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有機和生態農業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方向,圖為稻鴨共作生態農田。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除了有效利用良好的灌溉條件、調整播種日期、適當更替品種之外,加大力度發展生態農業,是既有助於實現農業減排,又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一舉兩得之選。
你也許不知道,微生物分解留存在土地中的氮肥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因溫室氣體增加導致的氣候變化又對農業影響深遠。
你也許也不知道,氣候變化會導致環境變化,如冬季增溫使高緯度地區許多害蟲和病原物容易越冬,會加劇病蟲害流行和雜草蔓延,農田受害的機率將增大。
你也許還不知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熱浪、暴雨、旱澇、颱風等極端災害天氣頻率和強度將加劇,使農業生產遭受更大的損失。
目前全球水、耕地、資源等環境問題凸顯。隨著全球人口繼續增加,糧食問題依然是各國最重要的課題。而氣候變化引發的一系列效應,極大地威脅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數據顯示,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佔到溫室氣體排放的24%。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如何發展農業顯得尤為重要。
「生態農業或許是緩解氣候變化的一個途徑。」6月3日,法國駐華使館公使白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農業中法合作研討會上如是說。
不可避免 不應迴避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過去幾十年,中國氣候經歷了暖冬、高溫、乾旱等一系列變化。雖然對全球氣候變化究竟將在何時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以及怎樣理解全球變暖等一系列科學問題,還眾說紛紜,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但是全球變暖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林而達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表明,未來全球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出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包括農業生產在內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威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全球農業生產都將出現大幅波動,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會增大。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在研討會上表示,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很大,其中如極端氣候和病蟲害等問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造成威脅。
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高溫條件下作物生育期縮短,生長量減少,可能會抵消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氣溫每升高1℃,我國水稻生育期將平均縮短7~8天,冬小麥生育期將平均縮短17天。
有專家預測,在現有的種植制度、種植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到2030年,中國種植業生產潛力可能會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養春小麥的產量將分別減少17.7%和31.4%;2071~2100年,中國冬小麥生產潛力將下降10%~30%,水稻生產潛力將下降10%~20%,玉米生產潛力將下降5%~10%。
主動緩解 被動適應
在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時,政策如何應對尤為重要。
與會專家認為,除了有效利用良好的灌溉條件、調整播種日期、適當更替品種之外,加大力度發展生態農業,是既有助於實現農業減排,又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一舉兩得之選。
「對於氣候變化,生態農業是適應,也是減緩。」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環境科學主任、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讓-弗朗索瓦·蘇薩納指出,農作物應「主動」應對氣候變化,不然即便是糧食出口國也可能「入不敷出」。
「生態農業作為一種綜合的、系統的、具地方特點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其他方式相比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主席弗朗索瓦·烏利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了解,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與現有的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的農業生產模式相比,綜合的生態農業體系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也由於其本身的特點,在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度升高、水資源匱乏、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土壤變化和病蟲害頻發等情況下,能夠更好地適應和保證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推廣有道 多方合作
「生態農業不是一個標籤,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主要特點是種植作物品種的多樣性以及種養結合。」弗朗索瓦·烏利耶說。
比如稻種混栽,黃瓜間作萵苣,稻—鴨、稻—魚綜合種養模式,既能保證農業產量,又因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投入,實現了減排防汙。
「通過更加生態的種養方式,力爭使農產品產量保持增長的同時,降低環境代價、保證糧食和生態安全。」弗朗索瓦·烏利耶說,「到2020年,法國力爭有50%農業活動的理論依據是生態農業。」
據了解,2014年9月,法國通過了《未來農業法》,將推廣「生態農業」寫入法律。明確寫明了推廣生態農業的條款,設定了發展生態農業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方面的目標,並鼓勵有關生態農業的教學、科研活動,支持經濟和環境利益集團的發展。
讓-弗朗索瓦·蘇薩納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法國對發展生態農業的農戶給予經濟支持,但主要向環保傾斜,鼓勵農戶多樣化種植,讓農戶在農場保留永久性草地,「我們稱之為農業生態基礎設施」。
「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或變革總會遇到各種阻力。」弗朗索瓦·烏利耶表示,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將面臨更為複雜和多樣性的問題,需要農戶投入時間、資金等成本,並且不是馬上就能見到效益。
據了解,生態農業模式在法國推廣時,許多農戶就有各種顧慮和心理障礙。「作物多樣化的問題也增加了推廣的複雜性。」讓-弗朗索瓦·蘇薩納解釋道,必須向農戶講清推廣生態農業會給農戶帶來的利益。
弗朗索瓦·烏利耶認為,作為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來自各行各業的支持。除了農業科研方面的專家外,還需要與企業方面的專家和生態學、地質學等許多學科的專家共同進行探討,交流互鑑,從而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