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底,陳庚大將接到了一封電報,這封電報來自北京機關總部,命令陳庚大將的兵團歸之於林帥帳下聽令,也就是被編入了第4野戰軍。從現在來看,這樣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陳賡大將參與到與白崇禧軍團的作戰當中。
陳賡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林彪是黃埔軍校四期的學員,兩個人是同出黃埔的師兄弟。後來的人生軌跡,兩人也有相交:一個是我軍大將,另一個是我軍元帥。在南昌起義時,陳賡當營長,林彪是他手下的一名小排長。在當時的三河壩戰鬥中,林彪部隊損失慘重,被建議撤退,但陳賡依舊命令林彪帶隊衝鋒。林彪以兵力太少為理由,拒絕服從命令。陳賡急了:沒有命令撤退就撤退,你這樣我就槍斃你。林彪這才執行陳賡命令。但人生不可琢磨,二十年後,他們二位的職位倒了過來,學兄陳賡歸為了學弟林彪的麾下,但陳賡對林彪並不是完全唯命是從。
時間到了7月份,中央絕地剿滅敵佔區總司令白崇禧,白崇禧見我軍勢力強大,採取了金蟬脫殼的小人計謀,從堅固的防禦城鎮中撤出,退守三湘地區,讓出了武漢,又做出隨時準備反抗作戰的姿態。這讓林帥大喜過望。他命令陳賡兵團從江西進入湖南,順江而下,匹配四野的部隊進行正面突擊。可是接到命令的陳庚卻不這麼想,他認為白崇禧此人精明強幹,也不願與我軍做正面對抗,如果直上湖南就不能達到全殲敵軍的目的。我想要全殲敵軍,應該南下迂迴到廣州,切斷敵軍退路,這樣才能有決戰之機。於是電報與林帥商議,可是林帥卻不同意此條方案。認為自己決心已下,不可再更改,要求陳賡的部隊立即執行計劃。
在陳賡大將接到命令的時候,內心是十分糾結的,因為他所做出的策略完全是基於戰場的考量,但他面對上級又不能直接反駁。不然就會陷入無法調和的僵局。於是,只好向中央去電陳述利害。主席接到電文後,深思熟慮許久。準備開國大典的他在百忙之中回電陳賡:白崇禧他沒有本錢,他的為人你也知道,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之時,絕對不會與我軍正面交鋒,所以若與他對戰,必須分兵南下迂迴廣東,這樣才能掌握戰場之主動權力在我軍手中。而這封回電也就意味著,主席是支持陳賡的方案的。於是陳賡立即率部直撲韶關,堵住白崇禧南逃廣州的缺口。這讓當時駐守廣東的餘漢謀大為恐慌,韶關守敵棄城南逃。陳賡跟蹤追擊,很快的就打開了一片大好局面 ,讓廣州變成囊中之物。
但是在局勢變化之後,白崇禧一反常態,並沒有繼續逃跑,而是選擇在廣州恆寶地區擺開了一副要決戰的架勢。林帥正積極應對,並電令正在廣州作戰的第四兵團停止前進,與主力部隊會合,希望能一舉殲滅白崇禧在湘桂一帶的集團軍。
很快中央軍委下來指示同意次方案,第四兵團回撤直插廣西,並協同第四野戰軍殲滅敵軍。
就在陳賡大將接到林帥和中央軍委的兩封電報之後,心裡又泛起了嘀咕,認為如果讓四兵團放棄進攻廣州,而轉向廣西堵截白軍團的戰略方案欠妥——兵團離廣西的直線距離有些過遠。那不如就近派發部隊來的迅速,而且進攻廣州,取得勝利是板上釘釘的事,這個時候放棄太過可惜。況且廣西路也遠,真的過去了又容易趕不上,冷不丁就是兩頭空。於是陳庚又電告中央,不如讓四兵團先打下廣州,再從水路去南寧。葉劍英看到電文之後,覺得此法可行,便與主席商議。在10月10日的深夜中,主席收回成命並電告陳庚大將與第四野戰軍,同意陳庚的戰略部署,若廣州一帶之敵向廣西逃竄時,便直接追擊其進入廣西。
新的作戰很快就開始了,陳賡部隊繼續向廣東進發。果然守城部隊部隊棄城南逃。陳賡便令左路軍繼續追擊。但是到了10月15號,林帥又與陳庚所部發電報:如果你們追不上敵人就要停止追擊,廣西的作戰需要整個部隊的部署與配合,希望能統一行動。
但陳賡堅持認為,如果此時停止追擊就會放走逃敵。如是若此,敵方部隊跑到海南島去,便會增加解放海島的難度,也違背了主席在之前的指示。
隨後在10月17日的晚上,主席也否決了林彪不許追擊的命令,他電令陳賡,廣東的逃敵無論是向西、還是向南,都要派出第四兵團乘勝追擊。而此時葉劍英、中央軍委以及四野的電報也來了,都是提出了同樣的建議:向南追擊敵人。陳賡匆匆看過電報之後,心中感嘆一聲,主席英明,葉參謀正確。
很快,就在10月底,四兵團在江陽順利地將逃跑的敵人合圍,激戰三天之後取得了六萬敵人全殲的大勝戰果。
陳賡在此階段中所處的一系列正確決定,讓中央的決策得以正確和順利地實施,這些決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正是主席在林帥指揮陳賡兵團發生衝突之時,要求執行陳賡方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