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法律論證困境

2021-01-11 瀟湘晨報

十八世紀中期,德國明希豪森男爵曾講過這樣一則荒誕不經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行遊時,不小心掉進了一個泥潭裡,泥潭四周無所依傍,萬般無奈情況下,他只好用力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潭中拉了出來。明希豪森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法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借用來批判啟蒙時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所無法解決的本源「無窮追問」問題,並由此而衍生出「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無窮遞歸、循環論證和教義主義。

「明希豪森三重困境」是繼「休謨問題」(事實與價值的分離)之後,困擾人類智慧的又一難題。正如德國當代法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所說,雖然時代在進步,但無論是理性主義的演繹思維,還是經驗主義的歸納思維,都無法確保人類知識的百分之百「確定性」——我們通過直覺或內在反思所獲取的知識,在終極意義上是不牢靠的。知識的「確定性之牆」出現了深深的「裂痕」。現實生活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或「自說自話」的現象,也確實屢見不鮮,而那些被非理性情感所控制的人們,更是將某些毫無意義的爭論無止境地進行下去。

就此而言,一方面,尋求「確實性」的答案,是擺在每一個認識者或決定者面前的迫切任務;另一方面,有關人類當下情境的某些即時決定或認識,由於受人的認識能力和時間的限制,人們又無法尋找到百分之百的「確定性」答案或這種答案的支點。在這種兩難情境下,尋求理性/合理性的答案,就成為人們化解這一知識確定性之痛的「次優選擇」或「權宜之計」。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哲學和法哲學領域,建立在現代邏輯、語言哲學和對話理論基礎上的論證理論悄然興起。而其中,德國法哲學家羅伯特·阿列克西的貢獻是獨特的,其在1978年出版的《法律論證理論》一書中,型構了包括5個基本規則、4個理性規則、4個負擔規則、6個證立規則和3個過渡規則在內的理性實踐論辯體系,對論證理論的發展無疑具有「立法」般意義。

阿列克西指出,法律論辯是理性實踐論辯的特殊形態,其所討論的是什麼應做、什麼不應做或什麼允許去做、什麼不允許去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與確定性的要求相關聯。法律論辯主要涉及的法律判斷證成問題包括內部證成和外部證成兩個層面。其中,內部證成在本質上是對應用邏輯的操作,其所處理的問題是,法律判斷是否是從為了證立而引述的前提中邏輯推導出來;而外部證成則是對內部證成的這一前提進行正確性證成,其核心問題是:按照法律的標準,在內部證成中所運用的論證(論據)是否可以接受。在阿列克西看來,外部證成才是所有法律論證的焦點,因而,也是構成法律論證理論的核心主題。

關於外部證成,阿列克西總結歸納了6組論證規則和論證形式,分別為解釋的、教義學的、判例的、普遍實踐論證的、經驗論證的和特殊的法律論證規則和形式,並對其論證功能、適用範圍和適用方式進行了邏輯分析和解釋說明。這些分析解釋的最重要成果,就在於審視它們之間相互聯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而考察在各種不同形式的論證互動中,充分發揮經驗論證和普遍實踐論證在法律論辯中的功能作用,從而實現法律規範的相對「確定性」。在根本上,阿列克西的論辯理論是一個程序性理論,是以程序條件的分析來進行理性論辯研究,是以程序規則的遵守來確保命題的理性/合理性。一個規範,若且唯若其能夠成為通過論辯規則界定的程序之結果時,它才是「確定的」。

毋庸諱言,阿列克西以普遍實踐論辯理論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理性法律論辯理論,無疑是當今德國法哲學中企圖心最強的理論研究。他重拾哲學論辯理論,主要是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的論辯理論及其建構性的「超驗語用學」證立方案,並將其應用於討論法哲學和法學方法論問題。依照這一理論,雖然不能夠保證得到唯一正確的答案和百分之百的確實性判斷,但卻可以實現最大限度的符合人類實踐理性法則的合理性判斷之功效。畢竟,目前還沒有任何其他程序能比論辯程序更合適來同時展開人的辨別和判斷能力並對此理性地加以控制,根據這種方式能夠更接近正確性結果。

