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農業減排生產一舉兩得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有機和生態農業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方向,圖為稻鴨共作生態農田。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除了有效利用良好的灌溉條件、調整播種日期、適當更替品種之外,加大力度發展生態農業,是既有助於實現農業減排,又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一舉兩得之選。 

你也許不知道,微生物分解留存在土地中的氮肥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因溫室氣體增加導致的氣候變化又對農業影響深遠。

你也許也不知道,氣候變化會導致環境變化,如冬季增溫使高緯度地區許多害蟲和病原物容易越冬,會加劇病蟲害流行和雜草蔓延,農田受害的機率將增大。

你也許還不知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熱浪、暴雨、旱澇、颱風等極端災害天氣頻率和強度將加劇,使農業生產遭受更大的損失。

目前全球水、耕地、資源等環境問題凸顯。隨著全球人口繼續增加,糧食問題依然是各國最重要的課題。而氣候變化引發的一系列效應,極大地威脅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數據顯示,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佔到溫室氣體排放的24%。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如何發展農業顯得尤為重要。

「生態農業或許是緩解氣候變化的一個途徑。」6月3日,法國駐華使館公使白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農業中法合作研討會上如是說。

不可避免 不應迴避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過去幾十年,中國氣候經歷了暖冬、高溫、乾旱等一系列變化。雖然對全球氣候變化究竟將在何時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以及怎樣理解全球變暖等一系列科學問題,還眾說紛紜,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但是全球變暖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林而達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表明,未來全球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出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包括農業生產在內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威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全球農業生產都將出現大幅波動,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會增大。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在研討會上表示,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很大,其中如極端氣候和病蟲害等問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造成威脅。

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高溫條件下作物生育期縮短,生長量減少,可能會抵消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氣溫每升高1℃,我國水稻生育期將平均縮短7~8天,冬小麥生育期將平均縮短17天。

有專家預測,在現有的種植制度、種植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到2030年,中國種植業生產潛力可能會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養春小麥的產量將分別減少17.7%和31.4%;2071~2100年,中國冬小麥生產潛力將下降10%~30%,水稻生產潛力將下降10%~20%,玉米生產潛力將下降5%~10%。

主動緩解 被動適應

在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時,政策如何應對尤為重要。

與會專家認為,除了有效利用良好的灌溉條件、調整播種日期、適當更替品種之外,加大力度發展生態農業,是既有助於實現農業減排,又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一舉兩得之選。

「對於氣候變化,生態農業是適應,也是減緩。」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環境科學主任、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讓-弗朗索瓦·蘇薩納指出,農作物應「主動」應對氣候變化,不然即便是糧食出口國也可能「入不敷出」。

「生態農業作為一種綜合的、系統的、具地方特點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其他方式相比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主席弗朗索瓦·烏利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了解,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與現有的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的農業生產模式相比,綜合的生態農業體系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也由於其本身的特點,在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度升高、水資源匱乏、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土壤變化和病蟲害頻發等情況下,能夠更好地適應和保證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推廣有道 多方合作

「生態農業不是一個標籤,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主要特點是種植作物品種的多樣性以及種養結合。」弗朗索瓦·烏利耶說。

比如稻種混栽,黃瓜間作萵苣,稻—鴨、稻—魚綜合種養模式,既能保證農業產量,又因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投入,實現了減排防汙。

「通過更加生態的種養方式,力爭使農產品產量保持增長的同時,降低環境代價、保證糧食和生態安全。」弗朗索瓦·烏利耶說,「到2020年,法國力爭有50%農業活動的理論依據是生態農業。」

據了解,2014年9月,法國通過了《未來農業法》,將推廣「生態農業」寫入法律。明確寫明了推廣生態農業的條款,設定了發展生態農業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方面的目標,並鼓勵有關生態農業的教學、科研活動,支持經濟和環境利益集團的發展。

讓-弗朗索瓦·蘇薩納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法國對發展生態農業的農戶給予經濟支持,但主要向環保傾斜,鼓勵農戶多樣化種植,讓農戶在農場保留永久性草地,「我們稱之為農業生態基礎設施」。

「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或變革總會遇到各種阻力。」弗朗索瓦·烏利耶表示,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將面臨更為複雜和多樣性的問題,需要農戶投入時間、資金等成本,並且不是馬上就能見到效益。

據了解,生態農業模式在法國推廣時,許多農戶就有各種顧慮和心理障礙。「作物多樣化的問題也增加了推廣的複雜性。」讓-弗朗索瓦·蘇薩納解釋道,必須向農戶講清推廣生態農業會給農戶帶來的利益。

