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林帥與陳賡發生2次意見分歧,為何主席說:執行陳賡方案

2021-01-09 九州史說

1949年5月底,陳庚大將接到了一封電報,這封電報來自北京機關總部,命令陳庚大將的兵團歸之於林帥帳下聽令,也就是被編入了第4野戰軍。從現在來看,這樣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陳賡大將參與到與白崇禧軍團的作戰當中。

陳賡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林彪是黃埔軍校四期的學員,兩個人是同出黃埔的師兄弟。後來的人生軌跡,兩人也有相交:一個是我軍大將,另一個是我軍元帥。在南昌起義時,陳賡當營長,林彪是他手下的一名小排長。在當時的三河壩戰鬥中,林彪部隊損失慘重,被建議撤退,但陳賡依舊命令林彪帶隊衝鋒。林彪以兵力太少為理由,拒絕服從命令。陳賡急了:沒有命令撤退就撤退,你這樣我就槍斃你。林彪這才執行陳賡命令。但人生不可琢磨,二十年後,他們二位的職位倒了過來,學兄陳賡歸為了學弟林彪的麾下,但陳賡對林彪並不是完全唯命是從。

時間到了7月份,中央絕地剿滅敵佔區總司令白崇禧,白崇禧見我軍勢力強大,採取了金蟬脫殼的小人計謀,從堅固的防禦城鎮中撤出,退守三湘地區,讓出了武漢,又做出隨時準備反抗作戰的姿態。這讓林帥大喜過望。他命令陳賡兵團從江西進入湖南,順江而下,匹配四野的部隊進行正面突擊。可是接到命令的陳庚卻不這麼想,他認為白崇禧此人精明強幹,也不願與我軍做正面對抗,如果直上湖南就不能達到全殲敵軍的目的。我想要全殲敵軍,應該南下迂迴到廣州,切斷敵軍退路,這樣才能有決戰之機。於是電報與林帥商議,可是林帥卻不同意此條方案。認為自己決心已下,不可再更改,要求陳賡的部隊立即執行計劃。

在陳賡大將接到命令的時候,內心是十分糾結的,因為他所做出的策略完全是基於戰場的考量,但他面對上級又不能直接反駁。不然就會陷入無法調和的僵局。於是,只好向中央去電陳述利害。主席接到電文後,深思熟慮許久。準備開國大典的他在百忙之中回電陳賡:白崇禧他沒有本錢,他的為人你也知道,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之時,絕對不會與我軍正面交鋒,所以若與他對戰,必須分兵南下迂迴廣東,這樣才能掌握戰場之主動權力在我軍手中。而這封回電也就意味著,主席是支持陳賡的方案的。於是陳賡立即率部直撲韶關,堵住白崇禧南逃廣州的缺口。這讓當時駐守廣東的餘漢謀大為恐慌,韶關守敵棄城南逃。陳賡跟蹤追擊,很快的就打開了一片大好局面 ,讓廣州變成囊中之物。

但是在局勢變化之後,白崇禧一反常態,並沒有繼續逃跑,而是選擇在廣州恆寶地區擺開了一副要決戰的架勢。林帥正積極應對,並電令正在廣州作戰的第四兵團停止前進,與主力部隊會合,希望能一舉殲滅白崇禧在湘桂一帶的集團軍。

很快中央軍委下來指示同意次方案,第四兵團回撤直插廣西,並協同第四野戰軍殲滅敵軍。

就在陳賡大將接到林帥和中央軍委的兩封電報之後,心裡又泛起了嘀咕,認為如果讓四兵團放棄進攻廣州,而轉向廣西堵截白軍團的戰略方案欠妥——兵團離廣西的直線距離有些過遠。那不如就近派發部隊來的迅速,而且進攻廣州,取得勝利是板上釘釘的事,這個時候放棄太過可惜。況且廣西路也遠,真的過去了又容易趕不上,冷不丁就是兩頭空。於是陳庚又電告中央,不如讓四兵團先打下廣州,再從水路去南寧。葉劍英看到電文之後,覺得此法可行,便與主席商議。在10月10日的深夜中,主席收回成命並電告陳庚大將與第四野戰軍,同意陳庚的戰略部署,若廣州一帶之敵向廣西逃竄時,便直接追擊其進入廣西。

新的作戰很快就開始了,陳賡部隊繼續向廣東進發。果然守城部隊部隊棄城南逃。陳賡便令左路軍繼續追擊。但是到了10月15號,林帥又與陳庚所部發電報:如果你們追不上敵人就要停止追擊,廣西的作戰需要整個部隊的部署與配合,希望能統一行動。

但陳賡堅持認為,如果此時停止追擊就會放走逃敵。如是若此,敵方部隊跑到海南島去,便會增加解放海島的難度,也違背了主席在之前的指示。

隨後在10月17日的晚上,主席也否決了林彪不許追擊的命令,他電令陳賡,廣東的逃敵無論是向西、還是向南,都要派出第四兵團乘勝追擊。而此時葉劍英、中央軍委以及四野的電報也來了,都是提出了同樣的建議:向南追擊敵人。陳賡匆匆看過電報之後,心中感嘆一聲,主席英明,葉參謀正確。

