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進一步弘揚和傳承「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的農墾精神、凝聚知青力量,共謀農墾發展,根據中共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關於啟動「感動海南農墾知青人物」評選活動的通知》(瓊墾發〔2018〕27號)文件要求,本著向歷史及十多萬名知青負責的原則,經過粵海知青網、海口、香港、汕頭、潮州、揭陽、湛江知青聯和10多個農場公司以及五位農墾評委的推薦,深入了解和查找大量史料,加上數十位知青對相關資料的核實,評選出感動海墾10個知青群體、50名知青個人,並經海墾控股集團2019年度第二次黨委會審議通過。他們表現了知青年代激情燃燒歲月的壯烈,體現了後知青時代對農墾的無私奉獻,彰顯了知青在新時代不斷進取參與海南農墾建設的精神,真實反映出知青的時代擔當和歷史風貌。現將名單予以公示(資料由海墾大事記(知青史料)編寫組提供,詳情請點擊海南農墾網及微信公眾號查看),徵求各界意見。

  公示時間:2019年2月15日-19日。公示期內,如有意見,請與海墾控股集團黨委宣傳部聯繫,聯繫電話:0898-68578018、68582587(傳真)。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審委員會

2019年2月14日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名單

  知青群體(10個):

  1、晨星農場(6師2團)殉職知青群體。廣州、汕頭、海南知青共22人(其中20名女知青為團宣傳隊員,內有高幹和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6人,2名男知青為連長和指導員)分別於1968年、1969年下鄉,分配在團養豬連,1970年10月17日在抗擊強颱風中被洪水衝散殉職,墓地由各地知青捐資60多萬元於1998年重新修葺並妥善管理至今,面積20畝,已成為農墾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2、南林農場(2師9團)知青烈士和殉職知青群體。廣州、潮州、湛江知青路潤維、楊煌昌、陳吉、鄭少英、塗錦初5人分別於1968年、1969年下鄉,1970年9月29日執行師部命令,在搶修被颱風颳倒的國防電話線路時被山洪捲走犧牲,其中路潤維、楊煌昌已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3、東嶺農場(2師4團)知青烈士群體。廣州女知青胡志紅、程明蓉、謝紅軍3人1968年下鄉,1970年6月28日為保護農場水電站大壩安全,與特大洪水搏鬥壯烈犧牲,1982年7月被民政部批准為革命烈士,是海南墾區第一批知青烈士,她們都是海南農墾創建50周年百名功勳人物,其紀念碑和墓地已成為農墾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4、廣青農場(6師17團)廣州青年墾荒隊員留守群體。是參加海南墾區建設第一個墾荒隊,首批隊員90餘人於1956年初抵海南屯昌大陸坡村籌建墾荒點,而後以廣州青年名義命名廣青農場,現仍有留守知青梁貫、黃寶珍、林津、黃英、黃桂卿、李榮裕、黃本榮、鄧華興8人,均已80多歲高齡四代同堂,是海南農墾下鄉最早及最後留守的知青群體,堪稱知青界老前輩,他們現在除了安度晚年,還經常教育子孫後代要為農墾事業多作奉獻。

  5、烏石農場(6師10團)黎母山知青割膠班群體。割膠班人員10多人,由廣州、湛江、潮汕、海南等地1968年以來下鄉的知青先後組成,長期跋涉奮戰在高山密林裡割膠奪高產,在1973年兵團召開團級幹部參加的知青工作大會上被評為先進集體,同年八一電影製片廠以「黎母山割膠班」為題材拍攝了45分鐘電影《膠林新兵》,而後人民日報、南方日報、廣東畫報、兵團戰士報等曾以大篇幅的攝影和文字先後報導他們的事跡。

  6、南田農場(3師8團)響水隊知青突擊隊。該隊由1968年至1970年下鄉的廣州、潮汕、湛江知青及本地青年數十人組成,首任隊長是潮州知青彭隆榮,自1972年以來發揚不怕犧牲攻堅克難的精神,多次在抗擊強颱風、搶險救災、救死扶傷等活動中出色完成任務,還在開荒種膠大會戰、割膠奪高產、民兵戰備軍訓中衝鋒在前,成為農場知青中的一面旗幟,1977年被海南區黨委農場工作部、海南農墾局表彰為知青先進集體標兵。