弗朗索瓦·烏利耶認為,作為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來自各行各業的支持。除了農業科研方面的專家外,還需要與企業方面的專家和生態學、地質學等許多學科的專家共同進行探討,交流互鑑,從而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炎熱,但有明顯的乾濕兩季,所以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加強水利工程,防治旱澇災害。  熱帶沙漠氣候:水分是影響其農業限制因子,所以節水農業、耐旱品種是其主要的發展思路。如以色列,用滴灌讓沙漠開滿鮮花。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但不利影響較有利影響更為顯著。
  •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招聘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連續十餘年開展了高寒草地生態與氣候變化以及草地固碳減排相關的大量研究工作,先後開展了西藏自治區合作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課題、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共計十餘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 農業與氣候變化:複雜的相互作用及不可分割的聯繫
    農業的獨特特徵使其在全球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中處於中心地位。農業對於我們的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糧食生產又直接依賴於自然資源,包括生物多樣性、土地、植被、降雨和日照,而這些資源則與氣候及天氣條件存在緊密且無法分割的聯繫。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會場與會代表在觀看牆報論文  9月21-24日,第四屆「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
  • 研究稱溫室氣體減排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新華社華盛頓3月11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1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將造成降水量變化,影響一些常見農作物的產量。採取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2020年是生態循環農業關鍵年。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 充分挖掘氣候資源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艾勁松 黃智敏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門,農業生態種田的問題即列入了議事日程。氣象又從何入手助力呢?  基於農作物全部乾物質產量,90%—95%以上都來自於光合作用,氣象部門應該把充分挖掘、科學利用氣候資源,提高氣候生產力、光能利用率,作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新的生長點。然而,像江漢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變率大,尤其是一些氣象災害,既需要抗禦,但更多的是順應。
  • 生態農業是對化學化農業的撥亂反正
    今天,一提到農業,很多人必然想到美國,想到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可以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上述規模化、機械化、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農業,被很多學者乃至決策者奉為農業的最高境界,被冠以現代農業的美稱。
  • 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本文僅就近年氣溫變化及有關農業生產和氣候資源保護等方面談幾點看法。  近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的趨勢  本世紀初以來,直到40年代氣溫持續上升,以後逐年下降,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下降到最低點,在此期間年平均氣溫約下降0.4℃,70年代初以後又逐漸回升,到80年代初回升了0.3℃,這種回暖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
  • 全球變暖:農業生產受重創,農機行業該如何應對?
    這種氣候模式帶來了持續時間長且涉及地域廣的乾旱現象,造成農業生產遇到嚴重問題、森林起火現象越來越多等等惡果。雖然科學家們樂觀設想可以將全球均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但這就需要的是人們儘快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那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農機行業能做什麼?
  • 氣候變化系列科普訪談之三:氣候變暖與農業病蟲害
    溫度升高會對昆蟲核心生命活動產生直接影響    顏昕:昆蟲在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對農業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影響。以前的第二代不需要防治,氣候變暖條件下就需要對第二代進行防治了,因此,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防治影響會很大。  氣候變暖對昆蟲發生期的影響,在國外已有大量觀察。歐洲的科學家率先以蝴蝶、蚜蟲、蜻蜓、蜜蜂等常見且在農業生產或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重要的昆蟲種類為對象,開展了氣候變暖對昆蟲發生期影響的研究。
  • 農業氨減排迫在眉睫,心連心高效尿素助力全國氨減排
    9月10日,由邯鄲市農業農村局土壤肥料站主辦,曲周縣農業農村局、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承辦的「邯鄲市化肥減量增效暨氨減排項目觀摩研討會議」在曲周召開。邯鄲市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領導、土肥站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及各地種植大戶等百餘人參加了會議,共同觀看了新型脲酶抑制劑氮肥在玉米上的應用效果,就進一步推進農業氨減排工作進行了交流和研討。  近年來,我國每年氨排放量在1200萬-1500萬噸之間,其排放強度是歐盟和美國的4-5倍。其中,近90%的氨排放來自農業源,農業大量施用氮肥是氨汙染最大來源。
  • 2011.12:生態系統與循環農業(路明)
    農業生產為什麼要使用化肥農藥,因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產品要從系統中輸出,因此需要補充營養物質,必須有輸入。生態系統是一個控制系統和反饋系統,我們施肥、灌溉都有控制指標,根據生態系統反饋的指標進行控制。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生態系統理論是我們人類觀察複雜自然界和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有利手段。
  • 氣候變化2001
    預計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農業、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將有有利與不利兩個方面的影響,但是氣候變化越大,不利影響越佔主導地位。社會經濟部門(例如:農業、林業、漁業、水資源和人類居住區),陸地與水棲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這些對人類的發展與福利都至關重要的方面,對氣候變化的數量與速度以及氣候極值和變率的變化都是非常敏感的。
  • 豐衣足食的背後,有著您所不知道的農業生產系統多樣性危機
    然而,您所不了解的是,隨著單一基因型農作物品種大量普及,農業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持續消失,農作物將迎來難以承受的毀滅性災難。 可以這樣說,全球範圍內,單一基因型農作物品種幾乎全面替代了100年前品種內具備多樣性的自然群體品種。這一改變,導致了農業生產系統因多樣性衰竭。
  • 多樣性喪失導致生態系統功能衰減 集約化生態農業或為治「病」良方
    環保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農業創新團隊王慧博士介紹,倫敦大學學院Kate Jones研發一種預測傳染病蔓延與暴發的模型,模型以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環境因子為因變量,來預測傳染病蔓延與暴發的可能高風險區,說明了病毒流行風險與「環境因子」的密切關係。
  • 強化農業發展韌性,科迪華農業科技公布14大可持續成長目標
    2020年6月2日,北京 ,科迪華農業科技正式公布其旨在強化全球食物生產體系韌性,承諾在未來10年內逐步實現的14大可持續成長目標。聚焦農民、土地、社區及經營四大板塊,該系列目標廣泛涵蓋了土壤健康改善、農業生產保障、氣候變化應對、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供應鏈透明度和員工安全健康等多個熱點領域。「引領全球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科迪華的使命。而這一使命在今天的意義,則遠勝以往,」科迪華執行長柯林斯表示,「這14大目標的推出恰逢其時。
  • 農業生態旅遊熱潮催生了一波生態農業企業
    為發展我國農業生態旅遊進行了積極探索,發展農業生態旅遊,加強生態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由工農業生產必須面對的問題轉化為解決農業生態問題,推動農業生態旅遊的提質增效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旅遊走向了哪些地方,有哪些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