很快,就在10月底,四兵團在江陽順利地將逃跑的敵人合圍,激戰三天之後取得了六萬敵人全殲的大勝戰果。

陳賡在此階段中所處的一系列正確決定,讓中央的決策得以正確和順利地實施,這些決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正是主席在林帥指揮陳賡兵團發生衝突之時,要求執行陳賡方案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陳賡用兩個團擊潰敵軍兩個師,俘虜軍官說:輸給你心服口服
    不過,到了1949年,天下大局已定,曾經強悍的桂軍,在更加強悍的解放軍面前,也只能是甘拜下風。 1949年4月,解放軍渡過長江,勢如破竹,繼續向華南進軍,兵指江西。
  • 陳賡原本長期是林彪上司,後來接到林彪指揮的電報,沉默了半天
    1949年,上海解放,在全國人民歡喜之時,林彪卻顯得鬱鬱寡歡。在上海解放前的十天,南昌和武漢相繼解放,這兩座城市都是林彪參與而解放的,但是解放後的轟動都不及上海。
  • 陳賡太行抗日經典傳奇:神頭嶺巧妙設伏
    現對該文中「神頭嶺巧妙設伏」摘編如下: 在太行山抗戰時期的陳賡 1937年8月,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在陝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九師 三八六旅 1938年3月5日 ,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親自來到三八六旅,與陳賡商議,準備在邯(鄲)長(治)公路的黎城、東陽關、涉縣之間尋找敵人的弱點,伺機予以伏擊 。 陳賡與劉鄧首長商議後,制定了襲擊黎城,吸引潞城的敵人來援,在潞河村地區埋伏殲滅援敵的作戰方案。作戰方案確定後,全旅就開始投入緊張的戰備工作 。
  • 1992年,陳賡的妻子傅涯已經74歲,為何不顧重病一定要去臺灣?
    戰爭這個詞自古以來就與人類的發展歷程脫不開關係,即使是在今天,雖然說我國一直處於一個和平的時代,但是世界各地依然充滿著戰爭。然而,如果把時間往前撥個七八十年,你就會發現當時的中國,四處戰亂哀嚎不止。不過幸好我國有著一位英明的領導人,他帶著我們中國走出了那片水深火熱。
  • 1992年,74歲陳賡妻子傅涯,為什麼不顧重病執意要去臺灣?
    作為上海人,王根英從紗廠的童工做起,進入工人夜校學習,在工人夜校受到先進思想的鼓舞,第二年就加入了青年團,當時陳賡擔任夜校教員,性格果敢的王根英很快引起了陳賡的注意,在那一年陳賡也向王根英表示了愛意。但在那時,王根英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個人感受,所以也就沒給陳賡回信。
  • 錢學森想見兩個老朋友,當地無法做決定,驚動陳賡從北京飛到東北
    檢察官追問:「你說的『中國人民』是什麼意思?」錢學森答:「四億五千萬中國人。」(當時,中國的總人口為四億五千萬。)這是葉永烈的《錢學森傳》中記載的一段對話,發生於錢學森被軟禁在美國期間。當時檢察官千方百計想要找到錢學森的「罪證」,但每次錢學森都能機智應對,不卑不亢不失氣節。
  • 錢學森回國後,想要會見朋友,驚動陳賡親自趕往東北
    他們又問:「你說的『中國人民』是什麼意思?」錢學森笑了笑說:「四億五千萬中國人。」面對如此硬骨頭的科學家,這群劊子手也沒有辦法,後來經過老師保釋,錢學森才被釋放出來,體重瘦了三十斤。 五年後,金貝爾還是無奈望著錢學森一家離去,返回祖國去了。
  • 錢學森回國後,想要參觀哈軍工,驚動陳賡親自趕往東北
    他們又問:「你說的『中國人民』是什麼意思?」錢學森笑了笑說:「四億五千萬中國人。」面對如此硬骨頭的科學家,這群劊子手也沒有辦法,後來經過老師保釋,錢學森才被釋放出來,體重瘦了三十斤。五年後,金貝爾還是無奈望著錢學森一家離去,返回祖國去了。
  • 陳賡將槍聲聽成鞭炮聲,彭總多次訓他,羅瑞卿:你當初呢?
    陳賡將軍率領三八六旅轉戰到武鄉縣韓壁村的時候遭到了日軍的攻擊,而我軍將士卻全然沒有準備,造成了大量的人員犧牲。造成此次戰鬥失誤的原因竟然是陳賡將軍將槍聲聽成了百姓放鞭炮的聲音,沒有做好防禦工作。而彭德懷元帥在得知此事之後氣的直跺腳,並且嚴肅的批評了陳賡將軍。
  • 我國最初成立十個兵團,為何大名鼎鼎的粟裕和陳唐兵團被取消建制
    以地名、番號和人名等區分界定,為何在短短幾天內,十個兵團就被取消了兩個?粟裕1948年9月份,延安總部機關開會決議,解放戰爭第三年我軍的活動範圍仍然在長江以北的華北、東北、華東和中原作戰,粟裕兵團和陳唐兵團繼續充作野戰軍的主力,命令粟裕率領四個兵團執行渡江南進,吸引敵軍回防江南,達到緩解河南戰場局勢的目的,而陳唐兵團最後歸於中原野戰軍建制,奔赴河南參與解放戰鬥。
  • 9個師圍住我軍2個師猛打,司令卻不著急,一戰生俘敵軍幾百人
    1949年4月21日,隨著渡江戰役順利展開,僅用兩天的時間,我軍就攻破了國民黨軍沿長江的重兵防禦,並在兩天後解放南京,各個部隊隨即按照預定計劃,分別向中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軍。5月17日,我軍解放武漢,5月23日中野第四兵團解放了南昌,上海也近在咫尺,全國的形勢一片大好。
  • 1948年西北首捷,改變西北戰局的宜瓦戰役
    來源:中國國防報1948年3月2日,我軍攻克宜川西門宜瓦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西北戰場轉入外線作戰後打的第一個大勝仗。這場戰役由毛澤東主席親自指揮,從1948年2月22日開始,至3月3日結束,全殲胡宗南集團主力整編第29軍1個軍部,整編第27師、第90師2個師部,第24、31、47、53、61旅等5個旅,共2.8萬餘人。這次勝利改變了西北局勢,並影響中原形勢,為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戰略大局出發,選擇有利作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