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主義:經驗主義困境的當代重現

2020-11-26 中國社會..
相對主義:經驗主義困境的當代重現 ——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

2018年07月17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毛莉

字號

內容摘要:20世紀以來,隨著託馬斯·庫恩的範式理論、保羅·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法國的社會建構論陸續登場,相對主義成為西歐和美國哲學的一大思潮。有關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相對性問題也隨之成為歐美學界討論的熱點,形成了知識論上的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兩條路線。本期「學海觀潮」對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對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中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闡釋克服相對主義、維護現代理性主義認識論即批判理性的必要性。

關鍵詞:相對主義;客觀主義;批判理性

作者簡介:

  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的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只是傳統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的復活,是19世紀未能處理好的知識創造的理性前提與經驗基礎的關係問題的重現。

 

  20世紀以來,隨著託馬斯·庫恩的範式理論、保羅·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法國的社會建構論陸續登場,相對主義成為西歐和美國哲學的一大思潮。有關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相對性問題也隨之成為歐美學界討論的熱點,形成了知識論上的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兩條路線。本期「學海觀潮」對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對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中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闡釋克服相對主義、維護現代理性主義認識論即批判理性的必要性。

  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

  《中國社會科學報》:首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客觀主義,什麼是相對主義。

  王彥君:簡單來說,客觀主義承認並追求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承認科學相對於其他知識的特殊的認識論地位;相對主義則在多個觀點之間否認存在客觀的評價標準,否認存在唯一確定的、優先的觀點,認為所有觀點都是平等的。

  有人將相對主義與多元論相提並論,認為相對主義無非是多元論的表現,實則不然。多元論作為哲學的傳統觀點,承認多種觀點、多種因素的並存,但是它不否定主流觀點,強調主流觀點對其他觀點的包容;相對主義卻拒絕任何觀點的優勢地位,否認知識具有絕對的前提,其口號是「怎麼都行」,企圖「告別理性」,拒絕哲學對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功能,形成了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的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論爭主要集中在哪些問題上?

  王彥君: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因為客觀性歷來被認為是自然科學的屬性。我的概括也很難做到全面,只能大致把二者論爭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量子力學的確定性與因果性問題;自然科學的確定性問題;自然科學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科學的社會建構論與理性主義之爭。

  其中,社會建構論所造成的影響頗為廣泛。以愛丁堡學派為代表的科學知識社會學認為,自然科學同社會科學一樣,也是處於一定社會情境中的人進行協商的結果,實驗室科學也具有創作上的「隨意性」,因此不存在建立或評估科學知識觀點的一個明確的、先定的標準。面對社會建構論,理性主義者做出了反擊,美國科學哲學家拉裡·勞丹指出,建構論者拒絕合理性要求,他們經常把思想文化或不同學科間的影響當成是社會文化或社會因素,實際上並沒有證明他們的觀點;默頓學派的史蒂芬·科爾指出,建構論並不能解釋「前沿知識中一致性的獲得」;俄羅斯哲學家列夫·巴熱諾夫指出,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的實際上是科學的社會化階段,因此帶有建構特徵,但是科學的發現階段卻要求客觀性。

  近30年來,我國學界對歐美學界知識論的譯介並不少,以科學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為名,理察·羅蒂、大衛·布魯爾、卡林·諾爾-塞蒂納、安德魯·皮克林、彼得·伯格等人的作品皆成為書藏。但是我們對「相對主義」本身的反思卻不多,我們有必要從哲學層面對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進行討論。

