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農業生產重要組成部分的農墾系統,已連續10年保持12%以上...

2020-11-28 經濟日報

從東海之濱的江蘇農墾,到天山腳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一望無際的海南天然橡膠林,到肥沃黑土地上的黑龍江墾區,我國現代農業的「農墾答卷」生動璀璨。

「我國農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今年農墾系統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預計總產超過670億斤,比上年增產30多億斤;糧食平均畝產達475公斤,比上年提高12公斤。其他主要農產品的增產幅度也在5%左右。目前,農墾系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6%,水稻、玉米等高產優質作物面積比重達86%,耕地有效灌溉面積超過5400萬畝。」農業部農墾局局長李偉國說,今年全國農墾棉油糖奶肉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全面增長,增幅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伴隨農墾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農墾經濟整體也實現了「十連快」,職工收入快速增長,墾區民生明顯改善。今年農墾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預計實現5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7%,連續10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農墾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預計達到10600元,比上年增加1600元以上,增長9.3%以上,實現連續9年較快增長。全年落實農業「四補貼」等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資金近70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億元。

高產創建全面推廣

增產增收的背後是一張農業科技促進年的「農墾答卷」。放眼全國農墾,圍繞農業科技的研發、創新與推廣,各地積極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畜牧高產攻關、熱作標準園創建、農產品質量追溯以及科技培訓等……「農墾答卷」不斷書寫著佳績,推動著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促進了全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整體提升。

糧油高產創建是沒有圍牆的學校,不斷把專家的產量變為農場職工的產量。今年農墾糧棉等萬畝高產創建示範片比去年增加176個,總數達到438個。水田重點推廣應用集中浸種催芽、高速機械插秧、缽形毯式育苗機插等新技術,旱田重點推廣應用模式化栽培、玉米坐水種、種子分級精播等技術,棉田重點推廣應用機採棉種植模式。

如今,從農墾始發的高產創建已從種植業擴展到奶牛、生豬為重點的養殖業。今年農墾系統在138個養殖單位開展高產攻關活動,比去年增加24個。在高產攻關活動的促進下,畜牧業單產和質量水平進一步提高,首農集團北京三元種業公司旗下的29個核心牧場2.5萬頭成母牛,平均每頭年產奶達到10278公斤,創造了我國大群體奶牛單產紀錄。河南墾區養豬成活率達到93.8%,母豬年提供育肥豬21頭以上。

熱帶產業是農墾的優勢產業。通過熱作標準園創建,有效促進了熱作產業的快速、高效發展。今年新增熱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創建單位107個,總數達到418個,重點推廣橡膠樹籽苗芽接育苗、「圍洞法」節水抗旱定植、木薯嫩莖快繁、香蕉水肥一體化、荔枝控梢促花保果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天然橡膠生產克服了不利氣候的影響,預計今年我國天然橡膠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提高生產科技含量

高產的同時,優質也是農墾人的追求。從2002年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到2006年率先啟動農產品質量追溯試點工作,農墾系統都走在全國前列。經過10年的探索,農墾已建成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即信息採集系統和網上信息填報系統、消費者查詢系統、生產全過程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實施企業做到了「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今年已有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創建單位216家。8家部級質檢中心對近300多個批次追溯產品抽樣檢測顯示,合格率達到99.5%。

未來農業的較量是現代種業的競爭。農墾充分發揮優勢,積極發展種業,扶持發展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型種業企業,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種子繁育生產基地。寧夏農墾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依託中國農科院的技術和人才優勢,採取生物工程技術手段對馬鈴薯優良品種進行脫毒快繁和生產原原種。該中心形成了原原種、原種、一級種三級種薯繁育體系,可年產4000萬株脫毒馬鈴薯苗和8000萬粒微型薯。

