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指數保險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李一鵬

  8月13日,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範救助體系」「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等,從保障社會民生的戰略高度確定了巨災保險和氣象指數保險的地位。在我國,氣象指數保險已探索到何種程度?面臨哪些發展困境?又如何乘政策東風快速發展?

  試點: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初顯成效

  氣象指數保險,是以某一個或幾個氣象要素為觸發條件,如風速、降雨量、溫度等,當達到觸發條件後,無論受保者是否受災,保險公司都將根據氣象要素指數向保戶支付保險金。

  從理論上說,有可能因天氣變化而遭受損失的行業,都可以發展相應的氣象指數保險,如農業氣象指數保險、養殖業氣象指數保險、巨災保險(地震引發的巨災適用於地震指數)等。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首席研究員姜彤介紹,氣象指數保險是根據客觀氣象數據來決定是否理賠的,科學透明,免去了大工作量核災過程和成本,也免去了在核災過程中保險公司和保戶的爭議,以及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在未來,氣象指數保險將成為通過保險手段轉移氣象災害風險的重要方式。目前,國際上較為成熟的災害風險轉移體系,如加勒比海16國項目、阿拉巴馬州颶風保險,都是以氣象指數為觸發條件。」姜彤說。

  自2009年起,我國安徽、浙江、福建等地陸續開始試點農業氣象指數保險。2010年,福建省長汀縣試點菸草種植霜凍和暴雨洪澇等不同的指數保險,曾為受災菸農補償了55.6%的損失;2013年7月,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無為縣承保了12萬畝雜交水稻天氣指數保險,此後試點地區持續高溫,根據保險合同每畝水稻得到39.6元賠償,共計賠付477萬元;同樣在2013年,安徽省滁州市和宿州市承保的2.5萬畝水稻也得到了16.51萬元的賠付。此外,江西省從2011年開始試點蜜橘的秋季低溫指數保險,上海市在2014年試點露地種植綠葉菜氣象指數保險。

  除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外,北京市正在試點供暖氣象指數保險,為供暖企業因為溫度因素提前或延遲供暖時間造成的損失提供補償,還在研究為風電企業設計的風力發電指數保險產品,當風力資源不足造成發電量損失時,企業將得到賠償;江蘇省蘇州目前在試點大閘蟹氣溫指數保險;遼寧省大連市於2013年針對水產養殖開展了風力指數保險。

  難點:數據瓶頸 體系未成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發展指數保險都面臨共同的難題——基差風險,即有的地區達到指數要求卻並未受災,有的地區遭受災害,卻因未達到指數要求而得不到賠償。基差風險可能影響到農戶購買氣象指數保險產品的心態,大多數人難以面對理賠低於損失的現實。

  除了基差風險,我國氣象指數保險發展還面臨著基礎性問題,即數據瓶頸。

  首先是觀測站點覆蓋地域和觀測完整程度難以滿足氣象指數保險需求。上海市農業氣象專家李軍介紹,觀測站要保證平均20平方公裡內一個,才能為建立災害強度與損失模型提供完整的數據。但目前觀測站點並非完全按指數保險的需求建設,因此會出現有些地區觀測站點難以覆蓋或觀測信息無法滿足指數保險數據需要等情況。

  不僅是較為成熟的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探索其他領域的氣象指數保險,也需要完整的氣象數據。據瑞士再保險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魏鋼介紹,農業氣象指數保險一般需以30年的氣象數據為基礎,以及期間峰值災害和與之關聯的損失,而這方面研究需繼續加強。

  「其次,數據處理難度大,綜合性指數模型難以建立。」安徽省農業氣象中心副主任楊太明介紹,目前安徽省的氣象指數保險多是針對單一災種的保險,即指數隻選取單一指標,如降雨量、溫度,但是單一指標往往難以反映多重災害的複雜情況。楊太明說,從得到研究數據到建立起綜合性的指數模型,如何真實反映災害對作物的影響,這項工作難度頗大。「不同作物、不同品種在面對不同天氣時損失是不同的。今年第8號颱風『浣熊』帶來的風很大,造成桃、梨等水果大量垂落,但對尚未長高的水稻影響小;但如果大風出現在10月份,水稻會受到較重影響,已經豐收的水果則不受影響。」