  7、南濱農場(3師13團)前進隊知青學雷鋒小組。1968年、1969年下鄉的廣州、潮汕知青20多人到此隊後,積極響應連隊黨支部號召,開展一系列學雷鋒做好事、學革命青年的榜樣金訓華的比賽活動,在生產中堅持出早工乾重活,業餘辦好宣傳欄和廣播臺為職工群眾讀報,平時為有困難的老工人做各種好事,義務到膠林幫割膠工修路、收膠水、磨膠刀等,成為農場知青中的優秀團隊,1977年被海南區黨委農場工作部、海南農墾局表彰為知青先進集體標兵。

  8、嶺門農場(2師10團)科研站知青科研小組。該站1975年成立後,針對農場處於橡膠發展和預備開割期,為研究橡膠生長、開割等技術,有20多名廣東各地下鄉知青和本地回場知青被抽調到站裡負責科研工作,知青團隊全身心投入科研,在培育橡膠優良品種、挖穴壓青規程、分季節施肥、膠園管理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為農場和農墾的橡膠發展做出了突出奉獻,1977年被海南區革委會表彰為墾區唯一的知青先進集體。

  9、海南農墾知青香港聯誼會領導成員群體。該聯2006年在香港註冊成立,次年設立海南農墾教育基金共30萬元,獎勵墾區每年考取北大、清華的農墾職工子女每人6000元。該聯號召和支持在港知青的各種愛國愛港活動,尤其是2014年開展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反對「佔中」,上街號召市民籤名支持政府政改等活動,受到中聯辦和海南省委統戰部和的多次表揚。該聯還多次組團回訪和宣傳海南墾區,到各農場開展聯誼活動,向困難職工捐款捐物。

  10、粵海農墾(兵團)知青網核心組群體。2006年7月由下鄉知青集資建立,宗旨是回顧難忘歲月,懷念海南農墾第二故鄉,關注海南農墾的改革建設發展,加強知青之間的溝通聯誼,搭建知青與農場相互溝通的平臺,與農墾一起共謀發展,曾組織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知青活動,較好地發揮了知青網關注和聯繫海南農墾的積極作用。

  知青個人(50名 按姓氏筆畫為序排列):

  1、馬佩賢,女,潮陽留守知青,1970下鄉晨星農場(6師2團)當割膠工,1984年接受海南農墾局交給的農業部豐收計劃試點任務實驗改制割膠,經積極努力獨創「收刀法」和「磨刀法」被專家認可推廣全墾區,曾當選中國工會第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會代表,被評為海南省勞動模範,是海南農墾創建50年百名功勳人物之一。

  2、王軍英,女,兵團5師師部(臨高縣加來)知青,1973年高中畢業下鄉西聯農場(5師4團)當工人,因工作出色被提拔為分場副書記,1974年10月兵團撤銷後沒有隨現役軍人父親返城仍堅持在農場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去看望照顧受傷的父母時仍掛念農場工作,請胞弟代勞關照父母后及時返場,1977年被海南區革委會表彰為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積極分子標兵。

  3、劉曼寧,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西慶農場(5師3團),任25連副指導員,是當年紮根兵團的先進典型,兵團戰士報、南方日報曾大篇幅報導其不走後門回城的事跡,其事跡1974年初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的5000多名知青及家長參加的大會上做介紹,「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他考取華南師院,後調到深圳黨校任副教授。

  4、呂勇民,女,廣州知青,1969年下鄉樂中農場(3師17團),在醫院當護士期間努力工作,1984年起榮獲廣東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廣東省農墾總公司黨委作出《關於在全墾區廣泛、深入開展向呂勇民學習活動的決定》,還榮獲全國邊陲優秀兒女獎章(銅質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稱號,是海南農墾創建50年百名功勳人物之一。

  5、阮福邦,男,1956年1月廣州青年赴海南墾荒隊隊長,率先遣隊4人抵達海南屯昌,在大陸坡村籌建墾荒點,而後組織90名廣州墾荒隊員來到墾荒點,墾荒隊在他的帶領下奮力開荒種膠,大力發展熱作生產,隊伍迅速發展至368人,1960年以廣州青年名義組建了廣青農場(6師17團),當時海南墾區凡有廣州青年墾荒隊員集中的合作社、作業區或生產隊,都以「廣青」二字命名,是廣州青年開發建設海南農墾的見證。

  6、何以端,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保顯農場(3師15團),返城後創辦公司,曾多次回農場考察農業開發建設,1999年投資1050萬元在農場所在縣組建陽光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為海南省首批「無公害瓜果菜生產基地」,還註冊「樂陽牌」芒果龍眼荔枝,成為國家認定綠色食品。

