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020-12-0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和歷史的概念,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是一個具體的事物,它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從發達國家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包括兩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

  一、現代農業及其特點

  二十世紀2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形成了根本的區別,現代農業的特點是:(1)高投入高產出,農業單產水平較高,農業總產值的增長較快;(2)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生產規模大型化,農業生產技術日趨先進,農業專業化和社會集約程度高;(3)廣泛地利用生物技術,如雜交技術、轉基因技術等;(4)大量使用以石油為原料的化肥、農藥和以石油為能源的農業機械。

  二、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地球上幾乎沒有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系統。農業活動是人類最早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的活動,它不但改變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使之成為人工生態系統,而且有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二十世紀2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大量使用石油產品、高投入高產出為特徵的石油農業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已遠遠超出傳統農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響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引起土壤侵蝕和土地退化;(2)引起生物多樣性的減少;(3)農業生產控制有害生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4)農業用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5)農業活動中的化肥、農藥和能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農業活動引起土壤侵蝕和土地退化

  農業為人類提供食物和大量工業原料,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土壤是農業的基礎,人類的農業活動每年都要消耗土壤的肥力,以獲得農業豐收。如果人類只獲取耕地的肥力而不及時補償,就會使土壤的肥力不斷下降、土壤結構會逐步惡化、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和穩定性下降,最終將引起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蝕,農業產量會逐漸降低。研究顯示,在地球上,50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形成1英寸地表土。土壤一旦被侵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無法補償。不適當的農業活動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蝕、土地退化已成為一個嚴重的世界環境問題。我國的農業活動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等也較為嚴重。

  (二)農業活動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空間範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總稱。判斷一個區域、一個生態系統保護得是否完整,很大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是否合理來決定。

  雖然物種在其長期進化、發展和對其環境變化的適應過程中,遵循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物種的滅絕是一個自然過程,但自從人類出現以後,應用日益增長的科技知識來操縱自然,在此過程中,人為的活動勢必會或多或少影響到某些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增加或減少。引起物種減少甚至滅絕的人為因素主要有:過度捕獵、生境破壞、人工引種等,同時生態破壞和人工引種通常是為了農業生產,所以農業生產是引起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大面積的森林、草原、溼地被採伐、火燒、墾殖,草場被過度放牧,這些農業活動對野生物種來說是毀滅性的。目前,在草原和荒漠地區,過度放牧和不合理的草地墾殖,使得大量的原生草地植被遭到破壞,沙化和鹽漬化面積不斷擴展,導致許多野生物種滅絕。乾旱地區的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極難恢復,物種滅絕的速度要比森林地區更快。大區域的生境常被農業生產或其他發展切割成小塊,減少了生境總面積,增加了生境斑塊之間的距離。生境質量在小片斷中惡化,邊緣相對於斑塊的面積增加,邊緣與斑塊的面積比增大,沒有受幹擾的「內部」生境減少。許多物種不能在片斷生境中保持最低限度種群,首先遭受滅絕的危險。

  農業生產中的人工引種直接影響本地區的生態系統。外來物種可能通過捕食或競爭直接威脅當地的動植物區系,或者通過改變自然生境對當地的生產發生間接的影響。

  (三)農業生產中控制有害生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控制害蟲、雜草,提高農作物產量,殺蟲劑和除莠劑被廣泛運用於迅速發展的農業中。但殺蟲劑的毒性,對昆蟲、水體中的魚類和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都會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大多數廣譜殺蟲劑對蜜蜂都是高毒的,蜜蜂會因殺蟲劑而喪失,殺蟲劑還可通過噴灑源流和農業廢水影響大氣環境和水環境,導致鳥類、魚類、人和野生哺乳動物受害,每年有一定數量的人就因直接接觸殺蟲劑而死亡。殺蟲劑對生物放大作用有較高的靈敏性,特別是在有氯化烴存在的情況下。殺蟲劑中的有害物質在生物體組織中不能變性或不能代謝,導致有毒物質的濃度在食物鏈中逐級增加,這就是生物放大作用。它是廣泛使用殺蟲劑引發的一個嚴重問題,它直接威脅著食物鏈中頂級捕食者的生命,也可能威脅人類的食物鏈。

  廣泛使用殺蟲劑引發的另一個問題是害蟲天敵受影響,害蟲種數增加。當害蟲天敵被毀滅後,害蟲在殺蟲劑作用下降一段時間後可能會迅速增加,並可能具有抗殺蟲劑能力。另外,當害蟲天敵被毀滅後,許多潛在的受其天敵制約的害蟲物種,將由普通害蟲變成次發性病蟲害,使害蟲種數和蟲害次數增加。

