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隨著渡江戰役順利展開,僅用兩天的時間,我軍就攻破了國民黨軍沿長江的重兵防禦,並在兩天後解放南京,各個部隊隨即按照預定計劃,分別向中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軍。5月17日,我軍解放武漢,5月23日中野第四兵團解放了南昌,上海也近在咫尺,全國的形勢一片大好。
不過渡江戰役以後,我軍的主要目標,實際上就只剩下了白崇禧集團,作為國民黨軍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有個「小諸葛」的綽號,打仗也確實是狡猾多變,中野挺進大別山,就是和白崇禧鬥智鬥勇,挺進大別山的中野4個縱隊12萬人損失慘重,可見白崇禧的確是一個難纏的敵人,而他麾下則是包含了桂系第七軍等王牌20多萬的精銳力量。
充分利用我軍急於主力決戰的,白崇禧雖然擺開了陣勢,但是確實戰略收縮狀態,不與我軍主力決戰,而是集中主力尋找我軍戰略突出的部隊進行集中打擊,5月23日中野第四兵團解放南昌以後,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13、14兩個軍奉命西渡贛江作戰,周希漢帶著13軍37、38兩個師一路猛追過去,與其他部隊拉開了很大差距。
白崇禧意識到戰機,頓時將後撤夏威的4個師和機動部隊5個師的兵力,向周希漢的13軍包圍過去,很顯然這一招是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專門用來對付精銳國民黨軍的招數,現在被白崇禧拿來活用,13軍的處境堪憂。
與此同時,第四兵團指揮部也接到了13軍被圍的消息,兵團副司令郭天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要知道13軍是四兵團的主要力量,也是有名的老部隊,就這樣陷入敵人手中的話,他們幾個人都吃不了兜著走,不過兵團司令陳賡卻十分閒暇,他對於自己這一手帶出來的老部隊頗有信心。
陳賡的機智是任何將領都比不上的,況且由於早點特科的經歷,陳賡最擅長的就是刺探敵人的消息情報,並從中分析敵人作戰目標,別看當時白崇禧調動9個師聲勢浩大,但是他們選擇作戰的戰場,卻一下子只能擺開一半的部隊,按照白崇禧的老謀深算,就是這一半的部隊,可能也會留下兩個師當作預備隊,因此周希漢所面臨的風險不大。
果不其然,周希漢沒過一會兒就打來電話,宣稱擊潰正面之敵,還俘虜了幾百個人,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勝利。本來按照一般設想,在擊潰敵人以後,可以適當主動出擊,繼續擴大戰果,郭天民也準備就這樣下令。誰知道陳賡卻急忙攔了下來,要求周希漢火速撤回東岸,不得有誤。
就在眾人愣神的檔口,陳賡急忙解釋,實際上白崇禧的狡詐確實是要超過我軍預計,他下令調集9個師包圍我軍,實際上就是要引誘我軍出擊,殲滅一個軍自然難以滿足他的胃口,而是要一口吞下整個兵團,當時四野指揮部仍在鄭州,一旦周希漢追擊,白崇禧就能伺機偷襲後路,奪取贛江渡口,一旦得逞,整個第四兵團恐怕都會有危險。
由於陳賡機智聰明,成功化解了危局,等到四野南下,中野配合南下的四野各部解放了兩廣,作戰持續到1949年年底,桂系白崇禧的20多萬主力全部都被我軍殲滅,失去再戰的資本以後,白崇禧只能率領3萬殘兵敗卒撤往越南,最終不得不接受自己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