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執政初期反經驗主義鬥爭歷史考察與反思

2020-11-26 人民論壇網

【摘要】中共在執政初期開展的反經驗主義鬥爭,增強了全黨堅持社會主義前途方向的政治自覺性,但並未徹底解決階級鬥爭經驗的誤用問題。此場鬥爭在政治和現實層面的不同結局證明,基於確保執政安全和實現國家利益,我黨在依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理論化了的蘇聯模式的用語範式來架構本黨執政話語體系的同時,實際上一直堅持進行以我為主的執政探索。

【關鍵詞】反經驗主義    階級鬥爭經驗    自主性探索    執政經驗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反經驗主義鬥爭任務的提出與政治化

從革命語境轉入執政語境的經驗主義概念。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要求其政治建設任務進行相應重大調整,其中就包括建立起本黨的執政話語體系。在此體系裡,圍繞鞏固政權這個根本問題,中共對其執政任務、活動方式和加強自身建設問題進行審慎分析和高度概括,形成統一、凝練且邏輯嚴密的用語範式。

經驗主義概念在中共舊有革命話語體系中已存在,借指幾乎所有被定性為因循守舊式的革命主張和活動方式。但在中共實際革命活動中,教條主義問題才是反對的重點。而轉入執政語境,一方面階級鬥爭經驗已喪失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理論指導則成為標註實踐活動科學性的必要條件,這都決定了經驗主義概念會被引入執政話語體系並在其中佔據關鍵位置。在尚未進入實際執政活動的檢驗之前,這種對舊有革命經驗的篩選,堅持的是這樣的思路:中共放棄殘酷的階級鬥爭手段,而將本黨在鬥爭中磨練出的堅強革命意志繼承下來,藉以推動和平建設。

依此思路,在中共初建執政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諸如發動群眾、調查研究、艱苦奮鬥、謙虛謹慎和戒驕戒躁等原本依託於階級鬥爭環境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被從其原有階級鬥爭式的產生環境中抽離出來,以優良革命傳統式的符號語言,標誌為超脫於經驗主義問題之上的正確經驗總結。相反,革命時期中共藉以開展階級鬥爭的一整套具體工作經驗,則被置於經驗主義問題的範疇之內,警示全黨引以為戒,並對外界宣示中共放棄暴力手段而轉入和平建設的決心。從此意義上說,在大規模執政實踐開始前,儘管尚無從印證反對經驗主義問題的實際必要與可行性,而為了宣示良好的執政形象和進一步改善執政狀態,中共依然會提出反對經驗主義問題。由此,反對經驗主義鬥爭就成為中共一項預設任務。

經驗主義概念的系統化。由於反經驗主義任務的預設,在大規模執政實踐開始後,反對經驗主義一度成為中共對執政活動進行查錯糾錯的主題內容。歷史地看,中共執政初期的大部分活動,例如開展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增產節約運動,都對民眾動員規模和動員程度提出了極高要求。黨群特別是基層幹群關係,對中共執政任務的實現施加直接和重大影響。在此情況下,基層幹群關係成為中共監測執政活動是否出現失誤的基本依據。

由於反經驗主義任務的預設,在各級黨委闡述為何產生及如何解決基層幹群關係問題時,經驗主義概念就一度成為了「關鍵詞」:基層出現幹群關係緊張問題,被歸結於基層黨員幹部的經驗主義錯誤和政策水平低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須從加強對基層黨員幹部的政策和理論教育入手,堅決反對其經驗主義問題。在此背景下,1950年整風運動開展起來,成為中共執政後基於反對經驗主義的首次重大實踐活動。此次運動開展的結果,似乎從現實角度有力證明了反對經驗主義的正確性,為中共進行相關理論論證提供了實踐素材和現實動力。

進入1951年,中共以反對經驗主義為切入點,迅速掀起全黨理論教育的高潮。在此過程中,中共對為何及如何反對經驗主義進行詳盡論述,由革命語境轉入執政語境下的經驗主義概念,開始具有比較完備的理論形態:

首先,關於經驗主義的定義。經驗主義被定義為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以為感性認識不必上升為理性認識」。其次,關於經驗主義的定性。經驗主義被定性為主觀主義錯誤,「割裂理論與實踐的統一」。①

