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由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大學等美國高校多名華人資深圖書館館員和研究員共同編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北美歷史檔案文獻提要》一書今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200多種美國和加拿大圖書館、檔案館收藏的中國抗日戰爭相關的重要歷史檔案文獻。其中許多文獻鮮為學者所知,較少為研究者利用,不少數量的檔案與上海的抗戰歷史有關。由於特殊的歷史淵源,大量中國歷史檔案文獻跨域太平洋進入北美收藏機構。美國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等公立和私立大學圖書館和檔案館,以及美國和加拿大的政府、軍方、基金會、歷史協會和私人機構收藏中,有比較豐富的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歷史檔案文獻。這本書選擇性地、提要式地介紹和分析了這些文獻。
這些檔案資料數量龐大,我們確定基本以重要性、代表性和多樣性為標準收錄。其中自然包括抗戰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機構,也包括有代表性的普通士兵、老百姓有關的檔案。抗戰時代是民族圖存、驚天地和泣鬼神的時代,老百姓遭屠殺受磨難,忍受無盡的苦難,但表現出無限的堅強、勇敢和希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生機勃勃。這些,檔案文獻中都很忠實地體現。
八年抗戰之前和抗戰勝利之後與中國抗戰緊密聯繫的歷史檔案文獻,如涉及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6年的西安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後對日索賠和盟軍行政總部美軍先遣組等的歷史檔案文獻,也包括在內。也收錄中國本土之外的比如美國和英國援華機構的檔案文獻,他們反映中國抗戰如何普遍地得到國際的同情和支援。不大為人所知的人物和機構,但是很可能提供新史料和新視角的檔案文獻,也一樣收錄。非傳統類的歷史檔案文獻,特別是視聽材料,含抗戰時期的新聞電影和回憶抗戰時期、二戰時期的口述史訪談錄音等,也包括在內。比如,福克斯新聞影片和赫斯特新聞影片,紅色攝影師沙飛檔案,參加策動發展東北義勇軍的李璜口述回憶錄手稿等。
書中也包含大量抗日戰爭期間與中共抗日解放區有關的檔案,比如毛澤東、朱德、葉劍英和彭德懷等的特別照片,白求恩檔案,卡爾遜中國抗日戰爭檔案,沙飛檔案,福爾曼檔案,布隆基斯特回憶錄等。也有不少與上海有關的檔案,如淞滬會戰、日軍虹口無國籍難民限定區(隔都)、盟國僑民集中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特別部檔案,以及不少在上海出生、生活或工作過的中外人物檔案文獻如張歆海檔案、鮑威爾檔案,等。也有很多在上海長大、工作、生活並經歷中國抗戰的外國人特被市猶太人的檔案和口述史。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8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和赫爾利。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巴尼·羅賽特檔案(Barney Rosset Papers)如何編寫?翔實,精當,細緻,周到是基本原則。人物、事件和機構編寫出簡傳和扼要介紹。檔案內容提要,大型檔案中與中國抗日戰爭無關的部分,寫得比較簡略;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部分,則有所強調、相對詳細。同時揭示是否數位化和對公眾開放使用,以及介紹相關檔案的信息。這些會對研究者也非常有益。有很多檔案已經數位化,供公眾免費自由使用和下載。介紹相關的檔案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在全面和深入了解和研究基礎之上整理出來的。比如南京大屠殺有關的檔案,我們把不同館藏地相關的歷史檔案集中在一起介紹其側重點,研究者就會對相關史料的總體情況一目了然,並可根據需要情況可知到何地何館去找對自己有用的歷史材料。