  7、何紅東,女,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東興農場(2師5團)軍民1隊當割膠工、班長,她做為其父是解放初任廣州市海珠區區長的革命老幹部子女,從小堅定革命信念,積極報名自願到海南農墾接受再教育,一直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在割膠奪高產中忘我工作取得好成績,曾在抗擊強颱風中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抱病參加各種搶險救災,曾出席兵團、師、團歷屆「積代會」和廣州軍區團代會,1973年被兵團樹立為知青先進典型。

  8、何啟珍,女,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晨星農場(6師2團),1970年10月17日該團養豬連抗擊強颱風事件倖存者6人中之一,返城後積極為殉職知青的善後、還原事件真相做了大量工作,還為海南省政協編撰知青在海南史料選輯積極收集、提供許多有價值的史料,曾三次參加粵海農墾(兵團)知青網組織的重返海南農墾支教活動,為農墾孩子的教育獻愛心。

  9、吳地林,男,海口知青,1969年下鄉東紅農場(1師6團),曾在團報導組、師政治部宣傳科,農墾文化站工作,任海南農墾報社主任編輯,他創作的木刻、油畫、水墨畫有多幅作品參加國家級展出並獲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其中水墨畫《海底世界》系全國首創,獲海南建省20周年海南農墾十大精神產品獎,被譽為致力描繪農墾大地的著名畫家,是海南農墾創建60年60名傑出人物之一。

  10、吳景洪,男,廣州知青,兵團最早因公殉職男知青,1968年下鄉中瑞農場(1師5團),1970年2月24日參加農場開荒種膠大會戰,為搶時間完成開荒任務到高山上燒芭,不幸被突發轉向大風煽起的烈火陣圍住燒焦,時年20歲。

  11、吳瑞芳,女,潮州知青,1970年下鄉新星農場(3師3團),其胞姐吳瑞芸1969年下鄉該場,曾出席兵團首屆學「毛著」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70年病故時給父母留下遺囑,要求把吳瑞芳送到農場來,吳瑞芳繼承其姐遺志來到其姐所在6連,因表現突出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出席兵團、師、團學「毛著」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72年5月4日《兵團戰士報》以《把接受再教育的日記繼續寫下去》為題,報導這兩姐妹接力兵團建設的感人事跡。

  12、宋曉琪,女,湖南知青,1969年下鄉保顯農場(3師15團),1970年調到兵團宣傳隊,返城後在廣州從事記者、編輯工作和著書,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粵海農墾(兵團)知青網總編輯,曾積極策劃和組織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知青活動,較好地發揮了知青網關注、聯繫海南農墾的積極作用。

  13、張永順,男,普寧留守知青,1970年下鄉紅泉農場(4師3團),1974年調到農墾石碌水泥廠,在當司機的23年期間安全行車145萬公裡,尤其是1989年起駕駛五噸解放牌卡車,五年安全行駛50萬公裡,運輸建材195.5萬噸,節油1.9萬升,單車創產值58.5萬元,利潤35.5萬元,先後被評為海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運輸業節能標兵,是海南農墾創建50年百名功勳人物、60年60名傑出人物之一。

  14、張玉燕,女,韶關知青,1970年下鄉珠碧江農場(4師11團)6隊先後當工人、衛生員,任農場醫院指導員,在連隊和醫院工作期間,經常到工地給病人看病治病,為病人送醫送藥上門,查房問診非常熱心細心,一直任勞任怨為病人做好各種服務,態度極佳口碑甚好,是農場職工群眾心目中的好醫士,1977年被海南區革委會表彰為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積極分子標兵。

  15、張凝,女,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黃嶺農場(6師3團),1973年代表兵團參加廣州軍區田徑運動會獲女子4×100米接力冠軍和100米低欄亞軍,而後入選廣州軍區田徑隊,代表廣州軍區參加全軍田徑運動會又打破全軍田徑比賽紀錄,榮獲廣州軍區體育運動隊三等獎。

  16、李小曼,女,廣州知青,黃嶺農場(6師3團)革命烈士,1968年下鄉6隊當割膠工,她出身高幹家庭但沒有高幹子女的「嬌驕」二氣,一直任勞任怨工作出色,1971年7月9日在南渡江為搶救落水戰友犧牲,1997年11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民政部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