最後,關於經驗主義的政治表現,則被概括為忽視理論學習的「危險傾向」,催生「官僚主義命令主義事務主義傾向以至功臣思想蛻化思想」。第四,關於反對經驗主義的路徑,即「廣泛的有系統的理論學習」。②

上述基於反對經驗主義的實踐活動和理論論證,推動執政語境下的經驗主義概念發展成為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系統。經驗主義概念的系統化,確立了中共反對經驗主義鬥爭中的用語規範,也指導各地各級黨組織在開展此項鬥爭中踏入整齊劃一的步調中,因而產生出的強烈「共振」效果,在全黨營造出反對經驗主義鬥爭的巨大聲勢。反對經驗主義問題由此成為各地檢查和反思現實工作的主題。

反經驗主義鬥爭的政治化。從現實性來看,要論證反經驗主義鬥爭的必要性,關鍵是完整界定經驗主義問題的實際表現,在此基礎上,才能比較準確地評估經驗主義問題所帶來的現實危害亦即執政損失,也才能合理地證明執政實踐中堅持理論指導作用的重要性。

但歷史證明,經驗主義概念的系統化並沒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如前文所述,中共執政之初對經驗主義問題的現實批判,是以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問題為出發點,由此首先展開對基層幹部單純任務觀點、強迫命令工作作風的集中批判。在舊有革命語境下,基於開展階級鬥爭的需要,這種工作方法未被質疑合理性。而在實際上嚴酷的革命戰爭環境中,這種工作方法對於快速推進工作部署也發揮了實效。而當轉入執政語境下,將這種對待階級敵人的工作方法因襲至對待人民群眾的工作中,顯然喪失了合理性。在實際工作中,強迫命令的工作作風也無疑會對黨群關係造成極大損害。從任務執行者的主觀角度來看,在中共執政條件下堅持單純任務觀點和沿襲強迫命令的工作方法,源於其「尊重經驗而看輕理論,因而不能通觀客觀過程的全體,缺乏明確的方針,沒有遠大的前途,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與一孔之見」③,確屬於經驗主義問題。

但是,聯繫歷史實際情況來看,任務執行者堅持單純任務觀點與強迫命令作風,不能僅僅歸結於其「忽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問題,更重要的原因是上級制定任務脫離了實際情況,使基層喪失了通過正常手段完成任務的客觀條件。這個問題在經驗主義概念系統化的過程中未被加以體現,極大削弱了反對經驗主義重要性的現實說服力。此外,在中共中央1951年2月發出的《關於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中,將黨內官僚主義問題直至功臣思想、蛻化思想也一律歸結為經驗主義問題,並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在於提高黨員幹部的理論水平,也明顯缺乏說服力。特別是關於官僚主義問題,歷史實踐已反覆證明,其產生和發展既有超越政權組織形態之上的深刻歷史和社會原因,同時也與某一特定政治環境中的權力分配狀況密切相關,④其解決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遠遠不是依靠主觀上提高黨員幹部的理論水平就能實現的。

上述情況表明,執政語境下經驗主義概念的提出和理論化,並不能準確反映現實活動的經驗主義問題,因而無法為論證反對經驗主義鬥爭的實然性提供理論支撐。1950年整風運動開展的實際情況表明,很多地方黨委直至毛澤東等黨內領導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在此情況下,反經驗主義鬥爭仍然呈現出全面推進的熱烈狀態,這表明中共中央發動此項鬥爭顯然還有別的考慮。

《人民日報》1951年1月29日發表了題為《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的社論。文章並未提及為何及如何反對舊有工作經驗,而是集中火力批判忽視理論指導作用的實踐主張,指出當教條主義在工作上所起的作用已經不大的時候,就必須把反對經驗主義這個問題提到更重要的地位。由這篇社論不難看出,中共中央意圖通過開展反對經驗主義的鬥爭,引起全黨對理論學習的高度重視,在黨內形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統一,提高全黨幹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問題上的自覺性,剷除產生自發性實踐活動的思想土壤,確保各地的實踐活動都納入中央預定的軌道中去。

