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勁松 黃智敏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門,農業生態種田的問題即列入了議事日程。氣象又從何入手助力呢?
基於農作物全部乾物質產量,90%—95%以上都來自於光合作用,氣象部門應該把充分挖掘、科學利用氣候資源,提高氣候生產力、光能利用率,作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新的生長點。然而,像江漢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變率大,尤其是一些氣象災害,既需要抗禦,但更多的是順應。早在20世紀80年代,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主持的省重點科技項目「平湖小區農業發展整體優化模式研究」,在試驗示範區,與農民群眾共同研發的像「小麥套西瓜間黃豆連晚稻」的四種作物套間連作、魚鴨混養等生態立體農業優化模式,在其設計與優化配置上,就是根據生態經濟學、農業氣象學、作物栽培學等原理,按系統科學方法,合理配置。是以生物生產為主導,充分挖掘氣候資源,力求使得土、水、肥、種等資源互為支撐。反映到最終的結果上,則是按照生態、時空、物能流轉換、產業組鏈(網)序等多種規律,通過工程、生態、生物、農藝上的技術改造以及採用適應性措施,對不同喜厭光、喜冷暖、喜水旱等生態型作物(動物),各有偏好等差異的作物(動物)搭配,達到相容生物種群間相得益彰。也就是說,既發揮其生態功能,又發揮其立體增值效益。
農業最大的挑戰是氣象災害,又基於農業氣象災害的多發性(約佔自然災害的70%以上),尤其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使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災害的不確定性與防禦難度增大,其防災減災形勢更趨嚴峻。對於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問題,近些年來已更加引起了國家與公眾的重視。但在防災減災中,人們對於農業氣象災害的「雙重性」尚缺乏足夠認識,以至於在災害發生後,往往缺乏對其利弊的權重做客觀分析,而且又只重視已發生災害的抗禦,而忽視可能產生的另一種傾向。像春季低溫陰雨,在早稻播種育秧期間,若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0℃—12℃,極易造成爛秧死苗,亦會使小麥開花受阻。但是,倘若沒有陰雨天氣,塘堰稻田無水,早稻、棉花移栽就無法進行,而陰雨天氣的降水量就是其有利的一面,那麼在防漬澇的同時,要蓄水保水。
對於農業氣象災害,我們要趨利避害,加以順應防禦。在目前短期內難以培育出抗逆性(即抗旱、澇、冷、熱、病、蟲)更強品種的情況下,較為有效的辦法是趨利避害調整播種期,使之重要發育期,如水稻、玉米孕穗到抽穗揚花期躲避有害高(低)溫或者卡脖子旱的危害時段。又基於水的導熱率比空氣大許多倍,加之水的液體、固體、氣體「三態」相變,對於冷、熱、溼、空氣的調控作用,是因勢利導防災採用的絕好途徑,而作物在水、肥管理上的農藝措施,對於生育期的促控,在傳統農業上早已司空見慣。
在江漢平原乃至長江中下遊地區,春季到初夏,主要是對小麥油菜等越冬作物、棉花苗期,加強陰溼、漬、病害的防禦,在清理「三溝」的同時,又應注意塘堰庫湖蓄水保水。在初夏梅雨時節,排澇排漬防洪的同時,梅雨後期尤應蓄水保水,以備中稻中後期防禦伏旱與晚稻移栽用水。而且水的熱容量大,導熱率強,適時適當深灌既可防中稻盛夏高溫危害,又可防晚稻早「秋寒」(俗稱寒露風)危害。在秋冬時節,秋收秋種的關鍵因子,又離不開一個「水」字,最為重要的是移栽油菜用水。到了晚秋還要杜絕打撈魚類將塘水抽乾的「竭澤而漁」現象。當然秋季連陰雨既不利於秋種,亦不利於棉花裂鈴吐絮,還不利於秋收,開好「三溝」排漬,又不忘蓄水保水。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由於歷史上的過度圍湖造田,水面銳減,湖泊的調蓄功能隨之銳減,來年春旱必成大慮。冬季主要是作物防凍安全越冬管理,除了對於春性與半冬性小麥、油菜的播種期,要切實把握,以免年前拔節、抽薹凍害外,依靠蓄水保水在霜凍前灌水防凍的作用也是昭然若揭。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問題是,在農業溼地,出現35℃以上高溫乾旱的時段,對於稻飛蝨、紋枯病等卻有抑制,這樣就可藉助於高溫乾旱「暴力」,殺滅作物害蟲與病菌,以減少過多使用農藥的汙染;還應因天施用化肥、農藥,像在強降水前切忌施用,以免降水徑流攜帶擴散,導致面源汙染。而在澇漬地,乾旱可增加土壤通透性,光照的充足無疑又有利於提高光合效率,在乾旱年份澇漬地就不必抗旱反而增產。
(責任編輯:王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