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氣候資源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艾勁松 黃智敏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門,農業生態種田的問題即列入了議事日程。氣象又從何入手助力呢?

  基於農作物全部乾物質產量,90%—95%以上都來自於光合作用,氣象部門應該把充分挖掘、科學利用氣候資源,提高氣候生產力、光能利用率,作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新的生長點。然而,像江漢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變率大,尤其是一些氣象災害,既需要抗禦,但更多的是順應。早在20世紀80年代,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主持的省重點科技項目「平湖小區農業發展整體優化模式研究」,在試驗示範區,與農民群眾共同研發的像「小麥套西瓜間黃豆連晚稻」的四種作物套間連作、魚鴨混養等生態立體農業優化模式,在其設計與優化配置上,就是根據生態經濟學、農業氣象學、作物栽培學等原理,按系統科學方法,合理配置。是以生物生產為主導,充分挖掘氣候資源,力求使得土、水、肥、種等資源互為支撐。反映到最終的結果上,則是按照生態、時空、物能流轉換、產業組鏈(網)序等多種規律,通過工程、生態、生物、農藝上的技術改造以及採用適應性措施,對不同喜厭光、喜冷暖、喜水旱等生態型作物(動物),各有偏好等差異的作物(動物)搭配,達到相容生物種群間相得益彰。也就是說,既發揮其生態功能,又發揮其立體增值效益。

  農業最大的挑戰是氣象災害,又基於農業氣象災害的多發性(約佔自然災害的70%以上),尤其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使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災害的不確定性與防禦難度增大,其防災減災形勢更趨嚴峻。對於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問題,近些年來已更加引起了國家與公眾的重視。但在防災減災中,人們對於農業氣象災害的「雙重性」尚缺乏足夠認識,以至於在災害發生後,往往缺乏對其利弊的權重做客觀分析,而且又只重視已發生災害的抗禦,而忽視可能產生的另一種傾向。像春季低溫陰雨,在早稻播種育秧期間,若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0℃—12℃,極易造成爛秧死苗,亦會使小麥開花受阻。但是,倘若沒有陰雨天氣,塘堰稻田無水,早稻、棉花移栽就無法進行,而陰雨天氣的降水量就是其有利的一面,那麼在防漬澇的同時,要蓄水保水。

  對於農業氣象災害,我們要趨利避害,加以順應防禦。在目前短期內難以培育出抗逆性(即抗旱、澇、冷、熱、病、蟲)更強品種的情況下,較為有效的辦法是趨利避害調整播種期,使之重要發育期,如水稻、玉米孕穗到抽穗揚花期躲避有害高(低)溫或者卡脖子旱的危害時段。又基於水的導熱率比空氣大許多倍,加之水的液體、固體、氣體「三態」相變,對於冷、熱、溼、空氣的調控作用,是因勢利導防災採用的絕好途徑,而作物在水、肥管理上的農藝措施,對於生育期的促控,在傳統農業上早已司空見慣。

  在江漢平原乃至長江中下遊地區,春季到初夏,主要是對小麥油菜等越冬作物、棉花苗期,加強陰溼、漬、病害的防禦,在清理「三溝」的同時,又應注意塘堰庫湖蓄水保水。在初夏梅雨時節,排澇排漬防洪的同時,梅雨後期尤應蓄水保水,以備中稻中後期防禦伏旱與晚稻移栽用水。而且水的熱容量大,導熱率強,適時適當深灌既可防中稻盛夏高溫危害,又可防晚稻早「秋寒」(俗稱寒露風)危害。在秋冬時節,秋收秋種的關鍵因子,又離不開一個「水」字,最為重要的是移栽油菜用水。到了晚秋還要杜絕打撈魚類將塘水抽乾的「竭澤而漁」現象。當然秋季連陰雨既不利於秋種,亦不利於棉花裂鈴吐絮,還不利於秋收,開好「三溝」排漬,又不忘蓄水保水。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由於歷史上的過度圍湖造田,水面銳減,湖泊的調蓄功能隨之銳減,來年春旱必成大慮。冬季主要是作物防凍安全越冬管理,除了對於春性與半冬性小麥、油菜的播種期,要切實把握,以免年前拔節、抽薹凍害外,依靠蓄水保水在霜凍前灌水防凍的作用也是昭然若揭。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問題是,在農業溼地,出現35℃以上高溫乾旱的時段,對於稻飛蝨、紋枯病等卻有抑制,這樣就可藉助於高溫乾旱「暴力」,殺滅作物害蟲與病菌,以減少過多使用農藥的汙染;還應因天施用化肥、農藥,像在強降水前切忌施用,以免降水徑流攜帶擴散,導致面源汙染。而在澇漬地,乾旱可增加土壤通透性,光照的充足無疑又有利於提高光合效率,在乾旱年份澇漬地就不必抗旱反而增產。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人民智庫|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創新
    翁伯琦、曹俊傑等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了生態農業,提出了具有豐富生態文明內涵的現代生態農業,它是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高效利用資源等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具有安全、環保、低耗、高效等特點。
  • 中山三角鎮:借力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沙田風情生態旅遊小鎮
