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近期熱播的《金剛川》讓我們知曉電影背後的金城戰役,以及更加壯烈的、擁有「冰雕連」英勇事跡的長津湖戰役。
「咱厝兩位老兵曾分別參加過長津湖戰役、金城戰役!」近日,石獅市大侖中心小學原校長蔡啟仁在收集整理大侖村一些傑出人物及地方歷史人物時,發現大侖有兩位抗美援朝的老兵,一位參加過長津湖戰役、一位參加過金城戰役,立過戰功,灑過熱血,他們是蔡孝造和蔡芝。
日前,記者有幸採訪了兩位抗美援朝英雄的後代,結合一些檔案資料,感受當年那硝煙瀰漫戰場上生與死的壯烈,感受當今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蔡孝造復員證
蔡孝造: 作戰五次兩次立功 村裡都叫他「朝鮮造」
據相關資料,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發生在長津湖地區的一場著名戰役。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的美軍王牌軍第10軍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擊潰美軍陸戰第1師、步兵第7師和第3師,殲敵13900多人,將敵人趕下海,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
來自晉江市檔案館的資料顯示:蔡孝造(又名楊周),晉江縣十三區後塘村人(現為石獅大侖),1927年出生,1948年11月7日入伍,在20軍59師177團3營7連當步兵直到1952年10月才轉到十二連。1954年1月至12月在20軍59師軍士教導營學習,1955年1月25日退役復員,1983年過世。
「我們全村人都知道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村裡人都親切地叫他『朝鮮造』。相關資料顯示,20軍59師177團3營7連是一支參加過抗美援朝中著名的長津湖戰役的部隊,而該戰役的時間正好是蔡孝造所在該部隊的時間。」老校長蔡啟仁分析稱。
由邵志勇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圍獵美軍「王牌師」——抗美援朝長津湖戰記》一書第206頁記載,在(長津湖戰役)死鷹嶺戰鬥中,20軍59師177團3營7連5班班長張希瑞帶領3個小組發揮孤膽英雄的精神,不懼十倍美軍的進攻,成功搶佔德洞山左側山頭。「可見,蔡孝造當時所在的連隊確實參加了長津湖戰役。」蔡啟仁認為。
晉江檔案館記載,蔡孝造作戰次數五次,負傷三次,獲得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一次。「從小就知道我父親曾經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記得小時候,夏季父親光著膀子,總能看到他身上有多處傷疤,但父親很少跟我們談起這段事跡。」蔡孝造的兒子蔡清地說道。
▲前排左一為蔡芝
蔡芝:帶領尖刀班 出色完成任務
金城戰役,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此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將敵軍4個師打殘,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裡,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
蔡芝,又名蔡妙基,1928年5月出生於菲律賓,四歲從菲律賓回鄉(註:石獅大侖);1948年5月,蔡芝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95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廣東惠陽奉命整編,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第54軍組建後,即奉中央軍委命令,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準備入朝作戰。「我父親就這樣隨著大部隊去了朝鮮。」蔡芝的女兒蔡玲君說道。
據南平市順昌檔案館記載:1953年2月上旬,蔡芝所在的54軍130師進入朝鮮鐵山半島,擔負抗敵登陸作戰任務。6月下旬,部隊奉命由西海岸開赴金城前線,配合第20兵團參加夏季反擊戰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城戰役。
1953年7月13日21時,金城戰役全線進攻。蔡芝所在130師僅用10分鐘即分別攻佔了兩個高地。攻佔兩高地後,敵人退入環形蓋溝頑抗,以每分鐘百餘發空炸炮彈向志願軍陣地連續轟擊。志願軍將士全力堅守陣地,機智靈活指揮,連續打退敵人40多次攻擊,出色地完成了堅守陣地、阻擊敵人的任務。這次戰鬥全師共殲敵1142人。「父親在這次戰役中帶領尖刀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由於作戰勇敢,榮立了二等功和集體三等功。」蔡玲君說道。
▲蔡芝獲得的朝鮮軍功獎章
▼蔡芝所獲抗美援朝 「和平萬歲」紀念章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籤訂。蔡芝所在的130師奉命留在朝鮮守衛東海岸、西海岸,直到1958年7月才回國。1955年10月,蔡芝被授予「少尉軍銜任連長」。1970年,蔡芝從野戰軍54軍被派到雲南軍區,在雲南楚雄軍分區任武裝部部長,1980年轉業被組織分配到福建省元坑水泥廠任副廠長,1987年離休,2016年去世。
「父親一生淡泊名利,我記得小時候,父親把他的勳章拿給我們姐妹玩,以至於現在所剩無幾。」蔡玲君說,除了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蔡芝還參加了遼瀋戰役中的錦州戰役、平津戰役、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等,榮立二等功、三等功等大小功勳10餘次,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念章和抗美援朝「和平萬歲」紀念章。
長津湖戰役、金城戰役……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這個特別的年份,我們不應該忘記為祖國戰鬥過的英雄們!蔡孝造、蔡芝,是咱厝人、是我們身邊的英雄,他們的事跡將永遠被我們銘記。
記者 王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