  除了數據,對於我國來說,如何建立應對類似颱風「威馬遜」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巨災保險制度,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魏鋼介紹,巨災保險制度包括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針對因自然災害引發的社會及各行業就物質損失、人身傷害、恢復生產生活等資金需求的個體利益風險而建立的系統化、制度化的保險體系;第二層級是針對保險公司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產生的累積系統風險而建立的專業保險和再保險體系;第三層級是針對政府部門因履行災難救助、災後公共設施重建等職責引發的財政風險而建立的保險體系。

  「國家補貼的農業保險、氣象指數保險和深圳試點的個體巨災保險屬於第一層級。目前,我國第一層級的保險滲透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一層級的建設除了保險公司和氣象部門的合作,也需要政府的廣泛介入,需要法規、政策等的支持,需要公眾的參與,需要具體制度的進一步細化。」魏鋼說,「目前極端自然災害引發的經濟損失大多由政府財政負擔,此類政府責任帶來的公共利益風險是影響財政收支平衡的最大風險,實為巨災保險制度建設最為迫切的層級。」

  另外,讓公眾真正接受指數保險也並不容易。國元保險公司精算師孫喜波說,「由於複雜的模型理解起來難度頗大,即使模型已經得到氣象等部門認可,對保險有興趣的農業經營大戶還是會懷疑。另外,怎麼處理好農戶在基差風險上的心態問題,也是需要重視的。」

  突破點:完善數據資料 探索合理閾值

  建設成熟的保險體系應對巨災風險雖非一時之功,然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正是在完善氣象指數保險體系、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國家層面上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接下來就要在政策落實上下功夫,儘早推動相關制度體系的建立。

  對氣象部門來說,關鍵是做好相應的數據支持工作。如何提高觀測數據完整性以適應保險行業需求?李軍認為,可以通過改進觀測站位置分布和加強衛星觀測的方式,改善數據完整性。「目前需要加強面向保險業務的氣象數據觀測站的規劃分布研究,在新建觀測站時,可以儘量考慮保險方面的需求;另外,可進一步完善衛星遙感技術,藉助衛星的觀測資料完善氣象數據。」

  對於數據模型問題,楊太明建議,氣象部門和保險公司可合作申請研究項目,藉助項目建設細化保險指數閾值。

  孫喜波認為,目前農口或者信息口對於風險區劃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基礎,如果政府能將各部門的數據整合起來,建立省區的產品資料庫,將不同地區的天氣對農業的影響數據納入庫中,再由保險公司藉助全面的資料庫設計產品,那麼氣象指數模型就會更加精細化。

  除了政策支持的氣象指數保險外,姜彤表示,保險公司也可以主動求變,運用市場化的方式調動起全社會公眾參與的積極性。「37℃高溫險就是這樣的嘗試,在某一範圍某一時間段,當溫度超過37℃達到若干天,購買保險的人可獲得相應標準的賠償,誰都可以購買。如果能設計出更具社會意義的保險產品,通過市場化方式吸引更多公眾來購買,對於轉移災害風險來說,意義就大了。」