農業機械是農業科技的物化載體,農機化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的標誌之一。目前,全國墾區農機總動力突破2000萬千瓦,大馬力、高性能、多功能、複式作業的農業機械漸成農業生產的主力。農墾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0多個百分點,部分墾區主要農機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江蘇農墾新洋農場從事農業生產的不到300人,管理的6萬畝良田卻可在1周內完成收穫、翻耕、栽插、播種等工序。黑龍江農墾鶴山農場運用GPS全球衛星定位、GI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技術對農機進行信息化管理,農機的調度信息、作業範圍、作業內容等均以3D形式顯示。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最後一公裡」的破題要靠農業科技培訓。據統計,農墾系統全年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上萬期,培訓人數近30萬人次。積極開展校企、院企合作,創建企業研發中心近300個,不斷提升墾區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黑龍江墾區完成陽光工程示範性培訓3.8萬人,35%的規模家庭農場經營了82%的耕地,創造了可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肩的勞動生產率。廣東、海南、雲南、福建等熱作區已舉辦熱作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班180多期,墾區培訓科技示範戶4萬多人次。

在墾區的科技優勢帶動下,附近的農民們也受益匪淺。農墾系統在強化自身建設的同時,注重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創建各類現代農業示範區683個,通過場縣共建、窗口展示、科技服務和跨區作業等方式加快技術擴散、服務輸出和產業銜接。每到夏收和秋收,安徽安墾龍亢農場都及時組織農機服務隊奔赴周邊農村開展農機耕作服務。通過科技輻射的方式,帶動了區域農業發展,農場周邊60萬畝小麥的單產實現突破,達到了1000多斤。