  17、李廣生,男,廣州知青,1969年下鄉紅光農場(5師9團),返城後創辦公司事業有成,始終關心海南農墾做出重大貢獻,先後捐款1500多萬元為紅光農場修建中小學綜合樓、醫院綜合大樓、教師辦公樓和學生宿舍、食堂,為農場教育基金會捐款設立獎學金和助學金,是為海南墾區捐款最多的知青;他還在廣州修建紅光知青園,為知青、知青子女及農場子女就業等做了許多好事實事,是海南農墾創建60年60名傑出人物之一。

  18、李元德,男,湖南知青,1969年下鄉保顯農場(3師15團),1971年1月26日除夕日參加開荒種膠大會戰,在拆除啞炮時被炸成重傷雙目失明,幾經部隊醫院治療未痊癒,經批准回長沙養傷,他放棄兵團的傷殘補償和相關待遇,在頑強鍛鍊恢復微弱視力後努力奮鬥,經自學掌握監工一技之長並取得資質,成為湖南一家企業的熱力和電力工程監理。

  19、李亞妹,女,1956年廣州支邊南林農場(2師9團)留守老墾荒隊員,1985年獲團中央授予全國新長徵突擊手稱號,同年5月1日作為廣東省唯一老墾荒隊員代表,赴北京中南海參加全國青年墾荒隊員代表座談會,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接見,曾被評為海南農墾局「優秀共產黨員」。

  20、李秉湧,男,揭西知青,1969年下鄉南林農場(2師9團),返城後移居香港,做了很多社會事務方面的好事,還一直關心海南農墾和農場發展,多次到農場送慰問金慰問因公殉職的「七烈士」中的職工親屬,資助修繕七烈士紀念碑和墓地,現任海南農墾香港知青聯常務副會長、香港海南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

  21、李茂輝,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白沙農場(4師7團),1974年主持設計並與廣大知青一起義務勞動參加建造了位於南渡江源頭的石拱橋,長175米,高28米,由橋底4個大橋墩支撐,被農場命名為「知青橋」,至今仍在安全使用。

  22、李碧田,女,澳門知青,1968年下鄉黃嶺農場(6師3團),下鄉前在廣州華師附中畢業後放棄回澳門,在其任全國人大代表的姨媽支持下毅然下鄉當橡膠林管工,返城後於1974年考取英國著名的聖三一音樂學院鋼琴系,成為該院當時唯一的中國留學生,獲院士(相當於博士)學位,歸來後被香港浸會大學鋼琴系聘為副主任、教授,曾在香港舉辦個人鋼琴音樂會引起轟動。

  23、楊靜娟,女,汕頭知青,1969年下鄉西慶農場(5師3團),返城後熱心做好街道社區工作,先後榮獲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標兵、南粵巾幗十佳、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還當選為中共十七大代表、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24、楊德鴻,男,潮州知青,1969年下鄉南林農場(2師9團),是1970年該場因公殉職的「七烈士」事件中「三英雄」(倖存者)之一,返城後除了研究文物書畫取得成就外,一直關心農場發展,出資修繕七烈士紀念碑和墓地,多次到農場送慰問金慰問烈士親屬,每年捐款委託農場工會代知青們掃墓,現任海南農墾香港知青聯會務顧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韓山師範學院客座教授。

  25、汪南東,男,江門知青,1971年下鄉八一農場(10師),返城後創辦公司取得業績,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廣東省改革開放30年功勳人物等稱號,現任江門慈善總會會長,他每年回農場一兩次,多次為連隊困難職工捐款捐物,還安排困難職工子女到其企業就業。

  26、鄒粵桓,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東路農場(1師8團),返城後曾任廣東經濟投資促進會副秘書長、廣東中葉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他編輯製作紀念知青下鄉40周年海南農場專輯大型紀實影視紀錄片《歷史回顧》被海南農墾博物館收藏,2010年起他多次往返海南農墾,尋覓探訪工作在農墾的青年墾荒隊、邊陲優秀兒女、林業師軍工群體等,挖掘了許多重要史料和文物,受到海南省農墾總局嘉獎。他還多次組織知青回訪農墾,為農場建設做出貢獻。

  27、陳飛燕,女,文昌知青,1970年下鄉新星農場(3師3團),自告奮勇當割膠工,改造橡膠園和兩個落後樹位,忘我勞動不計報酬,三年挖石壘梯田築環山行2公裡,橡膠單株產量從3公斤提高到6.5公斤,樹位總產量三年翻一翻,使落後樹位成為高產樣板膠園,被評為省勞動模範、全國新長徵突擊手,當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是海南農墾創建50年百名功勳人物、60年60名傑出人物之一。

