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揮農業收入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2020-11-28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2020年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極大挑戰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南方多省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二者形成疊加效應,對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產生嚴重衝擊。

  從結果上看,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還是洪澇災害,都會阻礙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導致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出現下降。然而,從對農業的影響途徑來看,二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具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屬於突發性、系統性的非自然風險,其對農業生產的衝擊主要集中在流通環節。出於防控疫情的需要,多地採取了交通管制、人員隔離、出行限制等措施,導致農業產品、物資、人員、技術的供應鏈運行不暢,進而出現「農業物資和技術服務進不來,農產品銷售出不去」的局面。特別是畜禽養殖業和蔬菜瓜果業,由於產品難以長期儲藏和保存,在流通環節嚴重受阻的情況下,生產者面臨銷售不暢、產品積壓、經營虧損等問題,而消費環節卻出現供給減少、物價上漲等問題,供需失衡嚴重。相比之下,洪澇災害則屬於自然災害風險,其對農業生產的衝擊則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洪澇災害不僅會導致農產品本身損毀,而且會破壞田地和各種養殖基地,造成農作物的減產、絕產以及畜禽和水產品供給的大幅減少,最終導致農業生產者的收入下降。

  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我國已經構建起比較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其中,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農業風險管理的重要金融手段,在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與農業生產者不斷升級的風險保障需求相比,我國農業保險在對農戶收入的保障及生產積極性的調動等方面,還有不少提升空間。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為例,由於農業保險產品的責任主要為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導致的農業直接損失,而新冠肺炎疫情這種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屬於除外責任,由此導致的農業經營收入減少等間接損失均不能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不僅如此,近些年來各地農業保險的實踐也表明,雖然農業保險的平均保額呈上升趨勢,但是從主流的農業保險產品來看,其保障水平仍然以覆蓋直接物化成本為主,還沒有完全覆蓋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的成本,對農產品的價格波動風險也沒有考慮進來,不能充分保障農戶所面臨的收入風險,正因為如此,很多農戶反映農業保險「不解渴」。

  從國際視角來看,美國在利用農業收入保險來穩定農業生產和保障農戶收入方面有著比較成功的經驗。自1996年問世以來,收入保險如今已經成為美國農業保險的主流保險產品。在運作機制上,農業收入保險以農場的單品或綜合收入作為參考保障水平,並綜合考慮歷史產量和價格水平的波動,或者盯緊某一區域的平均收入水平,由農戶選擇特定的目標收入保障水平。當農戶因自然災害或市場價格下降導致實際收入低於預期收入時,由保險公司按照差額進行賠償。由於農業收入保險事先錨定了農戶的收入水平,能夠增強農戶應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因此受到了美國農戶的支持,從實踐效果上看經受了重大自然災害、重大貿易爭端及重大社會事件的考驗。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進日本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轉變長期以來的貿易扭曲政策,尋求利用WTO「綠箱」政策對國內農業進行保護,日本也於2017年將《農業災害補償法》修改為《農業保險法》,並從201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推廣農業收入保險。

  當前,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我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大財政支農惠農力度,強化項目統籌整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及時提出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任務,強調兜住民生底線、穩定經濟基本盤、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對農業農村領域而言,要落實「六保」要求,就必須進一步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三農」補短板等重點工作採取有力舉措。在上述背景下,加快發展農業收入保險,不僅有助於調動和保護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而且也有助於提升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符合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下一步,建議相關部委在認真總結各地農業收入保險試點的基礎上,針對從事糧食作物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大規模的農業收入保險試點,並將新冠肺炎疫情風險所導致的損失納入責任範圍,為大範圍的推廣積累經驗。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項新型的財政支農工具,農業收入保險的發展離不開一系列配套措施的保障。

  第一,基礎數據保障。與農業成本保險主要強調風險損失數據不同,農業收入保險強調掌握農戶的土地資源、投入、歷史產量、價格、收入等生產全過程的數據,這也意味著農業管理部門、保險公司等機構需要在數據採集、統計、核算等方面開展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並協同構建統一、多元、共享的數據集成平臺,同時在機制上確保農戶願意分享農業生產的真實數據,增強農業收入保險運作的科學性。

