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智:跳出經驗主義牢籠看問題

2020-12-05 環球網

近年來,我們常受到一些經驗主義概念的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們的思維定勢。這種「概念式」思維定勢的基本邏輯在於以經驗主義之已知判斷中國發展之未知。

經驗主義概念的提煉通常與一種悲觀主義的情緒結合到一起,因而進一步渲染了公眾的負面心態,比如,各種「陷阱」或「失去的10年」等。以經驗主義視角將未知視為已知是使我們陷入發展迷惘的重要因素。

經過40年的高速增長後,當前中國經濟似乎走到一個轉折的關口,從心理預期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機制看,這種負面情緒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顯然是不利的。我們遇到的問題核心在於一種思路癥結,對於當前問題的思考需要以一種未來的視角,跳出經驗主義之牢籠。

當前,我們遇到的發展迷惘在於失去參照依據後,難以想像到未知可能達到的方向。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發展至今,未來的路在何方?對於這一疑問,我們會對照日本、拉美甚至其他一些發展不順利國家的例子。而中國經濟的特殊性恰恰在於其經濟體量和經濟體系與任何一個國家都缺乏直接可比性。我們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困境作對照時,很容易犯歸類的錯誤。比如,我們經常用「中等收入陷阱」之類的概念,實際上中等收入國家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數量上有100多個,且絕大部分為中小規模國家。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經濟結構上存在單一性或者其他先天性缺陷,小規模經濟體對抗外來風險時存在巨大的脆弱性,資本流入或流出會給該國帶來很大的外部衝擊。

經驗主義的另一個表現在於,我們會習慣性地從歷史維度和大國政治視角,將中國同其他世界大國進行對比,分析「世界第二」的歷史宿命。比如,借「修昔底德陷阱」描述新崛起大國遇到的來自守成大國之競爭壓力。這一經驗主義概念顯然忽視了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所適用的制度環境特徵。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具有其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而作為國際比較對象,其僅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世界大國特徵。尤其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所基於的全球化進程本身,大國之間的複雜經濟聯繫,並非一個偶然的國際政治事件可以改變一個龐大經濟體的發展歷程。

40年來,社會大眾面對未來發展始終充滿預期,有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共性社會心態。尤其是經過計劃經濟的挫折後,社會公眾更加堅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創造的增長潛力。而維繫這種對未知領域探索精神的核心在於我們能夠普遍意識到的後續增長空間。從國內看世界,從農村看城市,這種增長空間是顯而易見的。這也使得過去40年,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大批農民進城造就了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史特有的經濟增長現象,來自農村的就業者對城市的生存空間是未知的,也正是這種未知的好奇才會激發這些就業者和創業者的奮鬥精神和應對挫折的勇氣。

回望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人們對於40年來高速增長的認知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曾面臨的複雜局勢。實際上,高速增長的每一個階段所面臨的經濟局勢都異常複雜,從改革開放之初放開商品經濟的混亂,到上世紀90年代面臨的各種複雜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即便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迎來出口經濟輝煌增長年代,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所湧現出的問題都是當時在探索未知過程中一度難以逾越的「坎」。實際上,對各種「坎」的逾越構成了中國改革40年經濟歷程最本質的寫照。

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仍在於對未知領域的持續探索,當前持續深化改革的精髓在於對未知的探索並與未知共同成長。儘管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我們無法找到其他類似的國別或歷史參照。但從當前發展趨勢和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看,我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依然動力強勁,並且正形成一股新的發展潮流。最顯著的特點在於,持續的改革所能拓展的新發展領域,經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後,當前的改革在更加制度化和科學化的進程中探索前行,中國特有的改革優勢在於能夠以低廉的制度成本推動改革前行;其次,市場經濟改革至今,推動中國向未知領域探索進軍的新一代企業家群體正迅速湧現,相對於第一代以「套利」為導向的企業家群體,新一代企業家更具市場開拓精神。

