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所熟悉的抗日戰爭中,有這樣一所軍校,他叫做黃埔軍校,可以說在二戰期間,黃埔軍校也為中國的軍隊培養出了一大批的中高級軍官,其中就有這樣一對軍官,說是奇怪,其實更多的是傳奇。之所以稱之為一對,是因為他們是一對母子。傳奇抗日女英雄,39歲帶著兒子一起抗日,拼刺刀令日軍膽寒。
1938年冬,母子雙雙報考黃埔軍校。報名時,衡陽招生處負責人田指導員對周詠南說:「你年紀已39歲,超過年齡太多,不能報考。」周詠南含著眼淚指著兒子說:「他是我的獨生孤子,9個月失去了父親,我吃盡千辛萬苦,把他拉大成人,難道我捨得把他送到血肉橫飛的戰場上去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是教員,應以身作則。今送子參軍,我亦決心以身許國,報名投考,共赴國難,您忍心拒我於報國門外嗎?」田指導員被感動了。
在她39歲的時候,便決定帶著十幾歲的兒子加入了抗日軍隊,他們倆人一起報名考取黃埔軍校,當時因為她的年齡比較大學校不要,這還轟動了全國,最後,學校破例讓她倆參加了考試,最終,她跟兒子都如願以償的考上了黃埔軍校,她畢業以後,女子兵連才真正的建立,周詠南為女子兵的連長,帶領女子兵進行軍事培訓。
1943年周詠南所部和日軍在常德交火,日軍大隊長根本沒把這支女兵放在眼裡,周詠南帶領女兵準備和日本人拼刺刀,誓死與陣地共存亡。由於周詠南有紮實的武術功底,因此一口氣便幹掉了三個日本兵,日本大隊長不服氣親自上陣廝殺,沒想到幾下便被周詠南刺倒在地,最終這次戰鬥擊斃日軍近百人,女兵連傷亡40人左右,周詠南腿部負傷,不過並不嚴重。
1945年,日軍投降,抗戰勝利啦,她認為報國之志已償,便毅然提出退伍,解甲歸教的要求,願執教於家鄉,啟蒙後代。1945年10月,周詠南受校長張雨生的聘請,仍執教於白地市中心小學。文化大革命時,母子二人同時受到衝擊,周詠南含恨死去,臨終時,遺詩一首,以為遺囑。暴雨狂風衝破樓,蒼松流淚柳搖頭,從軍抗日成深罪,不悔當年報國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