從此意義上說,經驗主義概念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反對經驗主義鬥爭愈加脫離現實軌道的過程,因而也是此項鬥爭完全政治化的過程。反經驗主義鬥爭的政治化說明,確保執政活動堅持其既定政治方向,是其時中共中央確立執政思路的根本前提。其時中共中央對理論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主要基於後者的政治適用性—亦即對確保執政活動基本政治方向的強大約束力。後文將詳細論述,中共反經驗主義鬥爭中對階級鬥爭經驗的批判,只是橫向否定其在部分任務種類上的適用性,絕不是縱向否定其在執政條件下針對某些特定任務種類的適用性。而經驗主義鬥爭的政治化,又使全黨集中注意力於如何依靠理論教育確保執政實踐堅持既定的政治方向,卻忽視了對階級鬥爭經驗的誤用問題進行更加深刻的剖析,也阻礙了我黨對大量執政活動階級鬥爭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出客觀評估。

相關焦點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些問題說到底,是關於如何處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關係的問題。為了追本溯源,先回顧一下哲學中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並且考察一下它們對於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影響,這樣,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實質。自從人類有哲學以來,在認識論中就產生了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這樣兩種不同的傾向。
  • 注重在重大鬥爭一線考察識別幹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把握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大勢,多次對在重大鬥爭一線考察識別幹部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我國發展進入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面臨的重大鬥爭不會少,而且越來越複雜;我們黨從來都是在重大政治任務中、在火熱社會實踐中鍛鍊幹部、培養幹部的;要有組織、有計劃地把幹部放到重大鬥爭一線去真刀真槍磨礪
  • 牢記「兩個務必」 永葆鬥爭精神
    而最讓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擔憂的是,中國共產党進城執掌全國政權後會不會腐化,能不能經受執政考驗、鞏固國家政權。在解放戰爭後期的城市接管中,確實也出現過一些令人憂心的混亂現象。能否一以貫之堅持「兩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能否贏得長期執政這場嚴峻考驗的關鍵。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要求全體黨員和領導幹部要堅持「兩個務必」,他不僅是「兩個務必」的提出者、倡導者,也是「兩個務必」的堅守者、踐行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反」運動中,他堅決要求嚴懲劉青山、張子善。面對別人的求情,他說:「正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概念辨析
    但早期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比如洛克,一方面其認識論屬於經驗主義的理路,而另一方面在上帝的問題上,其論證方式卻依然是學理性主義的方法來論證,卻放棄了自己主張的經驗主義…這不能不說是傳統習俗對他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不過,自休謨尤其是康德之後,歷史進入19世紀之後,因為經驗主義的巨大影響力,那些出身基督教的哲學家與科學家們認識到,上帝只能屬於信仰,而不是事實。
  • 反右派鬥爭及其擴大化
    接著,中共中央又發出一系列的指示,進行了部署和號召,一場波及全國的急風暴雨式的反右派鬥爭迅速地開展起來了。青島會議後,又進一步把反右派鬥爭推向自然科學界和中小學教職員,推向全國各個領域。這樣,使本已呈現反右派鬥爭擴大化的弊端推至更為嚴重的地步。  10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劃分右派分子的標準的通知》。《通知》的原意是要控制劃分右派分子的範圍,防止放寬標準,右派劃得過多。
  • 從五大到八七會議:中共政治戰略的轉變及其歷史啟示
    關於武裝鬥爭,中共五大提出,在革命戰爭的軍事時期農民鬥爭非有自己的武裝和政權不可,工人糾察隊是保障民主政權的武裝之一,並喊出了「到軍隊中去,拿槍去」的口號。6月30日,陳獨秀在鮑羅廷及共產國際代表羅易的支持下,在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上提出了《國共兩黨關係決議案》,指出:中國國民黨是反帝國主義之工農及小資產階級的聯盟的黨,當然處於國民革命之領導地位。中共五大提出要實現中國共產黨對左翼聯盟的領導權,而決議案中明確承認了國民黨在國民革命中的「當然領導地位」,這是政策上的矛盾。
  • 《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彙編》首批整理出版
    中共敵後抗戰的真實景象是怎樣的?隨著對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政府解密檔案的挖掘,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正在清晰顯現。  記者日前獲悉,經過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心學術團隊和上海遠東出版社編輯團隊的努力,作為《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叢書的一部分,新近解密公開的美軍觀察組延安機密檔案即將影印整理出版。
  • 經驗主義簡介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
  • 蕭功秦:知識分子應回歸「有方向感」的經驗主義
