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因素

2021-01-10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吳曉芳

  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過程有著重要影響,主要包括光照、溫度、水分、風等氣象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光照是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是葉綠體發育和葉綠素合成的必要條件,光能調節農作物體內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光照與農作物光合作用沒有固定的比例關係,但是在一定光照強度範圍內,在其他條件滿足的情況下,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強度也相應的增加。但光照強度超過光的飽和點時,光照強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強度不增加。光照強度過強時,會破壞原生質,引起葉綠素分解,或者使細胞失水過多而使氣孔關閉,造成光合作用減弱,甚至停止。光照強度弱時,農作物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比呼吸作用消耗的還少,農作物就會停止生長。一般作物在強光下,株高降低、節間縮短、葉色濃綠、葉片小而厚、籽粒飽滿、根系發達;弱光下作物節間較長、株高增加、根系發育不良、抗性降低。

  農作物的生長存在著一定的溫度範圍,大多數農作物能夠適應的溫度變幅在15攝氏度到40攝氏度之間。溫度低於或高於此上下限,則生長緩慢。溫度影響農作物的生理生化過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等。比如對光合作用,溫度升高,光合作用增強,但當溫度高於光合作用的最適溫度時,光合速率明顯地表現出隨溫度升高而下降,這是由於高溫引起催化暗反應的有關酶鈍化、變性甚至遭到破壞,同時高溫還會導致葉綠體結構發生變化和受損;呼吸作用也溫度升高而增強,在極高溫度下,在維持短時間強呼吸後,呼吸速率急劇下降。

