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從戎 絕食殉國的抗日英雄巫恆通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這是巫恆通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南京12月28日電(記者邱冰清)在句容市烈士陵園內,有兩尊半身銅像,那戴著副眼鏡,雙眼炯炯有神,永遠充滿堅定不屈的青年男子,就是當年與日寇進行不屈鬥爭,最後壯烈殉國的抗戰英烈巫恆通。

  巫恆通,字天俠,1903年出生於江蘇省句容縣白兔鎮柘溪村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三師範。求學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畢業後,在無錫縣立第四小學(梅村小學)任教,先後任句容縣女小校長、南通師範附小教師、句容縣督學。1936年任泰興縣教育局長。1937年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38年3月,被國民黨泰興縣政府以擅離職守罪名逮捕入獄。

  1938年夏,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後抗日,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10月,巫恆通被保釋出獄,與陳毅、管文蔚暢談抗戰大計,並送兒子巫健松到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學習。1939年3月,成立句容縣民眾抗敵自衛團,主動接受新四軍指導。11月,句容縣民眾抗敵自衛團改編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新編第3團,任團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皖南事變後,日軍乘機反覆「掃蕩」茅山地區,巫恆通在江蘇句容多次指揮部隊擊退日軍的突襲。日、偽軍對他恨之入骨,殺其兄,擄其子,毀其家。巫恆通慷慨陳詞:「堅持抗敵,有敵無我,有我無敵!有敵人在,房屋被毀,人被殺,這是必然遭遇。只有把敵人驅逐出國境,才能保全生命財產。現在什麼是我所有的呢?我只有抗戰到底的決心。這是我應有的,而且是我應盡的天職。」4月,巫恆通任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句容縣縣長。

  1941年9月6日,巫恆通在大壩上村遭到日軍包圍,負傷被俘。日軍百般威脅利誘,並將其幼子巫健柏帶到囚室企圖軟化其意志。巫恆通對幼子說:「你要永遠記住你伯父、伯母和叔父是怎樣死的,永遠記住你爸爸是怎樣至死不投降的……你爸爸就要像文天祥、史可法那樣為國犧牲了,你要繼承父輩遺志,長大後獻身革命,做一個有志氣又有骨氣的中國人。」巫恆通絕食8天,壯烈殉國,時年38歲。

