚的事物,就像自然科學領域,而到了社會科學領域,因為人及人之間複雜的關係,理性主義的作用就很有限了。另外,理性主義可以用來驗證是否存在問題,因為即使存在各種變量,但只要有一個變量存在不符合邏輯的情況,那麼這個結果也很有可能存在問題的,就像當有人給你推銷一款年化30%的理財產品時,你可以輕易的判斷因為不符合邏輯而判定這是一個存在問題的投資產品。

       而經驗主義,是通過各種已經存在經驗,通過與人類的大腦反覆作用後形成的一種判斷過程,可能你無法說出你判斷的因果關係,但是長期的經驗讓你卻總能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他判斷的過程固然會參考一部分醫學理論,但經驗也非常重要。甚至包括人工智慧的神經網絡,也是通過海量的數據進行訓練後形成的判斷模型,而形成的數以億記的參數,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判斷的具體因果關係。

       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分別有其優勢與適用的場景,而這也恰恰符合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說法,學習理論,且不斷的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才能讓你處理事情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相關焦點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前不久,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研究員、計算語言學家馮志偉先生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訪談時呼籲計算語言學的發展應將基於規則的理性主義和基於統計的經驗主義相結合。馮志偉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對計算語言學/自然語言處理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做了非常高屋建瓴的解讀和詳細深刻的闡釋,本文就對這篇文章進行梳理,回史望今,希望對理解當下自然語言處理的發展趨勢有所幫助。
  •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是古希臘人獨創了理性主義的新路徑,此後直到20世紀,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從未停息:笛卡爾與維柯信徒們的唇槍舌戰,14世紀直覺派畫家和恪守「科學」方法畫家的口水仗,科學醫師與江湖郎中的爭吵,不勝枚舉。這是思想歷史發展的永久特徵。古希臘詩人阿奇羅庫斯說:「狐狸知道很多小事情,刺蝟知道一件大事情。」
  • 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間並沒有隔著一道萬裡長城
    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間並沒有隔著一道萬裡長城,「理性主義的許多口號也都是從英國的土壤上冒出來的。」[插圖]經驗只是知識的來源,理性才是真理的裁判。人是理性的動物,必須受理性的指導;在這些問題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立場並無二致。就此而言,稱近代
  • 疫情之下,「經驗主義」吊打「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與之相對的是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重視經驗,感性;理性主義重視邏輯、推理。  「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羅曼·羅蘭這句話懟了太多人。  也正是經驗主義在作怪,疫情之中,各種你想都想不到的謠言在父母輩中傳播甚廣。  04  當然,經驗主義不是上一輩所獨有,我們每個人都是固有的思維模式搖籃裡的巨嬰。只不過年輕人在資訊時代積累經驗,而老一輩則在工業時代。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概念辨析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在理性知識上是沒有多少分歧的,分歧的關鍵在於經驗知識。經驗主義認為,經驗知識既然是關於現實世界的知識,那麼感官是唯一的認識途徑,一顆大樹有多少葉子,你不去觀察怎麼能知道?而理性主義則認為,這些經驗知識一樣可以由理性推理而知、或計算而知,甚至乾脆認為只有理性推知的知識才是真知,是超越經驗知識的,經驗知識僅僅是淺顯的表現而已。
  •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種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感官經驗而獲得,並在其中得到驗證的學說,被稱為「經驗主義」。其實,經驗主義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們所能體驗的最早的哲學流派。從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伊索寓言》中《驢子過河》的故事開始,經驗將會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旅途。當然,經驗主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 經驗主義簡介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
  • 「徹底經驗主義」不徹底
    詹姆士繼承皮爾士的主觀經驗主義,參考柏格森生命哲學的論證思路,結合德國意志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提出了「徹底經驗主義」的概念。徹底經驗主義意欲徹底打破笛卡爾、休謨和康德的二元論框架,實現一種徹徹底底的一元論哲學。然而,由於徹底經驗主義理論體系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這種試圖超越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努力並不成功,徹底經驗主義並不徹底。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認同這一點的是經驗主義;「凡是合理的都會存在」,有這一主張的就是理性主義。以上是用實例說明經驗、理性以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下面進入學理介紹。漢語理性在英語中有兩個對應詞,一個是reason,另一個是rationality。但是理性主義的英語卻不是reason 這個單詞加一個lism 的後綴,而是rationalism,與reason 無關。
  • 《思想的力量》: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
    在鄧曉芒翻譯策劃的《西方哲學史》(S.E.斯通普夫、J.菲澤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作者提及了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分歧。此前,關於「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的問題,曾經在中國人文學界引發過激烈爭論,理想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或許才是哲學上的根本。
  • 什麼時候用經驗主義,什麼時候用理性主義?