  「確定臨界指數至關重要。」姜彤認為,它既要讓保險公司相信在這個臨界點上能得到收益,也要讓公眾相信購買這一保險產品能得到補償。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4年9月11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福建水產養殖颱風指數保險的發展現狀及建議
    海水養殖是高風險行業,養殖漁業保險是規避風險的工具。水產養殖颱風指數保險同傳統水產養殖保險相比,能夠更有效地規避逆選擇和道德風險、減少運營成本,且賠償周期短,不會耽誤養殖戶的正常再生產,這些優點的匯集使得水產養殖颱風指數保險發展未來可期。一、福建省海水養殖面臨的風險
  • 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落地福建莆田
    近日,由中國人壽財險獨家設計研發的全國首單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保單在福建莆田出單,為水產養殖戶應對赤潮風險撐起「保護傘」。赤潮頻發威脅水產養殖福建是海洋大省,具有發展水產養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為貫徹落實福建省省委省政府、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關於「積極探索水產養殖保險」的部署要求,加強福建省水產養殖業風險保障體系建設,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牽頭下,中國人壽財險福建分公司與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就福建省地方財政補貼型赤潮指數保險項目開展產品研發合作。
  • 調研|平均海拔4200米的農險「真空」地帶如何保險創新?
    &nbsp&nbsp&nbsp&nbsp在農險領域,有些產品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保險產品,創新或許首先帶來的更多是社會效益。上述「藏系羊犛牛降雪量氣象指數保險」便是中國太保在業內首創的一款普惠型產品,結合青海果洛州的氣象數據,給農牧民帶來風險保障。
  • 太平財險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提升保險服務「三農」事業發展的能力水平,1月15日,太平財險以「統籌規劃,質勝未來」為主題的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廣州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旨在研討新形勢下如何推動農業保險向高質量發展。
  • 氣象賦能,墨跡天氣轉型升級氣象綜合服務平臺
    當前,隨著網際網路+、5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信息化及新興技術正在改變著世界產業的格局,而這樣的改變,在依託技術發展的氣象服務行業尤為明顯:在C端,用戶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氣象企業需要不斷升級產品的使用體驗;在B端,越來越多行業企業開始意識到氣象服務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專業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成為剛需。
  • 天氣大數據+AI強強聯手,墨跡赤必引領氣象服務行業發展
    對氣象行業而言,大數據會對氣象數據的採集、存儲、挖掘分析等方面帶來深刻影響,而AI技術更會直接影響到氣象數據研究的精準度,這兩者將會是打開氣象數據寶藏的「鑰匙」。墨跡赤必通過將「氣象大數據」與「AI技術」強強結合,有力推動了氣象服務行業發展。
  • 嘉興人保財險水稻氣象指數險來幫你
    為解決連續陰雨天氣,導致水稻收割難、烘乾難,出現「豐收不豐產」的問題,日前,嘉興人保財險農險部通過省氣象查詢系統調取保險期內嘉興各地降雨信息後,正式啟動水稻氣象指數險賠付工作。據了解,該險種的開辦是嘉興人保財險在氣象指數保險的探索實踐的成功案例,為全市水稻全生態產業鏈的構築提供保障。在該險種的保險期間內,保險水稻所在區域的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0.1毫米達到連續4天(含)以上,且實測過程降水量大於等於20毫米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 《大數據生態下的商業健康保險前沿發展模式研究白皮書》發布
    《白皮書》以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現狀與供給需求側調研結果為基礎,通過分析大數據與商業健康保險融合的現狀、痛點和未來機遇,剖析當前最新的國內、國外發展和實踐案例,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健康險發展商業模式,為商業健康險市場轉型和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了預判和指引。
  • 遇到瓶頸?精準醫療在中國究竟發展如何
    要理解精準醫療在中國市場未來的趨勢,必須理解精準醫療目前在中國面臨的挑戰,以及在面對這些挑戰的情況下市場將如何應對。首先,中國企業在精準醫療的技術能力上有著很大的發展瓶頸。這從華大上市所公布的文件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來。
  • 金屬晶片存儲效率提高百倍,碳基晶片同樣高效突破製備瓶頸!
    突破摩爾定律矽基晶片極限,新材料晶片誰與爭鋒,美國的鎢化合物金屬晶片,還是我國碳基晶片。美國科學家研究的金屬晶片厚度僅三個原子,新金屬晶片能提高存儲速度百倍。我們的數據存儲方式,早已從磁帶、軟盤和CD等介質,進化到了能夠在無數微型電晶體中保存數據的精密半導體晶片,而且其容量可以呈指數級增長。這是一個壯舉。
  • 「生豬期貨」剛剛出爐,「保險+期貨」價格指數保險也落地了
