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在陪都的科學家們

2020-12-01 人民網

原標題:抗戰期間在陪都的科學家們

1942年黃萬裡在四川三臺柳林灘航道工程竣工典禮上講話

正在觀察小麥大田實驗的李先聞

青年時代的葉渚沛

永利川廠舊址

永利川廠搬遷到五通橋後,永利人將道士觀更名為「新塘沽」

  40年代初,黃汲清率隊在新疆考察,全隊離開庫車坑村前留影,前排左四為黃汲清

  ■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

  抗戰爆發後,隨著高校、科研機構西遷,大批科技精英雲集陪都重慶及四川地區。戰火紛飛的歲月裡,科研條件極為艱苦,科學家的生活也極為清貧,但科研領域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因為他們,歷經重重阻礙傳入我國的近代科學才未被戰火吞滅。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特殊時日,本文試圖講述戰時在陪都重慶及四川其他地區做出了突出成就的科學家們的故事,每一位科學家的經歷都值得我們去緬懷,但限於篇幅,只得選幾位簡述,藉此聊表緬懷之心。

  黃汲清:找油找氣,為國爭光

  1935年,黃汲清在瑞士完成學業,歸國途中訪問了美國等地,其蓬勃發展的石油地質工業,讓他熱血沸騰。回國後,黃汲清在當時隸屬經濟部的地質調查所(即中央地質調查所前身)工作,南京會戰時,擔任副所長的他組織全所員工,幾經波折,遷至重慶北碚,1938年,他正式擔任所長。

  抗戰時期的迫切需求讓人們意識到地質調查的極端重要性,在主持地質調查所時,他親自從事的調查主要在四川盆地內,曾有國外專家斷言這裡沒有油、氣,但黃汲清不理會這種論斷。後來,他在川西南的嘉定銅街子發現了天然氣,否定了關於天然氣只來源於二疊系煤層的說法,多期生油說在他腦海中萌芽。此次調查後,黃汲清還在《鑽探四川石油之我見》一文裡提出了「陸成地層可以為重要含油層」的可貴見解。

  1939年,他在隆昌發現了聖燈山天然氣田,這是中國第一個天然氣田,對支援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1941年8月,早已辭去所長職務的他組織調查隊赴河西走廊一帶考察,在此之前,受教於西方地質學的他也是海相生油論者,而一系列的野外實踐和研究讓他在調查結束時,形成了著名的陸相生油說,這讓他更加堅信,中國廣袤的大地一定富含油氣。此後不久,受資源委員會之託,黃汲清再次帶領隊伍赴新疆考察,歷時六個多月。1943年夏到1945年夏,他筆耕不綴,對自己20年來的地質研究及前人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和研究,出版論著20餘種,其中《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是他治學生涯的代表作,在世界地質科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葉渚沛:鋼花飛濺,丹心為國

  1933年,已在冶金學界嶄露頭角的葉渚沛謝絕柏林大學之邀,以「科學救國」為己任,回到了千瘡百孔的祖國,時年33歲。他生於菲律賓,祖籍福建廈門,雖生在國外,卻始終惦念著祖國。

  回國後,葉渚沛在國防設計委員會(1935年改為資源委員會)任化學專門委員,在他的建議下,以鐵合金、鋁、氮肥為研究對象的冶金研究室在南京成立,葉渚沛為主任。盧溝橋事變後,葉渚沛被迫帶領研究室撤退,幾經輾轉,於1938年撤至重慶。

  葉渚沛把重慶煉銅廠廠址選在重慶化龍橋,在他的帶領下,重慶精銅廠很快便建成了,該廠以民間收來的各種雜銅為原料,在1939至1941年間共生產電解精銅一千五百多噸。1940年,葉渚沛在綦江三溪鄉主持建立煉鋅廠,由於戰爭,大批科技人員流失,技術力量薄弱,他白天帶人建磚瓦廠燒磚,以備所需原料,夜裡則用菜油燈照明畫圖紙、查資料。沒有電力,他就把兩臺彌足珍貴的10千瓦直流發電機運到三溪,在尚未購得柴油發電機前,每天安排工人燒木炭先發動汽車再帶動發電機發電以作為工廠運作的動力。1941年,蔣介石命令將化龍橋煉銅廠及三溪的純鐵煉廠、煉鋅廠合併,命名為資源委員會電化冶煉廠,葉渚沛任總經理,總廠設於三溪。

