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7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毛莉
字號內容摘要:20世紀以來,隨著託馬斯·庫恩的範式理論、保羅·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法國的社會建構論陸續登場,相對主義成為西歐和美國哲學的一大思潮。有關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相對性問題也隨之成為歐美學界討論的熱點,形成了知識論上的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兩條路線。本期「學海觀潮」對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對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中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闡釋克服相對主義、維護現代理性主義認識論即批判理性的必要性。
關鍵詞:相對主義;客觀主義;批判理性
作者簡介:
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的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只是傳統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的復活,是19世紀未能處理好的知識創造的理性前提與經驗基礎的關係問題的重現。
20世紀以來,隨著託馬斯·庫恩的範式理論、保羅·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法國的社會建構論陸續登場,相對主義成為西歐和美國哲學的一大思潮。有關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相對性問題也隨之成為歐美學界討論的熱點,形成了知識論上的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兩條路線。本期「學海觀潮」對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對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中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闡釋克服相對主義、維護現代理性主義認識論即批判理性的必要性。
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
《中國社會科學報》:首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客觀主義,什麼是相對主義。
王彥君:簡單來說,客觀主義承認並追求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承認科學相對於其他知識的特殊的認識論地位;相對主義則在多個觀點之間否認存在客觀的評價標準,否認存在唯一確定的、優先的觀點,認為所有觀點都是平等的。
有人將相對主義與多元論相提並論,認為相對主義無非是多元論的表現,實則不然。多元論作為哲學的傳統觀點,承認多種觀點、多種因素的並存,但是它不否定主流觀點,強調主流觀點對其他觀點的包容;相對主義卻拒絕任何觀點的優勢地位,否認知識具有絕對的前提,其口號是「怎麼都行」,企圖「告別理性」,拒絕哲學對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功能,形成了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的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論爭主要集中在哪些問題上?
王彥君: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因為客觀性歷來被認為是自然科學的屬性。我的概括也很難做到全面,只能大致把二者論爭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量子力學的確定性與因果性問題;自然科學的確定性問題;自然科學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科學的社會建構論與理性主義之爭。
其中,社會建構論所造成的影響頗為廣泛。以愛丁堡學派為代表的科學知識社會學認為,自然科學同社會科學一樣,也是處於一定社會情境中的人進行協商的結果,實驗室科學也具有創作上的「隨意性」,因此不存在建立或評估科學知識觀點的一個明確的、先定的標準。面對社會建構論,理性主義者做出了反擊,美國科學哲學家拉裡·勞丹指出,建構論者拒絕合理性要求,他們經常把思想文化或不同學科間的影響當成是社會文化或社會因素,實際上並沒有證明他們的觀點;默頓學派的史蒂芬·科爾指出,建構論並不能解釋「前沿知識中一致性的獲得」;俄羅斯哲學家列夫·巴熱諾夫指出,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的實際上是科學的社會化階段,因此帶有建構特徵,但是科學的發現階段卻要求客觀性。
近30年來,我國學界對歐美學界知識論的譯介並不少,以科學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為名,理察·羅蒂、大衛·布魯爾、卡林·諾爾-塞蒂納、安德魯·皮克林、彼得·伯格等人的作品皆成為書藏。但是我們對「相對主義」本身的反思卻不多,我們有必要從哲學層面對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