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6年蔣介石突然翻臉,堅決否定我黨我軍在抗日戰場上做出的突出貢獻,全面發動內戰以來,至1948年10月底為止,我軍為了解放全國一共創建成立了十個兵團,但到了11月1日,延安總部機關在下發全軍的一份「統一全軍組織和軍隊番號規定」的議案中,卻明確指出我軍確定的解放兵團一共有八個,以地名、番號和人名等區分界定,為何在短短幾天內,十個兵團就被取消了兩個?這兩個取消的兵團是哪兩個?他們最後到哪裡去了?
11月初,我總部軍委確定的八個兵團分別是東北野戰軍區的一、二兵團,華北軍區的一、二、三兵團,山東、蘇北兵團,以及由陳賡大將和謝富治領銜主導的,可與劉鄧大軍、陳粟大軍齊名的陳謝兵團,而被取消的兩個兵團建制,分別是粟裕大將的兵團和陳士榘上將和唐亮上將的陳唐兵團,這是為什麼呢?
粟裕
1948年9月份,延安總部機關開會決議,解放戰爭第三年我軍的活動範圍仍然在長江以北的華北、東北、華東和中原作戰,粟裕兵團和陳唐兵團繼續充作野戰軍的主力,命令粟裕率領四個兵團執行渡江南進,吸引敵軍回防江南,達到緩解河南戰場局勢的目的,而陳唐兵團最後歸於中原野戰軍建制,奔赴河南參與解放戰鬥。
但因粟裕大將在1948年7月份在劉伯承元帥的配合下,打出了豫東作戰大捷,證明我軍已經有打出大型殲滅戰的能力,所以在9月中旬陝北延安總部同意粟裕大將暫時停止渡江南下作戰的戰略構想,成立陳粟大軍,並確定粟裕戰役指揮地位,留在黃淮地區繼續作戰。
而這一改變也讓粟裕、陳士榘和唐亮的地位水漲船高,粟裕出任華野代理司令,陳士榘和唐亮分別出任野戰軍參謀長和政治主任職務,負責統戰指揮華東野戰軍謀劃攻打濟南的戰役。
陳士榘
唐亮
所以在總部領導看來,粟裕兵團和陳唐兵團已經沒有必要再被稱為兵團,那麼陳賡大將和謝富治上將的陳謝兵團在歸於劉伯承元帥的中野麾下後,在各種序列表中都找不到陳謝兵團番號,為何還能算作兵團呢?
1947年,陳賡率部挺進河南豫西,下轄中野的第九縱隊和西北民主聯軍的38軍簡稱陳謝大軍,雖然後來38軍轉到地方工作,四縱和九縱也改歸中原野戰軍建制統籌,但卻直接聽命於延安總部,而且主戰場也不在中原腹地,而是一直在配合策應彭德懷元帥在西北戰場的解放戰鬥,所以延安總部的機關和軍委領導一致認為,陳謝兵團是一個作戰獨立的縱隊集團大軍。
從抗戰開始到解放戰爭時期,先後轉戰山西、河北、河南、太嶽、陝西、湖北、安徽、江蘇、江西、福建和廣州等地,戰績卓越,屢戰屢勝,可與陳粟、劉鄧大軍齊名,所以總部領導就要求陳賡與野戰軍其他兵團司令一樣,每隔兩個月就必須向延安做一次全面綜合性的作戰匯報。
一直到1948年9月份,我軍最終確定成立八個兵團的制度番號報告中,都將陳賡大將麾下的縱隊稱之為兵團,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將一個縱隊稱之為兵團,放眼全軍也就只有陳賡大將獨一份。
陳賡
也正因這樣出色的軍事指揮和革命政治才能,所以粟裕大將和陳賡大將二人在1947年首次會面時,才有了英雄的惺惺相惜之意,甚至粟裕大將還主動的握住陳賡的手,非常高興得道:「能認識你,我不虛此生了。」
建國後,粟裕和陳賡二人雙雙入選開國大將軍銜,一個出任全軍總參謀長,一個出任副總參謀長,合作無間,配合默契,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建立起了相當深厚的革命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