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以活體為標的的交易品種「生豬期貨」今天掛牌大商所,進一步填補了了我國畜牧期貨品種的空白。生豬期貨上市後,通過公開交易形成的遠期價格,可以指導行業的生產和消費,行業上下遊企業可以通過生豬期貨管理風險,推動生豬產業實現「穩價」「保供」,降低「豬周期」波幅。
數據顯示,我國生豬出欄量及豬肉消費量佔全球的比重均在50%以上,2019年我國生豬出欄超過5.4億頭,豬肉產量超4200萬噸。儘管我國是豬肉產銷大國,但是長期以來生豬產業深受「豬周期」困擾。特別是2018年8月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我國生豬現貨市場情況發生明顯變化,生豬價格由15元/公斤跌至2019年3月的10元/公斤,隨後大幅反彈,2019年三季度達到近40元/公斤的歷史高位。生豬現貨價格的劇烈波動給產業企業和居民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隨著生豬期貨的上市,將有效幫助生豬養殖產業管理風險。但對於不少農戶來說,期貨的專業性較高,技術性操作要求較高。於是,伴隨生豬期貨掛牌,以生豬為保險標的、以期貨價格為保障依據的金融支農創新模式「保險+期貨」項目也隨即落地。
當日,包括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在內的多家保險公司紛紛推出「保險+期貨」價格指數保險。所謂「保險+期貨」模式,本質上就是將期貨打包為保險產品來管理農產品價格風險,通過「雙重保障」補償農戶可能由於市場風險引起的損失。
平安產險推出的生豬「保險+期貨」聯合生豬養殖戶、期貨交易所、證券期貨公司等多方力量,以期貨市場價格作為保險產品中的「價格指數」確定目標價格和賠付標準,更加精準反映未來市場預期,提高保險設計的精準度,保障生豬養殖者收入穩定;同時,引入同在期貨市場有相應產品的生豬飼料價格,幫助養殖戶及時了解未來生豬市場價格走勢,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減少因市場波動造成的損失,降低養殖風險。該模式填補了合理分散價格風險的空白,是對我國傳統農業保險的有益探索。
當天,中國太保產險也率先在山東、四川、上海等多地出單生豬「保險+期貨」價格指數保險,上海首單投保人為上海沙龍畜牧有限公司。記者發現,太保產險的保險方案為普通亞式看跌方式,保險價格與大商所生豬期貨的主力合約價格掛鈎,保險公司藉助期貨和期權工具實現風險對衝,當生豬期貨價格下跌到保險目標價格時,被保險人獲得相應賠付。
對於「保險+期貨」,在2016年至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均被提及。業內專家表示,「保險+期貨」模式是我國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中,保險機構聯合期貨行業融合各自風險管理優勢,利用衍生品市場進行風險分散的新型農業保險。既可以解決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又能防止價格大幅波動給農戶和企業帶來的損失。目前,「期貨+保險」模式已覆蓋玉米、大豆、雞蛋、棉花、白糖、天然橡膠、蘋果、紅棗等10餘個期貨品種。