    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反傳統主義對集體經驗的否定,使之不能承擔起過濾外來經驗與信條的功能,從而進一步導致各種超越本土經驗的舶來的主義在中國長驅直入。人們是經由主義而行動,並改變著周圍的世界的。正因為如此,對21世紀知識分子來說,要避免成為「觀念人」,最重要的就是回歸經驗主義。
  • 崔文龍:不反思歷史就沒有未來
    設立國家公祭日,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同時也是對戰爭的一種深刻反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後的今天,當年曾同為戰爭發動國的德國和日本對於發動侵略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歷史均發表了談話,但態度卻截然不同,值得我們深思。
  • 【NLP反思扛鼎之作】深度學習是經驗主義新高峰,不是理性主義終結
    > 作者:Kenneth Church 譯者:李維 唐天 【新智元導讀】丘吉的這篇2011年的長文《鐘擺擺得太遠》(A Pendulum Swung Too Far) 是一篇從 AI 高度回顧NLP 全部歷史的反思力作,主要回顧了三位大師明斯基
  • 延安整風學習中對蘇區歷史的回顧與研究
    延安整風學習中對蘇區歷史的回顧與研究,不僅保留了珍貴的黨史資料,還體現出中共極強的自我糾錯能力,以及善於從革命歷史中探索執政興國經驗的智慧,初步奠定了黨史研究的旨趣。但念該六犯均參加長期的革命鬥爭,在紅軍戰鬥史上有過光榮的成績,每人身上均負有四次以上的傷,同時在監禁中經過兩月來的考察,各犯均有深刻悔悟,情有可赦,故判決時酌量情形,減輕其罪。【《許世友拖槍逃跑案》,《新中華報》1937年6月9日,第3版。】  從該報導看,許世友等人得到了從寬處理,但實際上,該案的發生卻大有隱情。
  • 謝伏瞻:中國共產黨依憲執政的實踐探索與光輝歷程
    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鬥爭和根本成就,確立我國的國體、政體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
  •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十八世紀初期,一些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通過感官的體驗,我們的心中將一無所有。這種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感官經驗而獲得,並在其中得到驗證的學說,被稱為「經驗主義」。其實,經驗主義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們所能體驗的最早的哲學流派。從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伊索寓言》中《驢子過河》的故事開始,經驗將會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旅途。
  • 環球社評:中共94年,中國人和世界幾多感慨
    原標題:社評:中共94年,中國人和世界幾多感慨   今天是中國共產黨94歲生日,前些天沒什麼慶祝活動的預告,因此今天很可能是平實的一天。   然而很多中國人都記得今天是黨的生日,網際網路上一定會有人提到它,議論它。畢竟今天幾乎中國的一切都與這個黨的執政有關,七一慶不慶祝,都是中國最重要的紀念日之一。
  • 是什麼造就了文明發展的走向——20世紀初年歐洲歷史的反思
    不同發展道路的差異自然會激發人們的思考,而哪些要素造就了不同文明發展的取向,也需要從全球的視野來進行考察。(2)  面對這一反自由與反文明的極權化統治體制的不斷擴展,是進行有效阻遏還是放任從而給予其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個問題尖銳地擺在戰勝國的面前。此時的戰勝國有兩個權力中心,一是新崛起的美國,二是在一戰中損失巨大的英國。因此,它們的認知、心態、行動以及戰略思考,就成為影響世界歷史特別是文明發展走向的關鍵性要素。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思想的力量》: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
    在鄧曉芒翻譯策劃的《西方哲學史》(S.E.斯通普夫、J.菲澤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作者提及了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分歧。此前,關於「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的問題,曾經在中國人文學界引發過激烈爭論,理想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或許才是哲學上的根本。
  • 美軍情報員眼中的中共抗戰:4萬件機密檔案即將出版
    8月6日,「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新聞發布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圖書館內召開,這次活動由上海交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心與上海遠東出版社聯合主辦。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上海交大致遠講席教授呂彤鄰、市社聯副主席李琪、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朱健、上海遠東出版社社長徐忠良等嘉賓出席發布會。
  • 哲學史:經驗主義的傳統是什麼?許多哲學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歷史文化愛好者:蘭青山說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蘭青山說歷史,我們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智慧,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歷史上那些探尋智慧的光亮,仍然是我們脫離蒙昧的最大憑籍,願我們能保持嚴謹與開放,跟著小編一起來重溫歷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