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萬東
今年6月3日,一種叫「颮線」的強對流天氣造成商丘農業經濟損失14.87億元。去年的同一天,河南亦遭受罕見的大風、冰雹,造成農業經濟損失約1.2億元。在2005年、2006年,我省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受災面積都為數千萬畝。
頻頻發作的自然災害,顯示了發展農業保險的迫切性。從2007年以來,我省在政策性農業保險方面正加速發展。
大災之後考問農業保險
一場突如其來的颮線災害,將農業保險問題再度顯像。
6月3日20時50分,平靜的豫東大地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瀉。風力8到9級,局部達11級,狂風暴雨持續兩個多小時。
據民政部門統計,此次「颮線」天氣使商丘市各縣(市、區)因災死亡20人,重傷88人,受災總人口241.92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9.55億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14.87億元。
災後,從國家到地方各個方面都投入力量對災區進行及時的救助。在救災的隊伍中,有一支隊伍不容忽視,那就是保險公司。他們在對已經投保的電力設備、企業現場勘查後,對其相關的損失作出理賠。據中國人保財險商丘市分公司6月12日提供的理賠數據,截至當天,該公司為電力設備理賠5000多萬元,而整個商丘市,所有保險公司僅向電力理賠就達2億多元。「這些理賠為當地遭受重創的電力挽回不少損失。」保險公司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說。
但是,小麥、樹木、蔬菜大棚、房屋等雖然損失數以萬計,卻因沒有參保幾乎無法挽回損失。
「如果農民對房屋、家禽家畜、蔬菜大棚等進行投保,損失就能降到很低的程度。」6月11日,商丘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儘管政府已經投入了數百萬元救助受災地區,但受損農戶仍然需要自行承擔部分損失,農業保險確實已成農民急需。
針對這次受災情況,中國人保財險商丘市分公司向商丘市政府呈遞了一份建議報告,希望全市各區縣宜將房屋及有關種植業納入保險,以減輕農戶若再度受災所遭受的損失。
距今年颮線災害整整一年前,也就是2008年6月3日,河南遭到一場罕見的大風、冰雹,此次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57100公頃,絕收面積1300公頃,造成農業直接經濟損失約1.2億元。
而在2005年、2006年,我省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受災面積分別為5400萬畝和2211萬畝。
頻頻發作的自然災害,顯示了農業保險或需提速發展。
農業保險的地方樣本
農業險保與不保是兩重天。
6月12日,商丘市古宋鄉沈營村豬場場長崔學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該豬場現有母豬幾百頭,2007年開始投保,每頭豬每年的保費是60元,其中80%是財政補貼,另外20%即12元由崔學軍支付,遇到災情,最高賠償是一頭豬1000元,「保險公司接到電話,不到半個小時就到現場。」崔學軍說。
與崔學軍豬場一牆之隔的一片樹林被大風吹毀,這些是屬於3家農戶,由於沒有投保,只能白白地遭受損失。
據了解,農業保險在農村的業務主要有三大塊:種植、養殖、林木等。商丘市養殖業中的能繁母豬保險基本已經完成。種植類的菸葉已經納入農業保險,玉米也在準備之中。但林木保險尚未有跡象。
在政策性農業保險方面,雖然財政對保費進行絕大部分的貼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難度,其中包括保險公司操作的成本問題。
中國人保財險商丘市分公司工作人員說,在農村推廣保險,比城市保險需要更多的投入,比如能繁母豬,根據當地操作的經驗值,保險公司每收入100元保費,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接近188元。雖然差額由財政來兜底,但保險公司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對於農業方面,商丘市曾有過零星地商業保險記錄。
2000年,一家保險公司曾經對商丘市國有民權林場進行保險。那次保險比較偶然:林場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購買樹苗。信用社為了保證貸款的安全性,要求其必須對林木進行投保。
不過這些林木也僅參保了一年,之後便沒有持續下去。
2004年,梁園區的一家草莓大棚在保險公司參保,每個大棚一年的保費是500元。當年曾發生過自然災害,受災的大棚獲得賠償。據了解,當時一個大棚的年收入大概在六七萬元,而一個大棚的保險賠付金是5萬元,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該農戶的損失。可惜的是,這家大棚後來沒有再進行保險,在此次災害中亦遭損失。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由於農業保險產品具有高風險、高成本、低收益的特徵,單純依靠商業性農業保險,農民需要繳納的保費很高,很難保證其積極性,因而農業保險往往採取財政補貼的方式,也就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民才具有較高的參保熱情。
據悉,現在在商丘開展農業保險的已有兩家公司。
政策性農業保險進程
河南從2007年開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
實際上,從2004年開始,連續五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對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提出了具體要求,尤其是2007年中央財政首次列支21.5億元開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其中對河南等6省(區)的5種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給予10億元的保費補貼,對全國能繁母豬保險給予11.5億元的保費補貼。
2007年8月,省政府批轉下發了《河南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方案》,決定在修武縣開展肉雞保險、偃師市開展奶牛保險、洛陽和三門峽開展菸葉保險試點工作。
按照試點方案,修武縣的肉雞保額為8元,保險費率3.75%,保險費0.3元,保險費由市財政補貼10%、縣財政補貼40%,龍頭企業承擔20%,農戶自擔30%。
同年1月17日,偃師市奶牛飼養戶與保險公司籤訂保險合同。每頭奶牛保額5000元,保費200元,分別由洛陽市政府、偃師市政府、飼養戶承擔36元、84元、80元。
2008年初,財政部下發了《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將試點擴展到全國糧食主產區,中央財政對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的比例由25%提高到35%,中央財政補貼的提高調動了河南省開展種植業保險的積極性。河南當年在信陽啟動了水稻保險,在南陽、周口開展了棉花保險。
2008年6月24日,在省政協召開的重點提案督辦會上,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保監局等相關部門匯報了河南省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情況,並一致認為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應當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來做。
此次會議也公布了河南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將近一年的成果:承保奶牛4000多頭、肉雞近8萬隻、菸葉47萬畝。截至當時,全省能繁母豬承保數量達390多萬頭,為飼養戶提供風險保障39億元,達10個試點縣;水稻承保面積達到370萬畝,棉花承保310萬畝,分別佔到全省種植面積的47%和30%。
據了解,目前除已經試點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外,全省現在正推廣玉米政策性農業保險。
增強「三農」抗風險能力
讓農業保險發揮充分的保駕護航作用,其實就是增強「三農」的抗風險能力。
去年7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高偉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對於推進農業保險發展,首先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如果沒有充足的政府補貼,從長遠看,無論採用何種農險模式,其保障作用都很有限。
高偉認為,當前,我國財力還比較有限,財政補貼應堅持基本保障的原則,保險標的應首先選擇關係國計民生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並主要實行保費補貼。保費補貼標準大體為50%~80%,由各級財政共同承擔。中央財政補貼應向糧食主產區傾斜,並根據農業產業政策調整補貼標準。
目前我省實行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有些是政府財政補貼佔80%,農戶自行承擔20%。「如果全面鋪開,省級財政負擔太大,地方財政配套補貼能力弱,困難相當大。」省財政廳一位人員曾如此表示。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農業保險對河南而言,不僅僅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同時也是助推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探索。農業保險對平抑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村防災及災後恢復能力,改變單一、事後財政補助的農業災害救助模式都是重要補充。③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