    於是,伴隨生豬期貨掛牌,以生豬為保險標的、以期貨價格為保障依據的金融支農創新模式「保險+期貨」項目也隨即落地。 當日,包括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在內的多家保險公司紛紛推出「保險+期貨」價格指數保險。所謂「保險+期貨」模式,本質上就是將期貨打包為保險產品來管理農產品價格風險,通過「雙重保障」補償農戶可能由於市場風險引起的損失。
  •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突破技術瓶頸更有利於稀土產業發展
    近年來,經過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在稀土應用方面取得一項又一項新的突破。近日,上海研發團隊首次成功研製了99.999%稀土改性氧化鋁,也就是5N稀土改性氧化鋁/超高純稀土改性氧化鋁,填補了我國在該項生產技術上的空白。換句話說,我國突破了超高純稀土改性氧化鋁技術「瓶頸」。
  • 福建優化大黃魚價格指數保險方案
    近日,省漁業互保協會針對大黃魚價格指數保險方案的目標價格、保單生效日期等進行優化調整,推出大黃魚價格指數保險最新優惠方案,更好地為養殖戶提供風險保障。新方案將300g~400g(含)的目標價格由14.0元調整為14.14元,400g~500g(含)的目標價格由14.6元調整為14.75元;觀察期由一個月調整為20天;保險期限由不可跨年調整為可跨年。今年7月,漁業互保協會正式啟動大黃魚價格指數保險試點工作。
  •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求是》文章:氣象災害如何防
    據統計,最近3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災害、59%的因災死亡、84%的經濟損失和91%的保險損失都是由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引起的。21世紀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很可能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也可能增加。這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會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金融市場波動,乃至威脅社會穩定和地區安全。
  • 張亞勤:深度學習更近一步,如何突破香農、馮諾依曼和摩爾瓶頸?
    隨著數據的海量爆發,如何突破目前的算力,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攻克的關鍵,香農定律、馮諾依曼架構和摩爾定律奠定了傳統計算與通訊範式,如何突破已經接近極限的三種理論?張亞勤表示,需要通過對信息的重新定義,制定新的計算範式、計算體系和通訊架構,而他們又給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為此,中國需要抓住機會,引領數位化的 3.0 時代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兩個瓶頸
    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重要的幾個領域是:人臉識別、自動駕駛、語音識別,以及語義理解。在應用方面,安防、交通、醫療、教育、智能製造等都有了實際的應用落地。人工智慧從提出到現在發展了大半個世紀,看起來,現在已經欣欣向榮,但是,作為一項可能與人類大腦PK的技術,還遠遠談不上成熟,甚至還存在一些仍需努力突破的地方。
  • 青田:氣象「楊梅險」解果農後顧之憂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倩報導 對於「嬌貴」的楊梅而言,暴雨、大風等惡劣天氣都會造成減產減收,氣象指數保險讓果農不再有後顧之憂。日前,浙江省青田縣77戶楊梅種植戶申請楊梅採摘期降雨氣象指數保險的理賠,拿到了19.32萬元賠償款,彌補了他們的部分經濟損失。  據了解,參加楊梅採摘期降雨氣象指數保險的農戶,在保險期內,每年6月15日至6月30日,氣象觀測站點觀測數據連續2天及以上每日5—15時降水量≥5毫米時,可按照賠償表對應的理賠日、過程平均降水量的不同級別進行賠償。
  • 2年突破百萬用戶,看指數型組織是如何裂變的?
    在這個網際網路發展十分迅猛的時代,各種新鮮玩法不斷,忽悠式的顛覆式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被人認知和逐漸盛行。一個相對廣泛的概念,對有些人來說很難找到切實可行的路線圖,這該如何解決呢?  現在做好企業需要什麼?
  • 福建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
    央廣網福州4月10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獲悉,福建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為漁民提供更多風險保障。近年來,由於海洋環境變化造成的赤潮災害頻繁發生,沿海水產養殖戶損失嚴重,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的防災減災處、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監測站、海洋預報臺等機構的幫助下,聯合商業保險公司共同開發了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產品,系我國農業保險領域專門承保赤潮災害的首款產品。
  • 北京:氣象微博在政務指數影響力榜中居雙第一
    中國氣象報記者葉芳璐報導 近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2019年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報告顯示,北京市氣象局官方微博「@氣象北京」在全國十大氣象微博和北京十大政務機構微博影響力榜單中均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