  印章、毛毯、方桌、長凳……在江蘇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裡,陳列著抗戰時期巫恆通烈士使用過的物件,表現出烈士艱苦樸素、堅強樂觀的人生信念。「我們家人一直都是聽黨話跟黨走,做老實人,做老實事。」「巫氏一門忠烈,前赴後繼保家衛國,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將代代相傳。」巫恆通的孫子巫充實這樣對記者說。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2015-12-03 14:05:10在這場全民族的共同壯舉中,在戰火連天、烽煙四起的艱難歲月裡,一大批知識分子摒棄「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偏見,毅然投筆從戎,奔赴戰場,詩人穆旦便是其中的一員。  參加遠徵軍  穆旦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  1935年穆旦考入清華大學,194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留校擔任助教。
  • 黃鶯:屢立戰功 捨己救人的河池抗日航空英雄
    黃鶯烈士。英雄不朽 精神長存1989年11月,黃鶯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追認為革命烈士;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鶯烈士的英勇事跡廣為傳播。
  • 慷慨赴國難,她們是抗日女英雄,請大家記住她們
    我搜集了很久,找到了幾位女英雄將他們的事跡記錄下來,她們有的此前就被人熟知,但更多的還不被後世所了解。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她們的事跡,有更多的人能記住她們。01 趙一曼:我的信念就是抗日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四川宜賓人。畢業於莫斯科大學,黃埔軍校六期生。
  • 《這裡是北京》 20140711 抗日真相——解密檔案
    《這裡是北京》 20140711 抗日真相——解密檔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抗戰爆發後,29軍的八百多名傷員全部被安置在如今北京的東四六條胡同;當時只有負責照顧留守傷員的時任衛生局長謝振平知道這個秘密
  • 鐵血上將張自忠親臨抗日前線與敵廝殺直至以身殉國
    ---參謀長張克俠評價說張自忠將軍1940年5月,在攻佔武漢後,日軍集結30萬精銳繼續進犯,妄圖一舉殲滅抗日主力,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號召各部隊及各將領誓死抵抗。5月16日下午,誓死抗日的張自忠及身邊人員全部戰死!以身殉國!張自忠的成長之路張自忠,山東臨清人,早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法政學堂,1911年加入同盟會投身革命運動。1924年,張自忠被馮玉祥任命為學兵團團長。
  • 戴安瀾:一代抗日名將 英名永垂青史(圖)
    保衛家國,抗擊日寇,身經百戰浴血疆場;遠徵緬甸,奮勇殺敵,立功異域大揚國威;不畏險阻,以身殉國,堪稱「域外死忠第一人」——  少立大志,投筆從戎展抱負  無為縣城往西,長江之畔的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村,是抗日名將戴安瀾出生和青少年時期度過的地方。
  • 揭秘:《正者無敵》中川軍抗日將領的原型(圖)
    17歲投筆從戎,考取四川武備學堂,後又考取四川陸軍講習所和四川陸軍速成學堂,20歲畢業,分配到清朝新軍第33混成旅65標任見習軍官,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軍閥混戰時期,職業軍人出身的劉湘通過與四川地方各派軍閥的較量和混戰,地位不斷得到加強。最終,劉湘由一名職業軍人變成四川地區的頭號人物。
  • 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2018年8月16日 01:42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將日本侵略者送入八路軍包圍圈的放牛娃王二小、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懸崖的狼牙山五壯士……出現在小學課本中的英雄故事讓我們感動,更記住了信仰和責任。翻開課本,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抗日英雄吧!
  • 遠徵軍團長在高黎貢山戰場上殉國 苦等七十年的後代終得將軍遺照
    文|明月江客覃子斌團長殉國74年了,高黎貢山上的杜鵑花開了一遍又一遍。高黎貢山巨大的山體在怒江西岸拔地而起,這是中國地理教科書上稱呼的橫斷山區核心部分,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拔最高的戰場。
  • 尋訪抗日英模部隊|劉老莊連:82名參戰戰士全部英勇殉國
    其中,劉老莊連書寫了新四軍抗戰的壯烈一篇——「抗日救亡動刀槍,戰鬥在淮陰的劉老莊,八十二位英雄漢,抗擊千餘敵人小東洋。為人民戰鬥,為祖國解放,光榮的劉老莊連,萬古千秋美名傳。」這是陳志翔入伍之後學的第一首歌。陳志翔是90後。
  • 一個被忽略的明末抗清英雄:用一句話讓洪承疇無地自容
    文/林巖孫兆奎孫兆奎,字君昌,江蘇吳江人,生年不詳,明末舉人、抗清英雄。孫兆奎面對洪承疇的挑釁,毫不示弱地怒懟道:經略大人從北方而來,可否知道,傳說在松山殉國的薊遼總督洪承疇洪大人是真死了,還是活著呢?這話如同一把錐子,深深刺痛洪承疇的內心,亦如同在他疼痛難忍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話得從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說起。
  • 受小兵指認,抗日英雄被割下頭顱帶回日本,73年後被送回國合葬
    九一八國難之後,關東軍全面佔領東北地區,而中國人民從未放棄抵抗,在東北這塊戰場上上演了可歌可泣的抗日遊擊戰。楊靖宇、楊子榮等抗日英雄帶領抗日愛國志士痛擊日本侵略者,他們有的已經犧牲在戰場上,有的幸運的活了下來,但不管是犧牲還是倖存,都值得後世中國人緬懷和學習。
  • 江蘇漣水 那些以抗日英烈命名的鄉村
    如美國的華盛頓州、休斯頓市,前蘇聯的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我國的秦皇島市、茂名市(潘茂名)、中山市,在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中,以英雄烈士命名的縣市也非常多見,如子長縣、志丹縣、尚志縣、靖宇縣、黃驊市等等。以英雄命名的鄉村也並不鮮見。但今天我們要給各位讀者介紹的是,在江蘇漣水縣,以抗日英雄、烈士命名的鄉村數量卻達到5個之多。
  • 傳奇抗日女英雄,39歲帶著兒子一起抗日,拼刺刀令日軍膽寒
    傳奇抗日女英雄,39歲帶著兒子一起抗日,拼刺刀令日軍膽寒。1938年冬,母子雙雙報考黃埔軍校。報名時,衡陽招生處負責人田指導員對周詠南說:「你年紀已39歲,超過年齡太多,不能報考。」周詠南含著眼淚指著兒子說:「他是我的獨生孤子,9個月失去了父親,我吃盡千辛萬苦,把他拉大成人,難道我捨得把他送到血肉橫飛的戰場上去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是教員,應以身作則。
  • 抗日英雄包森:16歲時公開痛斥張作霖,活捉日本天皇表弟
    今天就隨閒趣侃歷史走近抗日英雄包森:1911年7月21日,包森出生於陝西蒲城,原名趙寶森,家境貧寒,兄妹6人他排行第三。幸運的是,家裡再窮再苦,父母也沒有放棄他的教育。包森聯合學校愛國同學組成宣傳隊,在三原、涇陽等地舉行示威遊行,帶頭衝入涇陽縣國民黨部,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在遭到拒絕後,他一怒之下將縣黨部牌子砸碎······因為這些,青年包森曾兩次入獄,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在延安抗大畢業後,包森分配到晉察冀八路軍獨立一師地方工作隊工作:包森漸漸成長為抗日中不可小覷的力量。
  • 88歲苔蘚植物分類學家、抗日英雄黎純一之女黎興江逝世
    88歲苔蘚植物分類學家、抗日英雄黎純一之女黎興江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11-29 12:23 來源:澎湃新聞
  • 抗日英雄擁有40位嬌妻,卻只有一人陪他到老,骨灰至今沒入土
    抗日英雄擁有40位嬌妻,卻只有一人陪他到老,骨灰至今沒入土 在中國的舊社會,男人有個三妻四妾都屬於正常,然而一名抗日英雄卻擁有40為嬌妻,實屬罕見。不僅如此,為了方便金屋藏嬌,他還花費巨資建造豪宅,供養這麼多的嬌妻,儼然成了古代的王公貴族。
  • 全世界最奇怪的軍銜,中將加上將,只有在抗日期間中國軍隊能見到
    而且還只是在抗日時期的國民黨軍隊當中才會出現呢? 不過還有一種方法晉升中將,那就是陣亡,就例如當時第36集團軍司令官李嘉鈺將軍,陣亡前是中將軍銜,1944年殉國之後被追加為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