  水分約佔農作物體重的70%~90%,不僅是農作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合理控制水分是農作物正常生長和發育的重要保證,如果水分不足以補償農作物因蒸騰作用和代謝活動消耗的水量時,嫩枝和葉片就會出現萎蔫現象,影響其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反之,如果水分供應過多,不僅會引起植株徒長,還會導致作物根部缺氧,呼吸作用降低、難以吸收養分造成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風也是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生態因子。風速增加,空氣亂流加強,使作物內外各層次之間的溫度、溼度得到不斷的調節,有效避免某些層次出現過高或過低的溫度、溼度,以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風能減少大氣溼度,破壞農作物內水分平衡,使成熟細胞不能擴大到正常的大小,結果所有器官組織都小型化、矮化;風能夠把農作物的花粉或者種子傳播到遠處,幫助農作物受粉和繁殖。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聖啟氣象監測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因而氣象環境針對種植業的應用是很大的,如果能夠掌握氣象變化,就能夠及時的採取相應措施,避免異常環境對生產的影響,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如何掌握氣象環境呢?氣象觀測站在其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對病蟲防治、作物生產和商業及研究分析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數據支持。所以建設農業氣象監測站,對發展現代農林、育良種挖特色造精品的精緻農業和推進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對都市農業的新品種先育,栽培技術研究和種苗培育提供現代的、低碳節約環保型種值氣候環境提供科學的數據依據,保駕護航的作用。
  • 太陽活動與農業生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太陽活動不僅影響地球磁場,幹擾無線電通訊,增加紫外輻射,危害人體健康,而且與農業生產也有極為明顯的關係。  糧食生產的豐歉,受天氣氣候條件影響;就世界範圍來說,天文因素的制約則相當明顯。英國科學家分析了1949——1973年世界小麥產量與太陽活動的關係,發現主要豐產年都在太陽活動盛期。
  •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一)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就是要列舉出各個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並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從哪方面在何種程度上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則要求在分析某個具體農業地域類型時,不僅能指出該農業地域類型的外觀特點及形成這些特點的內在條件,還能進一步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 冬春蔬菜生產主要氣象災害與應對措施匯總!
    凍害 是武漢冬季常見的氣象災害,包括雪災、霜凍、冰凍等,形成原因都與低溫有關。冬季北方大範圍強冷空氣南下是造成低溫的主要原因。 a.雪災。主要是指因連續下雪量較大、積雪多而形成的凍害現象。
  • 天氣舞臺頻演「反轉劇」,各種影響因素變幻莫測——氣象預報如何...
    天氣變化是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氣象預報的準確率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  歲末年初,甬城天氣舞臺相當精彩,兩次強冷空氣先後來襲,1月12日以後暖溼氣流大舉北上,氣溫火箭式地衝高。然後,「反轉劇」再次上演,本周末氣溫將俯衝式地下滑,直至冰點。如此複雜的天氣情況,氣象部門該如何作出精準預報?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 氣象的服務提升有助於農業行業發展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事關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事關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大局。唐山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是氣象災害的高影響領域。因此唐山的防災減災任務艱巨。
  • 【圖片故事】一個農業氣象試驗站能做多少種試驗?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張洪剛 鄧超 楊鋒 劉凱文  在江漢平原腹地湖北省荊州市,有一個中國氣象局國家一級農業氣象試驗站。佔地僅50餘畝的試驗站,正在進行著十餘種不同的試驗。這塊試驗田研究對象幾乎涵蓋了江漢平原所有大宗糧棉油作物種植,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小龍蝦等主要水產養殖類型。  農業氣象科技工作者在試驗地裡觀測、探索、研究,目的就是讓廣泛分布於江漢平原的早中晚稻、油菜、小麥、玉米、棉花、小龍蝦生產能充分利用好氣候資源,用好相關氣象要素,減少農業氣象災害損失,為生產生活提供科學指南。
  • 產業鏈視角下四川省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
    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我國的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仍存在極大的外部性,面臨著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農業產品產業鏈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對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
  • 氣象精細服務農業病蟲害防治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溫溼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  「偏溼偏暖的天氣氣候,不僅促使冬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發育期提早,還為病蟲害繁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結合去冬的氣候特點,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毛留喜認為,目前的小麥抽穗揚花期正是赤黴病防治的重要窗口期。  旱生蟲、溼生病。
  • 全球變暖對農業影響最大 日本遭遇全面負面影響
    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造成的。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國際地球觀測組織聯合主席鄭國光表示,最新公布的這份梗概綜合了全世界科學家6年多來的科學研究成果,與2001年發表的第三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相比,增加了科學性,減少了不確定性。
  • 2016.01: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惠獻波)
    然而,迄今為止,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我國農業保險仍處於起步階段,業務發展仍不盡人意,主要表現在農戶參保意願不高、覆蓋面有限等,農業保險需求嚴重不足。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開展了一系列積極探究。
  • 氣象局:全國秋收秋種農業氣象服務13日正式啟動
    9月13日,今年第一份《全國秋收秋種氣象服務專報》傳往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部門。中央氣象臺農業氣象專家毛留喜說,秋收秋種期間一旦出現對秋收作物產量形成、秋收秋種進度有明顯影響的連陰雨、霜凍、寒露風等的農業氣象災害時,將提前發出預警,並加密服務頻次,提供逐日服務。    9月10日至10月20日,是我國秋收秋種的主要時段。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綜合觀測站簡介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綜合觀測站依託於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農業氣象與稻作生理研究室,其前身是1957年創建的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組
  • 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筆者曾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及可能產生的影響在中國氣象報上發表過文章。本文僅就近年氣溫變化及有關農業生產和氣候資源保護等方面談幾點看法。  加強監測、保護和利用  ——加強對農業自然資源的動態監測。氣候既是農業生態環境,又是農業自然資源的一部分。象氣候變化一樣,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要在已有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的基礎上採取先進技術和手段,加強對農業生態和資源的監測,開展動態區劃研究。對於氣候變暖的這一趨勢,氣象部門要加強監測和分析,各有關部門也要注意其後果和影響。
  • 農業氣象站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利於農業生產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能有效地克服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農業生產效率得以提高,農業生產將趨向於農場化經營,農民將憑藉現代技術在任何時間地點監控所有的農場機器及設備,可以使農業生產中複雜多變的生產要素定量化、規範化和集成化,可以加強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氣象、生物災害的監測和超限報警。在農業生產中氣象環境因素尤其重要,農業氣象站能夠為農業規劃、作物合理布局提供依據。
  • 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快速調查報告
    按照國家和省統計局《關於開展新冠肺炎疫情對當前春耕備耕生產影響情況快速調查的通知》要求,我市於2月28日至29日在全市範圍內以微信形式開展了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快速問卷調查。現就調查情況報告如下:一、基本情況這次調查共收到縣市區有效調查問卷105份。
  • 青海:氣象助推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
    萬噸,蔬菜產量達157萬噸,其中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農業生產又迎來一個豐收年。青海氣象部門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積極開展農業氣象服務,為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做出了積極貢獻。春播時期,共向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氣象信息快報》、《氣象信息專報》等決策氣象服務產品42期,同時,針對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生產發布農用天氣預報11期。青海省副省長張光榮稱讚氣象工作很主動,建議很科學。  久旱盼甘露。什麼時候迎來一場及時雨?
  • 墨跡赤必:企業在生產與發展中,為什麼需要專業氣象服務?
    自古以來,天氣就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休戚相關,天氣條件適宜時,各種生產活動可以順利進行,極端惡劣天氣則反之。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環境的持續惡化,這種影響程度呈現與日俱增的態勢。除了受氣象條件影響較大的農業、航空業、交通業、物流業等行業之外,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開始意識到專業的氣象服務對於自身發展的重要性。
  • 解析大氣汙染擴散的氣象因素
    大氣結構與氣象   有效地防止大氣汙染的途徑,除了採用除塵及廢氣淨化裝置等各種工程技術手段外,還需充分利用大氣的湍流混合作用對汙染物的擴散稀釋能力,即大氣的自淨能力。汙染物從汙染源排放到大氣中的擴散過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決定於氣象因素,此外還與汙染物的特徵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區的地形地貌狀況有關。
  • 王禎:元代農業氣象學家|氣象先賢
    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餘木活字,排印《旌德縣誌》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