至於人物、事件和機構等的名稱,抗戰時期就有全國和各方認可和通行的中文名稱的,我們盡力還原中文名稱。這樣做一是為了忠實歷史,同時也是希望針對目前很多史學著作中對民國時期外文名稱很多亂譯、誤譯的傾向,希望做點適當的糾正。
抗戰中的普通士兵,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巴尼·羅賽特檔案(Barney Rosset Papers)為什麼要編寫這本書?中國研究早已成為國際顯學。單從哥倫比亞大學的專業、招生、師資及本科、碩士和博士論文、出版著作等統計數據都反應出這一點。越來越多的美國、加拿大本土學者和中港臺的研究者和學生到我們和其他圖書館、檔案館查閱這些資料。蔣介石日記、張學良檔案最為典型,使用人數特別眾多,甚至不得不製作一套複印件以供使用;當然需用原件的自然使用原件。一些並非特別有名人的資料也在被學者找尋和使用。
但多數人不熟悉和掌握美國目錄系統和發現系統,即使是美國本土學者和學生也一樣有這個問題;英文查找對不少中國歷史學者來說也有些困難,也需要時間去熟悉。我們知道無數來美國查檔案的學者收穫不理想,很多人只知一、兩處,只用一、兩種,卻不知、不用其餘,但又不願與館員交流了解的例子。所以,我覺得有必要編這個目錄,同時也把它做成值得信賴的有關歷史人物、組織和事件的歷史檔案文獻的參考書。而這本書能出版,與楊天石、吳景平、陳紅民、胡永恆等國內學者的熱心鼓勵和幫助分不開,與復旦出版社領導和編輯史麗麗的重視和敬業分不開。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大力支持和資助出版。吳景平老師從一開始就鼓勵,說你們熟悉館藏、有心得的人不做這個事情,其他人由於各種原因想做也做不了,或做不好。他很早就建議抗戰八年之外的抗日歷史檔案文獻也要收錄和研究。
雖然美國學術界和圖書館界在二戰後對東亞研究比較重視,但不可能是最重視。中國的文獻資源數量比較大、對專業的要求也比較高,在經濟情況不好或處理很困難時,只能讓其處於次要地位,這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無數的檔案、特藏沉睡很長時間,甚至半個世紀甚至百年,以前找中文善本書和檔案特藏,很不容易,因為很多甚至根本沒有進目錄,知道線索的人早已離開。
近二十年來,特別是最近十來年,北美逐漸有不少資源投入到中國歷史文獻的整理、編目、處理、數位化和研究上。如哥大協和神學院海量的中國有關的傳教士檔案,這幾年越來越多地得到處理和編目,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有關的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檔案。現在美國各大學、各出版社、信息公司、基金會等,都以有與中國有關的好項目為榮。
至於利用,由於對已經處理編目的歷史檔案聞文獻對外開放,即對任何人開放。也由於利用手續總體上特別簡單,絕大多數允許研究者免費自由照相,因而利用基本不存在問題,研究成果當然不少。但大規模海內外利用則是由於最近數年來中國和平崛起、對抗戰等史料的重視,以及一些中國研究者勤奮治學有關。從國內來的學者和學者使用人數普遍增多。比如復旦大學的吳景平教授帶領博碩士學生幾乎年年夏天在北美甚至歐洲到處尋找新史料,年年都有重大收穫和發現。
同時,以國內學者和學術單位牽頭的與美方合作對史料進行數位化或出版已成趨勢。比如吳教授與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合作對《宋子文檔案》進行掃描和數位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對《顧維鈞檔案》進行掃描和數位化,上海圖書館和哥大隊卡爾遜中國抗日戰爭檔案數位化和展覽等,都卓有成效,對中美各方都有益處。
