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太行抗日經典傳奇:神頭嶺巧妙設伏

2020-11-25 人民網

編者按:《湘潮》發表文章《陳賡在太行抗日的經典傳奇》。文中記述抗戰爆發後,陳賡歷任第三八六旅旅長、太嶽軍區司令時,不但注重戰略握,也注意戰術運用,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創造了伏擊戰、破襲戰、圍困戰的著名抗日經典傳奇。現對該文中「神頭嶺巧妙設伏」摘編如下:

在太行山抗戰時期的陳賡

1937年8月,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在陝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九師 三八六旅 ,陳賡任旅長,全旅約5700人。9月30日,三八六旅在師的編成內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18日挺進到山西打擊西進的日軍,先後取得長生口 、七亙村 、黃崖底等戰鬥的勝利 。接著,派出小分隊和工作組深入太行山區的廣大地區 ,創建根據地 。

1938年3月5日 ,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親自來到三八六旅,與陳賡商議,準備在邯(鄲)長(治)公路的黎城、東陽關、涉縣之間尋找敵人的弱點,伺機予以伏擊 。

陳賡與劉鄧首長商議後,制定了襲擊黎城,吸引潞城的敵人來援,在潞河村地區埋伏殲滅援敵的作戰方案。作戰方案確定後,全旅就開始投入緊張的戰備工作 。劉鄧首長走後 ,整整一天陳賡都在思考著,注視著地圖,心裡反覆斟酌,究竟把伏擊戰場設在哪裡比較有利。

第二天上午,陳賡召開了團以上幹部參加戰前準備會。陳賡傳達了師首長批准的作戰方案 ,又介紹了戰場的形勢和敵我雙方的情況,最後他說 :「現在的中心問題是要選擇一個最佳的伏擊場地。」

大家聽後都很興奮,不約而同地圍到地圖前,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最後,目光都集中到了神頭嶺。從地圖上看,神頭嶺確實是一個設伏的好地方。地圖標示出那裡有一條深溝 ,公路從溝底通過,公路兩旁山勢陡險,既便於隱蔽,也便於出擊。整個邯長線上 ,這裡是理想的設伏地 。大家都同意把伏擊地點設在神頭嶺,然後目光都集中在陳賡身上,等待他決定。

不料,陳賡並沒有說出大家期待的話,卻反問道 :「 神 頭 嶺 的 地 形 誰實地看過?」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說不出一句話,因為誰也沒有顧得上去看。陳賡笑了。他說:「我們這不是紙上談兵嗎?劉師長(劉伯承)常講:『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靠國民黨的老地圖吃飯,要餓肚子啊!我看,會暫時開到這裡,先去看看地形好不好?」隨後,他宣布散會,帶著十幾個旅、團幹部騎著馬馳向神頭嶺。

經過實地考察後,陳賡決定:伏擊戰就在神頭嶺打。一個團在左,一個團在右,埋伏在公路北邊的國民黨廢舊工事裡。補充團則埋伏在對面的方向。同時抽一小支部隊向潞河村方向遊擊警戒,伺機炸毀濁漳河上的大橋,切斷兩岸敵人的聯繫。另派一個營在潞城方向警戒,切斷敵人的退路。

一切部署完畢後,陳賡又沉思了一會兒,突然說:「潞城有3000多敵人,我們的兵力是有點不足,再抽一個連出來,繞到潞城背後打遊擊去,吸引敵人。」

3月15日傍晚,部隊出發了。第二天凌晨4點半,部隊進入埋伏地點。國民黨軍的舊工事都被利用起來,不多時,對黎城的佯攻也打響了。9點左右,偵查員報告1500多敵人出了潞城前來支援黎城,已經到了微子鎮。

敵人很快進入了我軍的伏擊地,步兵、騎兵、大車隊都過來了,後衛連也緊隨著走進了伏擊圈。頓時,陳賡命令發出攻擊信號。瞬間,平靜的山梁變成了一座火山,伏擊部隊一起開火。