相關焦點

  • 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保持1.3萬億斤以上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莉12月24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前及元旦春節期間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市場形勢、生產形勢。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陳友權介紹,2021年將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7.5億畝以上,確保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 農墾企業對接國際農機展新技術新理念
    此次展會的主題為「農業機械化·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展覽面積20萬平方米,參展的中外展商達1800餘家,參展專業觀眾達12萬人次。這已是中心連續第五年組織農墾企業到會觀展。  對接活動上,程景民對2020年中國國際農機展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對三家協會共同為農墾提供這樣良好的觀摩交流學習機會表示衷心感謝;向與會代表簡要介紹了農墾近年來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情況;希望與三家協會一道搭建服務平臺,帶動協會與企業共同走進農墾、走入農場、走近農工,研發出更適合農墾現代農業特點的新裝備、新技術,為廣大農墾企業提供裝備和智力支持,更好地推動農墾現代農業發展
  • 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巨龍引領現代農業之風騷
    2003年8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登載了廣東農墾改革發展長篇紀實通訊;2003年12月底,農業部發文推廣廣東農墾的改革經驗;2004年3月,中宣部把廣東農墾樹為全國「改革創新,服務『三農』」典型,在中央主要媒體廣泛宣傳;2005年9月,新華社以「資源爭奪激烈,開發出現機遇——廣東農墾開發海外資源建立橡膠基地調查」為題,向中央領導報送了內參。
  • 為什麼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作者只會好好的愛你一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才智創造、發展著農業生產工具,在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全書共92篇,分成10卷,共11萬字。該書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對選種施肥和輪作等精耕細作的方法及家畜、家禽和魚類的飼養等均作了介紹。《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秀著作之一。《農書》的作者是元朝的農學家王禎。王禎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於1313年完成了《農書》,全書共37卷,插圖330餘幅。該書由《農桑通訣百穀譜》和《農器圖譜》三部分組成。
  • 國家統計局:PMI三大指數連續10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
    2020年12月份,我國經濟恢復向好勢頭繼續鞏固,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1.9%、55.7%和55.1%,雖都略低於11月份,但均繼續位於2020年內較高運行水平,連續10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2020年四季度,製造業復甦步伐有所加快,12月份製造業PMI為51.9%。「製造業總體保持穩步恢復的良好勢頭,景氣度處於年內較高水平。」
  • 貴陽市農業農墾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2020年度春季招聘簡章
    市農投集團是經貴陽市委、市政府批准,於2015年12月註冊成立的市屬國有企業;2018年12月,按照市屬國有企業戰略重組工作安排,重組為貴陽市農業農墾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現有註冊資本金14.2億元。
  • 農業生產躍上新臺階 現代農業擘畫新藍圖
    >12年時間。>億斤[1],之後的幾年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上。2018年全國完成造林面積707萬公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林業生態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 海南金墾賽博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走進安徽農墾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30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安徽農墾土地信息化培訓會在安徽農墾方邱湖農場舉行,海墾商貿物流集團旗下海南金墾賽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墾賽博公司)作為項目實施單位,現場對土地資源管理系統進行使用培訓和問題解答。
  • 中國農業生產日益淪為化學農業
    依靠集體的力量把全國農田改造成大寨式的保持水土,旱澇保收的「海綿田」這種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顯然辦不到了。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已經變成了唯一的出路。當代農業生產與食品供應遭遇了三重危機: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水資源危機。在工業化農業系統中,生產與過去同樣多的食物,我們現在用的水相比過去多了十倍,因為農業成為基於化學品的農業。75%的土壤已經失去了肥力,並且正在向沙漠化發展。聯合國已經認識到,化學農業方法是造成土壤非常嚴重破壞的重要原因。眾多小農戶生活的農村地區的生存能力相關的巨大的危機。
  •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在農業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佔世界第一,田間管理技術水平高,科學化水平高,各種農機農具的應用非常普遍。尤其是以灌溉農機為代表的農機農具,具有大量的優秀農機型號,產量也不容小覷。但由於我國農業機械化剛剛起步,農業機械化專業基礎薄弱,許多農機農具還不具備相應的維修保養知識。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早在1990年,美國將GPS系統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在明尼蘇達州農場進行了精確農業技術試驗。試驗成功後,精準農業開始在美國快速推廣。「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美國精準農業技術系統的集大成者,「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基於GPS和GIS系統,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而成,廣泛運用於大中規模農場的機械化生產中。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2020年是生態循環農業關鍵年。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 溫鐵軍:WTO原則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1992年中國經濟進入高漲期,農民工大批進城,糧食需求復旺;同期糧食連續3年淨出口年均約510萬噸……。  4、影響我國糧食進出口的問題分析  分析進出口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不能把總產量作為基數。於是,中國1994年在糧食比上年減產1138萬噸的情況下,我國反而淨出口約200萬噸。由於國內供需矛盾突出,緊接著5個月之後國內價格就再度頂破「天花板」,並且開始在「天花板」之上連續暴漲兩年。最高為1995年中, 大米和小麥均高出50%;玉米價格甚至高出一倍以上。
  • 豐衣足食的背後,有著您所不知道的農業生產系統多樣性危機
    也許您會問,農業生態系統多樣性消失了又能怎樣?我國連續N年糧食大豐收,不僅養活了自己龐大的國民數量,而且還可以出口銷售給歪果仁,甚至連浪費糧食的現象都愈發嚴重起來。的確,隨著高產農作物品種的廣泛普及,老百姓不僅吃飽了肚子,而且幾乎家家都有了餘糧。
  • 農業農村部:糧食生產功能區將保我國95%的口糧需求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12月1日,農業農村部就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答記者問。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各地已劃定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據測算,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後,可以保障我國95%的口糧和90%以上的穀物需求。
  •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五)——西周的農業生產
    88.1中國先秦時期--夏商周周人以農業興國,周代是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西周初期的農業尚處於原始農業階段,農業生產工具相對落後、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需採用集體協作模式才能完成生產,因此採用井田制更為合理。因當時地廣人稀,廣收薄種已能滿足社會需求,所以能造就周初的成康之治。西周中後期人口激增,貴族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加劇,原始的農業生產模式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土地私有化開始加速,從而倒逼農業科技的進步。
  • 2011.12:生態系統與循環農業(路明)
    1978年10月-1982年4月在西北農學院研究生班學習,獲碩士學位。1984年12月-1994年5月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1992-2007年當選為民建中央副主席。從事農業科研工作期間,培育出小麥品種隴春8139,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任副省長期間獲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工作者稱號。   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 我國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
    我國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 2020年10月27日 14
  • 如何發揮農業收入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極大挑戰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南方多省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二者形成疊加效應,對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產生嚴重衝擊。  從結果上看,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還是洪澇災害,都會阻礙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導致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出現下降。然而,從對農業的影響途徑來看,二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廣州、汕頭、海南知青共22人(其中20名女知青為團宣傳隊員,內有高幹和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6人,2名男知青為連長和指導員)分別於1968年、1969年下鄉,分配在團養豬連,1970年10月17日在抗擊強颱風中被洪水衝散殉職,墓地由各地知青捐資60多萬元於1998年重新修葺並妥善管理至今,面積20畝,已成為農墾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2、南林農場(2師9團)知青烈士和殉職知青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