  從1939年建廠到1945年,電化冶煉廠年平均生產精銅近500噸,是當時國內唯一的電解精銅生產廠,產品均為兵工所用。此外,在抗戰期間,葉渚沛不顧個人安危,利用自己的身份,多次掩護共產黨的地下活動,1938年,曾協助白求恩大夫到延安,並為新四軍購買作戰物資等。熾熱的鋼花飛濺,他以丹心報國,在抗戰功勞簿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被中國冶金史永遠銘記。

  黃萬裡:一生所系,步履往之

  1937年,黃萬裡從美國歸來。作為高材生,他謝絕了浙江大學等名校的邀請,選擇了四川水利局,開始了在長江上遊幹支流之間的行走。在出國之前,他是從唐山交通大學畢業的一名鐵路橋梁工程師,之所以放棄本職,是因其受時局所感,1931年長江、漢水泛濫及1933年黃河成災讓他深刻地認識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彼時,尚是一名學生的他便打定主意,畢業後出國學水利,黃河水流萬裡,再難治理,也總能找到解決之道。

  作為時局造就的水利專家,黃萬裡勞苦功高。到四川報到約一個星期後,水利局就派他帶人參加全國水利勘探,在水急流湍的金沙江勘探水道河情,歷時三個月。在川八年,他的足跡遍布長江上遊和其在川境內的所有主要支流,曾六次步行勘探岷江、烏江、涪江、嘉陵江,行程3000千米,途中險象環生,他用腳步打下了牢固的水文地貌學基礎,支撐起自己的學術生涯。而那時,因為貨幣貶值嚴重,工程人員的生活艱難,為了維持工作正常開展,他還組織了長城公司承包工程,為美軍建機場、修宿舍,用賺來的錢財改善工作人員生活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他剛回國不久,便應四川綿陽三臺縣縣長之邀在兩岸皆為滑坡臺地的險要地區設計了一座精妙的石拱渡橋,難度極大,曾被其父改名為「高家橋」,但當地人仍稱之為「萬裡橋」,足以反映他們對這座橋的喜愛和對黃萬裡的認可。

  侯德榜:躬耕化學,造福人類

  1921年,愛國實業家範旭東向遠在美國的侯德榜發出了邀請,請他「學成回國,共同創辦中國的制鹼工業」,侯德榜欣然同意,他一生為之奮鬥的中國化學事業,便拉開了帷幕。回國後,侯德榜帶領同仁做出了一系列有突破性的貢獻,諸如獲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的「紅三角」牌純鹼等。

  盧溝橋事變後,侯德榜及同仁不畏日本人威脅並積極響應抗戰,利用工廠設施,生產硝酸銨炸藥和地雷殼等物資,支援前線,遭日本飛機轟炸,該廠無法繼續生產。1938年,永利公司在川西五通橋籌建了永利川廠,侯德榜臨危受命,出任廠長兼總工程師,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還籌辦四川鹼廠。由於四川條件所限,氨鹼法並不適用,1939年,他率領團隊遠赴德國想要購買察安法專利,卻受到百般刁難,對方還提出了辱國條件,侯德榜毅然中斷談判,立志要自行研究。

  德國之行後,他帶領大批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功夫不負苦心人,1941年,「侯氏制鹼法」誕生了,它將察安法與蘇爾維法融為一體,比德國的更為優越。1943年,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在五通橋召開,「侯氏制鹼法」榮獲「中國工程學會一屆化工貢獻最大者獎」。

  侯德榜本可高價出售專利而發大財,但他卻將奧秘公之於眾,讓世界人民共享科技成果。他實現了中國人制鹼的夢想,為發展我國的化肥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奠定了現代化學工業大廈的基石。

  李先聞:潛心農業,科研報國

  1929年,當目睹國破家貧、政治動亂的社會現狀後,剛回國的李先聞決定遠離政治,潛心農業,用科研成果來回報祖國。因為戰亂,他輾轉於諸多大學間任教,科研條件雖差,但他很快便做出了顯著成績,將作物育種與遺傳理論研究相結合,成為了知名的「小米專家」。

  1937年,李先聞隨國民政府遷至四川,1938年,他應四川農業改進所之邀,擔任該所糧食作物組主任,隨後還擔任過四川稻麥改良場場長,負責研究糧食增產,並制定水稻作業檢定計劃。當時,他在合川檢定的一個水稻優良品種在綿陽試驗成功,推廣後,糧食產量顯著增長,有助於改善戰時我國積貧積弱的狀況。