  28、陳向東,男,湛江知青,1969年下鄉新星農場(3師3團),返返城後曾任廣東博奧鴻基投資集團執行董事兼湛江鑑江供水樞紐工程建設總指揮,榮獲南粵建設功勳人物、廣東省優秀企業家稱號;現任湛江知青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主持出版湛江知青散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全集),還為建設廣州白雲山知青亭和粵西知青文化園作出了突出貢獻。

  29、陳菊英,女,海口知青,1968年下鄉中建農場長橋隊(6師9團苗八連),在任苗八連指導員期間,努力幫助苗胞兄弟姐妹學文化、學講普通話,辦好文藝宣傳隊,把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傳播到邊寨,還大力搞好橡膠大開荒和割膠生產,1972年中央、省、地區的多家主流報刊多次報導其先進事跡,1973年被兵團樹立為知青先進典型,曾任海南省農墾總局黨委副書記。

  30、陳耀漢,男,廣州知青,1969年下鄉三道農場(3師9團)6隊,在連隊長期堅持學雷鋒、勤勤懇懇作奉獻,平時除了義務出圖文並茂的宣傳欄、為割膠工修膠燈膠鞋外,還搞小發明製造手搖水泵、大米淘沙機等,尤其是利用深山老林裡一條水溝經測量設計,在連隊支持下奮戰數月修築小水電站為連隊供電,受到職工歡迎,1973年被兵團樹立為知青先進典型,還被任命為三道農場副場長。

  31、官明華,女,牙叉農場(4師8團)革命烈士,1952年廣州第三醫士學校畢業後自願支邊海南,先後在儋縣木排和農墾龍江農場、牙叉農場醫院當醫士,「文革」中被錯判為現行反革命並執行死刑,中共廣東省委1979年為其平反昭雪並追認為革命烈士,中共白沙縣委追認其為中共黨員,是海南農墾創建50年百名功勳人物之一。

  32、鄭建華,男,揭陽知青,1969年下鄉南新農場(3師10團),現任揭陽市粵海農墾(兵團)知青聯誼會會長,努力為知青搭建聯誼交流平臺,出資出力搞綠化營造「知青林」,成立知青宣傳隊,主編《知青情未了》回憶錄,多次組織慰問患病知青及困難知青,扶助失學的知青後代;他還積極為籌建海墾知青博物館徵集史料文物被評為先進個人,多次回訪南新農場慰問留守的知青及老工人,資助農場幼兒園的建設。

  33、俞小源,女,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廣壩農場(4師1團),決心為大力發展橡膠多做奉獻,先後在7連、14連參加開荒種膠,一直出大力流大汗,成為生產一線的鐵姑娘,1973年曾被兵團推薦上大學她放棄了,仍堅持在橡膠生產中苦幹,當年她被兵團樹立為知青先進典型,1975年她曾參加廣東農墾路線教育工作組,耐心細心做好「逃港」人員思想工作,為知青隊伍的穩定盡了力。

  34、胡向東,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龍江農場(4師10團),下鄉前他撰寫《告廣州市三百萬革命群眾書》,在廣州召開的七萬知青上山下鄉誓師大會上宣讀,還在南方日報發表;下鄉後他曾出席兵團首屆學「毛著」積極分子代表大會;返城後他勵志苦學成為全國計算機數據恢復頂尖人才,獲廣州市政府記功獎勵,還關心農場發展,捐資給生產隊安裝太陽能路燈,給老工人發慰問金。

  35、鍾鳳新,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衛星農場(4師9團),現任海南農墾香港知青聯常務副會長,在香港經常支持知青朋友們開展各種愛國愛港活動,為設立海南農墾教育基金捐款10萬元,多次給衛星農場幼兒園和學校捐款,牽掛患病的農場老工人,從香港給他們寄去特效藥,還關心農場的發展,多次回農場為困難職工捐款捐物。

  36、鍾真池,男,湛江知青,1969年下鄉福報農場(3師19團),返城後任湛海儀表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被廣東省政府授予「八五」期間廣東企業突出貢獻獎,現任湛江知青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長期堅持文學創作,執行編輯了粵西首部知青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全集),尤其是在患病期間還堅持籌劃創辦湛江知青園和《山野上那些木棉花》(續集),組織湛江返城知青和農墾人唱紅歌,宣傳農墾人不忘初心艱苦創業,牢記使命奮勇前行的精神。