中國在諸多新興領域所取得的進步正引發新的社會發展潮流;此外,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轉變過程中,人們對新發展領域正進行重新定位,新的發展預期和認知正在形成,人們對於發展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有著新而深刻的認識,對這些未知領域的探索正為中國新一輪發展騰挪出嶄新空間。(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種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感官經驗而獲得,並在其中得到驗證的學說,被稱為「經驗主義」。其實,經驗主義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們所能體驗的最早的哲學流派。從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伊索寓言》中《驢子過河》的故事開始,經驗將會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旅途。當然,經驗主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概念辨析
    不過大家絲毫不必擔心小牧的身體,因為小牧這種懶人做事往往是三分鐘熱血,能夠連續三天堅持寫文章已經是奇蹟了…正文如下: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這一對概念,上文中小牧略有觸及,但實際上這一對概念卻是近代西方哲學認識論轉向之後的核心問題。
  • 法律經驗主義
    法律經驗主義   馬國川:「文革」結束,也標誌著法律虛無主義的終結,至少是在國家層面上已經認識到,沒有法律是不行的。   江平: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的法治進入了法律經驗主義階段。法律經驗主義之所以出現,有很深刻的歷史背景。鄧小平同志提出來「摸著石頭過河」,曾經受到一些人的讚揚,也有一些人稱之為經驗主義。
  • 東莞時報:經驗主義害死人
    我相信他一定看了昨晚的這場比賽,我也相信,他會為八一的表現大吃一驚。很多時候,人們總是習慣站在同一個角度看問題,所以往往會選擇忽視甚至無視可能出現的變化。這是典型的經驗主義,而事實證明,經驗主義,是會害人的。八一隊開場時氣勢咄咄逼人。廣東東莞銀行之所以不適應,顯然犯下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 經驗主義簡介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
  • 論西方哲學「經驗主義」
    個人理解的經驗主義,分析,概括如下。經驗主義認為世界不可認知,即使能認知也是相對的認知,建立在我們的實踐範圍內的認知,實踐越深,認知是相對越深,即使你認知深了,最後也要靠實踐去檢驗,跟我國文革結束,改革開放時所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樣,只不過,這裡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可以提前認知,不管是物質世界,還是人的精神世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去演繹認知的
  • 「徹底經驗主義」不徹底
    詹姆士繼承皮爾士的主觀經驗主義,參考柏格森生命哲學的論證思路,結合德國意志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提出了「徹底經驗主義」的概念。徹底經驗主義意欲徹底打破笛卡爾、休謨和康德的二元論框架,實現一種徹徹底底的一元論哲學。然而,由於徹底經驗主義理論體系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這種試圖超越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努力並不成功,徹底經驗主義並不徹底。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我們應該用好兩把武器,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牛頓的機械宇宙,讓人類從懵懂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通過邏輯推演竟然可以解釋大多數事物的運動原理,讓人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可以絕對準確的預測未來,於是有的人會傾向於理性主義,以為理性主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 人民日報:為官者當不落經驗主義之窠臼
    見慣了「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誤以為天下菊花莫不如是,並不存在落瓣的菊花,無意間便墜入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窠臼。好在蘇東坡勤於觀察、善於自省,最終成就了一段知錯輒改的佳話。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整個世界面前,個體的智慧和經驗總是很有限的。如果任憑直覺行事、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容易像東坡賞菊那樣,被主觀臆斷的迷霧遮蔽雙眼。
