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常受到一些經驗主義概念的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們的思維定勢。這種「概念式」思維定勢的基本邏輯在於以經驗主義之已知判斷中國發展之未知。
經驗主義概念的提煉通常與一種悲觀主義的情緒結合到一起,因而進一步渲染了公眾的負面心態,比如,各種「陷阱」或「失去的10年」等。以經驗主義視角將未知視為已知是使我們陷入發展迷惘的重要因素。
經過40年的高速增長後,當前中國經濟似乎走到一個轉折的關口,從心理預期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機制看,這種負面情緒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顯然是不利的。我們遇到的問題核心在於一種思路癥結,對於當前問題的思考需要以一種未來的視角,跳出經驗主義之牢籠。
當前,我們遇到的發展迷惘在於失去參照依據後,難以想像到未知可能達到的方向。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發展至今,未來的路在何方?對於這一疑問,我們會對照日本、拉美甚至其他一些發展不順利國家的例子。而中國經濟的特殊性恰恰在於其經濟體量和經濟體系與任何一個國家都缺乏直接可比性。我們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困境作對照時,很容易犯歸類的錯誤。比如,我們經常用「中等收入陷阱」之類的概念,實際上中等收入國家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數量上有100多個,且絕大部分為中小規模國家。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經濟結構上存在單一性或者其他先天性缺陷,小規模經濟體對抗外來風險時存在巨大的脆弱性,資本流入或流出會給該國帶來很大的外部衝擊。
經驗主義的另一個表現在於,我們會習慣性地從歷史維度和大國政治視角,將中國同其他世界大國進行對比,分析「世界第二」的歷史宿命。比如,借「修昔底德陷阱」描述新崛起大國遇到的來自守成大國之競爭壓力。這一經驗主義概念顯然忽視了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所適用的制度環境特徵。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具有其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而作為國際比較對象,其僅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世界大國特徵。尤其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所基於的全球化進程本身,大國之間的複雜經濟聯繫,並非一個偶然的國際政治事件可以改變一個龐大經濟體的發展歷程。
40年來,社會大眾面對未來發展始終充滿預期,有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共性社會心態。尤其是經過計劃經濟的挫折後,社會公眾更加堅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創造的增長潛力。而維繫這種對未知領域探索精神的核心在於我們能夠普遍意識到的後續增長空間。從國內看世界,從農村看城市,這種增長空間是顯而易見的。這也使得過去40年,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大批農民進城造就了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史特有的經濟增長現象,來自農村的就業者對城市的生存空間是未知的,也正是這種未知的好奇才會激發這些就業者和創業者的奮鬥精神和應對挫折的勇氣。
回望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人們對於40年來高速增長的認知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曾面臨的複雜局勢。實際上,高速增長的每一個階段所面臨的經濟局勢都異常複雜,從改革開放之初放開商品經濟的混亂,到上世紀90年代面臨的各種複雜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即便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迎來出口經濟輝煌增長年代,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所湧現出的問題都是當時在探索未知過程中一度難以逾越的「坎」。實際上,對各種「坎」的逾越構成了中國改革40年經濟歷程最本質的寫照。
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仍在於對未知領域的持續探索,當前持續深化改革的精髓在於對未知的探索並與未知共同成長。儘管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我們無法找到其他類似的國別或歷史參照。但從當前發展趨勢和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看,我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依然動力強勁,並且正形成一股新的發展潮流。最顯著的特點在於,持續的改革所能拓展的新發展領域,經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後,當前的改革在更加制度化和科學化的進程中探索前行,中國特有的改革優勢在於能夠以低廉的制度成本推動改革前行;其次,市場經濟改革至今,推動中國向未知領域探索進軍的新一代企業家群體正迅速湧現,相對於第一代以「套利」為導向的企業家群體,新一代企業家更具市場開拓精神。
中國在諸多新興領域所取得的進步正引發新的社會發展潮流;此外,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轉變過程中,人們對新發展領域正進行重新定位,新的發展預期和認知正在形成,人們對於發展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有著新而深刻的認識,對這些未知領域的探索正為中國新一輪發展騰挪出嶄新空間。(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