  (四)農業用水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農業生產用水會對生態問題造成一定的影響:(1)農業廢水汙染水系統,大量的殺蟲劑和化肥中的磷、氮進入水體,使水體富營養化,影響水生生物。(2)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地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地下水漏鬥區,直接威脅溼地和淡水生境,並可引起地面沉降。(3)在蒸發率高的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灌溉引發的關鍵問題是土壤次生鹽漬化(鹽分在土壤表面積累),從而導致生境惡化、產量下降。排水不暢時,灌溉會使地下水位上升,使地下水直接參與土壤蒸發;在蒸發過程中,「水去鹽留」,地下水帶來的鹽分在土表積累,引起土壤次生鹽漬化。

  (五)農業活動中的化肥、農藥、能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現代農業的實質是用高能量來換取高產量,即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以石油為原料或燃料的化肥、農藥、機械等來獲得高產量。由於現代農業的高能量投入,其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1)以石油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加之耕作、灌溉、加工、運輸都需要石油,因而加大了能源需求。(2)大量使用機械操作,加劇了對自然生態的破壞。(3)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農用塑料薄膜,不僅造成了能源的緊張,而且也造成了環境問題。首先是所施用的化肥和農藥,有一部分都進入了農田生態系統,對農田生態系統造成汙染;此外,化肥中的磷、氮和農藥中的有毒物質還會通過農業徑流、空氣流等進入水系統和大氣,使水體、大氣受汙染,使江河、湖泊富營養化加速,進而影響水生生物、鳥類、人和其他生物。其次大量使用化肥,忽視有機肥料及覆蓋物的作用,造成土壤退化、土地生產力下降和土壤侵蝕(風蝕和水蝕)。第三,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害蟲產生了抗藥能力,從而刺激農藥施用劑量和頻率的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加劇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第四,農用塑料薄膜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農業生產,每年有大量的廢棄農用塑料薄膜進入農田生態系統,農業生產已成為巨大的「白色汙染」源。

  三、持續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總趨勢

  在能源危機、淡水資源危機、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和失業人口增加等的壓力下,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發展可持續發展農業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走持續農業之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總趨勢。199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荷蘭舉行了由100多個國家參加的世界「農業環境會議」,發表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宣言,提出了農業發展的三個戰略目標,即糧食、經濟收入與資源環境,並對農業可持續發展作了如下定義:「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基礎,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以保證當代和未來人類的持續需求。這種可持續發展(包括農業、林業、採漁業)應使土地、水和動植物基因資源得到保護,它是一種無環境退化、技術上適宜、經濟上可行,並能為社會接受的發展道路。」持續農業是在總結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生態農業等替代型農業模式的基礎上產生的綜合農業模式,兼顧了環境與經濟同時穩步發展。持續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一種宏觀戰略,允許針對自己的情況去實現這一戰略目標

(文章來源:西藏日報)

(責任編輯:DF381)