  37、倪俊宇,男,東方知青,1968年下鄉新政農場(3師6團),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兵團期間採寫業績突出,作品先後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南方日報、戰士報等,任海南農墾報副總編輯期間多次獲中國企業報、全國農民報、中國報紙副刊新聞獎或年獎,曾獲全國首屆農場場歌徵歌大賽金獎、全國第二屆冰心杯文學獎一等獎、海南省文學探索三十強、海南建省20周年海南農墾十大精神產品獎、文化部第十三屆群星獎、全國農民報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十佳散文詩人(提名獎)等,是真誠傳播農墾文化的著名詩人,海南農墾創建60年60名傑出人物之一。

  38、莫少強,男,湛江知青,1969年下鄉樂光農場(3師16團),返城後任廣東中山圖書館館長,熱心支持農場文化建設,2007年回訪農場時不但捐贈了一批紙質圖書,還幫助農場圖書館建起在線閱覽電子圖書網站,為網站圖書量升級提高到100多萬冊。

  39、袁慧群,女,廣州知青,兵團最早因公殉職女知青,1969年下鄉東升農場(1師4團)2連開荒生產班當工人,1970年3月8日參加該團組織的過革命化「三八」節橡膠大開荒生產,在工地負責爆破樹頭時被炸飛的樹根擊中頭部殉職,時年19歲,到農場僅7個月。

  40、郭小瑩,女,湛江知青,1970年下鄉立才農場(3師12團),返城後任湛江人大華僑民族宗教外事工委主任。她牽頭組建湛江知青藝術團任團長,十年來南至海南島、北至黑河、東至珍寶島的農場、部隊、養老院、廣場為農墾職工、知青朋友、解放軍戰士慰問演出200多場,演出節目曾獲全國首屆知青「駿富杯」公益文藝匯演第一名、廣東第七屆歌舞花會比賽金獎,被邀請到央視拍攝春晚節目。她還牽頭籌建佔地18畝的粵西知青文化園,現任湛江知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41、高振南,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烏石農場(6師10團),返城後任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城建支行行長,支持農場教育事業,2008年回訪農場時將28臺教學電腦和7臺印表機及一批電腦設備贈送給農場,用於學校辦學。

  42、彭隆榮,男,潮州留守知青,1970年下鄉南田農場(3師8團),曾多次放棄返城機會紮根農場,先後任南田農場場長、海南省農墾總局副局長、巡視員,現任農墾神泉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他任場長期間,把當時的特困農場開發建設成全國農墾的一面旗幟,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時代領跑者——全國百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模範、全國「僑界十傑」、海南農墾創建60年60名傑出人物等多項殊榮,先後受到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任總書記和51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18年初還榮獲2017年度中國農村十大新聞人物和特別貢獻獎。

  43、謝顏吉,男,海口知青,1968年下鄉烏石農場(6師10團),返城後多次到農場訪貧問苦,集資1100萬元在農場建起「知青園」,2008年首期工程100套公寓樓和47套臨街商鋪樓竣工交付農場使用,幫留守知青享受廉價房;還建起1幢599平方米的「知青之家」,被農場授予「榮譽職工」稱號。

  44、韓陽光,男,文昌知青,1968年下鄉大豐農場(6師6團),返城後到香港發展,在香港經常支持知青朋友們開展各種愛國愛港活動,曾任海南省政協常委,現任海南農墾香港知青聯誼會會長、香港海南商會副會長,他一直關心海南農墾的開發建設和發展,牽頭設立教育基金會30萬元支持海南墾區教育事業,多次組織知青聯成員回墾區開展各種活動。

  45、藍繼紅,女,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西慶農場(5師3團),兵團成立前曾冒險向黨中央、《紅旗》雜誌、廣州軍區反映當時農場存在搞武力批鬥迫害幹部群眾的嚴重問題,引起廣州軍區重視並加快籌建兵團,曾出席兵團、師及廣東省上山下鄉知青先進代表大會;返城後一直關心海南農墾,為患病的農場職工聯繫到廣州住院並尋醫問藥,曾三次率隊回海南墾區開展支教活動。

  46、蔡傳德,男,揭西知青,1969年下鄉中建農場(6師9團),返城後在廣州創辦公司,一直支持農場體育公安事業,多次回訪農場困難職工,還向農場捐贈公安執勤巡邏摩託車10輛及一批體育鍛鍊健身器材,價值20多萬元。