  這期間,後來成為著名遺傳學家的李競雄、鮑文奎長期跟隨他學習工作,他們致力於麥類、粟類作物細胞遺傳學的系統研究,在秋水仙素引變植物多倍體、粟類遠緣種間雜交及其進化、小麥矮生性狀的遺傳分析等方面,獲得了獨創性的研究成果。1944年,中研院植物研究所在重慶成立,其細胞遺傳研究室是當時國內唯一官辦的遺傳學研究機構,李先聞擔任室主任,主持開展研究工作。在他的帶領下,研究室先後重點開展了小麥、粟、甘蔗等和有關種屬的染色體與性狀之間關係的研究,為農作物遺傳育種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十分珍貴。

  李先聞從不輕信書本,身體力行在田野間奔波,力圖獲得第一手資料。後來,胡適在擔任中研院院長發表就職演說時,強調為國家前途,應走學術研究大道,並以李先聞為例證。李先聞作為對我國遺傳事業做出大量獨創性貢獻的學者,一生默默耕耘,以科研成果來支援祖國,代表著戰時科學家們最樸實的心願。

  (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對本欄目提供支持)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協舉辦「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中新網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27日發布消息說,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歷時3周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已於8月中旬啟動。
  • 抗戰期間漢奸人數竟然如此之多,抗戰勝利之後,漢奸都是什麼下場
    早年的丁默邨曾經原是共產黨的,最後又投靠了國民黨,抗戰時期又叛國投敵於日本,還於上海創建了七十六號特工的總部,屠戮和鎮壓愛國義士,在日本投降之後,因為擔心共產黨壯大,國民黨政府便和他合作,還授命他為浙江省的軍委員,並下令要求:「切實的控制所部,維持各地方的治安,防止奸匪的擾亂,保證中央的部隊能安全完整的接收」。
  • 文明浩劫——抗戰期間日寇損毀中國文物統計
    而據中國政府教育部1938年底的報告,中國抗戰以來圖書損失至少在1000萬冊以上。1940年3月,美國出版的《日本在中國的文化侵略》一書,指出抗戰期間中國的圖書損失在1500萬冊以上。1946年,時任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認為,從七七事變起,東南各省圖書館損失書刊在1000萬冊以上(當時的估算將滯留在淪陷區而未及搬遷後方的圖書均歸入損失)。
  • ...千秋尚凜然 ——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
    9月3日,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技館專委會承辦,江蘇科技館、江蘇廣電總臺荔枝讀書會和優漫卡通衛視協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
  • 抗戰期間對我國援助最多的國家,現在已經在世界上消失了
    抗日戰爭對我國帶來了嚴重的傷害給我們的民族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抗戰期間我國的工業水平整體落後,我國軍隊的裝備也是非常的落後,在抗戰期間有很多國家對中國進行過武器裝備和經濟進行了一系列的援助,我們的軍民才有更好的武器裝備,來捍衛我們領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嚴。
  • 抗戰時期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在共產國際活動的歷史考察
    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周恩來不僅於住院期間堅持工作,出院後更向共產國際積極溝通,作出詳細的正式報告,說明中國抗戰和中國共產黨的情況,爭取共產國際和蘇聯對中共的理解和支持。本文試利用近年出版的共產國際檔案史料,就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的工作和活動作一梳理。
  • 抗戰老兵堪比關公,曾經不用麻藥取彈片,疼的幾次暈厥
    鄭維幫就是這樣一位毅力堅定的抗戰老兵。1937年,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這座美麗的山城就這樣成了戰時的陪都。日軍為了消磨中國人的抗日決心,開始對重慶展開了瘋狂的轟炸,西南各個主要城市無一倖免。炸彈讓城市變成了廢墟,普通百姓死傷無數。鄭維幫只是大轟炸的倖存者之一,他目睹日寇的暴行,一怒之下參加了川軍,成為了廣大抗戰力量的一份子。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就在淞滬抗戰進行之中,部分電影公司及其從業者便投入抗戰新聞紀錄片和抗戰動畫片的拍攝。這些影片相當及時地報導與宣傳了淞滬抗戰,展現了中國軍民抗敵禦侮的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當時最值得一提的影片應該說是以抗日為背景的《風雲兒女》,此外還有《共赴國難》《漁光曲》《狼山喋血記》《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一批優秀的、堪稱經典的民族電影作品。
  • 他主持了抗戰中的廈門大學 薩本棟
    薩本棟在伍斯特工學院學習期間,就在留美學生中嶄露頭角,在校園內頗有一定的知名度,及至畢業後,就被校方聘為研究助理,同時還在西屋電機製造公司擔任工程師。在美國工作期間,薩本棟相繼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了《關於空氣中的火花的研究》和《三相系統的非平衡因素》兩篇論文,在美國學術界引起廣泛的影響。