相關焦點

  • 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_生態_中國西藏網
    二、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地球上幾乎沒有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系統。農業活動是人類最早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的活動,它不但改變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使之成為人工生態系統,而且有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
  • 人民智庫|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創新
    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生物群體和無生命的環境之間存在著複雜的、動態的聯繫與相互影響關係,生態系統的均衡程度會影響到農業生態系統及農業產出品的質量和效率,而人類的農業活動也會通過複雜的、動態的內部關係影響到生態系統;3、大量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態農業的常規技術和微觀技術,也有與規模化生產相結合的農業宏觀生態工程技術等;
  • 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開工 助力通江現代農業發展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於8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巴中市副市長王毅出席在通江縣原至誠園藝場舉行的開工儀式並宣布項目開工。通江縣委書記孫輝在儀式上表示,德瑞集團通江總部經濟建設項目,作為通江農業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生態農業是對化學化農業的撥亂反正
    殊不知,那種現代農業是不可持續的短視農業。如果中國放棄了自身農業優勢,一味學美國,長期下去是非常危險的。發展美國式現代農業能夠預見的後果必然是:農業生態環境持續出現退化,大量小農戶破產倒閉;越來越多的農民棄農經商、進城謀生;中國吃飯問題要靠國際市場滿足;社會將在食物鏈供應環節出現動蕩危機。
  • 長沙縣:鐵皮石斛引領江背鎮現代生態農業
    長沙縣:鐵皮石斛引領江背鎮現代生態農業新湖南客戶端4月13日訊(記者 李治 範遠志)長沙縣江背鎮近年來推出一款鐵皮石斛生物纖維滋養面膜,其「古方+科技」理念受到消費者追捧。今年一季度銷售已經突破500萬元,記者今天找到了鐵皮石斛面膜生產基地,感受到了長沙縣江背鎮現代生態農業的魅力。 鐵皮石斛面膜生產商、2017中國美妝行業品牌年度人物、天大生物負責人蔣成告訴記者,企業生產的「花草宜」鐵皮石斛面膜原料本身的優勢具備獨特價值。根據史籍記載及現代研究實驗證實,中華九大仙草之首——鐵皮石斛在美容養顏方面,具備無可比擬的功效。
  • 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模式
    生態農業,它是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在保持持續增長生產率,持續提高土壤肥力、持續協調農村生態環境以及持續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來實現高產、優質、高效、低耗。
  • 農業生態旅遊熱潮催生了一波生態農業企業
    為發展我國農業生態旅遊進行了積極探索,發展農業生態旅遊,加強生態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由工農業生產必須面對的問題轉化為解決農業生態問題,推動農業生態旅遊的提質增效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旅遊走向了哪些地方,有哪些發展成果。
  • 充分挖掘氣候資源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艾勁松 黃智敏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門,農業生態種田的問題即列入了議事日程。氣象又從何入手助力呢?  基於農作物全部乾物質產量,90%—95%以上都來自於光合作用,氣象部門應該把充分挖掘、科學利用氣候資源,提高氣候生產力、光能利用率,作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新的生長點。然而,像江漢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變率大,尤其是一些氣象災害,既需要抗禦,但更多的是順應。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繫的綜合經營方式,利用物種多樣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同時,因地制宜,依託當地生態資源,搭建獨立成熟的單一或多種複合農業模塊的經營方式,充分利用我國地大物博的優勢,既根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質改善,又跨區域調配資源,形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何為生態循環農業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是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繫的綜合經營方式,利用物種多樣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同時
  • 生態新方向,農業新臺階
    農田中主要害蟲和雜草其實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能夠用物理方法幹擾控制的,儘量不用化學辦法,能夠恢復生態平衡,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的,儘量減少人為幹預,既節約了人工成本,還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生態農業可以用少量的農藥,主要是應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據我們的前期研究,如果發展生態農業,將目前90%以上的農藥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來,對產量影響並不大。
  • 中山三角鎮:借力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沙田風情生態旅遊小鎮
    原標題:三角鎮借力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沙田風情生態旅遊小鎮   在「十三五」期間,三角鎮將大力發展規模、集約、高效、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園區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同時繼續推廣升級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經營模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催生大型農業龍頭企業。   與此同時,三角鎮將持續致力於建設創新發展、優化發展的金三角和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綠三角。
  • 銅陵西湖溼地現代農業生態休閒園項目計劃月底完工
    中安在線訊 據銅陵日報報導, 6月10日傍晚,西湖溼地現代農業生態休閒園項目現場,湖邊的晚風夾著水汽送來絲絲清涼,水上森林景觀區域,筆直的默栩杉樹梢在風中輕搖,秀麗挺拔的身姿像她的名字一樣美。在全體施工人員的努力下,一座兼具山、水、園、林、田間風光的現代生態農業環湖公園掀開了面紗。
  • 淺談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幾點要素
    淺談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幾點要素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隨著國家「放、管、服」政策的推進,市場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需求逐漸加大。隨著生態環境部對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也在建設當中。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農業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生態系統演變而來,並在人類的活動影響下形成的,它是人類馴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也由生物與環境兩大部分組成,但亦有所不同。生物組分是以人工馴化、栽培的農作物、家畜、家禽等為主,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組分中增加了「人」這個大型消費者,同時又是環境的調控者;環境組分則是部分受到人工控制或是全部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 張正斌:創建生物技術型現代農業
    目前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等問題,生物技術有望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國內外提出了各種農業發展模式,如石油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和現代農業等等,但都沒有將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進行統籌考慮,也沒有形成真正的現代農業模式。
  •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
    7月25日,為進一步加強中哈雙方在農業、生態與環境領域的實質性合作,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農業創新集團籤署合作協議。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陳曦、哈薩克斯坦農科院院長、農業科學院院士卡裡耶夫、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農業創新集團公司主席薩提包金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
  • 聯合國生態農業委員會落地河南
    科技日報鄭州7月23日電 (記者喬地 通訊員喬舒)聯合國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生態農業委員會正式落地河南。23日,聯合國人居署全球監測中心主任班吉、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創始主席蔣明君專程赴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向生態農業委員會主任黨永富授牌,並為依託奈安科研中心成立的生態農業委員會揭牌。
  • 海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
    圍繞農旅融合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科技與加工物流等現代要素集聚點、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生產示範基地等空間分布,沿產業園交通幹道,集中打造產業園的農旅融合與農業生態涵養景觀環線。具體以城東鎮為起點,沿省道S242向北經公平鎮、公平水庫西側至黃羌鎮,再沿縣道X126向東經黃羌鎮南下至平東鎮,再由平東鎮先後沿興汕高速、國道G324至可塘鎮與城東鎮,形成線路閉環。
  • 吃素也破壞環境、傷害動物?科學畜牧業,才是可持續的生態農業
    肥料、除草劑等摧毀土壤,威脅生物多樣性和大環境健康 為了讓農作物更好生長,現代農業會用大量的農藥,這無論是對微生物生長,還是整個環境,都是一件極具破壞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