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19-03-23 08:43 來源:澎湃新聞
3月20日下午,「《新文學史料》創刊40周年紀念會 」在京召開。
《新文學史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社辦刊物,刊名由茅盾先生題寫。自1978年創刊至今,已不間斷地出版四十年,總計出版162本。它已然成為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的一部大型「回憶錄」與「史料庫」。四十年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名家樓適夷、韋君宜、牛漢等帶頭創辦了這份以收集和保存五四以來文學史料為宗旨的刊物。
與會嘉賓合影《新文學史料》創刊時在《致讀者》中寫:「我們編輯出版《新文學史料》叢刊。這個叢刊以發表五四以來我國作家的回憶錄、傳記為主,也刊登這個時期有關文學論爭、文藝思潮、文藝團體、流派、刊物、作家、作品等專題資料,刊登有關的調查、訪問、研究、考證,還選登一些過去發表過的比較重要但現在不易看到的材料和文物圖片,以及當前有關文學史工作的動態、報導和對已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介紹、意見等。為了更好地了解五四以來的新文學是怎樣在鬥爭中發展起來的,本叢刊也將適當刊登一些有關的反面材料。」
《新文學史料》對刊文持開放的態度:「作者可以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去回顧、敘述、分析這個時期的一切文藝現象,自由地發表意見。」此外,該刊物也有「搶救資料」的使命:林彪、「四人幫」仇視文化,破壞文化,正如他們曾使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他們也使我國文化遭受空前的浩劫。他們在文化資料方面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許多作家保存的珍貴資料、文物,被他們查抄一空,許多資料被毀、被竊,或者散失。這就使得「搶救資料」的工作在今天越加迫切了。
《新聞學史料》創刊號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與會學者、作家們分享了自己與《新文學史料》的故事。
史料家朱正回憶,他接到創刊號後立即讀了一個通宵,判斷道:「這份刊物是必將傳世的。」其後的幾代辦刊人始終不放棄文化責任,於商業大潮中保持國家級學術期刊的學術品質,受到作家、學者及讀者高度讚揚。
藏書家謝其章在文章《集藏〈新文學史料〉四十年》中回顧:我是「雜誌控」,不是一本兩本零散著買,追求的是「全套無缺」,集配全份雜誌,必不可缺的是創刊號。……我沒記錯的話,《新文學史料》的發行渠道不是郵局(郵發),所以大街上的報刊亭見不到它的身影。……八十年代末,我開始搜集民國文學刊物,由於動手早,至今已略具規模,現代文學史的名牌刊物大體齊備。閱讀民國文學刊物,免不了要查些資料和線索,《新文學史料》便幫了大忙。於此提一個看法,早期的《新文學史料》偏重於主流的史料(大史料),對於一些邊緣性史料開掘不夠,這是時代的局限(局限於「新文學」三個字),如今已彌補過來相當多了。」
創刊四十年以來,《新文學史料》刊發了眾多知名作家的回憶錄、自傳、日記、書信,如茅盾的《我走過的道路》、丁玲的《魍魎世界》、胡風回憶錄、日記、書信及《魯迅同斯諾談話整理稿》、「文聯舊檔案」、「馮雪峰外調材料」等一大批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新文學史料》也刊登文學研究工作者撰寫的作家小傳、評傳及偏重資料性的專題研究、訪問、調查、考證、年譜等,如「路翎專輯」、《文壇師友錄》、《張愛玲文壇交往錄》、《口述歷史不可盡信》、《民國時期文人出國回國日期考》等重要史料,既有親歷者個人回憶,又有研究者多方考證的「史家拍案」。閱讀《新文學史料》,有助於走進歷史現場、感受歷史氛圍,從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現代作家作品,探尋新文學發生發展的歷史真相。
《新文學史料》主編郭娟在《 致敬前輩——在〈新文學史料〉創刊40年之際》中回憶了老前輩們對《新文學史料》的付出:「我記得牛漢先生說過:《史料》要真正站在歷史的高度也是很難。但絕不能迴避,更不能歪曲。《史料》不能只看重左聯,應該反映文學史全貌。應包括各流派的作家作品,以供大家研究……哪怕有問題可以批評。」
「還有李啟倫、黃汶老師,他倆對坐辦公桌,默默做案頭工作,李老師高度近視,看稿子貼得很近,像是『聞』稿子。牛漢評李啟倫:非常認真,踏實可靠。黃汶老師也是這樣。許多作者記得他們的名字。」郭娟回憶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