戰鬥正緊張,陳賡親自拄著拐杖率領支援部隊來到村中,他揮著手杖高喊:「快上,把敵人趕到山梁上去!」

陳賡大無畏精神感染了全體指戰員,大家不顧一切地撲向敵人。殘敵很快被消滅。這場戰鬥持續了2個小時,共斃傷俘敵1500餘人,繳獲長短槍500餘支、子彈萬餘發。潞城和黎城的援敵由於陳賡布置的伏兵阻擊,無法前來支援。這次閃電式的圍殲戰,打得敵人失魂落魄。日軍在資料裡承認,這次戰鬥是「典型的伏擊戰」。


 

相關焦點

  • 《太行之脊》央視開播,領袖人物特型演員魚龍混雜,外形差距明顯
    《太行之脊》央視開播,領袖人物特型演員魚龍混雜,外形差距明顯據央視官方預告信息,為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太行之脊》,將於8月26日登陸CCTV-1晚間黃金檔。該劇講述的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抗日徵戰中一段艱難而又輝煌的真實歷史。由楊均柏、史鑫、裴興雷、陳思思、李君峰等多位青年演員主演。《太行之脊》是建國70周年獻禮推薦劇目之一,也是近日廣電總局發布的紀念抗戰75周年重點推薦的劇目。既然是藝術再現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陳賡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就一定會有特型演員的加入。
  • 銘記太行精神 山西晉中展170餘幅太行英烈紀念碑拓片
    晉中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太原7月1日電 (楊傑英 張雲)7月1日,《太行英烈碑拓片展》在山西晉中開幕。活動中展出170餘幅太行抗日英烈紀念碑拓片。  由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太行英烈碑拓片展》,主體展品分「太行浩氣——左權將軍紀念碑」「漳水血花——八路軍將士紀念碑」「以筆為槍——抗戰文職幹部紀念碑」和「子弟保家——太行英雄兒女紀念碑」等四個部分。展出170餘幅太行抗日英烈紀念碑拓片。
  • 【山西畫報·太行頭條】隨手拍
    時間:2020年6月30日,地點:高平:設備:相機,太行頭條拍客:李翠英。黨日活動在蟒河 時間:2020年6月30日,地點:陽城,設備:相機,太行頭條拍客: 酒忠勝。2020年6月30日,陽城縣蟒河鎮機關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在蟒河鎮輝泉抗日民主縣政府成立地學習,並重溫入黨誓詞。
  • 十部經典抗日題材劇:《雪豹》無緣前五,《亮劍》只能第二
    今天,小編將給大家盤點國產抗日劇中,豆瓣評分較高的十部經典抗日劇。這十部劇除了劇集質量可圈可點,更是獲得觀眾們一致好評如潮。話不多說,目前劇荒的,或者喜歡抗日題材電視劇的你千萬不要錯過這一份榜單。
  • 中國十大經典抗日電視劇,第一部是經典力作,沒有人反駁
    這部劇說的是鐵血軍人李雲龍,經歷了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等歷史重要的階段,依然保持著軍人「不忘初心」的故事。2013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決定向全國青少年推薦100種優秀圖書、100部優秀影視片,該劇也在其中。2、我的兄弟叫順溜(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是由花箐執導,王寶強等人主演。
  • 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近日殺青,真實再現太行山抗戰史
    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近日殺青,該劇由楊均柏、史鑫等實力派演員出演,原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張玉中擔綱導演,電視劇通過真實歷史和藝術再現的結合,將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的太行山抗戰史重現螢屏。
  • 鐵骨芳姿傲霜梅———齊雲在太行戰鬥生活記述
    青年時期的齊雲 太行山,中國革命的傳奇之地。齊雲奔赴太行各地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時,正值齊心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齊雲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妹妹。在七七事變前,齊心考入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學。
  • 傳奇抗日女英雄,39歲帶著兒子一起抗日,拼刺刀令日軍膽寒
    在我們所熟悉的抗日戰爭中,有這樣一所軍校,他叫做黃埔軍校,可以說在二戰期間,黃埔軍校也為中國的軍隊培養出了一大批的中高級軍官,其中就有這樣一對軍官,說是奇怪,其實更多的是傳奇。之所以稱之為一對,是因為他們是一對母子。傳奇抗日女英雄,39歲帶著兒子一起抗日,拼刺刀令日軍膽寒。
