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模式

2020-11-30 騰訊網

生態農業,它是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在保持持續增長生產率,持續提高土壤肥力、持續協調農村生態環境以及持續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來實現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生態農業旨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調整結構,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依靠科技,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自然資源;防止汙染,切實保持農業生態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

我國生態農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3個類型:

(1)以「食物鏈」原理為依據發展起來的良性循環多級利用型模式:即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汙染。

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一個生態系統中同時並存著多種生物,它們通過一條條食物鏈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如按照食物鏈的構成和維繫規律,合理組織生產,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資源潛力,節省資源且減少環境汙染。如利用作物秸稈作飼料養豬,豬糞養蛆,蛆餵雞,雞糞施於作物,在這種循環中,廢棄物被合理利用,可減少環境汙染。利用食物鏈組織生產的還有作物——畜牧——沼氣循環等。利用生態系統小生物間相互制約,即一個物種對另一物種相剋或捕食的天敵關係。還可以人為地調節生物種群,達到降低害蟲、雜草及病菌對作物危害的作用,如利用赤眼蜂對付玉米螟,殺螟桿菌防治稻縱卷葉螟等。

(2)根據生物群落演替原理發展起來的時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即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有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根據生物群落生長的時空特點和演替規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組織農業生產,是生態農業重要內容之一。採用這種模式,可充利用農業資源,使產業結構趨向合理,並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比如說為了讓農副業生產向空間或地下多層次發展,可在田間實行高稈、矮稈作物搭配種植,同時在田間的溝、渠、過道的空間搭設棚架。栽種葡萄、百香果等爬蔓作物,或可在溫室、蔬菜大棚、專業化生產工廠裡,採用普通栽培、無土栽培等方法,進行多層次生產;還可將種植植物和動物養殖搭配起來等。在時間演替上,可採用間作方式,在同一土地上種植成熟期不同的作物,以充分利用資源。

(3)在生態經濟學原理指導下的系統調節控制型模式:即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汙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為了繁衍生息,必須隨時隨地從環境中攝取物質和能量,同時環境在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也得到某些補給,以恢復元氣和活力。環境影響生物,生物也影響環境,受到生物影響而改變了的環境又對生物產生出新的影響。如果不顧這個規律,過度開發,只顧索取,不給回報,便會使環境質量下降,資源枯竭。所以生態農業必須通過合理耕作、種養結合來調節控制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如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有機和無機相結合,資源利用和保護相結合,促進生態和經濟兩方面的良性循環。

