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是太陽活動「峰年」。目前,太陽活動正處於發展盛期。去冬今春,太陽上接連發生耀斑大爆發,世界各國天文學家紛紛報導探測結果。強烈的太陽活動,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太陽活動不僅影響地球磁場,幹擾無線電通訊,增加紫外輻射,危害人體健康,而且與農業生產也有極為明顯的關係。
糧食生產的豐歉,受天氣氣候條件影響;就世界範圍來說,天文因素的制約則相當明顯。英國科學家分析了1949——1973年世界小麥產量與太陽活動的關係,發現主要豐產年都在太陽活動盛期。分析我國、蘇聯和加拿大等幾個農業大國,也有類似的結果。科學家還分析了世界歷史上1700多年來的68次大饑荒,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出現在太陽表面比較平靜的時候。
就整個大農業來說,糧食生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科學家研究發現,蔬菜生產也和糧食生產有相同的規律,即在太陽活動盛期,產量較高。澳大利亞學者以加拿大約霍山谷的森林為對象,分析樹木生長與太陽活動的關係,結果發現,太陽活動越強,林木生長的速度越快。這一點,從樹木的年輪上可以得到明顯的反映。更令人驚奇的是,野生動物的繁殖也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
農業生產的豐歉,很大程度上受「天災」的制約。作為「四大天災」之一的病蟲害的發展與流行,也受著太陽活動的影響。菲律賓學者研究發現,蝗蟲災害每隔11年發生一次,與太陽活動周期一致。在太陽活動衰期,蝗蟲猖獗,造成大災,而在太陽活動盛期,蝗蟲災害不大,甚至無災。分析我國歷史上的蝗蟲災害,這種規律也較明顯。如1977年太陽接連發生幾次大耀斑,這一年太陽活動異常活躍,我國主要棉產區的蟲害極少,棉花獲得了大豐收。
水旱災害居「四大天災」之首,它的發生,與太陽活動規律極為相似。我國水文氣象科學工作者統計發現,從漢初到明初的1553年間,長江水災平均每11年出現一次,正好與太陽活動11年周期一致。進入20世紀後的幾次長江特大洪災,都出現在太陽活動盛期,如1931年、1954年等。美國一些氣象學家統計發現,美國大面積的氣候乾旱,往往發生在太陽黑子活動少的年份。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指出,太陽活動頻繁,我國往往是南澇北旱。1980年正是太陽活動峰年,長江中下遊出現了嚴重的澇災,莊稼被淹,農田衝毀,糧食歉收,農業生產大幅度減產。
太陽活動與農業生產的關係極為密切。這種相關的科學依據是什麼?目前科技界還只能作一些粗略的設想。但在今天人類還難以「勝天」的情況下,只有充分掌握和利用太陽活動規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人類才不致於被動受害。 (來源於1991年6月17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王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