  第二,補貼政策保障。作為一種財政支農工具,農業收入保險對各級財政的補貼有著很強的依賴,對補貼機制有著精細化的要求。這也意味著,一方面,財政部門需要在補貼品種、補貼標準、補貼區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貼責任分擔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另一方面,財政部門也需要明確和強化農業收入保險在財政支農體系中的角色,加強財政支農項目之間的協同,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障。無論是農業生產的災害風險,還是農產品的價格波動風險,都有著系統性的特徵,會導致農業巨災損失的發生,對農業收入保險的可持續運作帶來償付危機。從美國農業收入保險的運作經驗來看,完善的再保險機制在大災風險分散中發揮著「壓艙石」的關鍵作用。我國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建設比較滯後,建立財政支持的多層次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一直是各方的共同呼聲。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中華財險農險部)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太平財險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提升保險服務「三農」事業發展的能力水平,1月15日,太平財險以「統籌規劃,質勝未來」為主題的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廣州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旨在研討新形勢下如何推動農業保險向高質量發展。
  •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題: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  新華社記者於文靜  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針對如何落實文件要求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1日進行了解答。
  •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
    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應對疫情 穩定農業生產保供基礎性作用
    橫向上,各個省市地區應切實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主體責任,立足於疫情防控需要,著眼於市場需求,致力於對農業全周期中的上市期、品種結構、要素分類進行合理安排,從生產到銷售都要嚴格遵循衛生防疫部門要求,做到穩定物價,杜絕並防範「天價蔬菜」「天價肉」等現象。
  • 河南:發揮現代化建設成果在春季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周愛春報導 2月27日,河南省氣象局召開全省氣象部門電視電話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各項氣象重點工作,確保將春季農業生產氣象服務落實落細。
  • 2020年中國農業遙感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 農業轉型中的重要地位
    (新思界原標題:農業遙感行業處於發展初期 在農業轉型中地位日益重要)遙感衛星結合GIS與GPS技術,可以快速準確獲得地面信息,了解農業生產現狀,及時預報各種災害問題,幫助農業向精準化、高效化、現代化發展,在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地區氣候、土壤、水、生物存在差異,農業生產狀況較為複雜,在此情況下,農業遙感技術應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 為什麼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作者只會好好的愛你一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才智創造、發展著農業生產工具,在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中華先民的傑出創造,還表現在科學地使用土壤,充分發揮「地力」的效能,使土地「常新壯」而不衰。棄耕制是早期恢復地力的主要方法。農業豐產的關鍵是精細的田間管理。「鋤不厭數」是中華先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引水灌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中華先民在與洪澇乾旱的抗爭中,掌握了興修大規模水利工程的科學原理和施工技術。
  • 2016.01: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惠獻波)
    、減少農業損失、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新農村建設中第二、三產業的迅速崛起,河南省農戶家庭的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趨勢,根據家庭全年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把農戶分為如下4種類型:純農型農戶(家庭全年總收入中
  • 商丘雷雨暴風災害考問農業保險
    中國人保財險商丘市分公司工作人員說,在農村推廣保險,比城市保險需要更多的投入,比如能繁母豬,根據當地操作的經驗值,保險公司每收入100元保費,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接近188元。雖然差額由財政來兜底,但保險公司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對於農業方面,商丘市曾有過零星地商業保險記錄。  2000年,一家保險公司曾經對商丘市國有民權林場進行保險。
  • 聖啟氣象監測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因而氣象環境針對種植業的應用是很大的,如果能夠掌握氣象變化,就能夠及時的採取相應措施,避免異常環境對生產的影響,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如何掌握氣象環境呢?氣象觀測站在其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它能對與植被和農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土壤、水、氣、風、光照、熱量和溫溼度等環境參數進行連續監測,實現對設施農業和林場綜合生態信息自動監控、對環境進行自動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 農業氣象站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
    簡單通俗點來講,農業信息化就是把現在的一些信息化科學技術比如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格、多媒體、人工智慧、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等應用嫁接到我們日常農業生產活動中。
  • 農業氣象站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是什麼
    從「指望經驗」到「依靠數據」,從「看天吃飯」到「科技助力」,農業信息化建設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必不可少。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領域各方位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的全過程。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早在1990年,美國將GPS系統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在明尼蘇達州農場進行了精確農業技術試驗。試驗成功後,精準農業開始在美國快速推廣。「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美國精準農業技術系統的集大成者,「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基於GPS和GIS系統,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而成,廣泛運用於大中規模農場的機械化生產中。
  • 農業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農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戰略作用。 它已對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它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在人均實際收入較低的地方,重點放在農業和其他第一產業上。 在美國和日本,農業發展也在其工業化過程中提供了更大的幫助。同樣,世界上從事經濟發展進程的許多不發達國家現在已經認識到過分強調工業化作為獲得人均實際收入的一種手段的局限性。「因此,工業和農業發展不是替代方案,而是相輔相成的,在投入和產出方面是相互支持的。」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於現代農業生態改造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及結構調整提供全新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德國科學家對甜菜、馬鈴薯、油菜、玉米等進行定向選育,從中製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製出綠色能源;從菊芋植物中製取酒精;從羽豆中提取生物鹼。油菜籽是德國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不僅可用作化工原料,還可提煉植物柴油,代替礦物柴油用作動力燃料。
  • 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微生物作為一種重要資源, 由於其數量多、繁殖快、生長周期短,易於大規模培養等優點,已經被運用於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微生物服務於農業的哪些方面微生物在農業生產的很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我們這裡介紹比較重要,應用也最為廣泛的三個方面: 1. 微生物農藥;2.微生物肥料;3.微生物飼料。
  •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 2011年海南省農業保險試點方案的通知
    2.各共保體應當按試點工作要求開展農業保險試點業務,設立共保體專用帳戶,實行分險種單獨建帳、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財務管理制度。3.各共保體年度經營總費用實行包幹制。種養業共保體包幹費用比例為年度保費收入的25%(為確保基層機構做好承保和理賠服務工作,具體經辦的支公司年度包幹費用比例不應低於年度保費收入的13%),漁業共保體包幹費用比例為年度保費收入的28%。
  • 農業生產躍上新臺階 現代農業擘畫新藍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棉花生產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平穩發展。農業機械擁有量較快增長,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把農民從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超級稻推廣項目等持續推進,科技在農業生產中推動作用日益增強。
  •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在農業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由於我國農業機械化剛剛起步,農業機械化專業基礎薄弱,許多農機農具還不具備相應的維修保養知識。且農機植保技術對農作物的應用性更強,如抗蟲防病、可持續發展等,不能傳統單一的將農機和農藥劃等號。需要農機專業人員掌握農機的常規修理保養知識和農業機械的常規維修保養知識。
  • 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
    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針對如何落實文件要求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1日...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題: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新華社記者於文靜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