相關焦點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2020年是生態循環農業關鍵年。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 ...農村電商規模將達16860億元;日本生態農業的四種模式;中國農業...
    預計2020年中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16860億元;據估計未來五年,休閒農業市場規模將高達7000億。 6、日本生態農業的四種模式 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
  • 生態農業是對化學化農業的撥亂反正
    自古到今,農業是最基礎的產業,人類社會要想可持續發展下去,首先要滿足食物需求。歷史時期從事農業的人群,遠高於經商或其它產業人群。之所以現在用很少的勞動力,就能夠生產出許多人吃的食物,主要得益於科技進步。
  • 農業生態旅遊熱潮催生了一波生態農業企業
    為發展我國農業生態旅遊進行了積極探索,發展農業生態旅遊,加強生態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由工農業生產必須面對的問題轉化為解決農業生態問題,推動農業生態旅遊的提質增效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旅遊走向了哪些地方,有哪些發展成果。
  • 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農業減排生產一舉兩得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在研討會上表示,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很大,其中如極端氣候和病蟲害等問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造成威脅。 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高溫條件下作物生育期縮短,生長量減少,可能會抵消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氣溫每升高1℃,我國水稻生育期將平均縮短7~8天,冬小麥生育期將平均縮短17天。
  • 人民智庫|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創新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有助於生產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提升了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生態農業的內涵十分豐富,既是內容,也是途徑;既是模式,又是理念;既強調保護生態,也強調產出效率。從背景而言,生態農業的產生是在人類認識到生態、經濟、社會以及農業生態系統中人、生物、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等問題時,對農業這個最古老的、巨大而複雜系統的再認識。
  • 2011.12:生態系統與循環農業(路明)
    農業生產為什麼要使用化肥農藥,因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產品要從系統中輸出,因此需要補充營養物質,必須有輸入。生態系統是一個控制系統和反饋系統,我們施肥、灌溉都有控制指標,根據生態系統反饋的指標進行控制。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生態系統理論是我們人類觀察複雜自然界和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有利手段。
  • 生態新方向,農業新臺階
    農田中主要害蟲和雜草其實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能夠用物理方法幹擾控制的,儘量不用化學辦法,能夠恢復生態平衡,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的,儘量減少人為幹預,既節約了人工成本,還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生態農業可以用少量的農藥,主要是應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據我們的前期研究,如果發展生態農業,將目前90%以上的農藥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來,對產量影響並不大。
  • 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從發達國家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包括兩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二十世紀2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大量使用石油產品、高投入高產出為特徵的石油農業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已遠遠超出傳統農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響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引起土壤侵蝕和
  • 綜合防治農業外來入侵物種 保障生態安全
    10月14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在廣西南寧舉辦了2020年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培訓宣傳活動,主要圍繞農業主要外來入侵植物危害識別與防治技術、外來物種入侵形勢與對策分析、中國主要外來入侵生物動態分布與資源庫建設及科學管理等專題開展培訓,印發了前期遴選形成的《農業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典型技術和模式》,並進行了防治知識和技術的展示宣傳,雲南、湖南、廣西、河北等省介紹農業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治經驗。
  • 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_生態_中國西藏網
    從發達國家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包括兩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
  • 「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啟動
    12月17日至19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主持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啟動暨課題實施方案論證會在瀋陽召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鴻烈院士、973專家顧問組成員、科技部有關專家領導、項目參加單位領導、項目專家,以及特邀嘉賓和課題骨幹等80餘人出席了會議。
  • 第三屆(2020)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大會暨首屆中國(邵陽)生態油茶產業...
    2020年12月19日,由中國生態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邵陽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大會暨首屆中國(邵陽)生態油茶產業論壇」在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邵陽國家油茶產業示範園成功舉辦。
  • 多樣性喪失導致生態系統功能衰減 集約化生態農業或為治「病」良方
    集約化農田長期、大面積、單一種植,造成農藥、化肥等高強度投入,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土壤質量下降、病蟲草害頻發且逐年加重。環保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農業創新團隊楊殿林研究員談到,集約化農田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平衡失調已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世界主要的農業分類和農作物分布
    6.根據農業未來發展模式分類 : 可以分為精準農業、都市農業、藍色農業、白色農業、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等。 (1)精準農業:利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做到精確作業、精確施肥和精確估產; (2)都市農業: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閒旅遊、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領域為鹽鹼土治理與利用。任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鹽鹼地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首席專家。先後主持並完成包括國家農業行業專項、"973"項目課題、"863"重點項目課題等40 餘項課題。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2 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1 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0 篇,合作和參與編寫學術專著4 部。
  • 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向
    生態工業園區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原理,把一定地域內的不同工業企業間,以及企業、居民與自然生態之間的上下遊關聯,建立起產業系統內的閉路循環鏈條,實現廢物資源化、廢品產業化、廢熱廢氣能源化,達到物質、能量的充分利用,向系統外實現零排放的目標。生態農業園區在中國農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生態種植養殖模式。
  • 農業生態失衡,綠色革命的惡果已經顯現
    導語:農業生態系統原本平衡的狀態被打亂後,人類為了果腹,只好吞下更多的有害化學物質,導致了日益增多的不曾出現的怪病。當一種農業模式的發展使得人類生存都出現困難時,我們不得不反思資本控制下的農業技術發明是否都「科學」。
  • 開拓以水為中心的農業生態研究
    20世紀70年代後期黃先生投入了建立農業生態站,進行以水分為中心的農業生態研究的設想。黃先生研究了歐、美、澳等國的情況,認為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日益重視農業生態和農業生態系統的研究,但進展依然是有限的「農業生態系統的論述雖然很多,但農業生態系統的試驗工作似仍含蕾未發。原因就在於跨學科的綜合性工作,組織協調困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