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這英文筆記寫得太清秀太漂亮了!」「這是昆蟲科考的記錄素描?比美院學生畫得還好!」……讓觀眾們讚不絕口連聲感嘆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們的科研筆記。昨天,「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全國巡展」在南京科技館開幕,上千件呈現我國現代科學家科研成長的史料對南京觀眾展出,這些珍貴的展品,不僅讓觀眾們感動於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和敬業,更了解了這些大家們豐富的才藝和生活情趣。
畫得了畫 挎得了槍 做得了大學問
此次展覽展出了大量歷史圖片、多件重要實物,包括許多老科學家搜集整理了幾十年的珍貴學術資料。充分展示了中國科學家們認真嚴謹、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和愛國奉獻、開拓奮進的民族精神,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歷程的真實記錄和寫照,彌足珍貴。此次展出的樣品儘管大部分出於安全考慮,採用了仿製品,但一樣能讓觀眾深入了解科學家的學術生涯和精神世界,近距離感受百年以來中國科學事業的艱難與夢想、奮進與輝煌。
最讓觀眾們驚嘆的是科學家們的學術資料。其中既有時間跨度長達40餘年的科研筆記和工作日記,也有繪製精美的野外考察標本圖紙和工程圖紙。中科院院士,我國著名地球環境科學家劉東生的野外科考筆記,讓很多觀眾嘖嘖稱讚:全英文的筆記書寫流暢,字跡工整清秀,每一頁都記錄得整整齊齊,甚至比很多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科學家寫得還要漂亮。這位1917年出生的老科學家,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黃土高原的科學研究。每次野外考察,還把拍攝的照片,工工整整地貼在筆記本上——俊美的文字,詳實的圖片,這哪裡是筆記本,分明就是老先生的心血之作。
周堯,我國著名的昆蟲學家。這位生於1912年的老人,有一手絕活,可以用鉛筆原原本本地描繪出昆蟲的模樣,無論是比例、各種細節的反映,都極其逼真,而且筆法老道精妙,媲美照片。很多觀眾讚嘆說:「現在的電腦製圖也不過就這水平。」展覽上還有一張周堯年輕時挎著左輪手槍的照片。原來他雖然在歐洲留學,師從多位著名的西方科學大家,但是聽聞抗日戰爭爆發,毅然回國投筆從戎。
中國科協的工作人員介紹,「中國現代科學家全國巡展」在北京展覽期間,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曾在這些科學家筆記展臺前駐足良久,感嘆科學家們的才情和細膩。
科學家主題展 「南京面孔」有很多
「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全國巡展(南京站),是我國首次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覽涉及中國現當代科學家近700位,其中,有不少都是江蘇籍或是在江蘇工作過的專家,這其中又以在南京高校求學、工作的科學家居多。
昨天,87歲高齡的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王德滋,也在現場觀展。他時不時地會從一幅幅照片上找到老熟人:「郭令智院士,這是我的老師啊,我們南京大學的老教授,今年剛剛慶祝過百歲華誕。」「鄭集鄭老師,那也是我們南大的前輩,活了110歲,曾是全世界最高齡的教授。」「潘菽先生,那是我們南京大學的老校長啊,我當年的文憑還是他親筆籤發的呢。」
提到為什麼現在科研條件這麼好,卻出不了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時,王院士表示現在的年輕人畢業後大多先考慮飯碗和待遇,少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願意搞最辛苦的基礎研究的人也很少。
據了解,700多位中國現代科學家,有不少人曾經在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求學或任教,他們一生中的很多精彩,離不開南京這座城市,這也讓很多南京觀眾在展覽現場,對這些大學者們倍感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