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活動與農業生產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1992年是太陽活動「峰年」。目前,太陽活動正處於發展盛期。去冬今春,太陽上接連發生耀斑大爆發,世界各國天文學家紛紛報導探測結果。強烈的太陽活動,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太陽活動不僅影響地球磁場,幹擾無線電通訊,增加紫外輻射,危害人體健康,而且與農業生產也有極為明顯的關係。

  糧食生產的豐歉,受天氣氣候條件影響;就世界範圍來說,天文因素的制約則相當明顯。英國科學家分析了1949——1973年世界小麥產量與太陽活動的關係,發現主要豐產年都在太陽活動盛期。分析我國、蘇聯和加拿大等幾個農業大國,也有類似的結果。科學家還分析了世界歷史上1700多年來的68次大饑荒,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出現在太陽表面比較平靜的時候。

  就整個大農業來說,糧食生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科學家研究發現,蔬菜生產也和糧食生產有相同的規律,即在太陽活動盛期,產量較高。澳大利亞學者以加拿大約霍山谷的森林為對象,分析樹木生長與太陽活動的關係,結果發現,太陽活動越強,林木生長的速度越快。這一點,從樹木的年輪上可以得到明顯的反映。更令人驚奇的是,野生動物的繁殖也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

  農業生產的豐歉,很大程度上受「天災」的制約。作為「四大天災」之一的病蟲害的發展與流行,也受著太陽活動的影響。菲律賓學者研究發現,蝗蟲災害每隔11年發生一次,與太陽活動周期一致。在太陽活動衰期,蝗蟲猖獗,造成大災,而在太陽活動盛期,蝗蟲災害不大,甚至無災。分析我國歷史上的蝗蟲災害,這種規律也較明顯。如1977年太陽接連發生幾次大耀斑,這一年太陽活動異常活躍,我國主要棉產區的蟲害極少,棉花獲得了大豐收。

  水旱災害居「四大天災」之首,它的發生,與太陽活動規律極為相似。我國水文氣象科學工作者統計發現,從漢初到明初的1553年間,長江水災平均每11年出現一次,正好與太陽活動11年周期一致。進入20世紀後的幾次長江特大洪災,都出現在太陽活動盛期,如1931年、1954年等。美國一些氣象學家統計發現,美國大面積的氣候乾旱,往往發生在太陽黑子活動少的年份。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指出,太陽活動頻繁,我國往往是南澇北旱。1980年正是太陽活動峰年,長江中下遊出現了嚴重的澇災,莊稼被淹,農田衝毀,糧食歉收,農業生產大幅度減產。

  太陽活動與農業生產的關係極為密切。這種相關的科學依據是什麼?目前科技界還只能作一些粗略的設想。但在今天人類還難以「勝天」的情況下,只有充分掌握和利用太陽活動規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人類才不致於被動受害。 (來源於1991年6月17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王章敏)

