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今天,在寒冷的朝鮮北部山區,志願軍中九兵團和美軍進行了一場殊死搏殺,這場戰役就是長津湖戰役。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長津湖海拔在1300米以上,一般從每年的十月就開始進入冬季,冬季氣溫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最低可以達到零下四十度。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後,囂張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不但沒有吸取教訓,還叫囂道:「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事。」克阿瑟以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對志願軍發起了鉗形攻勢。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美軍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在內的第十軍,共十萬人推進到了長津湖地區。
志願軍以先期入朝的6個軍在西線對抗美軍第8集團軍,新銳的九兵團則在東線的長津湖地區迎擊美第10軍的進攻。志願軍九兵團就是第三野戰軍九兵團,這支部隊的司令員是宋時輪將軍,入朝前一直在東南沿海演練,準備解放臺灣。九兵團下轄三個軍,分別是20軍,26軍,27軍,其中20軍的前身是原華野一縱,首任司令員葉飛,27軍是原華野九縱,首任司令員許世友,這兩支部隊是華野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
入朝之前,華東軍區對九兵團進行了緊急擴充,每個軍下轄四個師的兵力,每個師下轄的團營連單位也是四四制或者五五制,九兵團入朝時總兵力達到了15萬人。但是由於入朝時間倉促,這支部隊的冬裝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這支部隊到東北集結後,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看到他們穿的衣服,立刻命令把後勤部門剩下的五萬套冬裝全發給他們,並命令留守在後方的人員把自己的棉衣脫下來給九兵團官兵,連他自己的棉大衣都脫下來扔到了火車上。
1950年朝鮮的冬天格外寒冷,九兵團入朝第一天就凍死凍傷800多人,每個班十多人只有一兩床棉被,夜間,戰士們將這一兩床棉被攤在雪地上,十多個人擠在棉被上互相摟抱取暖以抵禦零下30度的酷寒。當時一個班只有一雙棉鞋,這雙棉鞋還在夜晚站崗的時候輪流穿,而美軍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個鴨絨袋,鑽進去以後,把拉鏈一拉,特別抗寒。
最先投入戰鬥的是志願軍20軍和27軍,戰鬥部隊大約八萬人,他們一開始就把美軍第十軍分割成了四段。真正打起來後才發現,我軍在火力方面和美軍存在著巨大差異,整個九兵團三個軍的重武器加起來,還沒有美軍陸戰一師調動的重武器多。當時由於地形的原因,九兵團沒有攜帶大口徑火炮上來,重型火力只有迫擊炮和重機槍,但是由於天氣原因,重機槍和迫擊炮經常打不響,就連步槍的槍栓都很難拉動。
11月30日,在打了三天後,27軍集中兩個師5個團的兵力由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統一指揮,並使用全軍所有炮兵,圍攻新興裡的美7師31團,這支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極熊團。27軍80師和81師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及非戰鬥減員高達1萬人,全軍凍傷高達22%,這才將美軍一個團給打掉,這也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僅有的一次全殲美軍一個團的戰例。
20軍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的戰鬥同樣十分悲壯,各部官兵前僕後繼,但是由於情報失誤,美軍數量遠超戰前的預料,所以打得十分艱難。最後20軍58師和60師僅剩下的1500官兵組成一個團,對下碣隅裡的美軍發動最後的進攻,依舊以失敗告終。姍姍來遲的26軍投入戰場後,也很快被美軍擊潰,美軍的轟炸機膽子也很大,敢在兩軍距離僅僅幾十米的距離內透支凝固汽油彈,給志願軍官兵造成了大量的傷亡,最後美軍開始瘋狂突圍。志願軍20軍在各部隊被打殘的情況下,仍然冒著敵人的炮火瘋狂追擊。
九兵團司令宋時輪命令第26軍和第27軍追擊逃跑的聯合國軍,第20軍堵截逃跑路線。但由於第20軍大部已經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被摧毀,在古土裡與興南之間的部隊只有第58和第60師殘部。絕望中,宋時輪命令這些部隊在黃草嶺山口築壕據守,同時炸掉至關重要的車轍橋,希望這些地形因素和障礙能讓第26軍和第27軍趕上撤退的聯合國軍。58師和60軍殘部憑藉著微弱的火力,阻擋著美軍的撤退,20軍官兵兩次炸斷水門橋,但是都被美軍從日本緊急調來的設備修復。當美軍撤退的部隊趕到水門橋的時候,看到的是埋伏在大橋兩邊已經被凍死但是仍然保持著戰鬥隊形的志願軍20軍58師172團官兵們。最後這58師和60個師這兩個我軍的王牌師,打得就剩下200多人。
長津湖戰役,志願軍戰鬥傷亡1.9萬人,凍傷2.9萬人,凍死4000多人,美軍傷亡7000多人。長津湖戰役,保障了西線志願軍13兵團的側翼安全,同時也將美軍徹底驅逐出了朝鮮北部地區,扭轉了朝鮮戰場不利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