杜立德東京空襲部分隊員,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巴尼·羅賽特檔案(Barney Rosset Papers)書中收錄的卡爾遜中國抗日戰爭檔案,含除大量中共延安和晉察冀等邊區學校、八路軍遊擊隊、群眾組織的原始文獻。其中裝訂成《抗日戰爭史料拾遺》的7特大冊,內容主要為《抗敵報》、各級特別是阜平縣、沁縣等政府和各抗日組織等布告、抗日軍政大學課程表、作息表、勸募捐冊、林彪的戰鬥總結報告和指示、各級組織條例等多為油印甚至手寫的各種各樣材料,共約80件。也包括各種小冊子, 如阜平縣政府《人民自衛軍組織條例草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章程》; 《鞏固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第一戰區獨立第七遊擊支隊司令部《自衛會自衛隊組訓大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進抗日縱隊政治部《抗日自衛隊的三個基本任務》;《抗敵救亡統一戰線的基本問題》和彭雪楓《遊擊隊政治工作》,等。再加上大量的邊區出版的文學、戲劇、歌曲和宣傳等出版物,整體地呈現一個朝氣蓬勃、充滿無限希望和頑強戰鬥力的中共抗日的邊區社會。
八路軍偵察兵,來源: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福爾曼檔案 (Harrison Forman Papers)。再比如蔣介石和宋美齡的顧問端納,國內似乎一直認為他被日軍捕獲後關入菲律賓日軍集中營,後由蔣介石請羅斯福總統派空降兵解救出來。但從對哥大圖書館的《端納檔案》的使用和研究中發現,1945年2月23日,美軍發起著名的菲律賓洛斯巴尼奧斯突襲戰役,成功地從日軍戰俘營和集中營解救出兩千多盟國軍人和平民難友,包括端納。營救原來與蔣介石無關。後端納被送到夏威夷美軍海軍醫院治療癌病。之後到紐約,再返回上海。1946年11月9日在上海病逝,宋美齡送終。
國人無不以南京大屠殺為恥。通過2014年開始的國家公祭日,年年紀念,永誌不忘。有必要強調日本戰爭罪行的檔案。國內目前還沒有能系統地整合二戰期間日本的戰爭罪行檔案,甚至南京大屠殺檔案。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目前這方面工作成效巨大,但也似乎還沒有做到非常全面和紮實,很遺憾。而在美國,單從政府的角度看,1999年1月11日柯林頓總統成立「納粹戰爭罪和日本帝國政府檔案跨部門工作組」;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 《日本帝國政府公開法案》。該工作組的任務就是發掘、篩選、確定、和建議解密美國政府檔案中有關日本戰爭罪行的檔案。該工作組至 2007年3月31日其工作完結才告正式結束。開放的日本戰爭罪行的檔案檔案中包含戰略情報局、中央情報局、國務院、陸軍情報部、聯邦調查局等所有政府機構的有關日本戰爭罪行、戰犯和戰爭罪審判的解密檔案和信息,也有遠東戰爭,包括中國抗日戰爭的軍事戰略、戰術及海軍史等檔案,是全面、系統的在各個方面發掘、整合和公開日本戰爭罪行檔案史料。
另外,還有《日本戰爭罪及日本細菌戰檔案選(1934-2006)》,含秘密或絕密報告、文件、通知、通信、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剪報、備忘錄、繪圖等,均涉及日軍細菌戰研究與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使用細菌戰進攻、用人體和動物進行細菌實驗、對戰俘及平民百姓施暴、盟軍起訴日軍戰爭罪、盟軍審判戰爭罪犯、盟軍起訴日本裕仁天皇戰爭罪、盟軍調查日本科學家和軍人參與細菌戰、以及日軍瀋陽奉天盟軍戰俘集中營關押美國戰俘及對其進行細菌試驗等證據。而這些,似乎中國學者知道和利用的似乎不多。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罪惡滔天。但除簡單樸素的感情外,全面、客觀的史實和研究成果才會讓全世界人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國際社會和平和公正的重要。除政府之外,不用說還有大量的非政府機構收藏的日本戰爭罪行有關的檔案,大家熟知的耶魯大學美國傳教士親歷南京暴行文字圖片電子檔案,以及哥大神學院貝德士檔案等。
王成志,陳肅,王曉燕,何劍葉,何妍,倪冬雲 編,《中國抗日戰爭北美歷史檔案文獻提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