相關焦點

  • 太陽活動對人類的影響
    今年1月25日,我國南極中山站正在向北京通報「太陽耀斑大爆發」的觀測情況時,廣播通訊突然全部中斷……。   太陽,這一九大行星的「一家之長」,它的「喜怒哀樂」無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近年來,太陽活動處於盛期,據《世界科技譯報》載文說,1991年太陽活動將達到頂峰。
  • 【備考乾貨】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及應用,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一般來說,太陽輻射量越大,光照越充足,光合作用就越強,越有利於農業生產,如南疆綠洲農業發展的瓜果、棉花生產。 但是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並不意味著熱量充足。比如青藏高原上雅魯藏布江谷地農業單產較高的重要原因是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但是該地由於地勢較高,空氣稀薄,大氣保溫作用差,溫度較低,熱量不足,熱量成為農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
  • 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農業減排生產一舉兩得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除了有效利用良好的灌溉條件、調整播種日期、適當更替品種之外,加大力度發展生態農業,是既有助於實現農業減排,又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一舉兩得之選。  你也許不知道,微生物分解留存在土地中的氮肥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因溫室氣體增加導致的氣候變化又對農業影響深遠。
  • 農業生產躍上新臺階 現代農業擘畫新藍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棉花生產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平穩發展。   國家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深入推進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和溼地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林業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快速調查報告
    問卷涉及貧困村30個,非貧困村75個;身份為農戶的人員83人,合作社成員5人,農業生產企業負責人17人,分別佔調查者總數的79%、5%、16%;從事農業生產為種植業和畜禽養殖,其中種植業人員74人,畜禽養殖31人,分別佔調查者總數的70%和30%。
  • 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微生物作為一種重要資源, 由於其數量多、繁殖快、生長周期短,易於大規模培養等優點,已經被運用於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微生物服務於農業的哪些方面微生物在農業生產的很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我們這裡介紹比較重要,應用也最為廣泛的三個方面: 1. 微生物農藥;2.微生物肥料;3.微生物飼料。
  • 中學地理教師資格考試經典題目解析-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美國宇航局最近宣布太陽活動正在向著低點滑落,預計將在2019-2020年達到低峰。到時地球受到的影響最可能是( )。A.全球農業傾向歉收 B.宇航器運行趨危險C.兩極上空極光消失 D.上層大氣溫度變高讀「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 【備考乾貨】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重點知識整理
    太陽大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運動,稱為太陽活動。太陽活動的類型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們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誌。近幾十年的研究還表明,地球上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等。
  • 農業化學製品的生產
    農業化學製品的生產一、行業現狀。    使用肥料和農藥將使哈農業綜合體的勞動生產率提高30-50%,因此,農業化學產品生產是2020年前哈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優先方向。在加快工業創新發展國家綱要框架下,哈開始改造現有的農業化學產品生產企業並興建新的企業。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 該種養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工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簡稱種養加工複合模式),其採用清潔生產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工增值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
  • 在未來33年中,最低限度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將繼續
    太陽活動主要是指 太陽黑子和耀斑的活動!太陽黑子的數量變化具有周期性,其周期大約為11年。每當太陽黑子數量多的時候,其他太陽活動也多,就稱為太陽活動高峰年;而當太陽黑子數量少的時候,其他太陽活動也少,就稱為太陽活動低峰年。
  • 中國農業生產日益淪為化學農業
    依靠集體的力量把全國農田改造成大寨式的保持水土,旱澇保收的「海綿田」這種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顯然辦不到了。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已經變成了唯一的出路。於是,共和國後30年的農業,拋棄了共和國前30年主要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培育良種等方法發展農業,施用化肥、農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生態農業模式,走上了一條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的「美國式」化學農業道路。由於中國耕地不到美國的一半,為取得更高的產量,今天中國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的單位數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數倍,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化學農業。
  • 聖啟氣象監測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因而氣象環境針對種植業的應用是很大的,如果能夠掌握氣象變化,就能夠及時的採取相應措施,避免異常環境對生產的影響,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如何掌握氣象環境呢?氣象觀測站在其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它能對與植被和農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土壤、水、氣、風、光照、熱量和溫溼度等環境參數進行連續監測,實現對設施農業和林場綜合生態信息自動監控、對環境進行自動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 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因素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吳曉芳  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過程有著重要影響,主要包括光照、溫度、水分、風等氣象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水分約佔農作物體重的70%~90%,不僅是農作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合理控制水分是農作物正常生長和發育的重要保證,如果水分不足以補償農作物因蒸騰作用和代謝活動消耗的水量時,嫩枝和葉片就會出現萎蔫現象,影響其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該種養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工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簡稱種養加工複合模式),其採用清潔生產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工增值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日本循環農業日本宮崎縣菱鎮是發展循環農業較早且較成功的地區。1988年該鎮通過了《發展自然農業條例》,規定農業生產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和其他非有機肥料,生產的農產品需是無化肥、無農藥添加殘留、無公害的有機農產品。
  •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調度交流半年農機安全生產工作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農業農村部7月15日消息,7月10日,農機化司組織開展半年農機安全生產調度交流活動,調度交流各地上半年農機安全生產情況,分析形勢任務,研究農機安全生產重點舉措。  活動強調,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機安全生產工作面臨新的要求、更大壓力。
  • 2020年太陽活動處於低谷,全球變暖或被遏制
    太陽作為太陽系中的主星,在太陽系中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太陽的內部不斷地進行核聚變活動,不斷地向外發射熱量和各類輻射,這些輻射抵達地球,為地球帶來熱量、光芒和能量,如果太陽有一天變得不再熱了,地球也不再適合生物生長,地球也將由一顆宜居的星球,變成一顆冰冷的星球。
  • 子公司入局消毒液生產,母公司紅太陽卻深陷輿論風波?
    在當前全球抗擊疫情、蝗災的最前線,紅太陽愈發引人注目。武漢疫情如火,紅太陽「四大」子公司同時生產經營84消毒液等消毒產品,抗疫保供應;非洲蝗災如荼,紅太陽的菊酯類、吡蟲啉、毒死蜱等綠色環保農藥,以「中國方案」捍衛世界糧倉。「既要解決糧食安全,又要解決食品安全,同時保證環境安全」一直以來都是世界的歷史難題。
  • 如何發揮農業收入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具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屬於突發性、系統性的非自然風險,其對農業生產的衝擊主要集中在流通環節。出於防控疫情的需要,多地採取了交通管制、人員隔離、出行限制等措施,導致農業產品、物資、人員、技術的供應鏈運行不暢,進而出現「農業物資和技術服務進不來,農產品銷售出不去」的局面。
  • 土壤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五大應用
    土壤微生物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的總稱。(2)放線菌、黴菌:在土壤中放線菌是以需氧性異養狀態生活,它們的主要活動是分解土壤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和果膠類物質等,通過這些作用來改善土壤的養分狀況,便於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土壤養分。在酸性的土壤中,以黴菌的活動為主,而在中性和微鹼性的土壤中,則是以放線菌的活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