    這封信先和你聊一聊所謂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怎麼一回事。先問你一個問題,在你看來,經驗和理性思考哪個更重要?有的人會說,一樣重要,或者都重要,但這樣泛泛地講,實際上毫無信息量,等於沒有說。談重要不重要之前,先要搞清楚經驗和理性究竟各自在什麼領域適用,本身又有什麼樣的特點。
  • 大數據: 一種新經驗主義方法
    在人類傳統的思維、行為模式中,受數據收集的歷史條件局限,所謂理性主義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即:通過長期觀察和經驗的積累,人類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總結出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具體說來,便是從有限數據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和模型,將泛化有限經驗推廣到一般情況。所以說,理性主義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 大數據: 一種新經驗主義方法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人類傳統的思維、行為模式中,受數據收集的歷史條件局限,所謂理性主義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即:通過長期觀察和經驗的積累,人類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總結出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具體說來,便是從有限數據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和模型,將泛化有限經驗推廣到一般情況。所以說,理性主義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批判理性主義批判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庫恩則既反對邏輯實證主義,又反對批判理性主義,既反對證實和證偽的經驗原則,又反對他們共同的邏輯原則。拉卡託斯對批判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進行了折衷。到了費耶阿本德,則將庫恩思想中的相對主義放大到極致,取消了科學劃界問題,反對科學,宣告了科學哲學的終結。
  • 康德《純理性批判》:理性主義是對人類的理性太過樂觀的存在
    世界上經驗主義的大本營是英國,休謨就是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舉個例子來說,經驗主義在法律領域裡採用的是海洋法系,判案依靠的不是法律條文,而是先前形成的案例,也就是用從前的經驗做現在的依據。休謨是經驗主義的極端派,在他的認知裡,人類所有的知識必須來自經驗,超脫經驗的知識都是不靠譜的,那麼哪些知識是超出經驗的呢?當然,因果律就是。
  • 蕭功秦:知識分子應回歸「有方向感」的經驗主義
    正因為如此,對21世紀知識分子來說,要避免成為「觀念人」,最重要的就是回歸經驗主義。導致烏託邦主義大行其道,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的建構理性主義與「泛科學主義」進一步導致各種超越本土經驗的舶來的主義在中國的長驅直入,人們經由主義而行動,並改變著周圍的世界。正因為如此,對21世紀知識分子來說,要避免成為「觀念人」,最重要的就是回歸經驗主義。所謂經驗主義,就是尊重歷史中形成的經驗的連續性,就是在嘗試過程當中,在錯誤中不斷的進行糾正,來找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來。
  • 【NLP反思扛鼎之作】深度學習是經驗主義新高峰,不是理性主義終結
    AI 的發展中,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此起彼伏,就像鐘擺的周期性回擺。目前已經偏離經驗主義太遠太高,但偏離越遠,將來回歸理性主義的速度就會越快。深度學習是經驗主義的一個新高峰,但它不會是理性主義的終結者。因為這是科學哲學高度的兩個基本的方法論,是貫穿人工智慧全部歷史的。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這一維度遭到忽視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它在西方哲學史中的確屬於一種比較隱性的維度,而且本身往往超出了哲學的範圍而與宗教神秘主義結合在一起,與理性和信仰的關係糾纏不清。西方人一談非理性,就和神(詩神、愛神、酒神或上帝的啟示)有關,而與哲學無關了。
  • 科學證據審查範式:教條的科學主義與懷疑的理性主義
    而在法庭科學領域,也存在著對科學證據「祛魅」的過程,通過揭開科學證據的神秘面紗,逐步確立起一種崇尚理性主義的科學證據審查範式。《科學證據的秘密與審查》正是對上述過程的深刻探討。該書收錄了美國愛德華·伊姆溫克裡德教授關於科學證據主題的部分學術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中都頗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