  • 中共執政初期反經驗主義鬥爭歷史考察與反思
    相反,革命時期中共藉以開展階級鬥爭的一整套具體工作經驗,則被置於經驗主義問題的範疇之內,警示全黨引以為戒,並對外界宣示中共放棄暴力手段而轉入和平建設的決心。從此意義上說,在大規模執政實踐開始前,儘管尚無從印證反對經驗主義問題的實際必要與可行性,而為了宣示良好的執政形象和進一步改善執政狀態,中共依然會提出反對經驗主義問題。由此,反對經驗主義鬥爭就成為中共一項預設任務。
  • 經驗主義是老沉穩重還是膽小怕事慣性思維看到的都是困難和問題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受到經驗主義的影響,也就是慣性思維。張利實戰私塾思維革命有句老話,老江湖怕江湖。就是因為了太多的經驗和閱歷反而影響了人的發揮和創新。張利實戰私塾思維革命2、慣性思維會讓我們與世無爭慣性思維,看到的多是困難和問題,就阻擾了我們嘗試和創新的念頭,這種思維會把人變得跟懶惰。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馬納瑞斯(Bill Manaris)在1999年出版的《計算機進展》(Advanced in Computers)第47卷的《從人機互動的角度看自然語言處理》一文中給自然語言處理提出的如下定義:「自然語言處理可以定義為研究在人與人交際中以及在人與計算機交際中的語言問題的一門學科。
  • 純粹經驗主義導致迷信
    純粹經驗主義導致迷信 2017年07月25日 09: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傳輝 字號 內容摘要:當今時代,宗教神學為自己辯護的基本方法不外乎唯心主義和形上學
  • 《思想的力量》: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
    在鄧曉芒翻譯策劃的《西方哲學史》(S.E.斯通普夫、J.菲澤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作者提及了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分歧。此前,關於「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的問題,曾經在中國人文學界引發過激烈爭論,理想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或許才是哲學上的根本。
  • 跳出自私看問題,換個角度瞧職場,一切都是美好的
    人啊,只喜歡沉浸於自我所創造的各種痛苦中,沉迷於狹隘的利己主義想法內,卻根本沒有跳出個人的自私立場,認真地站在旁觀者角度想問題。大多只看到了個人的「巨大」損失,只糾結於自己的那點小鬱悶,完全忘記了早已經收入囊中那更多更大的實際效益。做人想法別太自私,簡單的事情不用考慮太複雜。過多地沉浸於自己認定的損失與痛苦中,於事無補,於人無益,於工作無效。
  • 疫情之下,「經驗主義」吊打「理性主義」
    ▲ 父母 常用 的表情包,顏色鮮豔,積極向上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隨著年齡的增加,負責處理情緒的腦島負荷能力下降,導致人們會傾向於積極刺激。  經驗主義。  與之相對的是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重視經驗,感性;理性主義重視邏輯、推理。  「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羅曼·羅蘭這句話懟了太多人。
  • 經驗主義的教育可以毀掉一個時代
    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經驗主義的,中國人很少在物事方面追根求源,覓因循果,這也是幾千年文化發展的結果所證明了的。經驗的東西只是結論,中國人在教育子女或者教育別人家的孩子上,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這麼不對!這不行!這個不能!聽話,不讓你做的事就別做!」不解釋,不使明其因果來處去向,這在中國自古的教育中得到過極為明顯的實踐。私塾先生基本的作用是教識字,教背書,至於書的內容所蘊含著的事理很少言及。
  • 什麼時候用經驗主義,什麼時候用理性主義?
    這封信先和你聊一聊所謂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怎麼一回事。先問你一個問題,在你看來,經驗和理性思考哪個更重要?有的人會說,一樣重要,或者都重要,但這樣泛泛地講,實際上毫無信息量,等於沒有說。談重要不重要之前,先要搞清楚經驗和理性究竟各自在什麼領域適用,本身又有什麼樣的特點。
  •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 約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300年,古玻里尼西亞人在廣袤的太平洋上遷徙 圖:Google海上導航依賴於不斷的觀察和記憶,古玻里尼西亞的航海家們使用了一系列的技術確保在茫茫海面上能夠全天候地準確回答三個基本問題
  • 做行測邏輯填空,經驗主義要不得
    題目做得少的時候我們容易無從下手,但是當題目做得比較多的時候,又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行測邏輯填空也是如此,比如常見的「如果一道題不知道選什麼就選詞語最生僻的」,「看到一蹴而就就選」、「看到南轅北轍就排除」……下面我們來測試一下,看大家是否犯經驗主義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