  • 淞滬抗戰128名陣亡將士長眠紫金山(組圖)
    「這個公墓裡安葬了在北伐中陣亡的將士,後來也安葬了一批在抗戰中犧牲的將士。」胡卓然向小記者介紹。  靈谷寺風景區 安葬著北伐、抗戰中捐軀將士  南京淪陷期間  日偽曾蓄意破壞紀念碑  淞滬抗戰、長城抗戰中 部分將士遺骸遷葬至靈谷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頻頻在上海挑起事端。
  • 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曾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擊斃日軍7千人
    為了確保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調動了7個師團,兩個野戰炮兵聯隊,外加航空隊,一共10萬兵力,妄想在長江沿線消滅中國守軍,直逼陪都重慶。附近的石牌村就成了日軍的攔路虎,長江因為石排的阻攔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了一個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很好地據守長江沿線,阻攔日軍的進攻。
  • 朱德:抗戰佇馬太行山
    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戰中的機槍陣地上午七時左右,驕橫萬端的坂垣先頭部隊第21旅團及其輜重竟陷入八路軍115師設下的「口袋陣」,衝鋒號一吹,指戰員們立刻向山溝中的日軍撲去,經過一天激戰,斃敵一千多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及秘密文件。戰鬥一結束,朱德即赴115師看望指戰員並參加總結此次作戰的經驗。
  • 抗戰三部曲:英雄前僕後繼,勇士向死而生,堪稱抗戰中的優質作品
    1、《雪豹》(40集電視劇)《雪豹》是夢舟抗戰三部曲的第一部,由文章、陶飛霏等人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改編自業餘狙擊手的網絡小說《特戰先驅》。該劇獲得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提名、第26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等獎項。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爆發。
  • 抗日戰爭期間的謝家榮:只吃飯不拿薪,學地質的應有這種苦幹精神
    在整個抗戰期間,礦產測勘處處境艱難。不僅地處荒僻多山、交通不便的西南地區,在日機轟炸下多次遷移,而且一直處在「圖書儀器不易購置,設備至為簡陋,同時又經兩次改組,經費每有不繼之勢」的困難條件下。 市面上買不到磨製巖石薄片所需的加拿大膠,謝家榮就想到了用陶膠片溶於松節油中來生產替代品。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湖南大學國外通訊工作團還出版了《The Student Voice》,寄贈世界學聯,以英、德、法、日四種文字向國外廣泛宣告,使各國人民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引起國際間廣泛的同情與支援。 其實,湖南大學的血性師生們一直就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 台州唯一健在的抗戰女兵薛冽真:未殺敵一個卻救戰友無數
    戰士們在前線沒日沒夜地打仗,我們醫護人員在後方就要沒日沒夜地搶救。而在戰場這樣殘酷的環境下,野戰醫院更沒有現代醫院這樣理想的環境,很多傷員救不回來,我們眼睜睜地看著戰友的生命終止。  在採訪許多抗戰老兵時,老人們都會盡力回憶過往的烽火歲月,用殘存的記憶復原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但薛冽真老人不同。作為記者採訪過的唯一的抗戰女兵,她卻更願意將這段回憶埋在心裡。用點頭或搖頭來與志願者、家人和記者交流。  記者揣測,雖然年青時有過熱血激情,但戰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畢竟是殘酷的,是人們不願看到的:家園摧毀,親人離散,四處烽火硝煙。
  • 昆蟲學家周堯繪圖媲美照片 抗戰回國投筆從戎(圖)
    昆蟲學家周堯繪圖媲美照片 抗戰回國投筆從戎(圖) 2014-05-27 14:32:17來源:南京晨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讓觀眾們讚不絕口連聲感嘆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們的科研筆記。昨天,「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全國巡展」在南京科技館開幕,上千件呈現我國現代科學家科研成長的史料對南京觀眾展出,這些珍貴的展品,不僅讓觀眾們感動於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和敬業,更了解了這些大家們豐富的才藝和生活情趣。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  作者 鍾旖  「抗戰木刻運動的輝煌先前不曾有,今後也不會再有。」彼時剛從上海美專畢業的王琦,正是19歲意氣風發的少年,「夢想」在朝夕間被「七七事變」爆發徹底打破,王琦「沒有猶豫」,轉而從上海回到出生地重慶,在抗戰大後方開始了他的抗戰美術徵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易於創作、印刷方便的優勢,版畫成為廣大藝術工作者樂於採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