阿列克西的法律論證理論在學界也引起廣泛質疑。比如,其以程序條件的分析來研究理性論辯,只是按照論辯倫理學模式進行拓展,是否會產生某種欺騙性的、無法完全擺脫自然法意味的法對道德的臣屬?甚至還有學者提出,法律論辯理論是否在根本上歪曲了確定性概念,而只是提出了一種人為的理性概念?……無可否認,阿列克西的法律論證理論偏重於程序,而且這個程序理論也還不是完美無缺的,但即便如此,從其自身的內在邏輯來看,阿列克西的立足點和理論框架還是能夠站得住腳的。事實上,任何理論都不可能解決人類所有的理論和實踐難題,但只要其推進了問題解決的過程,都是應當予以正面評價的。就此而言,阿列克西的法律論證理論,至少為我們突圍「明希豪森三重困境」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理論目標和行動方案,我們當下最應當做的,不是一味地挑剔指責(儘管批判也很重要),而是以一種「同情性理解」的態度,在其理論基礎上繼續前行。

【來源:正義網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終極監獄逃脫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12月3日上線!
    終極監獄逃脫沙盒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12月3日正式上線!——————————————————————————————————————提到「越獄」,這個話題抱有極高的關注度。而《逃脫者:困境突圍》就是這樣一款充滿「逃脫樂趣」的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是一款益智冒險動作類遊戲,以越獄這一獨特的設計贏得了很多人的關注,經過此前的多次測試後,關于越獄文化的刻畫可以說是深入,玩家需要和周圍的獄友打好關係,利用一切資源和物品來獲取越獄所需的物品,來幫助自己逃出這個地方~遊戲主要分為兩個模式,一個是自由探索模式,另一個則是對戰模式,對戰模式是在指定時間內看看誰先逃脫
  • 《逃脫者困境突圍》苔原堡壘困難攻略 苔原堡壘困難通關技巧分享
    導 讀 逃脫者困境突圍苔原堡壘困難怎麼通關?過關的思路是什麼?有什麼方法技巧?
  • 以越獄為主題,全新的生存類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手遊已上線
    今日話題:以越獄為主題,全新的生存類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手遊已上線。大家好,我是嗶嗶解說。《逃脫者》這款遊戲相信有玩家在Steam平臺上體驗過,而如今移植到了手機上,並且內容以及玩法上都沒有產生變化,極度還原。
  • 從結構主義視角論寒門子弟的階層困境與教育突圍
    當前我國寒門子弟的教育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困境,並非單純依靠家庭或政府就可以解決的,只有弄清楚了結構性根源,才能探尋到問題解決的方案,給予寒門子弟實現教育突圍的希望。 在既有研究中,「寒門」主要指涉農村家庭[16][17]。然而,當前「寒門」不再是城鄉區域視野下的一個概念。
  • IFF Gallery,以彌補型業態突圍傳統零售困境
    IFF Gallery,以彌補型業態突圍傳統零售困境 差異化定位
  • 論法律學說的司法運用
    愛默倫等學者認為,論證是一種言語的和社會的說理行為。每個理性司法者通過提出一組主張,對某個有爭議的觀點進行證明或反駁,旨在增強或減弱聽眾或讀者對該觀點的接受程度。(49)在司法裁判過程中,論證普遍存在,因為「司法裁判在本質上不僅是一種法律論證活動,而且是一種依法裁判的論證活動。」(50)但論證目的或論證對象不同,論證的方式可能有差異,論證的理由也可能有差別。
  • 智慧城市背景下居民自治的發展困境與法律應對
    智慧城市背景下居民自治的發展面臨三重困境:一是相關立法滯後於智慧城市建設,居民身份認定標準不一、民主參與和監督機制缺失以及法律法規適用範圍不清;二是社區居民利益共識與價值共識達成的難題和空間分異的風險;三是重「管控」、重「維穩」、重「數據」的網格化管理與居民自治發展的失衡。智慧城市居民自治的現實困境向社區自治法治化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
  • 《洞穴奇案》:在極度虛構的困境中,如何踏出一條現實的正義之旅
    導讀:《洞穴奇案》被譽為法治史上「最偉大的法律虛構案」,這是因為它的產生、發展都是在一個虛構空間的極度困境中進行,但是又能將人們極為真實的代入其中,身臨其境的去理性思考,科學論辯,探尋正義!將這個問題拋給任何一個讀者,都會讓他不停地去思考和論證,不斷去追尋自己心中的答案,去感受思辨的樂趣,努力探尋法律的奧秘。01架空的案例背景下,呈現的是樸素正義與法治正義的衝突場景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桿秤,衡平著內心正義的呼喚!
  • 《洞穴奇案》:極端倫理困境視野下的法哲學對話
    正如薩博在序言中所寫,這個案例不是富勒拋出的「一個案例」,而是他拋出的「一個問題」,其最大的貢獻是——將這個問題拋給讀者,讓一代代的讀者不停地去思考和論證,不斷去追尋自己的答案,在此過程中體會思辨的妙趣,培養多元的視角,拓寬思維的視野,掌握法律的奧妙。
  • 法律人工智慧的十大前沿問題
    法律決策能行可計算是法律人工智慧的前提條件。法律決策可分為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決策,其理性根基即立法論證、執法論證、司法論證和守法論證。然而,傳統法律論證主要由人工完成,優度完全取決於法律論證者的知識結構和論證能力,而作為自然人的論證者總有知識結構、價值取向等局限,得出的結論難免存在主觀偏差。
