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著作可以提綱挈領,展現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後者也論及了中國哲學),並提供一個俯瞰性的視角。」哲學上的根本是什麼?在鄧曉芒翻譯策劃的《西方哲學史》(S.E.斯通普夫、J.菲澤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作者提及了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分歧。此前,關於「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的問題,曾經在中國人文學界引發過激烈爭論,理想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或許才是哲學上的根本。
按照《西方哲學史》作者的總結,17世紀大陸理性主義的創立者是笛卡爾,而它的新方案開創了所謂的近代哲學。一定意義上,大陸理性主義想做的很多事情,已經由中世紀哲學和培根、霍布斯嘗試過。但笛卡爾和斯賓諾莎另闢蹊徑,受科學進步影響,他們試圖給哲學以數學的精確性,企圖制定能夠組織進入一個真理系統中的清晰理性原則,以此推演出有關世界的精確信息。他們強調人的心靈的理性能力,把這種能力看做有關人本性,也是有關世界的真理源泉。
理性主義者認定,凡是他們能夠以他們的心智清晰思考的,就現實存在於他們之外的世界中。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甚至論證,某些觀念內在於人心,若果給以適當誘發,經驗就會使這些內在的真理變得自明。
相對而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奠基人洛克所定的目標更為審慎,即「做一點地基的清理工作,並且掃除一些擋在知識道路上的垃圾。」在此過程中,洛克產生了一種對於心靈如何運作大膽而獨創的解釋,並據此描述了我們從心智中期望的知識種類和範圍。
洛克認為,我們知識的範圍,被限制在我們的經驗中。此前,培根和霍布斯曾極力主張,知識應當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但不論是培根還是霍布斯,都沒有對人類的理智能力提出批判性疑問,他們都揭露並拒斥那些看來是無用和謬誤的思想類型,卻不加懷疑地接受了一個總的觀點:只要我們運用適當的方法,我們就能獲得確定的知識。笛卡爾也認為,如果運用了正確的方法,就沒有人類理性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被洛克納入到批判性疑問中的假定:相信人的心靈有能力做到使人發現宇宙的真實本性。大衛·休謨進一步推進了這一批判性觀點,並質問任何可靠的知識在根本上是否可能。除了洛克和大衛·休謨,包括貝克萊在內的英國經驗主義者,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大陸理性主義者提出挑戰,後者通過對理性主義的樂觀觀點開創了現代哲學,而經驗主義者對此無法接受。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分歧,《思想的力量(第9版)》對其也有相當的注意。同樣是哲學史讀本,本書縱覽了西方從古至今的所有哲學理論流派,每章章末還附有重要思想家的原著選讀。作者著重展現了哲學思想如何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考察了哲學思想與人類歷史、日常生活的互動關係。書中論及在近代認識論中,經驗主義者佔據了主導地位。因為大陸理性主義者及後來的理性主義者主要是形上學家,他們一般不太關心知識的可能性問題及相關問題,更重視關於實在的重要哲學理論(笛卡爾是特例)。洛克的《人類理解論》,是英國經驗主義的奠基之作。而他的名著《政府論》,則為他奠定了政治理論家的名聲。在政治哲學部分,《思想的力量(第9版)》將洛克歸類為契約論理論家。
何兆武先生在《西方哲學史》中提到,讀一部哲學史只是入門,再進一步還需讀各家哲學的原著。《西方哲學史》和《思想的力量(第9版)》都是哲學史著作,在我看來,它可以提綱挈領,展現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後者也論及了中國哲學),並提供一個俯瞰性的視角。由此,再進入原著當更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