相關焦點

  • 純粹經驗主義導致迷信
    純粹經驗主義導致迷信 2017年07月25日 09: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傳輝 字號 內容摘要:當今時代,宗教神學為自己辯護的基本方法不外乎唯心主義和形上學
  • 別再說你只懂相對主義了,流行「主義」全分析,哲學概念沒那麼難
    04經驗主義X理性主義X懷疑主義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和懷疑主義是認識論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並在經驗中得到驗證。理性主義是建立在承認人的理性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本質上體現科學和民主。
  • 突圍法律論證困境
    明希豪森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法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借用來批判啟蒙時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所無法解決的本源「無窮追問」問題,並由此而衍生出「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無窮遞歸、循環論證和教義主義。「明希豪森三重困境」是繼「休謨問題」(事實與價值的分離)之後,困擾人類智慧的又一難題。
  • 全球主義思潮的當代困境
    【摘要】全球主義的晚近困境絕不是全球主義本身的困境,而是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主義實踐的困境,其根源在於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主義模式存在問題,而非全球主義的價值和趨勢存在問題。
  • 蔚智:跳出經驗主義牢籠看問題
    近年來,我們常受到一些經驗主義概念的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們的思維定勢。這種「概念式」思維定勢的基本邏輯在於以經驗主義之已知判斷中國發展之未知。經驗主義概念的提煉通常與一種悲觀主義的情緒結合到一起,因而進一步渲染了公眾的負面心態,比如,各種「陷阱」或「失去的10年」等。以經驗主義視角將未知視為已知是使我們陷入發展迷惘的重要因素。
  • 經驗主義簡介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
  • 陳嘉映談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我們要如何理解他者
    相對主義在哲學和一般話語中總是被當作負面的東西,一說到它就說我們不要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淖,而克服相對主義一般被想成是要確立絕對的標準或者上升到普遍性。而關於普遍主義則到處都是,我挑了一個叫漢斯·昆的基督教神學家,看看普遍主義在他的論述中是怎麼體現的。
  • 「徹底經驗主義」不徹底
    ,那麼徹底經驗主義則為這種方法提供哲學的世界觀基礎。」詹姆士繼承皮爾士的主觀經驗主義,參考柏格森生命哲學的論證思路,結合德國意志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提出了「徹底經驗主義」的概念。徹底經驗主義意欲徹底打破笛卡爾、休謨和康德的二元論框架,實現一種徹徹底底的一元論哲學。然而,由於徹底經驗主義理論體系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這種試圖超越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努力並不成功,徹底經驗主義並不徹底。
  •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種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感官經驗而獲得,並在其中得到驗證的學說,被稱為「經驗主義」。其實,經驗主義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們所能體驗的最早的哲學流派。從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伊索寓言》中《驢子過河》的故事開始,經驗將會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旅途。當然,經驗主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 法律經驗主義
    法律經驗主義   馬國川:「文革」結束,也標誌著法律虛無主義的終結,至少是在國家層面上已經認識到,沒有法律是不行的。   江平: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的法治進入了法律經驗主義階段。法律經驗主義之所以出現,有很深刻的歷史背景。鄧小平同志提出來「摸著石頭過河」,曾經受到一些人的讚揚,也有一些人稱之為經驗主義。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概念辨析
    但早期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比如洛克,一方面其認識論屬於經驗主義的理路,而另一方面在上帝的問題上,其論證方式卻依然是學理性主義的方法來論證,卻放棄了自己主張的經驗主義…這不能不說是傳統習俗對他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不過,自休謨尤其是康德之後,歷史進入19世紀之後,因為經驗主義的巨大影響力,那些出身基督教的哲學家與科學家們認識到,上帝只能屬於信仰,而不是事實。
  • 論西方哲學「經驗主義」
    個人理解的經驗主義,分析,概括如下。經驗主義認為世界不可認知,即使能認知也是相對的認知,建立在我們的實踐範圍內的認知,實踐越深,認知是相對越深,即使你認知深了,最後也要靠實踐去檢驗,跟我國文革結束,改革開放時所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樣,只不過,這裡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可以提前認知,不管是物質世界,還是人的精神世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去演繹認知的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我們應該用好兩把武器,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牛頓的機械宇宙,讓人類從懵懂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通過邏輯推演竟然可以解釋大多數事物的運動原理,讓人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可以絕對準確的預測未來,於是有的人會傾向於理性主義,以為理性主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 東莞時報:經驗主義害死人
    這是典型的經驗主義,而事實證明,經驗主義,是會害人的。八一隊開場時氣勢咄咄逼人。廣東東莞銀行之所以不適應,顯然犯下了經驗主義的錯誤。都知道八一「打不死」,但上一場38分的大勝,還是讓他們有所輕敵,這是杜鋒也親口承認的。你無法不佩服李春江,以及杜鋒、朱芳雨、王仕鵬、帕克這些老將。他們有豐富的比賽經驗,也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力量。按照他們的經驗,廣東的實力明顯勝於八一。
  • 【NLP反思扛鼎之作】深度學習是經驗主義新高峰,不是理性主義終結
    我們當時是這樣記述這段歷史的: 「20 世紀90 年代重現了具有20 世紀50 年代風格的語言分析的經驗主義及其統計方法。50 年代是經驗主義的高峰期,主導了從心理學(行為主義)到電子工程(資訊理論)一系列廣泛的領域。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些問題說到底,是關於如何處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關係的問題。為了追本溯源,先回顧一下哲學中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並且考察一下它們對於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影響,這樣,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實質。自從人類有哲學以來,在認識論中就產生了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這樣兩種不同的傾向。
  • 《思想的力量》: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
    在鄧曉芒翻譯策劃的《西方哲學史》(S.E.斯通普夫、J.菲澤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作者提及了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分歧。此前,關於「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的問題,曾經在中國人文學界引發過激烈爭論,理想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或許才是哲學上的根本。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以工具理性為執導的現代化使人類面臨著危機,要解決現代化的危機就必須對理性做出認真的反思,重塑理性,使被肢解的理性重新恢復其完整的狀態,使抽象的理性主義回到真正的理性主義上來。
  • 疫情之下,「經驗主義」吊打「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與之相對的是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重視經驗,感性;理性主義重視邏輯、推理。  「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羅曼·羅蘭這句話懟了太多人。  也正是經驗主義在作怪,疫情之中,各種你想都想不到的謠言在父母輩中傳播甚廣。  04  當然,經驗主義不是上一輩所獨有,我們每個人都是固有的思維模式搖籃裡的巨嬰。只不過年輕人在資訊時代積累經驗,而老一輩則在工業時代。
  • 經驗主義的教育可以毀掉一個時代
    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經驗主義的,中國人很少在物事方面追根求源,覓因循果,這也是幾千年文化發展的結果所證明了的。經驗的東西只是結論,中國人在教育子女或者教育別人家的孩子上,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這麼不對!這不行!這個不能!聽話,不讓你做的事就別做!」不解釋,不使明其因果來處去向,這在中國自古的教育中得到過極為明顯的實踐。私塾先生基本的作用是教識字,教背書,至於書的內容所蘊含著的事理很少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