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生產日益淪為化學農業

2021-01-21 農業大實話

隨著集體經濟的瓦解,毛主席時代農村水庫,水電站紛紛荒廢,農業科技推廣站也名存實亡。依靠集體的力量把全國農田改造成大寨式的保持水土,旱澇保收的「海綿田」這種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顯然辦不到了。

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已經變成了唯一的出路。於是,共和國後30年的農業,拋棄了共和國前30年主要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培育良種等方法發展農業,施用化肥、農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生態農業模式,走上了一條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的「美國式」化學農業道路。

由於中國耕地不到美國的一半,為取得更高的產量,今天中國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的單位數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數倍,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化學農業。當代農業生產與食品供應遭遇了三重危機: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水資源危機。

在工業化農業系統中,生產與過去同樣多的食物,我們現在用的水相比過去多了十倍,因為農業成為基於化學品的農業。75%的土壤已經失去了肥力,並且正在向沙漠化發展。聯合國已經認識到,化學農業方法是造成土壤非常嚴重破壞的重要原因。

眾多小農戶生活的農村地區的生存能力相關的巨大的危機。土地流向高資本投入的農業,種子成為專利的,消耗越來越多的肥料,使投入成本遠遠超過農民的承受能力,農藥造成極其嚴重健康危害。化肥過量使用造成的土壤板結。

我國人口數量龐大,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糧食,面對耕地面積的大量減小糧食產量下降,為提高產量,施用化肥是大部分農民選擇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施用化肥數量最大的國家。2013年,我國農業種植化肥施用量為5911.9萬噸,比2000年增長42.3%,比2010年增長6.3%。

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了225公斤/公頃的安全上限,我國已經達到了400公斤/公頃以上,遠遠超出發達國家每公頃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國過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壤地質下降,因此化肥使用量並未與農作物產量成正比。

目前在全球高氮化肥用量國家中,我國是唯一的「增肥低增產」類型,2000~2008年九年中,化肥總用量較90年代增長了35%,糧食單產淨增加為315公斤/公頃。

其他類型分別為:「減肥高增產」類型,如德國、以色列、荷蘭,在2000~2006年7年中氮化肥總用量較90年代下降9%~26%,糧食單產增加約500公斤/公頃;「減肥低增產」類型,如韓國、丹麥、英國、法國在氮化肥用量下降17%~33%條件下糧食單產為較低增產(同期增加為211~296公斤/公頃);「增肥高增產」類型,如越南、孟加拉、埃及、智利等,同期化肥用量增加了20%~69%,糧食單產淨增加超過400公斤/公頃,最高達1173公斤/公頃。

化肥使用過量農作物對肥料中的必要元素利用率不高,我國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造成每年上百萬噸氮肥在其被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氣體形態逸失到大氣中或從排水溝渠流失,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氣的汙染。

除了不合理使用化肥對土壤造成破壞之外,農藥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土壤汙染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是世界第一農藥消費大國,單位面積化學農藥的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倍—5倍。

目前我國農藥的利用率不足30%,近年我國農藥的年使用量達120萬噸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體上,其餘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對土壤、水源、空氣及農副產品產生了極大危害。農藥殘留超標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農藥使用不合理導致汙染的加劇,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淨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風險。一是生態關係失衡,引起生態環境惡化;二是土壤質量下降,使農作物減產降質;三是重金屬病開始出現,人們身體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此外中國農膜使用面積已突破億畝,我國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中,殘膜率達40%。大部分農膜不易分解,不但破壞了土壤結構,阻礙了作物根系對水的吸收和生長發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難以下滲,而且殘膜在分解過程中會析出鉛、錫、酞酸脂類化合物等有毒物質,造成新的土壤環境汙染。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農膜等的大量使用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大氣、土壤和水汙染。

據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近年來在全國的田間定位實驗與調查顯示,我國各主要農區廣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過度種植、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和溝渠設施老化已經導致農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層變薄,養分非均衡化嚴重,土壤板結,土壤生物性狀退化,土壤酸化、潛育化、鹽漬化增加,防旱排澇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礎地力不斷下降。據調查,中國75%的湖泊水和50%的地下水已遭受汙染。