    張變 攝   前不久,三角鎮東邊水產養殖合作社與中山市科技局正式籤訂項目合同,由該單位申報的「三角鎮優勢水產品生魚的高值化全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生產」項目,被專家評定為2016年中山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為全市唯一立項的農業科技攻關項目,並獲得市專項科技經費200萬元支持。   這僅僅是三角鎮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助於將農業優勢資源轉化為工業優勢。
  • 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農業減排生產一舉兩得
    有機和生態農業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方向,圖為稻鴨共作生態農田。 你也許也不知道,氣候變化會導致環境變化,如冬季增溫使高緯度地區許多害蟲和病原物容易越冬,會加劇病蟲害流行和雜草蔓延,農田受害的機率將增大。 你也許還不知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熱浪、暴雨、旱澇、颱風等極端災害天氣頻率和強度將加劇,使農業生產遭受更大的損失。 目前全球水、耕地、資源等環境問題凸顯。隨著全球人口繼續增加,糧食問題依然是各國最重要的課題。
  • 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開工 助力通江現代農業發展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於8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巴中市副市長王毅出席在通江縣原至誠園藝場舉行的開工儀式並宣布項目開工。通江縣委書記孫輝在儀式上表示,德瑞集團通江總部經濟建設項目,作為通江農業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原標題: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和歷史的概念,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是一個具體的事物,它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繫的綜合經營方式,利用物種多樣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同時,因地制宜,依託當地生態資源,搭建獨立成熟的單一或多種複合農業模塊的經營方式,充分利用我國地大物博的優勢,既根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質改善,又跨區域調配資源,形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
  • 「天賦河套·黃金農業種植帶」氣候認證發布
    「天賦河套·黃金農業種植帶」必將成為黃金生態帶、黃金乳肉帶、黃金現代農業和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帶。 她說,「天賦河套•黃金農業種植帶」氣候認證工作意義重大。一是發揮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科技支撐作用,助力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實施。二是氣象服務主動融入,對接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她希望有更多地方認識到氣候資源評估工作的價值,更有效地開發利用本地氣候資源,攜手為各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做出更多更大貢獻。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因地制宜,依託當地生態資源,搭建獨立成熟的單一或多種複合農業模塊的經營方式,充分利用我國地大物博的優勢,既根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質改善,又跨區域調配資源,形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於現代農業生態改造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及結構調整提供全新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 12個「湖南氣候好產品」亮相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
    「湖南氣候好產品」展區佔地達150平方米,現場氣氛熱烈、人潮湧動,不少市民來到展區參觀了解,並爭相搶購「氣候好產品」。何謂「氣候好產品」?一是氣候稟賦高;二是生態環境好;三是氣候風險較低;四是地方政府生態保護意識強、綠色發展願景大。農業生產離不開天氣氣候條件,好氣候才能孕育好產品,優質農產品都有氣候的奧秘所在。
  • 充分發揮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作用
    特色小鎮是在鄉村植入現代要素的複合平臺,能夠發揮功能疊加優勢。特色小鎮是產城融合、人文與自然融合、創新與傳統融合的包容性空間載體。通過集聚和利用鄉村資源要素髮展特色產業,能夠將先進理念和管理、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等現代要素引入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通過完善人才引進、培養、管理等政策措施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能夠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 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_生態_中國西藏網