  • 1949年,林帥與陳賡發生2次意見分歧,為何主席說:執行陳賡方案
    從現在來看,這樣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陳賡大將參與到與白崇禧軍團的作戰當中。陳賡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林彪是黃埔軍校四期的學員,兩個人是同出黃埔的師兄弟。後來的人生軌跡,兩人也有相交:一個是我軍大將,另一個是我軍元帥。在南昌起義時,陳賡當營長,林彪是他手下的一名小排長。在當時的三河壩戰鬥中,林彪部隊損失慘重,被建議撤退,但陳賡依舊命令林彪帶隊衝鋒。
  • 抗日傳奇:讓「日軍大隊長氣得眼睛都變色」的麻雀戰
    抗日傳奇:讓「日軍大隊長氣得眼睛都變色」的麻雀戰|紅色之旅作者:胡卓然在革命史教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敵後遊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兵員損失。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地雷戰、地道戰和麻雀戰,常常作為抗日敵後遊擊戰最主要的作戰方式被提起。
  • 《太行沃土》:有著太行山石般的質地
    這是《太行沃土》(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中的一句表述。可巧作者是關仁山,他的筆下自然更多地向著「仁者樂山」這一側。太行山是一座故事滿簍的山,《太行沃土》講述的是新時代河北阜平脫貧攻堅的精彩故事。阜平縣地處太行深山區,曾屬於國家重點貧困縣。2020年2月29日,「明媚的陽光帶來金色的消息」,阜平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開啟鄉村振興的新徵程。其中到底有著怎樣的新傳奇?
  • 陳賡用兩個團擊潰敵軍兩個師,俘虜軍官說:輸給你心服口服
    在近代史上,桂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旅,無論是在北伐戰爭還是抗日戰爭,都打出了非常強悍的經典戰役。 當年紅軍長徵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可見桂軍的戰鬥力之強。
  • 倥傯太行運鐵筆,柔腸寸斷大將風
    1937年9月,彭總率八路軍總部開赴山西抗日前線與日軍作戰。在生死驅馳的硝煙戰場,早已看慣了馬革裹屍的彭總,有兩次揮淚落筆,分別是悼念八路軍、 新四軍在抗日戰場犧牲的兩位最高將領。左權將軍戎裝照彭雪楓時任新四軍四師師長。1944年9月。
  • 我的爺爺:一名抗日遠徵軍老兵的傳奇故事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我想起了我的爺爺———一位曾參加遠徵軍入緬作戰的國民黨抗日老兵。爺爺雖然離開我們已經15個年頭,但他在世時給我們講述的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讓我們後人了解了中華民族這段悲壯的歷史,也了解了他從一名遠徵軍抗日老兵,最終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並與胡耀邦同志結下深厚情誼的傳奇故事。
  • 陳賡原本長期是林彪上司,後來接到林彪指揮的電報,沉默了半天
    電報說陳賡的隊伍要歸入林彪的四野,林彪任指揮官,負責殲滅桂系軍閥。林彪沉默了片刻,走到門口,突然下達命令,讓部下把電報送給陳賡。 陳賡是黃埔軍校出身,是資歷最老的黨員之一,在林彪還是新兵的時候,陳賡在軍隊中就已經小有名氣,陳賡當時擔任紅軍團團長
  • 海坨山:平北抗日鬥爭從星星之火到烽火燎原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白河、黑河、媯水奔流的層巒疊嶂之間,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歲月裡,這一帶曾經是日寇苦心經營的戰略大後方,同時也是平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海坨山,地處平北要津,北控壩上,西扼張家口,東鎮承德,南守居庸。抗日戰爭時期,海坨山是平北地委、平北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在這裡,平北抗日鬥爭從星星之火到烽火燎原。
  • 「走訪十堰抗戰老兵」⑥這對九旬夫婦的抗日故事很傳奇
    武向林,1930年生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8歲時被送到王吉清家當童養媳,12歲擔任抗日兒童團團長,16歲入黨。1985年,從東風公司機關總部體協離休。1952年,闊別已久的王吉清與武向林再次相見。二人在長春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