相關焦點

  • 農業化學製品的生產
    農業化學製品的生產一、行業現狀。    使用肥料和農藥將使哈農業綜合體的勞動生產率提高30-50%,因此,農業化學產品生產是2020年前哈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優先方向。在加快工業創新發展國家綱要框架下,哈開始改造現有的農業化學產品生產企業並興建新的企業。
  • 有機農業:對「化學農業」的反思
    邵海鵬  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汙染源之一。有機農業的出現,稱得上是對當今農業生產模式的反思。  停留在「化學農業」階段的中國農業,產業鏈呈線性。換句話說,農業只具有提供食物的功能。農產品(000061,股吧)生產主要靠化肥、農藥及激素類催長劑等物質來催產、催效,天然成分降低。
  • 農業生產躍上新臺階 現代農業擘畫新藍圖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農業壓艙石作用日益穩固   (一)糧食生產躍上新臺階,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改革開放後,糖料生產發展迅速,產量日益增加。改革開放後,林、牧、漁業開始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四業結構日益協調合理。
  • 中國化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發布《化學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宣言》
    中國化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發布《化學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宣言》 2019-12-20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遠東徐哲:中國農業需擺脫無節制化學物質投入
    和訊網消息 6月25日,在2014中國吉林「遠東經濟趨勢論壇」上,遠東集團董事長徐哲發表了主題演講,徐哲表示,「中國的現代生態農業也已經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時期,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是《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文件明確指出: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始終把改革作為根本動力,立足國情農情,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
  • 化學農業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遊行5萬多來自全德各地的人開來了近百臺拖拉機,打扮成動物和植物,發表激昂的演說……他們的訴求是:反對日益工業化農業,支持家庭農業。什麼是他們反對的工業化農業呢?就是把工業生產規律套用到農業,把土壤、水資源、環境、動物和植物僅作為生產要素,以人的意志來設計和控制農業的大規模生產。比如,大型集約化動物養殖,大規模單一作物種植。
  • 化學物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容小覷,謹慎用藥
    化學物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容小覷,謹慎用藥現在很多東西都不需要人們親力親為了,有各種機器,智能設備啊可以使用,農業生產也是基本機械化了,但是農業生產只有機械是遠遠不夠的,比如雜草、害蟲都需要利用除草劑和殺蟲劑解決。
  • 農業化學物質產品行政保護條例
    1992年12月25日國務院批准,1992年12月26日化工部發布為了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對外國農業化學物質產品獨佔權人的合法權益給予行政保護,制定本條例。
  • 「中國農業新聞網」央視: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我們別再折騰...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重視農業發展是國之大事。農業問題事關每一個國人!化肥農藥的貢獻與弊端!貢獻: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我國化學農業高速發展時期至今已有近40年,不可否認化學農業給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 加強綠色化學研發 推進農業高效發展
    我國在農業生產上,由於農藥、化肥、農膜等不合理使用所產生的殘留,導致了耕地質量下降、土壤與水體汙染、生物多樣性缺失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致使我國農業種植業經濟效益偏低,給糧食安全帶來很大的潛在風險。12月8日,在江蘇揚州召開的首屆農業化學學術討論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說:「要高度重視發展綠色化學、土壤化學及土壤保護與改良、應用先進技術做好農產品的保護與儲存、重點研究農作物為原料的化學品、加快開發支持農業生產的材料,切實解決農作物生長中的化學問題,實現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安全。」
  • 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農業減排生產一舉兩得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林而達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表明,未來全球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出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包括農業生產在內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威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全球農業生產都將出現大幅波動,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會增大。
  • 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就備忘錄的籤署,科迪華農業科技執行長詹姆士·柯林斯(James Collins)表示:「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之間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將有效推動中國農業創新和人才培養,實現互利共贏。豐富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生活並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是科迪華農業科技對中國的堅定承諾,此次與農科院再次達成的合作,是我們深入履行該承諾的又一關鍵舉措。」
  • 2020年中國農業遙感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 農業轉型中的重要地位
    (新思界原標題:農業遙感行業處於發展初期 在農業轉型中地位日益重要)遙感衛星結合GIS與GPS技術,可以快速準確獲得地面信息,了解農業生產現狀,及時預報各種災害問題,幫助農業向精準化、高效化、現代化發展,在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地區氣候、土壤、水、生物存在差異,農業生產狀況較為複雜,在此情況下,農業遙感技術應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 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生物農業已然到來
    中國加油!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重視農業發展是國之大事。農業問題事關每一個國人! 化肥農藥的貢獻與弊端! 貢獻: 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
  • 首屆農業化學學術討論會在揚州舉行
    12月6-8日,以「化學遇見農業」為主題的首屆農業化學學術討論會在江蘇揚州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近百家高校科研院所的430名代表齊聚一堂,暢所欲言。
  • 農業生產還用化學農藥嗎?這款「綿陽造」向它們「宣戰」!
    農業生產使用化肥和農藥,這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業生產每年需要180多萬噸農藥,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0%,這造成了規模化的面源汙染和農產品農藥殘留,汙染了環境,破壞了生態。要是有什麼方法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那該多好啊!
  • 太陽活動與農業生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太陽活動不僅影響地球磁場,幹擾無線電通訊,增加紫外輻射,危害人體健康,而且與農業生產也有極為明顯的關係。  糧食生產的豐歉,受天氣氣候條件影響;就世界範圍來說,天文因素的制約則相當明顯。英國科學家分析了1949——1973年世界小麥產量與太陽活動的關係,發現主要豐產年都在太陽活動盛期。
  • 宋心仿:我們的農業目前還處於化學農業階段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李沛然)今日16時30分,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將組織中國人大網、人民網等12家網站,聯合舉辦主題為「連任代表談依法履職」的網絡訪談。抓食品安全關鍵還是從源頭來抓,我們的農業還處於化學農業階段,我們的生產主要是靠化肥、農藥、激素製品,催紅劑、催長劑、催熟劑等這些東西來催產催銷,這就從根兒上帶來了一定問題,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儘量減少催長劑、催肥劑的使用。
  • 歷史上有哪些諾貝爾獎切切實實地,改變我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
    然而,農業作為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生產活動,集物理、生物、化學、經濟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卻並沒有設相關的獎項。 下面,讓小編為您盤點下歷史上有哪些諾貝爾獎切切實實地改變我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 DDT殺蟲劑 1948年,瑞士科學家米勒因合成高效有機殺蟲劑DDT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DDT(又叫滴滴涕)可以將小蟲趕盡殺絕,大量應用於防止蟲害。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 該種養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工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簡稱種養加工複合模式),其採用清潔生產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工增值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