  • 直面現狀,中國科技期刊全力突圍
    9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山城重慶召開,500餘位來自全國科技期刊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科技期刊的突圍之路。  突圍要先找準問題,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項昌樂在論壇上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雖達到5000種,但被SCI收錄的不到200種。「總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這大概是我國科技期刊的準確現狀。
  • 97思維模型:圖爾敏論證模型
    演繹思維三段論不僅在自然科學中使用,更衍生到社會科學,包括政治、經濟和法律等,而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更複雜,三段論在自然科學中精密性沒有辦法衍生到社會科學。因為社會科學是模糊的、複雜的、不確定性的。所以三段論無法應對社會科學的複雜性,這也是傳統形式邏輯的局限性導致的。英國著名哲學家圖爾敏認為三段論存在兩大嚴重問題。
  • 華為如何突圍無人區?任正非:不做小商品,2012實驗室要瞄準未來
    華為如何突圍無人區?任正非:不要做小商品,不要掙小錢,2012實驗室要瞄準未來華為正在面臨兩大困境。一個是美國科技霸權的打壓,對華為的實體清單管控,硬體和軟體的根上仍在處於被斷供的極端困境中。另一個困境,是華為自身研發創新正處於無人區的困境。
  • 演繹論證與歸納論證
    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演繹論證是從一般到個別,歸納論證是從個別到一般。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結論,歸納論證得出的是可能性結論。演繹論證從一個大前提開始,這個大前提通常是全稱命題,並且為真,通過小前提得到結論,該結論是原始命題背後隱含的規律,典型的就是三段論。
  • 三變科技:以「變」應變謀突圍
    7月7日台州日報頭版報導我縣《三變科技:以「變」應變謀突圍》▲三變科技廠房內,工人們在熱火朝天生產中。面對疫情的不利影響,三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變科技」)迅速尋回節奏,並在困境中打了一場漂亮的突圍戰:2月10日,獲準成為三門縣首家復工企業;3月5日,「年產500萬KVA高效節能變壓器及鐵心智能化技改項目」於當地第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儀式上開工;3月15日,公司自主研發的SFFZ11
  • 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
    也就是說,每一個論證其實都在做這樣一件事:用其前提對其結論給出合理的支持。那麼根據論證的前提對論證的結論給出支持的方式,邏輯學家把論證分成兩大類別:演繹論證(deductive argument)和歸納論證(inductive argument)。
  • 論證+模板 讓採購需求提得更科學
    採購人能夠提出符合政府採購法律法規、科學合理的採購需求,是優質高效編制招標文件的基礎。對於政府採購項目而言,採購需求直接影響整個後續工作的程序步驟和運作成效。那麼採購人怎樣才能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科學合理地編制採購需求,從而將自己的需求科學、合理、準確地傳遞給潛在供應商?近日,政府採購信息報/網記者採訪了安徽大學採購管理中心主任畢濤。
  • 邏輯論證 vs 政治論證
    論證是對論證對象的確立,論證結構的構件,論證過程的推導,論證方向的選擇,論證結果的界定與升華。論證從類型上可以分為兩大類:邏輯論證和政治論證政治論證昨天那篇說了,是關於說服力的表現,說服力的表現分為叄個相對獨立的方面:人物魅力 character/credibility 情感影響力 emotion 和邏輯理性 reason and logic今天說邏輯論證。
  • 皮定均與中原突圍
    在敵軍重兵圍困下,中原軍區主力由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率領,於1946年6月26日晚間分南北兩路向西突圍。皮定均率領第一縱隊第一旅為迷惑敵人向東行動,牽制國民黨軍,掩護主力突圍。最終,中原突圍取得成功,皮定均部也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創造了中原突圍的成功戰例。為紀念中原突圍勝利70周年,特開設專欄,以更好地銘記歷史,弘揚光榮革命傳統,為打造創新型「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服務。
  • 法律方法與法律統一適用
    在司法裁判中,法律方法作為法官運用的實踐技藝,具有中介功能,能夠為司法裁決提供依據,架通規範與事實之間的鴻溝。法律方法是法律共同體的職業性思維與技術,運用於個案法律適用場合,所要處理的是事實與規範之間的難題,旨在尋求個案中合法、正當的法律決定或判斷。法律方法的內在方面即法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