  47、蔡高聲,男,揭西知青,1969年下鄉嶺門農場(2師10團),返城後任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因開創農工貿一體化新路子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十大經濟風雲人物,數次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和聽取匯報;在他推動下2011年海南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他以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身份,撰寫推廣瓊中養蠶經驗促進海南中西部產業扶貧和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報告,得到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重視並批轉一名副省長抓落實,如今海南的絲綢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已具相當規模,成為國際旅遊島一張名片。

  48、黎永生,男,廣州知青,畢業於廣州音樂專科學校,曾為海軍英雄麥賢得的豪言譜曲,1968年下鄉和嶺農場(5師13團),1969年兵團首次在5師舉辦文藝創作學習班時他是知青教師,創作了《我們是光榮的兵團戰士》、《膠林凱歌》、《兵團戰士在前進》等歌舞曲、合唱等,現任香港知青聯文化藝術團藝術總監。

  49、黎煥新,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東路農場(1師8團),返城後創辦實業事業有成,一直關心農場發展,為農場建設獻愛心,1995年匯款28萬元資助農場興辦教育事業,1996年又捐資151萬元為農場興建大樓,命名為「聯誼樓」,成為知青聯誼農墾、農場的活動場所。

  50、霍東齡,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西聯農場(5師4團),返城後2006年在廣州創建粵海農墾(兵團)知青網任總負責人,經常抽空到農場看望慰問老工人,捐款20萬元給農場中學辦教育;2009年知青下鄉40周年時創作音樂史詩《歲月如歌》,製作了光碟贈農場;2018年牽頭並負責作曲創作大型交響敘事合唱《歲月甘泉》在廣州多次演出。近年來還為農場捐款40萬元,為知青返場支教、粵海知青藝術團返農墾及赴國外演出、在廣州白雲山建知青亭等先後捐資數百萬元。現任京信通信董事會主席,2006年曾獲「亞洲商業領袖獎」。