    一、現代農業及其特點  二十世紀2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五)農業活動中的化肥、農藥、能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現代農業的實質是用高能量來換取高產量,即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以石油為原料或燃料的化肥、農藥、機械等來獲得高產量。由於現代農業的高能量投入,其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1)以石油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加之耕作、灌溉、加工、運輸都需要石油,因而加大了能源需求。
  • 現代農業這樣在各地蓬勃發展
    核心提示傳統農業粗放的生產方式被現代農業高效、低耗的生產方式所取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初步建立,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蓬勃發展,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產業支撐。河北柏鄉縣龍華鄉後渤海農業公園內樹林中養殖的鴨子。
  • 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對於當前的增暖現象,有人認為就是溫室效應的表現,也有人認為目前的增暖還沒有完全超出氣候的自然振動,或者說只是氣候自然振動與溫室效應的結合,而今後的變暖也未見得就是氣溫的直線上升。  加強監測、保護和利用  ——加強對農業自然資源的動態監測。氣候既是農業生態環境,又是農業自然資源的一部分。象氣候變化一樣,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 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模式
    生態農業,它是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在保持持續增長生產率,持續提高土壤肥力、持續協調農村生態環境以及持續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來實現高產、優質、高效、低耗。
  • 開平市大沙鎮獲得「嶺南生態氣候標誌?城市天然氧吧」稱號
    開平市大沙鎮喜獲「嶺南生態氣候標誌•城市天然氧吧」稱號,成為廣東省2020年度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鎮區。  大沙鎮位於開平市西北部,既是開平市邊遠山區、革命老區,又是水庫移民區。境內旅遊資源豐富,風光如畫,素有「開平後花園」的美譽。
  • 張正斌:創建生物技術型現代農業
    目前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等問題,生物技術有望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國內外提出了各種農業發展模式,如石油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和現代農業等等,但都沒有將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進行統籌考慮,也沒有形成真正的現代農業模式。
  • 張正斌:解決中國乾旱缺水問題和發展區域現代農業方略探討
    目前的西部大開發,主要是鐵路、公路建設方面,在大中型城市發展方面,投入很大。同時,在水利工程,節水農業,退耕還林還草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投資,但這些基本都是挖掘(水)西北資源內部潛力,向外運輸廉價的礦產資源原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北乾旱缺水的面貌。相反,隨著西部大開發,水資源的短缺更加嚴重,限制了西部大開發夢想的實現。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氣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光、熱、水等能量和物質,某地的氣候因素往往決定了該地農業特色和發展目標。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光照強烈,雨熱不同期——需解決灌溉問題,有利於園藝業、水果種植業發展。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水均勻,熱量不足,不利於穀物成熟,但有利於多汁牧草生長,可發展乳畜業。  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需解決灌溉問題,有利於優質農產品,如溫帶水果、棉花等的生產。
  • 長沙縣:鐵皮石斛引領江背鎮現代生態農業
    長沙縣:鐵皮石斛引領江背鎮現代生態農業新湖南客戶端4月13日訊(記者 李治 範遠志)長沙縣江背鎮近年來推出一款鐵皮石斛生物纖維滋養面膜,其「古方+科技」理念受到消費者追捧。今年一季度銷售已經突破500萬元,記者今天找到了鐵皮石斛面膜生產基地,感受到了長沙縣江背鎮現代生態農業的魅力。 鐵皮石斛面膜生產商、2017中國美妝行業品牌年度人物、天大生物負責人蔣成告訴記者,企業生產的「花草宜」鐵皮石斛面膜原料本身的優勢具備獨特價值。根據史籍記載及現代研究實驗證實,中華九大仙草之首——鐵皮石斛在美容養顏方面,具備無可比擬的功效。
  • 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宗旨是提高整體水平,發揮總體效益,切實增強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福祉安康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為指導發展現代氣象業務各項工作,特制定本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