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新聞發布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圖書館內召開,這次活動由上海交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心與上海遠東出版社聯合主辦。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上海交大致遠講席教授呂彤鄰、市社聯副主席李琪、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朱健、上海遠東出版社社長徐忠良等嘉賓出席發布會。
發布會現場《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彙編》即將出版1944年7月,應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經過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和延安中共中央同意,美軍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上校率領100多位美軍軍事專家進入延安和各敵後抗日根據地,近距離、嵌入式地觀察中共及其武裝力量動員人民群眾開展英勇抗日鬥爭的真實情況,他們和八路軍、新四軍、遊擊隊同吃同住同戰鬥。
1944年10月,毛澤東在給包瑞德上校授勳大會上同美軍觀察組成員握手。這些美軍情報員曾在戰時抗日根據地自主發回美國大量機密觀察檔案,約4萬件,可謂第一手的客觀歷史記錄,然而70年來卻深藏美國國家檔案局、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檔案館、海軍部檔案館和美軍戰略情報局檔案館等處,直到最近才解密公開。
上海交大呂彤鄰教授和她的學術團隊經過艱苦努力,終於獲得了這批珍貴原始檔案的高清電子文件,並帶回國內,獲得國家相關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
通過呂彤鄰教授學術團隊和上海遠東出版社編輯團隊的工作,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完成了《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機密檔案彙編》系列,並被列入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100種抗戰重點圖書目錄。
據上海遠東出版社社長徐忠良介紹,該系列的第一期《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彙編》共6卷(約140萬字)已經完成,並對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13卷日文資料進行了搜集、編目,計劃選譯形成三冊書稿,其中第一冊《日本外務省涉華檔案(1927-1941)》(約23萬字)也已完成編纂工作。目前第一批9種文獻正在做最後的校核和付印準備,預計將以15冊的規模,於2015年底前完成出版。
美軍觀察組機密文件中共敵後武裝並非「遊而不擊」近年來,網絡上片面否定中共抗戰貢獻的議論不時出現,加之各種「抗日神劇」的出現更是扭曲了普通民眾對於抗戰史的認知——似乎中共武裝在抗戰時期只是「遊而不擊」,積蓄力量,並沒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實質性貢獻。
針對此類輿論,呂彤鄰教授在發布會上作了題為《從學術上看抗日遊擊戰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簡短發言。
通過潛心挖掘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政府的解密檔案,呂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逐步還原了中共敵後抗戰的真實景象。
例如,花旗銀行分行經理霍爾於1942年由北平逃往晉察冀,在敵後根據地滯留了6個月。他在給美國使館的報告中強調:「任何沒有來過敵後根據地的人,都不可能真正認識到日本侵略者對這裡的人民造成了多大的苦難。」「華北地區人民所做出的真誠愛國主義的努力,與延安以南地區比比皆是的惰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1944年7月,周恩來(前排左二)、葉劍英(前排右一)、楊尚昆(後排中)、金城(後排左)與美軍駐延安觀察組人員合影。敢於發動群眾,善於調動人民的力量,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之所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能長期生存的「制勝法寶」,這不僅是國民黨方面所欠缺的,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又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隊長、羅斯福總統的親信卡爾遜(Evans Fordyce Carlson,1896-1947)初次來華時曾一度認為「江西的共產黨人是一群土匪」。然而,在來到根據地後,他對中共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
1938年3月卡爾遜完成了《關於中國西北部軍事活動的報告》(現藏於美國海軍部檔案館),他在報告中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廣大民眾具有一種嶄新而且不尋常的民族主義精神;八路軍的領導人發展了非常有效的遊擊戰模式;日本步兵很大程度上依附於現代武器的幫助,日軍在應對傳統軍事戰役時效率較高,但面對沒有固定成法可循的遊擊戰術卻無所適從。
實際上,中共領導的人民戰爭並不局限於農村根據地,抗日戰線在敵人嚴密控制的城市地區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針對中共在華北敵後的各級組織、基層黨員、抗日活動等情況,日本在華情報機構的解密檔案中留下了大量記錄,其中就有不少關於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抗戰事跡。
國內中共抗戰史料的局限「『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其實是我們改革開放後對於抗戰時期中美關係史的一項拓展研究。」
發布會上,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還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點評了這一檔案文獻彙編整理項目的意義。
「抗戰時期有個美軍觀察組到延安現在大家多少都知道一點,但是在很長時期內這是一段被湮沒的歷史。1980年代初期,我們開始做抗戰史研究,那時候大家很驚奇地發現還有這麼一幕,覺得不可思議。」章百家說。
雖然改革開放後,逐漸開始有年輕學者研究這段以前不為人知的歷史,但總體上還是圍繞中美外交關係展開,關注焦點是美國的對華政策,而且能夠看到的檔案材料也十分有限。這種情況一直到1995年抗戰勝利50周年的時候都是如此。
因此,章百家高度評價了《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彙編》成果的重要意義,指出此套史料將會極大地豐富中共抗戰史的研究空間。
1945年,毛澤東在延安接見美軍觀察組人員。右起:葉劍英、毛澤東、美軍代表(二人)、朱德、周恩來。由於惡劣的戰爭條件、軍人文化素質不高等原因,比如此前關於中共在敵後抗戰的社會組織、如何打遊擊戰等情況,中共自己的史料記載得都很少,只有一些政策性的記錄,具體事例非常少見。相反,國外的觀察者會記錄保存很多。
「例如,關於中共的戰時對外宣傳,以前我們只知道延安有個廣播電臺,但廣播的具體內容不得而知。但在這次出版的檔案文獻彙編中就可以看到當時美方接收的新聞稿,這些具體的實例是我們以前在國內看不到的。」
章百家在發言最後還總結了此前國內出版的中共抗戰史料集的兩點不足之處:一是出版重複率高,二是學者利用率低。他希望此次《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彙編》的出版能夠避免這兩項缺點,注意與同類出版物的協調配套,同時做好宣傳推介工作,使得更多學者、乃至社會人士能夠了解此套文獻的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