海墾大事記(知青史料)編寫組核實

2019-02-14

相關焦點

  • 「中國網事·感動2018」一季度網絡感動人物評選啟動
    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閆夢)紛繁的網絡世界裡,他們用自己平凡而不平庸的故事,傳遞著世間的大愛和希望,他們在逆境中自強不息,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春風化雨,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因為有他們,我們的生活一直充滿著感動。
  • 「江蘇社會組織」標識評選結果的公示
    6月8日,江蘇省社會組織管理局發布了「江蘇社會組織」標識評選結果的公示,顯示自江蘇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發布《關於徵集「江蘇社會組織」標識(LOGO)的公告》以來,社會各界熱情參與,共收到應徵作品111個。
  • 第32屆中國經濟新聞人物獎項評選結果公示
    11月20日,第32屆中國經濟新聞人物獎項評選結果公示。有哪些人物將獲獎?快來看看吧!
  • 「自治區60年感動寧夏人物」及提名獎候選人開始公示
    再接再厲、紮實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自治區60年感動寧夏人物」及提名獎候選人公示為充分展示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改革開放40年來、年感動寧夏人物」推薦評選活動。經廣泛推薦、組織審核、網絡投票、評委會評議和組委會審定等程序,組委會擬授予賴清林等60名同志「自治區60年感動寧夏人物」 榮譽稱號、授予吳景華等40名同志「自治區60年感動寧夏人物」 提名獎。現予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時間為2018年9月5日-11日。監督、6669532,監督郵箱:qwmbncc@163.com。
  • 海南農墾商貿置業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原標題:海南農墾商貿置業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5月27日,海南省農墾商貿置業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儀式在海口海角大廈舉行。(本網記者張乙集 攝)  本網5月27日消息:今天上午,海南省農墾商貿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商貿置業集團公司」)揭牌成立儀式在海口海角大廈舉行。該公司的成立,標誌著海南農墾直屬工商企業改革又向前邁出了新步伐。
  • 「知青往事」兵團插隊故事
    以前在連隊裡,知青想搞一點敵敵畏不那麼容易。而現在我們整天與敵敵畏打交道,在連隊的戰友、老鄉聞訊,紛紛託我們「搞一點」。我們也樂意做個「人情」,畢竟取之方便。但是,那一箱一箱的農藥是有數量在的,少一瓶馬上就會被人發現的!誰敢光明正大地去拿。於是,我們就動起了歪腦筋:在配置過程中偷偷地截留!
  • 海南金墾賽博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走進安徽農墾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30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安徽農墾土地信息化培訓會在安徽農墾方邱湖農場舉行,海墾商貿物流集團旗下海南金墾賽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墾賽博公司)作為項目實施單位,現場對土地資源管理系統進行使用培訓和問題解答。
  • 2010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公示
    ,共評選出「201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36項。評選結果經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查同意,現予以公示(詳見附件)。公示時間為2010年11月2日至12月1日,任何單位或個人可在公示期內對公示內容提出書面異議。異議材料應註明真實姓名和聯繫方式。提出異議的單位與個人應對所提異議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負責。對匿名或無具體事實依據的異議,不予受理。
  • 廳公路設計院總工程師牟廷敏獲「2017年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殊榮
    4月28日上午,交通運輸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主辦的「2017感動交通年度人物」視頻報告會在交通運輸部隆重舉行,部黨組書記楊傳堂出席會議並講話,部長李小鵬出席會議並為「2017年感動交通年度特别致敬人物」授牌。
  • 2020年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結果公示,共99篇!
    湖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辦公室2020年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結果公示根據湖南省教育廳《關於開展2020年湖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9〕299號)精神,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組織開展了2020年湖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
  • 關於開展2020「感動南航」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我校正開展2020「感動南航」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工作,希望在這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學生於12月18日17:00前將申請表提交到mba@nuaa.edu.cn,後期將進行全院以及全校的評比,學校將對評選產生的典型人物、先進事跡進行廣泛宣傳。
  •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評選」開始
    目前,「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已啟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入選20位(組)候選者名單。
  • 201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揭曉
    201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揭曉   自2002年起,《感動中國》每年從社會各行各業推選出十位人物,他們溫暖著中國,感動著我們。
  • 17年堅守沙漠植綠 新疆兵團老人榮獲「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中新網烏魯木齊12月3日電 (記者 戚亞平)17年堅守沙漠植樹造林,充當「生態衛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場退休職工馬獻民新近榮獲「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3日據新疆兵團生態環境局消息,今年6月,馬獻民老人被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授予「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稱號,11月榮獲「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項。馬獻民老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與治理風沙、保護環境緊緊聯繫在一起,堅守沙漠,與梭梭林為伴,風裡來,雨裡去,從未間斷。
  • 2020中科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擬表彰名單公示
    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關於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擬表彰名單的公示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充分發揮我院新時代先進典型的榜樣先鋒作用
  • 第三部紅月亮知青系列電影啟動 : 《紅月亮3》籌備組成立
    2021年是重慶知識青年赴雲南支邊五十周年,一部反映支邊知青生活的電影《紅月亮3》(暫命名)開始啟動。為了推動電影《紅月亮3》的拍攝工作,重慶知青歷史文化研究會精心策劃創作,由重慶凡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與重慶子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知青系列電影《紅月亮3》籌備組於2021年元月8日上午在重慶凡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 海南第20屆中學生理科實驗操作競賽結果出爐 |附名單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1月1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胡麗齊)10月31日,海南省教育廳對海南省第二十屆中學生(初中)理科實驗操作競賽結果進行公示。來自海南全省27所中學的81名指導老師和162名學生參加了此次競賽活動。
  • 外星人與山東草根作家合著知青小說?
    近日,山東濟寧老知青付士珍向媒體爆料,說是他根據自身20年的生活經歷,嘔心瀝血30年,獨立創作的一部36萬字的知青題材小說《瀚海八百裡——憶兵團崢嶸歲月稠》,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後,在全國知青圈中引起廣泛關注
  • 2020年"第11屆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公示
    經評審委員會評選出特等獎3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15項。 人物獎(錢七虎獎)評審委員會由7位院士在內的11位巖石力學與工程領域的權威專家組成,錢七虎院士擔任評審委員會主任,顧金才院士、趙陽升院士擔任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經評審委員會評選出首屆"錢七虎獎"獲獎者8名。 現予公示。公示時間從2020年9月4日-10日。評審結果見附件。 附件: 1.
  • 作為我國農業生產重要組成部分的農墾系統,已連續10年保持12%以上...
    從東海之濱的江蘇農墾,到天山腳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一望無際的海南天然橡膠林,到肥沃黑土地上的黑龍江墾區,我國現代農業的「農墾答卷」生動璀璨。 「我國農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今年農墾系統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預計總產超過670億斤,比上年增產30多億斤;糧食平均畝產達475公斤,比上年提高1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